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负显影联合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对甲状旁腺保护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05月收治的13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TPC)患者临床资料,将67例注射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行甲状旁腺负显影及自体移植患者作为纳米炭组,67例常规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甲状旁腺误切率,手术后暂时性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纳米炭组甲状旁腺误切率10.44%(7/67)、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10.44%(7/67)、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4.47%(3/67)明显低于对照组31.34%(21/67)、31.34%(21/67)、21.89%(1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PC根治术中通过纳米炭混悬注射液进行甲状旁腺负显影联合自体移植术,可有效减少甲状旁腺损伤,降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米碳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对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的保护作用。 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的患者共67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67例患者分为纳米碳组(33例)和常规手术组(34例),常规手术组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纳米碳组患者术中加用纳米碳示踪剂。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术中术后指标,术前术后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变化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康复出院时间及甲状旁腺误切率(3.0%比32.4%)比较,纳米碳组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Ⅵ区淋巴结清扫数目、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d内纳米碳组甲状旁激素、血钙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7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碳组患者术后声音嘶哑、自感发声无力、暂时性低血钙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后3、6个月复查肿瘤病灶复发率纳米碳组低于常规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中使用纳米碳可清楚鉴别甲状旁腺和淋巴结,对保护甲状旁腺和周围正常组织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液注射对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情况及对甲状旁腺负显染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70例为纳米碳混悬液注射组(试验组),214例为常规手术组(对照组)。所有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841、2828枚;试验组总淋巴结检出率优于对照组(Z=-4.112,P<0.01)。总转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481、754枚;总转移淋巴结检出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Z=-2.457,P=0.014)。试验组Ⅵ区检出的淋巴结及转移淋巴结数检出率优于对照组(Z=-3.819, P<0.01)。试验组中央区清扫组织中检出甲状旁腺比例为25.7%,低于对照组39.7%(Z=-2.521,P=0.012)。结论纳米碳混悬液可被用作示踪剂增加甲状腺癌手术的总淋巴结检出数目,同时是一种创伤小的可保护甲状旁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38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行淋巴结再清扫的38例病理检查证实均有乳头状癌转移。其中34例位于原右侧中央区清扫区域,发生率为89.5%,4例(10.5%)位于原左侧中央区清扫区域。右侧复发者淋巴结位于右颈总动脉深面的气管右侧、右喉返神经内侧和右肺尖上方所构成的三角内,左侧复发者淋巴结位于锁骨深面的气管左侧和左颈总动脉之间。术后7例(18.4%)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2.6%)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6例(6/38,15.8%)出现暂时性低钙血症。结论再次清扫中央区淋巴结风险大,因此,首次清扫务必彻底和规范。特别不要遗漏斜行的右颈总动脉深面,位于气管右侧、右喉返神经内侧和右肺尖上方的这一区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淋巴示踪剂用于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手术指导及对术后复发风险预警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行手术的cN0期PTMC 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常规组(53例)和示踪组(53例),示踪组术中采取淋巴示踪剂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常规组未使用淋巴示踪剂,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淋巴结切除平均数和转移平均数以( ±s)显示,采取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示踪组淋巴结切除平均数和淋巴结转移平均数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淋巴结转移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结果提示,年龄≥45岁、肿瘤大小≥0.5 cm、肿瘤突破被膜是影响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示踪组与常规组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比较(3.77% vs. 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示踪组无复发,常规组1例患者复发。 结论应用淋巴示踪剂能提高cN0期PTMC患者淋巴结检出率;同时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是否突破被膜是影响cN0期PTM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完整的外科手术切除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残余的转移淋巴结是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可以改善总体预后。然而对于甲状腺癌的预防性/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尚存争议及挑战。纳±3碳混悬液作为新型的淋巴结示踪剂,对于甲状腺的淋巴结具有良好的示踪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术中的清扫效率,增加获取淋巴结的数目,更为准确地判断分期及预后。另外通过其"负显影"的特性可以有效保护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等重要结构,显著降低颈部淋巴结清扫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纳米碳混悬液示踪技术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5~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治疗的68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未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对照组)32例,使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示踪组)36例,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侧和(或)对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和示踪组分别清扫中央区淋巴结205枚和324枚。其中,对照组手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6.41±1.56)枚/例,示踪组为(8.99±2.24)枚/例,多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0.6%(13/32),与示踪组(47.2%,17/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2),但示踪组喉返神经内侧区的淋巴结转移率(38.9%,14/36)高于对照组(12.5%,4/32),P=0.029。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一过性低血钙发生率及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均无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发生。结论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可明显提高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数目,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从而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以指导术后治疗,同时不增加(或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发生于高达8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但对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对临床检查阴性的中央区淋巴结(cN0)行预防性清扫(pCLD),可清除潜在病灶,有助于术后的准确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指导后续治疗,并降低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可能增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风险。所以,对是否需常规性pCLD,各家指南或多或少有所保留,但对肿瘤较大、分期较晚、多灶癌、有包膜侵犯、或不良病理学亚型的PTC,建议积极的pCLD,同时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全程暴露和甲状旁腺及其血供的保护。大宗的临床研究数据将为争议的解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CLND)的指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乳腺甲状腺血管外科173例行CLND的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本组PTC患者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LNMs)发生率为46.8%(81/173),无一例发生CLND相关并发症。年龄、颈侧区淋巴结肿大及肿瘤大小与CLNMs有关。其中肿瘤直径≥0.25 cm的CLNMs发生率为48.5%(81/167),而<0.25 cm的6例无一例发生CLNMs,且肿瘤直径0.25~0.49 cm的PTC患者中CLNMs占32.4%(12/37)。 结论CLND是安全的,对于PTC患者应行预防性CLND。未行CLND术后病理发现的PTC,若肿瘤直径≥0.25 cm的应二次手术行CLN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清除中甲状旁腺保护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于我院行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清除的患者,统计术后患者出现低甲状旁腺激素血症、低钙血症、症状性低钙血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暂时性低甲状旁腺激素血症发生率35.29%(36/102);低钙血症发生率69.61%(71/102);症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36.27%(37/102);无一例出现永久性低钙血症。结论:各种甲状腺术式对甲状旁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手术范围越大,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可能性越大。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预防,就在于术者必须秉承高度负责的态度,术中仔细识别甲状旁腺,精细化操作,注意对甲状旁腺动脉及回流静脉的保护,采取以原位保留为主,自体移植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用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指导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结清扫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1.5~8h在超声引导下向甲状腺原发肿瘤内注入99m锝-右旋糖酐,体积0.4 ml(74 MBq),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1%亚甲蓝0.2~0.8 ml.采用联合法(核素法和染料法)定位前哨淋巴结,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颈清扫标本常规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51例患者中48例颈侧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4.1%,其中核素法和染料法检出率分别为90.2%和66.7%.颈侧淋巴转移30例,其中3例前哨淋巴结中未发现转移癌灶.颈侧隐匿性淋巴转移率58.8%,Ⅱ区、Ⅲ区、Ⅳ区、Ⅴ区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7.6%、52.9%、29.4%、0%.前哨淋巴结活检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100%、94.1%、100%和87.5%.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安全、可行,对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转移和指导颈侧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指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岁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5岁患者(39%比22%,P<0.05);直径≤0.5 cm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14%,5/35)明显低于>0.5 cm患者(P<0.05);肿块位于上极的患者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25%,12/48)最低(P<0.01);肿块位于中极(45%,13/29)和下极(43%,31/72)的两组患者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 45岁,肿块位于中极、下极或肿块直径>0.5 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清扫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7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颈淋巴结分区有92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其中50例采取了预防性单侧或双侧淋巴结清扫(预防组),42例未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未预防组),比较两组预后。应用SPSS 19.0进行分析,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包膜浸润、侧别、肿瘤位置、肿瘤数目、中央区转移、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病死率等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的预测采用多因素Logical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年龄≤45岁、肿瘤0.5~1.0 cm、包膜浸润、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中央区转移者占67.5%、72.5%、45.0%、87.5%、67.5%,均高于阴性患者(P0.05)。中央区转移、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预防组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与死亡情况,未预防组病死率2.4%(P0.05),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为9.5%(P0.05)。结论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存在中央区转移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改善远期预后,且术后并发症未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21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均接受了甲状腺双侧全切加双侧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36.7%(79/21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年龄(每增加1岁,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是原来的0.935倍)、性别(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男性的0.202倍)、病灶的数目和总直径.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可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当患者为年轻人或男性,癌肿呈多灶性或总直径超过0.5cm时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寻找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特异性表达的microRNAs,以提高PTC的早期诊断水平和判断PTC的侵袭性.方法 选取51例甲状腺手术组织标本,利用miRNA芯片技术寻找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之间有表达差异的microRNAs,并通过qRT-PCR验证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s,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1)qRT-PCR结果显示miR-30a-3p(U=60,P=0.003),miR-146b-5p(U=40,P=0.001)及miR-199b-5p(U=69,P=0.007)在良恶性结节中存在差异性表达.(2)miR-199b-5p在包膜外浸润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中明显升高(P =0.010),侵袭性越强其表达越明显. 结论 miR-199b-5p,miR-30a-3p及miR-146b-5p能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miR-199b-5p与PTC的侵袭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模式以及全甲状腺切除+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期全甲状腺切除+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17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72例患者的219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提示颈淋巴结转移率依次为Ⅵ区(96.3%)、Ⅳ区(78.5%)、Ⅲ区(62.1%).肿瘤浸润甲状腺被膜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124例术后1 d血清甲状旁腺素(15.87±8.03)pg/ml较术前(37.68±15.0)pg/ml显著降低(P<0.01).患者5年、10年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8.83±0.82)%、(98.23±1.02)%和(96.42±1.43)%.结论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是确定Ⅵ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的可靠方法.准确掌握全甲状腺切除+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适应证,术后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8.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手术前LLNM的漏诊将增加复发风险以及伴随的二次手术。对于具有LLNM危险因素的PTC患者,应放宽颈侧区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指征,有助于术前发现更多隐匿的颈侧区转移淋巴结,制定更恰当的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因此,本文就PTC患者LLNM规律及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中使用纳米炭混悬液的意义.方法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中使用纳米炭混悬液病例45例(淋巴结示踪组),与同期术中未使用纳米炭混悬液病例49例(空白对照组)在清扫淋巴结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甲状旁腺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淋巴结示踪组手术时间为(80.47±9.2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53±7.43)ml、术后引流量为(71.09±12.18) ml;空白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4.65±12.01) min、术中出血量为(35.14±9.08) ml、术后引流量为(69.37±15.38)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示踪组术后低钙发生率(4.4%)低于空白对照组(20.4%,P<0.05);淋巴结示踪组术后1d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35.36±18.35) ng/L]高于空白对照组[(26.58±15.80) ng/L,P<0.05]、淋巴结示踪组术后1周PTH水平[(37.67±17.29) ng/L]高于空白对照组[(28.06±17.15) ng/L,P<0.01];淋巴结示踪组手术切除淋巴结的数目(9.40±2.35)枚多于空白对照组[(7.86±2.06)枚,P<0.01].结论 术中使用纳米炭混悬液并未增加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提高了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数目,同时有助于识别甲状旁腺并保护甲状旁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