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曲泉定位与取穴法,《灵枢·本输》曰:“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黄帝明堂经》[1]192补充“小筋下陷者中”。对于阴谷,《灵枢·本输》曰:“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黄帝明堂经》[1]203表述与此类同。历代多沿用,此示古人以膝部“辅骨”“大筋”“小筋”为定取二穴的重要标志。“辅骨”为“挟膝两侧之骨”[2],此处专指内辅骨,  相似文献   

2.
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维筋相交”理论指导选穴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而探索此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维筋相交针刺组、对照组:传统方法针刺组,观察针刺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维筋相交”理论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塞,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介绍武连仲教授运用"维筋相交、巨刺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经验。武连仲教授治疗本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总纲,以"维筋相交、巨刺法"理论为特色,巨刺颔厌、巨髎穴,采用经络辨证、表里辨证,并根据本病分期、分型论治,发病前期以疏风散寒、疏通经络为主,采用毛刺法,选穴少、手法轻;发病中后期以扶助正气、调和气血为主,采用深刺法,选穴多、手法重;并结合武老创立的风池四刺、睑缘攀刺、巨刺法及针刺得气量学要领,改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部分神经源性、肌源性、机械性胞睑下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多以局部取穴为主。“三段取穴法”是将巅顶至足底分为上、中、下三段进行取穴,上肢及头颈以上为上段,躯干至腰为中段,腰以下为下段。以“维筋相交”为理论基础,结合经脉循行、中医病机、现代神经解剖理论,探讨应用“三段取穴法”针灸治疗胞睑下垂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臀部肌内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每次1 m L,隔日1次,每周3次;同时口服胞磷胆碱钠胶囊,每次0.2 g,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穴取健侧巨髎、颔厌,患侧睛明、四白、阳白、攒竹、上明、丝竹空、瞳子髎,风池、曲池、偏历、外关、合谷,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复视检查(CROM)评分、瞳孔大小、睑裂宽度、眼球活动度,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ROM评分降低(P<0.05),瞳孔缩小(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睑裂宽度和眼球活动度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眼裂宽度及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2.6%(19/23),高于对照组的65.2%(15/23,P<0.05)。结论:维筋相交针刺法可以有效改善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复视、瞳孔散大、睑裂变...  相似文献   

6.
张相宏 《新中医》2012,(9):127-129
心指心神,属精神范畴,肾代表脏腑,属形体范畴,心肾相交即指身心合一、“形与神俱”,心肾不交即是身心分离、形与神散。心肾相交的本质是心神之火下潜肾水,心肾不交的本质是心神之火外泄而未能下潜肾水。心肾相交的模式有天然模式和人为模式。心肾相交是健康之本,心肾不交是疾病之源。从心、肾而求,是治疗一切身心疾病的总纲要。是治本之大法。  相似文献   

7.
中风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属中医“偏枯”“偏风”范畴,其病位及病理表现与维筋相交“伤左角,右足不用”的理论一脉相承。巨刺属古代九刺之一,通过“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的操作方法调整机体气血阴阳,是维筋相交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特殊针法。维筋与肢体功能活动联系密切,对中风偏瘫的治疗意义重大。分期巨刺则是根据偏瘫早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不同临床表现,辨其经络及部位所采取以刺健侧为主的方法,针对患肢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疗效突出。本研究从维筋相交与中风偏瘫的关系出发,认为维筋受损是偏瘫的核心病机,治疗应首辨偏瘫分期,采用分期巨刺,早期调益元神,恢复期疏导经气,后遗症期温运阳气,进而达到平衡阴阳、通经养筋的目的。故基于维筋相交理论指导临床,以期为治疗中风偏瘫及传承巨刺疗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它提出了阳气的运养功能,王冰云:“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而历代注家,包括王冰自己,及至当今一些《内经》教材,在注释中,都只阐明了它的滋养作用,而忽略了其主要的“运”的功能。如王冰注:“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张志聪则说:“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  相似文献   

9.
试论“心肾相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肾相交”理论既是临床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医学和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探讨这一理论,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指导临床施治具有一定的意义。一、“心肾相交”理论的哲学基础“心肾相交”理论渊源于《周易》。《周易》的既济卦、未既卦、泰卦、否卦所表示的阴阳水火升降之哲理,对“心肾相交”理论的萌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既济”则水在火上,得以润下,火在水下,得以炎上,如是则水火相交,两相辅助,各得其用。象征着上、下交感,运动推  相似文献   

10.
“心肾相交”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佩  辛琳 《四川中医》2008,26(10):48-49
心肾相交,又称为心肾既济,水火既济,是对心肾两脏在生理状态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关系的概括。其具体含义是指,心阳下交于肾以资助肾阳,抑制肾阴而使肾水不寒;肾阳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抑制心阳而使心火不亢。  相似文献   

11.
中医“筋”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生理病理特性。“筋”早在在《易经》中已出现。《灵枢》把筋归于“五体”之一,为构成人身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宗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为前阴之代称,广义者指诸筋所聚之处。爪甲在解剖组织虽不能与“筋”完全等同,但因其在功能上与筋具有统一性。可以归属于中医“筋”的范畴,其发生病变时可以考虑从筋论治。  相似文献   

12.
<正>心肾相交是指人体阴阳二气交感合和的一种生理状态。中医关于人体之气的阴阳互藏、阴升阳降以及阴阳交感理论源于《周易》的卦象,尤其是"坎""离"二卦。古代内丹术理论也源于周易的卦象,它用"坎离交济"或"心肾交互"来说明人体的阴阳交感变化。其思想逐渐影响中医学关于人体之气阴升阳降理论的阐释,促进了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拔罐疗法与经筋系统密切相关。"筋象"是"象思维"在经筋系统的呈现,包括形态象、功能象、色泽象、温度象等。本文以"筋象"为诊察对象,从经典理论、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筋象""度筋论治"是完善拔罐诊疗体系、促进针灸临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理解和运用在筋守筋这一针灸治则,笔者通过阐述经文之义,从病有浮沉,刺有浅深这一角度探讨了在筋守筋的必要性,并结合临床体会提出3点认识,论述如何更好地在筋守筋。治疗筋病时首先应当准确识别筋病,其次阿是穴和远端经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更能提高疗效,此外还可灵活结合现代解剖学内容来辅助选穴和定穴。充实了在筋守筋这一治则的内涵,为临床治疗骨关节、软组织系统疾患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湿热不攘,大筋(纟耎)短,小筋弛长;(纟耎)短为拘,弛长为痿。”主要阐述因湿热之邪留于筋脉不去而造成的二种不同的病理表现:一为(纟耎)短,即筋脉之挛急和收缩;二为弛长,即筋脉的松弛和痿弱。前者发于大筋,后者见于小筋。筋的大小之分各指的是什么?又为什么在受湿热后在病理上有不同的表现? 查阅历代医注,如王冰、朱震亨、张介宾、马莳等皆重于对湿和热二种邪气会产生不同病变这个角度作解,却对大、小筋的具体所指和与病变的关系避而不谈。但有些古注已略有所  相似文献   

16.
17.
“关格”一词,首见于《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显然,这里所说的关格,既不是生理名词,也不是病理名词,而是一种病名。那么,历来所说的“关格”的概念是否有差异?它包含哪些临床证候?可以说历代医家对此见仁见智,说法各有不同。下面试举几种有代表性的文献记载,可以使我们从中领略大意。1.作为一种异常脉象的称谓。《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人迎,是指喉节两旁的动脉,即颈动脉搏动处;寸口,是指两手腕后的桡  相似文献   

18.
“三焦”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焦”一词始见于《内经》,列为六腑之一,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一,迄今仍是中医界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三焦究属何物?有形还是无形?笔者认为,三焦是体用统一的综合性概念,其理如下:1 三焦涵义种种 三焦是祖国医学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术语,在概念上,历经演变,所指不一。概括起来计有四种:1.1 六腑三焦 《内经》将三焦列为六腑之一。《素问·  相似文献   

19.
王凤岐 《北京中医》2010,(3):190-190
去年岁末,我有幸参加了“中医药学术传承研讨会暨陈大兽先生收徒孔令谦仪式”,由此引发了我对于中医药学术传承的思考,略谈几点己见,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20.
“硬气功”之我见隐剑关于硬气功能否用于搏击之争论非今日方有,偶阅《气功》13卷7期蒋文先生及14卷1期彭旭东先生的文章,感慨万千,本人虽功德俱浅,但愿意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还望同道指正。一、关于硬气功的概念硬气功的命名,彭先生文中已有阐述,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