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及不同产次对肛提肌裂孔(LH)面积的影响及其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产妇250例,包括初次经阴道分娩产妇(FVD组)150例、二次经阴道分娩(SVD组)及剖宫产产妇(CS组)各50例,行经会阴超声检查,观察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时LH面积的变化,并选择同期120例未分娩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内POP盆底超声检出率。并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有POP分为POP组(167例)和无POP组(203例),比较2组间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的LH面积。SVD组、FVD组、CS组和对照组组间LH面积差异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有POP组和无POP组间LH面积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SVD组、FVD组、CS组和对照组组间POP的超声检出率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SVD组、FVD组、CS组、对照组LH面积分别为(16.59±3.12)cm2、(15.34±3.50)cm2、(13.09±2.78)cm2及(11.09±2.47)cm2;Valsalva状态下各组LH面积分别为(22.80±8.37)cm2、(18.46±6.63)cm2、(15.58±3.91)cm2及(13.11±5.30)cm2;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LH面积,SVD组>FVD组>CS组>对照组,各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1.89、11.14,P均<0.001)。对照组、CS组、FVD组及SVD组POP超声检出率分别为:17.5%、26.0%、60.0%及86.0%,CS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VD组 vs FVD组:χ2=11.38,P<0.001;SVD组 vs CS组:χ2=36.53,P<0.001;SVD组vs对照组:χ2=70.55,P<0.001;FVD组vs CS组:χ2=17.36,P<0.001;FVD组vs对照组:χ2=49.74,P<0.001)。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POP组LH面积均大于无POP组[(14.88±3.49)cm2 vs(12.38±2.17)cm2;(20.93±6.53)cm2 vs(15.59±3.50)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6、9.50,P均<0.001)。 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及产次对女性LH面积的影响程度不同;LH面积越大,发生POP的风险越高。盆底三维超声能够测量产后女性不同状态下的LH面积,从而早期发现盆底支持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在女性产后膀胱膨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94例产后膀胱膨出患者为病例组,35例产后无症状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排除膀胱膨出者为对照组,对2组受检者均行盆底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检查,采用t检验比较2组最大Valsalva状态时的膀胱颈移动度(BND)和肛提肌裂孔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BND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在膀胱膨出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病例组的BND、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26.2±6.5)mm、(25.2±6.7)cm2,明显大于对照组的(9.9±4.7)mm、(15.6±3.9)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6、7.92,P均<0.01)。BND、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膀胱膨出的临界值分别为16 mm、17.9 cm2,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2、0.905,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8.9%、88.6%,88.3%、80.0%。 结论最大Valsalva状态时的BND、肛提肌裂孔面积可作为影像学指标用于女性产后膀胱膨出的诊断,且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盆底超声检查评估不同产次及分娩方式对耻骨直肠肌(PR)厚度改变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4~12月产后42~60 d复诊的产妇150例,包括初次阴道分娩、二次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分娩产妇各50例。所有受检者均接受静息和最大缩肛动作下经会阴腔内二维超声检查:测量左、右侧PR前部、中部及后部的厚度;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PR厚度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静息状态时,初次及二次阴道分娩组左、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的厚度均小于剖宫产分娩组[左侧:(5.66±1.22)mm vs(6.05±1.05)mm vs(6.73±1.30)mm、(5.88±1.22)mm vs(6.11±1.12)mm vs(6.71±1.08)mm、(5.96±1.13)mm vs(6.15±0.94)mm vs(6.72±1.21)mm;右侧:(5.88±1.34)mm vs(5.80±1.16)mm vs(6.49±0.96)mm、(6.14±1.38)mm vs(6.10±0.95)mm vs(6.81±0.91)mm、(6.22±1.30)mm vs(6.10±1.15)mm vs(7.01±1.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次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分娩组比较:左侧,t=4.244、3.602、3.246,P<0.001、<0.001、=0.002;右侧,t=2.617、2.866、3.133,P=0.010、0.005、0.002;二次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分娩组比较:左侧,t=2.877、2.727、2.631,P=0.005、0.008、0.010;右侧,t=3.240、3.816、3.838,P=0.002、<0.001、<0.001)。最大缩肛动作时,初次阴道分娩组产妇左、右侧PR前部、中部、后部的厚度均小于剖宫产分娩组[左侧:(6.83±1.30)mm vs(7.76±1.25)mm、(7.00±1.42)mm vs(7.72±1.05)mm、(7.09±1.36)mm vs(7.83±1.28)mm;右侧:(7.11±1.35)mm vs(7.70±1.20)mm、(7.17±1.25)mm vs(7.89±1.20)mm、(7.33±1.36)mm vs(8.01±1.4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t=3.646、2.883、2.802,P<0.001、=0.005、=0.006;右侧:t=2.192、2.310、2.419,P=0.031、0.023、0.017];二次阴道分娩组产妇PR左、右侧前部、中部、后部的厚度分别为(7.32±1.20)mm、(7.28±1.27)mm、(7.56±1.35)mm;(7.23±1.19)mm、(7.44±1.22)mm、(7.51±1.09)mm,与剖宫产分娩组产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及最大缩肛动作时,初次阴道分娩组与二次阴道分娩组产妇PR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分娩对PR收缩功能的影响主要来自初次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对PR收缩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盆底三维超声评估产钳助产术后女性的盆底机能。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后42~60 d常规检查的女性150例(分娩组),其中产钳助产分娩组75例,自然阴道分娩组75例;同期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选取无分娩史的女性100例为对照组。纳入对象均进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静息状态下测量膀胱颈的位置、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肛提肌裂孔面积;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最低点(膀胱颈或膀胱后壁)位置、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化、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对比分析静息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组间各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静息状态下,膀胱颈到参考线的距离,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减小,肛提肌裂孔面积,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组、产钳助产分娩组依次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产钳助产分娩组、自然阴道分娩组、对照组均依次减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产钳助产可能导致女性盆底机能受损,盆底三维超声可评估盆底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从而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住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ICU的71例ARDS患者分为APRV组(36例)和小潮气量(LTV)组(35例)。APRV组患者起初给予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测量气道平台压后转为APRV模式;LTV组患者接受LTV通气,目标潮气量设置为6~8 mL/kg,依据ARDSnet协议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潮气量和呼吸频率。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其机械通气第1天和第7天呼吸机参数、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功能指标、循环功能指标及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28 d生存情况。 结果机械通气第7天,APRV组和LTV组患者吸入氧浓度(FiO2)[(47 ± 5)% vs.(66 ± 5)%,t = 3.746,P < 0.001]、呼吸频率[(24 ± 4)次/min vs.(18 ± 4)次/min,t = 3.453,P < 0.001]、PEEP[(5.6 ± 2.3)cmH2O vs.(10.8 ± 4.4)cmH2O,t = 3.011,P < 0.001]、气道峰压[23.9(18.5,29.6)cmH2O vs. 25.1(11.3,31.8)cmH2O,H = 2.736,P = 0.014]、气道平台压[22.2(18.7,24.3)cmH2O vs. 19.6(17.2,22.4)cmH2O,H = 2.154,P = 0.023]、平均气道压[23.8(22.1,24.3)cmH2O vs. 15.4(13.9,19.4)cmH2O,H = 2.814,P = 0.018]、肺顺应性[52.7(37.4,62.3)mL/cmH2O vs. 41.8(31.5,57.6)mL/cmH2O,H = 2.008,P = 0.034]、动脉血氧分压(PaO2)[(89 ± 7)mmHg vs.(72 ± 7)mmHg,t = 2.324,P < 0.001]、PaO2/FiO2 [(201 ± 15)mmHg vs.(140 ± 12)mmHg,t = 2.743,P < 0.001]、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5.4 ± 2.1)% vs.(92.3 ± 1.8)%,t = 2.658,P < 0.001]、心率[(99 ± 9)次/min vs.(108 ± 9)次/min,t = 2.733,P = 0.014]及平均动脉压[(84 ± 11)mmHg vs.(74 ± 13)mmHg,t = 3.012,P = 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RV组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9.6 ± 2.2)d vs.(11.9 ± 2.9)d,t = 3.687,P < 0.001]、住ICU时间[(11.3 ± 3.1)d vs.(13.2 ± 2.7)d,t = 2.722,P = 0.008]、住院时间[(13.9 ± 2.5)d vs.(16.2 ± 2.4)d,t = 3.924,P = 0.004]均较LTV组显著缩短,拔管成功率[80.6%(29/36)vs. 54.3%(19/35),χ2 = 5.592,P = 0.018]显著升高,肺复张[5.6%(2/36)vs. 48.6%(17/35),χ2 = 16.753,P < 0.001]、俯卧位通气[11.1%(4/36)vs. 34.3%(12/35),χ2 = 5.460,P = 0.019]、气胸发生率[8.3%(3/36)vs. 28.6%(10/35),χ2 = 4.860,P = 0.028]及28 d住院病死率[13.9%(5/36)vs. 34.3%(12/35),χ2 = 4.054,P = 0.044]均显著降低。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APRV组ARDS患者生存情况显著优于LTV组(χ2 = 4.118,P = 0.015)。 结论与LTV组比较,早期应用APRV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功能和呼吸系统顺应性,提高拔管成功率,降低气胸发生率,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177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将其分为心功能Ⅱ~Ⅲ级组和心功能Ⅳ级组:心功能Ⅱ~Ⅲ级组包括心功能Ⅱ级患者28例,心功能Ⅲ级患者63例,共91例;心功能Ⅳ级组均为心功能Ⅳ级患者,共86例。对两组患者性别、伴发疾病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者年龄、血浆NT-proBNP水平,以及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和三角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心功能Ⅱ~Ⅲ级组CHF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心功能Ⅳ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45.2±147.5)ng/L vs(4012.6±983.2)ng/L,t=49.510,P<0.001];心功能Ⅱ~Ⅲ级组CHF患者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和三角指数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Ⅳ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56±15.16)ms vs(68.74±12.58)ms,t=15.294,P<0.001;(19.04±7.62)ms vs(15.23±5.29)ms,t=9.275,P=0.001;(5.59±2.23)% vs(4.48±2.65)%,t=5.601,P=0.002;(13.22±6.82)vs(10.69±4.53),t=2.748,P=0.011]。心功能Ⅱ~Ⅲ级组房性心律失常、心血管事件、房性心律失常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心功能Ⅳ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例(29.7%)vs 40例(46.5%),χ2=15.130,P<0.001;9例(9.9%)vs 14例(16.3%),χ2=11.577,P<0.001;4例(4.4%)vs 8例(9.3%),χ2=10.836,P=0.001]。 结论血NT-proBNP水平和HRV各项时域指标均对CHF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ICU和急诊ICU收治的135例SAP患者,按住院号末位的奇偶数将其分为常规组(69例)和血浆置换组(66例),常规组入科后立即行CRRT治疗72 h,血浆置换组入科后立即行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72 h。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血清学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滤器寿命。 结果血浆置换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87.88%(58/66)vs. 65.22%(45/69),χ2 = 9.579,P = 0.002]。血浆置换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11.4 ± 1.5)d vs.(21.3 ± 2.8)d,t = 2.979,P = 0.004]。治疗后,血浆置换组患者血清学相关指标血清淀粉酶[(103 ± 24)U/L vs.(267 ± 60)U/L,t = 2.419,P = 0.021]、C反应蛋白[(51 ± 8)mg/L vs.(129 ± 19)mg/L,t = 4.574,P< 0.001]、白细胞计数水平[(8.9 ± 0.5)× 109/L vs.(11.5 ± 1.0)× 109/L,t = 2.059,P = 0.046],以及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06%(4/66)vs. 34.78%(24/69),χ2 = 16.930,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7.58%(5/66)vs. 30.43%(21/69),χ2 = 11.340,P<0.001]和胰性脑病的发生率[9.09%(6/66)vs. 39.13%(27/69),χ2 = 16.480,P = 0.002]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同时,血浆置换组平均滤器寿命明显长于常规组[(24.7 ± 2.3)h vs.(12.1 ± 1.4)h,t = 4.829,P<0.001]。 结论血浆置换联合CRRT治疗SAP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学相关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滤器寿命,提高体外循环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33±2.04)分 vs (11.50±3.47)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评分(NIHSS)评分[(9.55±6.01)分vs (15.63±8.29)分]、24 h GCS [(14.48±0.99)分 vs (11.74±3.51)分]、24 h NIHSS[(4.80±3.83)分 vs (15.76±9.69)分]、既往抗血小板情况(1例 vs 8例)、脑出血(0例 vs 4例)及死亡情况(0例 vs 14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2,P=0.007;t=-3.694,P<0.001;t=4.640,P<0.001;t=-6.509,P<0.001;χ2=6.571,P=0.010;χ2=4.438,P=0.035;χ2=17.9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 h NIHSS是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改善24 h NIHSS、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可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的因素,以及PMV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OPCABG的1 097例患者。根据术后气管插管的时间,分为对照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972例)和PMV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PMV的相关因素,探讨PMV对接受OPCABG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对照组及PMV组患者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χ2 = 34.138,P < 0.001)及左室舒张功能分级( χ2 = 215.175,P < 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对照组比较,PMV组患者年龄[(62 ± 9)岁vs.(67 ± 9)岁,t = 6.618,P < 0.001]、手术时间[(4.0 ± 1.2)h vs.(5.9 ± 2.5)h,t = 8.246,P < 0.001]、移植桥血管数目[(2.8 ± 0.6)支vs.(3.2 ± 0.9)支,t = 4.769,P < 0.001]、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4.0%(39 / 972)vs. 20.8%(26 / 125),χ2 = 55.998,P < 0.001]及左心室成形术(SVR)[2.3%(22 / 972)vs. 12.8%(16 / 125),χ2 = 36.771,P < 0.001]发生率均显著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58 ± 6)% vs.(47 ± 7)%,t = 18.006,P < 0.001]水平则显著降低。将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移植桥血管数目、CE和SVR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 1.881,95%置信区间(CI)(1.399,2.529),P < 0.001]、NYHA分级[OR = 1.476,95%CI(1.220,1.785),P < 0.001]、左室舒张功能分级[OR = 2.866,95%CI(1.712,4.799),P < 0.001]、手术时间[OR = 1.599,95%CI(1.068,2.394),P = 0.003]和SVR [OR = 2.334,95%CI(1.196,4.554),P < 0.001]是接受OPCABG的患者术后发生PM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 [OR = 0.287,95%CI(0.189,0.436),P = 0.009]是其保护因素。PMV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29.6% (37 / 125)vs. 14.7%(143 / 972),χ2 = 17.898,P < 0.001]、肺部感染[10.4% (13 / 125)vs. 2.3%(22 / 972),χ2 = 26.281,P < 0.001]、胸腔积液[12.8%(16 / 125)vs. 3.0%(29 / 972),χ2 = 27.131,P < 0.001]、血清肌酐[(114 ± 37)μmol / L vs.(81 ± 27)μmol / L,t = 9.547,P < 0.001]、脑血管事件[10.4%(13 / 125)vs. 3.2%(31 / 972),χ2 = 14.957,P = 0.001]、胃肠道事件[17.6%(22 / 125)vs. 4.0%(39 / 972),χ2 = 38.939,P < 0.001]、住ICU时间[(43 ± 20)h vs.(13 ± 8)h,t = 16.187,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11 ± 9)d vs.(6 ± 3)d,t = 5.937,P < 0.001]和30 d病死率[8.8%(11 / 125)vs. 0.9%(9 / 972),χ2 = 38.365,P < 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及同期行SVR是影响患者OPCABG术后PMV的相关因素。预防PMV的发生可减少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30 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甲状腺髓样癌(MTC)的超声特征,为MTC的诊断和术前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2009年10月至2020年2月超声图文及临床病例资料完整的85例MTC患者,并选取同期的1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本院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常规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以及心脏超声特征,为基层医师诊断和初步鉴别这两种心脏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脏扩大且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降低的53例患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DCM组(34例,33~79岁)和ICM组(19例,41~77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及心脏超声特征。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构成情况、右心系统增大构成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血脂检查结果(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声检查结果[左心房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射血分数]。 结果在年龄构成方面:DCM组中青年患者(<40岁)比例明显高于I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59% vs 0,χ2=4.51,P=0.034);而DCM组老年患者(≥60岁)比例明显低于I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35% vs 68.42%,χ2=6.40,P=0.011)。在冠心病危险因素方面,所有心脏扩大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所有患者的81.13%;但是DCM组和ICM组在男性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35% vs 78.95%,χ2=0.09,P=0.761);ICM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均明显高于D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68% vs 38.24%,χ2=6.13,P=0.013;52.63% vs 20.59%,χ2=5.74,P=0.017);DCM组和ICM组患者吸烟史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82% vs 57.89%,χ2=0.00,P=0.948)。在血脂水平方面,DCM组和ICM组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0.59)mmol/L vs (1.46±1.02)mmol/L,t=-0.91,P=0.369;(1.02±0.40)mmol/L vs (1.06±0.27) mmol/L,t=-0.39,P=0.699];DCM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I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7±1.10) mmol/L vs (5.23±1.32)mmol/L,t=-2.54,P=0.014;(2.80±0.82)mmol/L vs (3.43±1.02)mmol/L,t=-2.46,P=0.018]。在心脏超声检查方面,DCM组患者左心系统扩大程度较ICM组明显,DCM组患者左心房直径、LVd、LVs均大于I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3.29±6.19)mm vs(38.58±4.82)mm,t=2.86,P=0.006;(65.94±7.30)mm vs(58.94±9.16)mm,t=3.05,P=0.004;(54.68±8.43)mm vs (48.16±7.61)mm,t=2.79,P=0.007];DCM组患者与ICM患者比较,右心系统扩大的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12% vs 15.79%,χ2=4.36,P=0.037),射血分数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65±7.18)% vs (36.89±9.10)%,t=-2.31,P=0.025]。 结论综合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及心脏超声特征可初步鉴别DCM和IC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盆底四维超声评估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予以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4个疗程, 并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行盆底四维超声检查。评估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盆底肌力分级、1 h尿垫试验、盆底肌收缩压、四维超声参数(静息时、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和尿道旋转角,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与盆底肌力分级、盆底肌收缩压的关系。结果  120例患者经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 总有效率为84.17%。治疗后盆底肌力分级、盆底肌收缩压比治疗前明显升高, 1 h尿垫试验较之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治疗后肛提肌厚度(静息时、Valsalva动作时)较之治疗前均明显升高, 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较之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治疗后膀胱颈移动度与盆底肌力分级、盆底肌收缩压呈负相关关系(r=-0.746、-0.781, P < 0.001);尿道旋转角与盆底肌力分级、盆底肌收缩压呈负相关关系(r=-0.779、-0.792, P < 0.001)。结论  经盆底四维超声可以较好评估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肾损伤分子1(KIM-1)及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温州市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脓毒症合并AKI的患者159例,根据是否CRRT治疗,分为非CRRT组(92例)及CRRT组(67例)。收集所有患者尿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尿KIM-1及NGAL水平。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合并AKI患者早期CRRT治疗的相关因素。同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尿KIM-1、NGAL浓度在预测脓毒症AKI患者需CRRT的价值。 结果非CRRT组及CRRT组患者在年龄[(65 ± 18)岁vs.(77 ± 11)岁,t=26.380,P<0.001]、腹腔感染[8/92 vs. 23/67,χ2=16.228,P<0.001]、四肢皮肤软组织感染[19/92 vs. 2/67,χ2=10.556,P<0.001]、冠心病[46/92 vs. 50/67,χ2=9.828,P=0.002]、糖尿病[24/92 vs. 38/67,χ2=15.289,P<0.001]、慢性心功能不全[36/92 vs. 52/67,χ2=23.229,P<0.001]、气管插管留置>48 h [32/92 vs. 35/67,χ2=5.239,P=0.024]、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16 ± 6)分vs.(22 ± 5)分,t=40.671,P<0.001]、尿KIM-1 [(17 ± 4)ng·L-1·Cr-1 vs.(29 ± 19)ng·L-1·Cr-1,t=34.849,P<0.001]及NGAL水平[(5.7 ± 1.4)ng·L-1·Cr-1 vs.(7.7 ± 1.6)ng·L-1·Cr-1,t=65.483,P<0.001]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APACHEⅡ评分>18分、尿KIM-1浓度>21.0 ng·L-1·Cr-1及NGAL浓度>6.5 ng·L-1·Cr-1是影响脓毒症AKI患者选择CRRT治疗的相关因素;尿KIM-1、NGAL水平及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需CRRT治疗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95%CI:0.702~0.864,P<0.05)、0.819(95%CI:0.753~0.886,P<0.05)及0.867(95%CI:0.810~0.923,P<0.05);NGAL及KIM-1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465和0.502,两者联合后,约登指数为0.603。 结论尿KIM-1及NGAL水平对早期预测脓毒症合并AKI患者介入CRRT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两者联合检测更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疹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661例确诊的SLE患者,根据皮肤有无皮疹损害分为皮疹组及非皮疹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和疾病活动等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的例数及实验室结果异常的例数,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疹与性别、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661例SLE患者中338例(51.1%)出现皮疹损害。皮疹组患者的发热、口腔溃疡、脱发、关节炎发生率均高于非皮疹组(38.5% vs 30.3%;27.8% vs 19.2%;39.3% vs 25.1%;63.0% vs 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28;χ2=6.800,P=0.009;χ2=15.366,P<0.001;χ2=9.124,P=0.003];皮疹组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低于非皮疹组(56.8% vs 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0.046)。免疫学结果显示,皮疹组患者血清C3水平低于非皮疹组[(0.47±0.27)g/L vs (0.55±0.27)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9,P<0.001);皮疹组患者血清抗双联DNA抗体、抗Sm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皮疹组(84.3% vs 77.7%;41.7% vs 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7,P=0.030;χ2=13.94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发生皮疹的危险因素为口腔溃疡(OR=3.523,P<0.001)、脱发(OR=4.549,P<0.001)、关节炎(OR=1.758,P=0.002),起病年龄大(OR=0.502,P=0.006)、无贫血(OR=0.613,P=0.012)及补体C3水平正常(OR=0.472,P=0.006)是保护因素。 结论皮疹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皮疹损害可能预示SLE疾病过程中更易发生多系统损害,SLE患者发生皮疹损害与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