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LAVI-I)中盆底重建术在预防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器官脱垂(PO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需要行子宫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6例行LAVH+盆底重建术,对照组64例单纯行LAVH。根据POP-Q系统评估术后POP发生情况,并根据阴道B超检查术前、术后及术后12个月阴道长度、膀胱颈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研究组术后阴道较术前延长(P〈0.05),膀胱颈活动度及尿道后角缩小(P均〈0.05),术后12个月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术后阴道长度较术前缩短(P〈0.05),而膀胱颈活动度及膀胱尿道后角无明显变化,但随访12个月后膀胱颈活动度及尿道后角增大,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随访12~23个月无一例发生POP。结论LAVH术中行阴道顶端悬吊重建盆底预防子宫切除术后阴道顶端脱垂安全可靠,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脱垂与非脱垂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Ovid数据库(1994年—2010年),查阅《临床妇科学》,选择有关脱垂与非脱垂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术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取相关信息,总结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全子宫切除后脱垂复发、非脱垂患者采用不同术式行全子宫切除后出现脱垂与子宫全切的关系。结果:子宫脱垂行全子宫切除术+阴道修补术患者脱垂复发率为3.5%;非子宫脱垂患者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脱垂发病率为3.0%;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包括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后脱垂发病率4.8%;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后脱垂发病率6.9%;阴式子宫全切术后脱垂发病率0.6%。结论:脱垂或膀胱、直肠膨出是全子宫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但现阶段研究术后随访全子宫切除术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不能从众多影响因素中揭示二者的确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改良盆底重建术和经阴全子宫切除(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40例,包括研究1组(TVH+改良盆底重建术)20例,研究2组单行改良盆底重建术10例,研究3组(子宫切除术后POP行改良盆底重建术)10例;对照组40例。结果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保留尿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1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②术后临床疗效比较:4组患者出院前测评POPQ,分度均为。度或Ⅰ度。术后对照组阴道长度较术前明显缩短,研究组阴道长度则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研究组1例,复发率为2.5%,对照组4例复发(10%),(P〈0.05);研究组3例出现性交不适,对照组7例诉性生活质量下降(P〈0.05)。结论改良的盆底重建术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有效术式,加强盆底组织,手术简单、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经会阴超声评估子宫切除术后远期女性人群盆底情况。方法选取患者277例,经盆底超声检查,填写PFD相关症状问卷,统计超声表现下盆底功能结构变化情况及PFD相关症状的发生率。结果 (1)超声表现上提示PFD共190例(68.59%),其中以膀胱膨出(48.38%)最多见,余下依次为会阴体过度运动、尿道内口开放、膀胱颈移动度增加、穹隆脱垂、直肠膨出、肛提肌陈旧性损伤、肠疝;221例(79.78%)女性出现PFD相关症状,以尿失禁发生率(54.15%)最多,余下依次为便秘、尿频尿急、性交痛、排尿困难、粪失禁。(2)不同术式人群之间PFD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可以全面评估子宫全切术后远期女性人群盆底情况,PFD发病率及其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出现情况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盆腔韧带悬吊对盆底重建的影响。方法行全子宫切除术4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A组)25例,行改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盆腔韧带悬吊,对照组(B组)22例,行常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分析改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盆腔韧带悬吊对盆底重建的影响。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阴道长度及性生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5例术后无阴道顶端脱垂、张力性尿失禁发生.对照组22例术后一年有ll例阴道顶端脱垂,4例张力性尿失禁,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改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盆腔韧带悬吊对于盆底重建,防止术后盆腔脏器脱垂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子宫切除术后一年临床不适与子宫脱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术对女性盆底结构损伤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生殖道脱垂因其他原因行子宫切除术患者70例,其中行子宫全切除术39例,子宫次全切除术31例.对患者术后1年临床不适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POP-Q临床分类法对盆底组织脱垂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子宫全切除术组术后临床不适33例(33/39,84.6%),高于子宫次全切除术组17例(17/3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037,P<0.01).子宫全切除术组术后阴道脱垂27例(27/39,69.2%),明显高于子宫次全切除术组7例(7/3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48,P<0.001).分析子宫脱垂与临床不适的关系:在术后脱垂患者34例,伴临床不适30例(30/34,88.2%),明显高于术后未脱垂患者临床不适16例(16/3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825,P<0.01).结论 子宫全切除术影响盆底组织的功能及结构的完整性,导致轻度盆腔脏器脱垂.术后临床不适症状与手术导致的生殖道脏器脱垂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罗军  李昂  方超英 《医学临床研究》2013,(10):1943-1945
【目的】探讨经腹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本院住院行经腹非脱垂子宫全切术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前、术后进行关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问卷调查,并进行盆底肌肉肌力测定,从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肉肌力等方面评价子宫全切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经腹子宫全切除术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出现不同程度压力性尿失禁,其发生率分别为5.71%,12.86%,18.57%,较术前发生率(2.86%)明显增高,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患者术后盆底肌肉肌力测试Ⅲ级以上者较术前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腹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对女性盆底功能近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的盆底功能。方法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的盆腔器官进行观察,并对盆底组织各参数进行测量。以耻骨联合下缘为参考点,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观察膀胱颈及近端尿道的移动情况;测量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BSD),膀胱尿道后角,计算膀胱颈下降度(BND),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通过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不同观察者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在静息状态下BSD测值为(-2.73±0.37)cm,膀胱尿道后角测值为(119.00±22.40)°;最大Valsalva状态下BSD测值为(-0.25±0.67)cm,膀胱尿道后角测值为(114.74±21.50)°;BND测值为(2.46±0.59)cm,膀胱颈旋转角度测值为(70.68±19.91)°,尿道旋转角度测值为(60.81±17.34)°。结合临床及盆底超声测量结果诊断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障碍29例(58.00%,29/50,压力性尿失禁5例,直肠脱垂8例,膀胱脱垂16例)。研究中不同观察者之间测量静息状态和最大Valsalva状态下BSD、膀胱尿道后角及计算BND的一致性非常好,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9、0.91、0.88、0.92;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8,表明观察者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可动态观察女性盆底器官的运动变化,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功能进行评估,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组织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1]。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ence,SUI)。其中POP较为多发包括阴道前壁膨出、膀胱膨出、子宫脱垂、阴道穹窿脱垂、阴道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D盆底超声成像评估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包括无盆底功能障碍患者20例(对照组M)、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20例(研究A组)、术后器官脱垂患者20例(研究B组),借助4D盆底超声成像,评估其缩肛状态下盆底形态改变情况。结果:于缩肛状态下,对照组M肛提肌裂孔前后径、A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优于研究A组、B组,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于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中,4D盆底超声成像技术能够鉴别是否为术后盆底功能障碍,还可直观展现盆底器官变化,具有操作便捷、可重复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耻尾线(PCL)及HMO分度系统两种测量方法在动态MRI评价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盆底改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16例女性PFD患者(PFD组)及24名正常女性(无症状组)行静息及最大用力下盆腔MR检查,常规观察盆腔器官及盆底结构。按照PCL系统,在正中矢状位上分别测量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与PCL的距离;按照HMO分度系统,测量H线(耻骨联合下缘至肛直肠连接后缘的连线)及M线(肛直肠连接后缘到PCL线的最短距离),对盆底松弛进行评价,同时观察膀胱、子宫及直肠位置。对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对照,并与临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系统进行对比。结果 无症状组盆腔最大用力时膀胱颈、子宫颈及肛直肠连接下降值分别为(2.63±1.71)mm、(4.31±3.24)mm、(7.32±2.11 )mm;H线及M线轻度增长约(2.85±2.62)mm及(7.33±2.14)mm。PFD组中膀胱颈、子宫颈、肛直肠连接分别下降(24.74±10.12)mm、(21.43±14.91)mm及(24.55±13.43)mm;H线及M线分别增加(13.16±10.82)mm及(22.54±11.30)mm。PCL系统诊断9例子宫脱垂、7例膀胱脱垂和6例直肠脱垂,HMO系统分别为4例、7例和5例,两种方法评价膀胱脱垂和直肠脱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06),HMO系统评价子宫脱垂较优(P=0.007)。结论 对于正常女性,PCL系统及HMO系统的测量结果一致;对于PFD患者,HMO系统可更全面显示盆底松弛与器官脱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会阴四维超声对产后盆底组织解剖结构改变及早期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图像特征。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自然分娩的产妇于产后第42天依照超声检查提示有无盆底组织异常进行分组,进行临床妇科检查及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其中盆底功能障碍组产妇53例,对照组产妇19例(超声检查未发现盆底组织异常)。对两组72例产妇均检测静息及Valsalva动作两个时态图像;膀胱颈、子宫颈、直肠肛管形态及两时态相对活动度;三维图像重建后的肛提肌裂孔平面上测量肛提肌裂孔长径、面积及耻骨直肠肌厚度;观察耻骨直肠肌的形态及连续性;记录两组产妇临床及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72例自然分娩后第42天产妇临床及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和测量结果:(1)盆底功能障碍组53例,经会阴四维超声检出膀胱颈活动度增加38例(71.70%,38/53),阴道前壁脱垂15例(28.30%,15/53),子宫脱垂4例(7.55%,4/53),直肠前壁膨出17例(32.07%,17/53),耻骨直肠肌撕裂8例(15.09%,8/53);临床检查发现产妇压力性尿失禁15例(28.30%,15/53),阴道前壁脱垂5例(9.43%,5/53),子宫脱垂4例(7.55%,4/53),未检出直肠膨出和耻骨直肠肌撕裂。对照组19例产妇经会阴四维超声检查均未见异常表现;临床检查发现压力性尿失禁3例。(2)经会阴四维超声测量结果:盆底功能障碍组产妇Valsalva动作肛提肌裂孔面积测值[(23.33±1.61)cm2]与对照组测值[(19.73±1.74)cm2]比较明显增大;盆底功能障碍组产妇膀胱颈活动度增加[(23.67±1.72)cm2]、阴道前壁脱垂[(25.87±2.28)cm2]、子宫脱垂[(27.95±3.89)cm2]和直肠膨出[(23.68±2.50)cm2]的产妇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均较对照组测值明显增大。结论产后经会阴四维超声可早期发现临床检查中不易发现的轻度盆底功能障碍及肛提肌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5月行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的214例重度POP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及随访情况,观察临床疗效,评价术前、术后1年标准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fitafion,POP-Q)分度、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20,PFDI-20)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问卷-12(pelvic organ prolapse/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12,PISQ-12)评分。根据临床疗效,将客观治愈者及主观治愈者作为预后良好组,将无效者及复发者作为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重度PO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14例手术时间为69~112(86.28±10.16)min;术中出血量71~124(98.46±15.42)ml;术后阴道壁长度≥5 cm 94例,<5 cm 120例。8例术后出现网片暴露侵蚀情况,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随访1年,预后良好组186例,预后不良组28例,总治愈率86.92%。214例重度POP术后1年POP-Q分度、PFDI-20评分较术前降低,PISQ-12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24.00 kg/m 2、术前POP-Q分度Ⅳ度、脱垂部位为前盆腔、术后阴道壁长度≥5 cm是影响重度PO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POP临床疗效显著,明显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并且积极对体质量指数≥24.00 kg/m 2、术前POP-Q分度Ⅳ度、脱垂部位为前盆腔、术后阴道壁长度≥5 cm的重度POP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对盆底表面肌电的影响,为提高PFD疗效提供依据。 方法以2021.1-01至2022-06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PFD并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生物反馈组和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组,比较治疗后2组的起效时间、临床症状评分、有效率、盆底肌电数值。 结果共13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组73例,对照组61例,观察组和对照组起效时的治疗频次分别为3次和8次左右,有效率分别为93.15%和65.57%,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盆底肌力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可以缩短盆底康复治疗的起效时间、明显改善PFD的症状、明显提高盆底肌的肌力和耐力,可做为中重度PFD的首选治疗措施。但由于本研究观察的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尚需进行多中心对照实验研究,以确定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宋亮  战军  潘小玲 《华西医学》2012,(6):902-904
目的探讨Prolift系统全盆底重建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119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应用Prolift系统进行全盆底重建术(A组),51例应用曼氏手术治疗(B组),21例应用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C组)。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近期疗效。术后随访1年。结果 A、B、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安置尿管天数、术后住院天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B组11例、C组4例复发,A组与B、C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lift系统全盆底重建术安全性高,不增加脏器损伤的几率,且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复发率,近期疗效肯定,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6.
张曼丽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476-1477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时会阴侧切和自然裂伤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影响.[方法]200例阴道分娩过程中行阴道侧切或发生自然裂伤患者列入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本院行剖宫产手术患者200例列入对照组,于产后6~8周,对所有入选产妇行盆底功能指标检测,包括盆腔脏器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底肌力.[结果]研究组PFD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7.5%;研究组患者POP和SUI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肌电图平均活力值和功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分娩对于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易加大PFD的发生率,虽剖宫产较自然分娩可保护盆底功能,但是否可作为剖宫产的选择依据,仍需要长期和大量的样本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产次对肛提肌裂孔(LH)面积的影响及其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产妇250例,包括初次经阴道分娩产妇(FVD组)150例、二次经阴道分娩(SVD组)及剖宫产产妇(CS组)各50例,行经会阴超声检查,观察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时LH面积的变化,并选择同期120例未分娩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内POP盆底超声检出率。并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POP分为POP组(167例)和无POP组(203例),比较2组间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LH面积。SVD组、FVD组、CS组和对照组组间LH面积差异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有POP组和无POP组间LH面积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SVD组、FVD组、CS组和对照组组间POP的超声检出率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SVD组、FVD组、CS组、对照组LH面积分别为(16.59±3.12)cm2、(15.34±3.50)cm2、(13.09±2.78)cm2及(11.09±2.47)cm2;Valsalva状态下各组LH面积分别为(22.80±8.37)cm2、(18.46±6.63)cm2、(15.58±3.91)cm2及(13.11±5.30)cm2;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LH面积,SVD组>FVD组>CS组>对照组,各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1.89、11.14,P均<0.001)。对照组、CS组、FVD组及SVD组POP超声检出率分别为:17.5%、26.0%、60.0%及86.0%,CS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VD组 vs FVD组:χ2=11.38,P<0.001;SVD组 vs CS组:χ2=36.53,P<0.001;SVD组vs对照组:χ2=70.55,P<0.001;FVD组vs CS组:χ2=17.36,P<0.001;FVD组vs对照组:χ2=49.74,P<0.001)。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POP组LH面积均大于无POP组[(14.88±3.49)cm2 vs(12.38±2.17)cm2;(20.93±6.53)cm2 vs(15.59±3.50)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6、9.50,P均<0.001)。 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及产次对女性LH面积的影响程度不同;LH面积越大,发生POP的风险越高。盆底三维超声能够测量产后女性不同状态下的LH面积,从而早期发现盆底支持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2D、3D、4D超声评估阴道自然分娩产前骨盆环疾病孕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在本院定期产检,并在本院阴道自然分娩的初次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间患有骨盆环疾病的150例孕妇为病例组,另按照倾向性匹配原则选取妊娠期间无骨盆环疾病的150例孕妇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孕妇在分娩前行超声检测耻骨联合间隙及骶髂关节,并于经阴道自然分娩后42天采用2D、3D、4D超声评估盆底功能,比较两组孕妇产后PFD发生情况。结果 病例组产后2D超声检查BND参数低于对照组(P<0.05),BSD参数以及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PUA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3D超声检查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LHLR、LHAP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4D超声检查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时的肛提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产后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等PFD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前患有骨盆环疾病的产妇经阴道自然分娩后运用2D、3D、4D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盆底功能,相关参数均较产前无骨盆环疾病的产妇差,产后PFD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s)represent a group of common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s that seriously affect the life quality of women,generally including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pelvic organ prolapse.Surgery has been used as a treatment for PFD,but almost 30%of patients require subsequent surgery due to a high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high recurrence rates.Therefore,investigations of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re urgently needed.Stem cells possess strong multi-differentiation,self-renewal,immunomodulation,and angiogenesis abilities and they are able to differentiate into various cell types of pelvic floor tissues and thus provide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PFD.Recently,various studies using different autologous stem cells have achieved promising results by improving the pelvic ligament and muscle regeneration and conferring the tissue elasticity and strength to the damaged tissue in PFD,as well as reduced inflammatory reactions,collagen deposition,and foreign body reaction.However,with relatively high rates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bladder stone formation and wound infections,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tem cells as maintainers of tissue homeostasis and modulators in early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therapies using new stem cell sources,exosomes,and tissue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stem cell-based implants,among others.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types of stem cells and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in PFD treatment,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more promising stem cell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PF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