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研究影响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后因素,为诊治该类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期降低病死率。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肝衰竭发生血流感染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至血流感染发生后3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存活组,对纳入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2组间差异显著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入组124例患者,死亡55例。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女性及年龄为46~65岁患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且多数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25分。2组感染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合并肝细胞癌、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肺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脓毒性休克、12 h内应用抗生素患者的比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6~65岁(OR=3.450,95%CI:1.042~11.420),感染前MELD评分>25分(OR=6.949,95%CI:2.080~23.209),感染发生后>12 h应用抗生素治疗(OR=3.142,95%CI:1.013~9.747),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OR=5.260,95%CI:1.681~16.459)的患者病死率更高(P均<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一旦发生血流感染,如果年龄在46~65岁、感染前MELD评分>25分,感染发生后>12 h应用抗生素治疗以及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9)
目的研究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于2010年2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血流感染的患者89例作为观察组,提取患者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结果进行病原学分析和药敏实验分析;另选取同期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无感染患者89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肝功能检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对比。结果 89例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1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0株占39.47%;革兰氏阳性菌92株占60.53%;药敏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奇霉素等具有较强耐药性,均对替考拉林、万古霉素等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阿莫西林等具有较强耐药性,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派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具有较强敏感性;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分别为(103.3±53.4)μmol/L、(21.9±9.4)s、(27.6±10.8)g/L。对照组为(81.3±54.4)μmol/L、(16.8±10.2)s、(33.8±10.7)g/L,两组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其合并血流感染具有交叉耐药和多药耐药的特点;相比于无感染的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病原学与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78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出院时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35例和存活组43例。收集科室分布、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真菌种类、药敏结果、G试验结果等,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8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中死亡35例,病死率44.87%。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CU)、普外科,分别占39.74%、11.54%。血培养分离真菌78株,主要以白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为主,分别占39.74%、21.79%、19.23%。药敏结果提示,分离真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率达100.00%,对伊曲康唑敏感率较低,仅为82.05%。78例患者中35例进行G试验,阳性率为80.00%,其中23例G试验早于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入住ICU、检出耐药菌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切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C-反应蛋白(CR...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7)
目的分析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6-2015年确诊为血流感染的544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血液标本进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细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菌株鉴定,药敏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或稀释法。结果 544例血流感染患者平均(59.6±19.9)岁,男性患者286例占52.6%;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279例占51.3%,院内获得性感染265例占48.7%,总病死率26.5%;继发血流感染最常见的原发感染部位分别为肺部、泌尿系统、肝胆系统;血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5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28株占60.3%,革兰阳性菌153株占28.1%,真菌51株占9.4%,其他菌12株占2.2%,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85株,占全部大肠埃希菌50.9%,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4株,占4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34株,占61.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37株,占92.5%;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以及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90.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菌;利福平对葡萄球菌属较敏感,链球菌属对苯唑西林及头孢噻肟100.0%敏感。结论成人血流感染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多药耐药菌检出率较高,定期开展医疗机构内的血流感染监测工作,对于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医院感染管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探讨临床治疗对策,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378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鉴定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依据药敏结果提出临床诊治对策.结果 共送检标本592份,检出病原菌547株,检出率为92.4%;检出革兰阳性菌141株占25.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70株占12.8%;革兰阴性菌236株占43.1%,以大肠埃希菌最多76株占13.9%,真菌118株占30.7%,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77株占14.1%;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的耐药率为0,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80.0%,链球菌属耐药率普遍在30.0%~50.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0.0%,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环丙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普遍>50.0%,肺炎克雷伯菌仅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在<30.0%.结论 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并发感染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且病原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采取针对性地抗菌药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血液及骨髓培养标本3 615份,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3D60全自动血液培养仪进行培养、ATB Expression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615份血液和骨髓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498株,检出率为13.8%,其中革兰阳性菌179株占35.9%,革兰阴性菌240株占49.0%,真菌75株占15.1%;其主要分布在ICU、传染科、普外科,分别占20.0%、13.3%、11.5%;血流感染以6170岁以及7170岁以及7180岁两年龄段最多,>60岁老年患者感染276例,占55.4%。结论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繁杂,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居首位,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病原菌科室分布以ICU居首位,年龄分布以免疫功能较低且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患者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危重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喀喇沁旗医院为例,通过回顾分析2019年1月1日至9月30日间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重症患者血培养阳性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例资料、患者确诊血流感染当天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报告、诊断为血流感染72小时内实验室相关指标最差值和病原微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依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确诊病例58例,其中预后不良组31例,预后良好组2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前3个月使用过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2种,住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2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后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均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抗感染治疗3 d后预后良好组的血白细胞计数、X线胸片情况均显示好转,优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过抗菌药物,入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感染后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计数12×109/L,抗感染治疗3 d后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数计数15×109/L均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预后不良概率高。对于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抗菌药物≥2种、入院后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患者,要警惕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可能性。对于感染后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治疗3 d后血白细胞计数15×109/L的患者要警惕预后不良的发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6-2015年确诊为血流感染的544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血液标本进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细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菌株鉴定,药敏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或稀释法。结果 544例血流感染患者平均(59.6±19.9)岁,男性患者286例占52.6%;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279例占51.3%,院内获得性感染265例占48.7%,总病死率26.5%;继发血流感染最常见的原发感染部位分别为肺部、泌尿系统、肝胆系统;血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5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28株占60.3%,革兰阳性菌153株占28.1%,真菌51株占9.4%,其他菌12株占2.2%,最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85株,占全部大肠埃希菌50.9%,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24株,占4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34株,占61.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37株,占92.5%;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以及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90.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菌;利福平对葡萄球菌属较敏感,链球菌属对苯唑西林及头孢噻肟100.0%敏感。结论成人血流感染病原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多药耐药菌检出率较高,定期开展医疗机构内的血流感染监测工作,对于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医院感染管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2)
目的探讨半永久和临时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3年3月-2013年12月使用半永久和临时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143例,取导管远端处血液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设备及试剂确定病原菌性质,以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18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91株占77.12%,革兰阴性菌检出27株占22.88%;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8.67%和93.33%,而对庆大霉素以及红霉素的敏感率较低,仅为5.33%和24.0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率较高,均为95.65%,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较低,均<15.00%。结论采用半永久或临时导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一旦发生血流感染,应尽早取血液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而在结果报告之前,可以经验性的给予万古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或者是亚胺培南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1)
目的探讨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脑肿瘤手术患者920例,统计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分析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脑肿瘤术后患者颅内感染48例,感染率为5.22%,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4株,占30.44%,革兰阴性菌31株,占67.39%,真菌1株,占2.17%;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红霉素、利福平耐药率较高;脑脊液漏、手术持续时间≥3h、后颅窝手术为脑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脑脊液漏、手术持续时间≥3h和后颅窝手术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革兰阴性菌为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主要病原菌,颅内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4)
目的分析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血流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86例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真菌感染类型及构成比,按患者结局分为生存组46例、死亡组40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真菌感染预后因素进行评价,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共检出86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52株占60.46%;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年龄、APACHEⅡ评分及出现症状至拔管时间是影响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血流真菌感染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 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血流真菌感染病原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多见;年龄、APACHEⅡ评分及出现症状至拔管时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9)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院内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特征并探索最佳治疗策略。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解放军第302医院发生院内血流感染的肝硬化患者344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总体临床好转率66.9%,无效/病死率为33.1%;患者院内血流感染发生后,≤12h应用敏感抗菌药物的好转率74.0%,明显高于>12h使用敏感抗菌药物者(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Pugh分级越高,>12h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好转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360株,前6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59株(44.2%)、肺炎克雷伯菌59株(16.4%)、鲍氏不动杆菌27株(7.5%)、阴沟肠杆菌18株(5.0%)、气单胞菌16株(4.4%)、铜绿假单胞菌12株(3.3%);总体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分别是美罗培南94.0%、阿米卡星93.9%、亚胺培南91.0%、头孢美唑86.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6.3%、头孢哌酮/舒巴坦84.2%;不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一旦发生院内血流感染,应尽早应用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可作为一线经验用药,必要时需考虑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肿瘤患者手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提高肿瘤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治水平提供资料.方法 选取204例普外科肿瘤手术后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患者,取感染部位的炎性渗出物、深部穿刺液、引流液及坏死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204例普外科肿瘤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0株占69.50%,革兰阳性菌69株占26.64%,真菌10株占3.86%,排名前5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分别占30.50、13.90%、10.42%、8.49%、8.11%;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的耐药性普遍较高,而普遍对头孢哌酮联合舒巴坦治疗敏感性较高,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有较高的敏感性;革兰阳性菌均对万古霉素表现出了高度的敏感性同时对呋喃妥因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较为复杂,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预防,一旦出现感染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HMVKP)与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KP)的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析HMVKP与CKP的药敏情况、耐药表型。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共185株,拉丝试验确定HMVKP;PCR方法扩增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分析HMVKP与CKP的检出率;检测分析抗菌药物敏感性;体外纸片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通过改良Hodge试验和EDTA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结果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占23.2%(43/185),六种高毒力荚膜血清均被检出,分别为K1(9.2%)、K2(11.4%)、K5(1.6%)、K20(2.2%)、K54(1.6%)、K57(6.5%),共占32.4%(60/185);HMVKP的毒力基因检出率均高于CKP,HMVKP与CKP毒力分数(P50)分别为7和4(P0.05);HMVKP抗菌药物敏感率均高于CKP(P0.05);有3株(7.0%)HMVKP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1株(2.3%)HMVKP改良Hodge试验阳性。结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以K1、K2、K57血清型常见,携带更多的毒力基因,且多为敏感株,ESBL试验阴性,但耐药菌株的出现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6)
目的为了解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发生相关影响因素,提出感染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1月实施PICC置管恶性肿瘤患者925例,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PICC导管留置及导管维护情况、导管穿刺情况等临床资料及导管相关培养结果。对导管血流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87例导管血流感染患者共培养出致病菌1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0株,革兰阴性菌33株。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33株、大肠埃希菌13株。留置导管时间(>180天)、体重指数(BMI)<20kg/m~2、导管单次穿刺次数>2次、应用肠内营养、使用激素、白细胞计数低(≤3.0×10~9/L)、糖尿病、静脉炎病史均为血流感染相关且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PICC导管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致病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规范PICC置管操作流程、建立PICC日常维护及评估制度、加强对置管患者及家属宣教工作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517例肿瘤患进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PICC-BSIs)目标性监测,探讨预防控制PICC-BSIs发生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将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常态下遵照PICC规范操作流程进行置管和维护,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干预措施:在超声引导下置管、加强宣传教育、重视居家维护;综合分柝干预措施在预防控制PICC-BSIs中作用.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PICC-BSIs率分别为0.40%和2.64%、感染率为0.05/千导管日和0.38/千导管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科研增加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控制了 PICC-BSIs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