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理筋手法联合传统膏药治疗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选取踝关节扭伤患者12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理膏组和膏药组各64例,膏药组给予传统膏药治疗,理膏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理筋手法治疗,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肿胀、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足功能评分(AOFAS)、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 d、14 d后,理膏组VAS评分分别为(1.65±0.18)分、(1.05±0.12)分,肿胀评分分别为(1.06±0.12)分、(0.62±0.08)分,膏药组VAS评分分别为(2.18±0.26)分、(1.58±0.17)分,肿胀评分分别为(1.32±0.15)分、(0.96±0.11)分,两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理膏组明显低于膏药组(P0.01);治疗7 d、14 d后,理膏组AOFAS得分分别为(75.12±7.68)分、(92.34±9.66)分,膏药组AOFAS得分分别为(68.47±7.12)分、(80.76±8.45)分,两组治疗后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理膏组明显高于膏药组(P0.001);理膏组有效率为97%,明显高于膏药组的84%(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理筋手法联合传统膏药治疗踝关节扭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肿胀和足功能,有利于提高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在伤科门诊中是较为常见的病种。在踝关节处于跖屈内收位时,该处受到外力冲撞或踩到不平地面,容易致腓距前韧带的损伤。近4年来,笔以理筋手法为主治疗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患127例,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效散外用联合四妙散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痛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42 例,对照组患者口服予以口服碳酸氢钠片 1 g,3次 /d,洛索洛芬钠片 60 mg,2 次 /d,秋水仙碱片1~3 mg/d 口服治疗,连续口服 14 天。治疗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予神效散外用,每天换药 1 次,同时口服四妙散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 14 天。观察其局部疼痛、关节肿胀、关节活动情况,同时检测血尿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C 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局部疼痛的症状减轻较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肿胀及关节活动指标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肿胀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尿酸、C 反应蛋白、血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C 反应蛋白等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效散外用联合四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能够有效改善患处疼痛、肿胀、功能等指标,临床疗效满意,临床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理筋整复手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儿童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选择急诊就诊的68例儿童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双盲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弹力绑带均匀包扎,石膏或支具制动;治疗组采用理筋整复手法结合中药外敷,石膏或支具制动;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分级系统标准及踝关节肿胀评价方法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第3、7、14、21 d肿胀程度(双侧踝关节周径之差)为(25.1±1.5)mm、(18.2±0.7)mm、(13.6±1.3)mm、(7.2±2.9)mm;对照组为(27.9±2.2)mm、(23.5±1.3)mm、(20.2±1.2)mm、(16.7±1.1)mm。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治疗组优23例,良8例,可3例;对照组优10例,良9,可12例,差3例,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理筋整复手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儿童踝关节扭伤,疗效优于单纯制动治疗,在缓解关节肿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效散联合交变脉冲磁疗仪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Ⅰ、Ⅱ度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依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外敷神效散治疗,观察组应用神效散联合交变脉冲磁疗仪治疗。结果:118例获得随访,对照组治愈率51.7%、总有效率79.3%,观察组治愈率75.0%、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恢复工作平均时间(20.66±7.59)d,观察组平均(14.10±4.96)d;对照组满意度53.45%,观察组满意度86.67%(均P<0.05)。结论:神效散联合交变脉冲磁疗仪联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疗效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带线锚钉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强生Fastin RC带线锚钉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42例,并运用关节镜诊治关节内继发病损.结果 术后39例获随访13~27个月,平均(18.5±5.2)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前与术后AOFAS后足评分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带线锚钉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手术方法合理而有效.  相似文献   

7.
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继昌 《中国骨伤》2000,13(4):247-247
笔者主要介绍运用成套性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病的颈型、神经根型。1 治疗方法首先使用基础手法 ,选用法、揉捻法、劈法、打法、分筋法、合力法、安抚法、一指揉散法和点按法。常用的点按部位有枕骨结节及其周围 ,棘突间隙、棘突旁、肩部正中斜方肌的前缘、肩胛骨的内上角和肩胛冈下缘中点。总共时间约 5分钟左右。然后使用正骨理筋手法。(1)提端旋转法 患者坐位 ,医生立于患者背后 ,两手虎口张开 ,拇指置于枕骨结节部 ,余四指置于下颌部 ,将患者的头缓慢柔和的向上托起 ,并向左侧或右侧稳健的旋转 ,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 ,快速的突然用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Brostrom-Gould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70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全关节镜下Brostrom-Gould术治疗患者进行研究,比较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1年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术后1年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术后3个月,P0.05。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1年时AOFAS评分明显高于术后(47.2±8.1)分,且术后1年时AOFAS评分(92.6±6.3)分,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65.8±5.2)分,t=27.44,P=0.00。术后2例切口感染,经积极处理和治疗后治愈。结论全关节镜下Brostrom-Gould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疗效显著,可有助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改善其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动静态平衡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CAI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试验组(n=16)。对照组患者行踝泵运动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动静态平衡训练。随访治疗4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cumberland ankle instability tool,CAIT)评分、平均轨迹误差(average trace error,ATE)和平均负重力量差三种指标的差异。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为4~8周,平均5周。训练前试验组患者的CAIT评分为(10.69±5.62)分,对照组为(12.88±7.3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5,P=0.352),而训练后试验组(16.38±7.23)高于对照组(11.56±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38,P=0.041)。训练前试验组与对照组ATE和平均负重力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8,P=0.790;t=-1.444,P=0.603),而训练后试验组患者的ATE和平均负重力量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7,P=0.046;t=-2.615,P=0.014)。其中试验组患者的CAIT评分升高了53.22%,ATE降低了33.41%,平均负重力量差降低了24.27%。结论动静态平衡训练可以明显增强CAI患者踝关节的运动控制能力及稳定性,有效改善患者的本体感觉及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报道在美国每天有23 000个踝关节扭伤[1].踝关节的外侧稳定性由骨性结构和韧带、肌肉结构共同维持,其中外侧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ATFL)、跟腓韧带(CFL)和距腓后韧带(PTFL).因解剖结构的特点,外侧韧带最易损伤,其中又以ATFL受损最常见,约占66.6%,CFL损伤次之,占20%[2],PTFL则极少损伤.有报道称[3],在一次踝关节急性扭伤后,有20%~40%的人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关节镜下关节囊皱缩术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至本院就诊的90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其中行传统第三腓骨肌重建韧带治疗距腓前韧带术患者作为对照组(n=47),行关节镜下关节囊皱缩术患者作为观察组(n=43)。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状态、视觉模拟(VA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及满意度调查情况。结果术后12周,两组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调,AOF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上调,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及总满意度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关节镜下关节囊皱缩术治疗踝关节不稳患者,可有效增强患者术后踝关节稳定性,减轻患者疼痛,患者依从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罗静涛  韩铭 《骨科》2015,6(4):186-189
目的:探讨一期韧带修复联合拉力螺钉固定治疗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我科收治的34例急性踝关节外侧扭伤患者,男18例,女16例,年龄28.0~69.0岁,平均(49.3±1.9)岁。随机分为螺钉固定组和外固定组,每组各17例,分别采用一期带线铆钉原位修补联合拉力螺钉固定(螺钉固定组)和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治疗(外固定组)。所有患者术后患肢不负重,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螺钉固定组住院费用为(1.72±0.30)万元,外固定组为(0.68±0.20)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个月随访AOFAS踝与后足评分,螺钉固定组为(66.2±1.3)分、(88.5±2.1)分、(97.2±1.9)分,外固定组为(46.8±1.6)分、(53.5±2.7)分、(75.6±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VAS评分:螺钉固定组为(3.2±0.8)分、(2.5±0.6)分、(1.2±0.2)分,外固定组为(4.0±0.7)分、(3.1±0.6)分、(2.6±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固定组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螺钉切出、断钉、创伤性关节炎、下胫腓不稳等并发症,外固定组中2例出现踝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和物理疗法后有所缓解,4例术后3个月因疼痛和踝关节不稳二期行韧带重建术,恢复可。结论一期韧带修复联合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急性踝关节不稳虽然住院费用较高,但并发症少,术后踝关节功能佳,是临床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一种可行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4-08采用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5例。根据术前应力位X线片明确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损伤,采用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术后12个月进行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位试验,同时观察应力位X线片上距骨倾斜角的变化情况。结果 1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12~38个月,平均18.6个月。术后1例出现腓浅神经损伤。术后踝关节不稳、肿胀、疼痛均缓解,内固定锚钉稳固,2例踝关节背伸活动轻度受限。术前距骨倾斜角为(15.6±4.4)°,术后12个月距骨倾斜角为(7.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0,P=0.026)。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由术前(43.5±6.9)分增加至(69.8±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0,P=0.032)。结论腓骨骨膜瓣翻转重建跟腓韧带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中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优势在于创伤较小,在不破坏正常肌腱的情况下达到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右踝9例,左踝12例,平均手术年龄28.1岁(16~51岁);术前病程2~23个月(平均11.7个月).有反复踝关节内翻扭伤史18例,外踝部疼痛21例,不平道路上行走困难15例,侧搬试验阳性19例.  相似文献   

15.
内翻应力导致的外踝扭伤是一种常见外伤,而大约10%~15%的损伤导致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断裂.然而经过治疗后,仍然有部分患者出现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1].1999年8月至2004年2月,我们应用ColviHe术式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2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慢性踝关节不稳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昊  解冰  薛海鹏  杨超  田竞 《中国骨伤》2016,29(12):1160-1163
慢性踝关节不稳常由急性踝关节扭伤漏诊或者治疗不当所致,可以导致局部长期疼痛,继发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甚至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是种常见但治疗相对棘手的疾病。但是对于其诊断与治疗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应力下X线、MRI及超声等检查方式众多,哪种才是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首选或是金标准。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手术是治疗严重踝关节不稳的主要手段,但现有的手术方式疗效差别较大,理念也不尽一致,使临床医师选择手术方式时存在较大的困惑。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手术治疗方式已由原有的非解剖重建逐渐向原位解剖重建转变。  相似文献   

17.
注重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唐康来 《中国骨伤》2012,25(8):623-626
<正>踝关节不稳指踝关节内外侧及下胫腓联合等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受损,导致踝关节频繁内翻或外翻性损伤所引发的踝关节长期慢性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以及功能障碍,也称为踝关节不稳综合征。踝关节不稳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评价踝关节功能,并行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I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53±5.2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MRI显示重建距腓前韧带良好,修复的距骨软骨均较术前影像改善,VAS由术前的(4.15±0.93)分降低至术后的(0.99±0.80)分,AOFAS HA评分由术前的(55.60±4.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2±7.6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9.
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不稳定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合并距下关节不稳定) 的合理而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自 1999 ~2003年, 应用Chrisman Snook术式, 以腓骨短肌腱前半部分重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跟外侧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不稳 8例患者,共 13例关节。结果: 术后随诊 6个月~5年, 平均 19个月。术后所有踝关节均达到功能稳定, 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 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以Good评级标准作为疗效评价, 10例关节 (77% ) 为优, 2例关节 (15% ) 为良, 1例关节为中 (7% ), 优良率达 92%。结论: Chrisman Snook术式重建了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跟外侧韧带, 有效地矫正了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和距下关节不稳定, 是治疗踝关节慢性前外侧严重不稳定的合理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总结韧带止点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自2012-10—2013-09采用手术治疗18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采用可吸收锚钉重建距腓前韧带的止点,根据Karlsson评分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术前术后进行对比分析,术后用Sefton分级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术前Karlsson评分和踝关节前抽屉距离分别为(51.5±7.9)分和(11.2±3.5)mm,末次随访时为(93.1±5.8)分和(3.2±0.8)mm。根据Sefton分级,末次随访平均优良率为94.4%。结论距腓前韧带止点重建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