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行锁定加钢板(LC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C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经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26例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长度恢复良好;腕关节功能优17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8.46%。结论:掌侧入路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能有效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固定可靠,有利干旱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使用掌例T型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功能评定。方法:对23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和随访,采用腕关节掌侧入路,剥离部分旋前方肌,复位,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的平整度及高度,部分病例植骨,塑形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0.2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根据Mayd评分标准,功能评分:优1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达95.65%。结论:掌侧T型LCP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提供有效固定,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掌侧入路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掌侧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40例桡骨远端复杂骨折。结果:本组40例,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关节面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在正常范围内,腕关节活动良好,仅2例活动时腕部有疼痛感,腕关节背伸范围只达健侧70%。结论:掌侧手术入路,解剖型锁定钛板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锁定桡骨远端掌侧DVR(distal volar radius)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A0分型A3型13例、B1型1例、B3型3例、C1型5例、C2型6例、C3型3例。用掌侧入路DVR钢板治疗,术后随访1年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及复位维持,并采用DASH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x线显示骨折愈合。术后1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维持满意。术后1年DASH评分(30±3.50)分。术后没有并发症发生。结论:DVR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固定可靠,允许早期活动关节,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腕桡侧入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2和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采用腕桡侧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5例C2和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影像学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参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术中均无神经断裂、血管损伤等发生,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影像学评价显示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恢复,而且术后末次随访骨折复位无明显丢失。术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腕桡侧入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C2和C3型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复位骨折块,掌侧锁定钢板固定牢固可靠,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洛阳市中心医院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和观察组(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患者两组手术过程及术后1年腕关节活动情况、两组术后尺偏角、掌倾角及挠骨高度、两组术后3个月手术部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腕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尺偏角、掌倾角及挠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腕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粉碎塌陷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外固定支架克氏针固定加支撑植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塌陷骨折18例。结果术后随访10个月~2 a,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得明显改善,采用腕关节功能及X线测量指标进行评定:优14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外固定支架克氏针加支撑植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塌陷骨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自制石膏夹加皮牵引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夹加皮牵引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36例,比较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腕关节功能等的变化,初步评价其疗效。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系统评定:优10例(53%),良13例(33%),可6例(11%),差1例(3%),总优良率87%。结论石膏夹加皮牵引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维持复位后骨折对位,防止短缩及掌背侧移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经济实用、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手法复位质量与腕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olles骨折患者120例通过Frykman分型制定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案并进行干预后,随访4~20月,通过影像学方法记录治疗前后患者桡骨短缩距离、关节内骨折移位及掌倾角、尺偏角;应用Lidstrom评分系统进行解剖评分,采用Garland and 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2种评价标准的优良率。结果:干预后患者桡骨短缩距离为(1.62±0.34)mm,关节内骨折移位为(0.72±0.05)mm,掌倾角丢失为(0.69±3.45)°,尺偏角丢失为(6.32±2.87)°时腕关节功能恢复最佳,低于桡骨短缩距离5mm,关节内骨折移位2mm,尺偏角丢失3°,掌倾角丢失9°的传统评价标准;Garland and Werley评价显示优良率为92.5%,与Lidstrom评价的优良率94.17%相当(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质量越高,则腕关节功能恢复越佳;但治疗过程中不强求绝对的解剖复位,要尽量达到关节面平整、桡骨短缩小于(2.89±0.87)mm、关节内骨折移位小于(1.72±0.56)mm、掌倾角丢失小于(8.78±3.63)°、尺偏角丢失小于(10.66±3.13)°的复位标准,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良,较传统评价标准的适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调节式夹板托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20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无创调节式夹板托支架外固定进行闭合复位治疗;通过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及随访过程中的腕关节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骨筋膜室综合征、皮肤压疮等并发症发生;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5%;整复前后比较,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均明显恢复(P0.05),整复后至骨愈合后比较,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维持满意(P0.05),治疗过程中复位无丢失。结论:闭合复位无创调节式夹板托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较好的恢复桡骨远端解剖结构;并能在治疗过程中较好的维持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女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8例因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接受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所有骨折均波及关节面,A2型28例、A3型12例、C2型18例、C3型10例。通过查阅患者的病例资料,提取年龄、体质量指数、腰椎骨密度、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Cooney腕关节评分(所有数据均选择行内固定拆除术时的数据)。在X线片上测定双侧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健侧值减去患侧值后取绝对值,分别记为掌倾角差值、尺偏角差值及桡骨高度差值。依据Cooney腕关节评分将患者分为恢复组(评分≥80分)和未恢复组(评分80分)。结果:恢复组40例,未恢复组28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掌倾角差值、尺偏角差值及桡骨高度差值与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有关联[OR=2.045,P=0.043;OR=2.238,P=0.019;OR=1.722,P=0.005],年龄、体质量指数及腰椎骨密度与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关联[OR=0.998,P=0.975;OR=0.999,P=0.999;OR=4.927,P=0.1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掌倾角差值、尺偏角差值及桡骨高度差值是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OR=2.190,P=0.023;OR=2.296,P=0.012;OR=1.623,P=0.005]。结论:对于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女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患侧与健侧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的差值是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比较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种方法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影响小夹板固定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135例中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夹板组、石膏组、手术组,每组45例。夹板组予小夹板固定,石膏组予石膏固定,手术组予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6周时对患肢进行X线检查并决定是否拆除固定装置,并在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比较X线下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高度以及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等级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影响夹板组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1)试验期间,3组均无病例脱落。(2)治疗前与治疗后6周组内比较,各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高度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6周比较,手术组的掌倾角、桡骨短缩高度水平改善优于夹板组、石膏组(P0.05)。(3)治疗后3个月时,夹板组、石膏组、手术组Cooney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1.1%、75.6%、93.3%;组间Cooney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夹板组、手术组明显优于石膏组(P0.05)。(4)治疗前桡骨短缩高度与治疗后3个月时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较为相关(r=-0.584,P=0.002),即治疗前桡骨短缩高度对夹板组患者疗效的影响较大。结论 3种固定方法都能较好地恢复桡骨远端骨折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短缩高度水平。小夹板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在恢复腕关节功能方面的疗效相当,且均优于石膏固定。治疗前桡骨短缩高度对应用小夹板固定治疗本病疗效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程亚博 《中医正骨》2020,(4):52-54,58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46岁,中位数36.5岁。车祸伤2例,坠落伤2例,摔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 d,中位数4 d。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腕部疼痛情况,测定患腕关节掌倾角、尺偏角、屈伸活动范围及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并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评估疗效。结果:术中4例患者内固定后桡骨远端骨折块仍有轻微移动,行腕关节外固定架固定。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均愈合,骨折骨性愈合时间16~25周,中位数20周。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掌倾角及尺偏角丢失、腕关节不稳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腕疼痛VAS评分(1.2±1.8)分,掌倾角5.9°±7.1°,尺偏角20.5°±2.3°,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150.1°±9.1°,前臂旋转活动范围170.7°±8.3°,Cooney腕关节评分(87.5±6.6)分,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腕关节镜技术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Fernandez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好,可缓解患腕疼痛、改善患腕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12月,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患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23~65岁,中位数49岁;左侧21例,右侧26例;骨折AO分型,A2型16例、A3型23例、C1型5例、C3型3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4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中位数7.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1~13周,中位数10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桡骨茎突位于尺骨茎突以远的距离)均恢复,术前掌倾角(-12.28±11.64)°,尺偏角(17.52±4.96)°,桡骨茎突高度(6.61±2.57)mm;术后1周掌倾角(12.26±1.86)°,尺偏角(23.18±1.94)°,桡骨茎突高度(12.28±1.46)mm;术后4周掌倾角(12.19±1.92)°,尺偏角(22.85±1.73)°,桡骨茎突高度(12.19±1.34)mm;术后6周掌倾角(12.08±1.97)°,尺偏角(22.90±1.84)°,桡骨茎突高度(12.24±1.41)mm。术后6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价患侧腕关节功能,本组优18例、良24例、可4例、差1例。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可维持骨折复位,有利于骨折愈合和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桡骨远端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arton骨折畸形愈合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3 ~ 64岁,中位数42.5岁;左侧9例,右侧7例;桡骨远端骨折AO分类均为B3型.均为摔伤所致,接受过非手术治疗.均有腕关节疼痛症状,且腕关节背伸、掌屈受限,前臂处于旋前位.X线检查示桡骨骨折端骨痂形成,骨折对位对线不良.术后观察骨折愈合及腕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15个月,中位数1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 ~13周,中位数12.5周;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腕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恢复,背伸达60°~ 65°,掌屈达60°~ 70°;前臂旋前达80°~ 90°,旋后达70°~ 80°.依据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患肢腕关节功能,优9例,良5例,可2例.无切口感染及钢板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出现患肢拇指、食指、中指掌侧及环指桡侧皮肤麻木1例,未作特殊处理,1周后症状消失.结论:采用桡骨远端截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畸形愈合,骨折复位良好,可恢复桡腕关节的稳定性,缓解疼痛,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和前臂旋转功能的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7,(12):1730-1731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术联合中医三期辨证治疗对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采用外固定支架术治疗,治疗组联合中药三期辨证治疗,治疗6~8周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功能评价采用Diens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小于治疗组(P0.05)。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治疗组优25例,良7例,可3例,差0例。对照组优15例,良12例,可4例,差4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秀率71.43%,对照组优秀率42.86%,组间优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畸形,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结论:外固定支架术结合中医三期辨证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良好,有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原因,并分析其对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8例,分别采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小夹板或石膏组,n=28)、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n=10)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n=30),比较三组畸形愈合发生率及畸形愈合和良好愈合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小夹板或石膏组畸形愈合发生率为32.1%,且桡腕关节面移位、掌倾角及尺偏角均明显高于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桡骨高度与小夹板或石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角与外固定架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畸形愈合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为28.6%,明显低于良好愈合组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原因多为关节面不平整、桡骨远端短缩、尺偏角与掌倾角丢失等,临床需采取合理固定方式,以将腕关节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8.
王智茹 《河南中医》2009,29(9):890-891
目的:观察20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掌侧入路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患者均行臂丛麻醉,上臂以气囊止血带止血,术中C型臂X线机监视复位效果。桡骨远端掌侧入路,经肱桡肌尺侧缘钝性分离,部分切断旋前方肌至骨折后,在助手牵引辅助下,恢复桡骨原有长度,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关节外复位,恢复掌倾角和尺偏角,有明显缺损者,同时植入人工骨或自体骨,采用“T”形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2~4周拆除外固定石膏托,开始腕关节和前臂主动功能训练。结果: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优1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复位质量按Aro等提出的测量方法评定:优11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5%。结论:掌侧入路的钢板内固定治疗应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闭合钢针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86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闭合钢针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疗效及X线表现。结果:桡骨无轴向短缩,关节面移位、压缩、塌陷均纠正至≤2mm,骨折块旋转移位全部纠正;评分73~96分,平均84.5±11.5分,其中85分以上者79例,占91.9%。结论:无法通过手法复位保守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经手法复位闭合钢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新鲜骨折可明显恢复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术后恢复快、功能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王海洲  冯恩辉  陈平 《新中医》2015,47(1):116-118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骨折对位的维持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悬吊牵引治疗,对比整复后、骨折愈合时2组间桡骨茎突高度、尺偏角、掌倾角丢失值,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2组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无并发症。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后,2组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试验组桡骨高度丢失值小于对照组(P<0.05);2组尺偏角、掌倾角丢失值相当(P>0.05)。治疗后3月,腕关节评分优良率试验组为85.71%,对照组为62.8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悬吊牵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减少桡骨茎突高度丢失,提高桡骨远端骨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