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穿刺与经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中并发症发生差异,为经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比较我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进行的腋静脉穿刺患者286例和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过程中及PICC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置管过程中腋静脉穿刺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419例,发生并发症14例,经肱静脉穿刺组中心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15例,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期间,腋静脉组发生并发症20例在(7.0%),肱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26(6.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壁段腋静脉穿刺进行中心静脉置与经肱动脉穿刺同样安全,可为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提供新的穿刺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干群  王婷  江子芳  俞新燕 《护理学报》2010,17(18):62-63
目的比较经手臂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6例由上肢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手臂静脉组,36例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为颈外静脉组,统计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手臂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86%(31/36),颈外静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1%(33/36),经比较两组置管成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时间及发生置管并发症例数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由颈外静脉置入与手臂静脉置入相比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等无差异,可在肿瘤患者因反复化疗或手术原因等致手臂静脉无穿刺适应症或穿刺失败时作为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颈外静脉穿刺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两种方法在中晚期肿瘤患者输液和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4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需要且同意置管的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PICC组)75例,对照组(CVC组)79例.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时照组平均穿刺置管时间(5.00±0.56min)显著少于观察组(16.00±2.0min);观察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78.44%);平均留置时间(199.0±29.3d)明显长于对照组(28.0士1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满足了中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及营养支持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病人超声引导联合心电定位技术下,经大隐静脉留置PowerPICCSOLO导管的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为此类病人血管通路优选提供依据。[方法]为23例SVCS病人在超声引导联合心电定位技术下经大隐静脉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记录病人穿刺时间(从评估血管至完成导管固定)、穿刺次数、穿刺到位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时病人疼痛评分。定期维护,跟踪随访,记录病人PICC留置效果及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病人穿刺时间为(35.56±3.88)min,穿刺次数为(1.04±0.21)次,穿刺到位成功率为100%,穿刺时疼痛评分为(2.44±0.73)分。所有病人均成功留置PICC。[结论]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病人超声引导联合心电定位技术下,经大隐静脉置入PowerPICCSOLO安全可行,适用于上腔静脉梗阻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VC)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为肿瘤患者选择静脉输液治疗通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206例需中心静脉置管给药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2组:PICC组106例采用直视穿刺和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置入PICC导管,CVC组100例在麻醉师会诊后按操作规程置入CVC导管。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满意度。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96.2%比86.0%,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VC组(6.6%比16.0%, P〈0.01);导管留置时间PICC 组为(140±9)d,CVC 组为(30±11)d,PICC 组较 CVC 组显著延长(P<0.01)。置管满意度PICC组为96.2%,CVC组为85.0%,PICC组较CVC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PICC导管与CVC导管比较并发症少,更安全,留置时间更长,是肿瘤患者化疗和支持治疗较满意的中心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新生儿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对12例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率为66.67%,平均留置时间为25.6 d±12.3 d,主要的不良事件为导管末端位于颈静脉而无法送至上腔静脉。[结论]经头皮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可作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备选途径。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 118例神经外科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经外周静脉和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并发症及留置时间。 [结果 ]经外周静脉置管组穿刺成功率高 ,穿刺操作时间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 ,留置时间长。 [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优于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8例神经外科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外周静脉和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结果]经外周静脉置管组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结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优于经股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降低置管的风险.[方法]对我科2005年8月-2008年8月80例PICC置管病人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给予护理.[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77例,成功率为96.25%;导管破裂1例,送管困难2例,导管脱出1例,穿刺点渗血2例,静脉炎3例,导管堵塞2例,穿刺点感染2例.[结论]严格掌握PICC的适应证、严格按照PICC的操作流程、及时对症处理可以降低PICC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在静脉化疗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股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比较。方法回顾分析17例PICC置管患者与46例股静脉置管的临床资料,分析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PICC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76.4%(13/17),置管时间36~162 d,平均84 d。股静脉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3%(42/46),置管时间3~71 d,平均36 d。PICC置管较股静脉置管皮下血肿及血管栓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结论 PICC置管较股静脉置管具有并发症少、置管时间长、护理方便,更宜于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4例接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6周。比较两组并发病发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1)。干预后两组患者知识问卷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 <0.01),研究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预防并控制置管期间的相关并发症,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位调整在新生儿经头皮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送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找到最佳的送管体位。方法根据送管时的体位不同,将75例经头皮静脉PICC置管的患儿按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平卧位组和体位调整组,比较两组的送管时间、导管异行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儿送管总时间、颈部及以下送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卧位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长于体位调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调整组患儿导管异行率(4.8%)低于平卧位组(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除24 h内穿刺点少量渗血外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无非计划性拔管;所有患儿在置管过程中无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结论在经头皮静脉PICC置管送管过程中进行体位调整可以降低导管异行率,减少导管位置调整次数,减小对血管的创伤,且不延长置管耗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技术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7月拟行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间不同分为传统组(通过肉眼选择血管和穿刺点)和超声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导管穿刺)。比较2组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疼痛情况、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χ^2=5.881,P=0.015;χ^2=14.011,P<0.001),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显著少于传统组(Z=417.510,P<0.001;Z=398.720,P<0.001)。2组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183.530,P=0.980;χ^2<0.001,P=0.992)。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可以提高肥胖患者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导管尖端定位方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2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在应用相同PICC穿刺导管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导管尖端位置,而对照组仅应用体表定位导管位置方法,比较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及整体置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4%(P<0.05);观察组置管总满意率为90.65%,对照组为69.07%,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导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能明显提高导管首次置入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效率,缓解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分析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与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发生感染情况,为老年患者选择适合的、感染几率小的静脉置管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5年3月-2008年10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老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情况,分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组(Ⅰ组)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组(Ⅱ组),每组各129例,统计两组患者局部感染、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源性菌血症、导管留置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Ⅰ组较Ⅱ组的局部感染率、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源性菌血症高(P<0.01),Ⅰ组较Ⅱ组的导管留置时间短(P<0.01),Ⅰ组较Ⅱ组的相关并发症发生多.结论 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ICC是适合老年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16例慢性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管置入组(U组)169例,传统盲法经皮穿刺导管置入组(T组)147例,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和并发症。结果U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6%,高于T组的83.0%(P〈0.05);U组穿刺时间(9.8±2.2)min,低于T组的(15.2±3.8)min(P〈0.05);T组穿刺并发症8.8%,高于U组的1.2%(P〈0.01)。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PICC术,比较2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痛发生情况、置管时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操作痛评分和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渗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和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隧道式PICC,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为双上肢PICC置管受限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在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09年8月,将480例拟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体表定位盲穿法)和超声组(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观察并比较置管一次成功率、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留管时间。结果超声组1次、2次、3次穿刺成功分别为223例(92.9%)、14例(5.8%)、3例(1.3%),穿刺失败0例,总成功率100%;对照组1次、2次、3次穿刺成功分别为190例(79.2%)、25例(10.4%)、9例(3.8%),穿刺失败16例,成功率93.4%;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失败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超声组平均穿刺时间为(4.8±2.1)min,短于对照组的(13.5±3.0)min(P<0.05)。超声组2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22例出现并发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31.3±8.5)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1.6±7.8)d(P<0.01);超声组发现解剖变异10例(4.1%),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于胸锁关节上方汇合,均在超声引导下于锁骨上成功置管。结论超声在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中引导精确,置管完毕后可用超声观察导管位置,及时发现和处理导管偏离、脱出和血栓隐患,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危重患者体位不适及疾病带来的风险,穿刺时间短,留置导管时间长,尤其对于穿刺困难患者,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