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针刺的手法早在《内经》、《难经》等医著中就有详细的论述,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难经》七十八难指出:“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后世医家称之为针刺的提插补泻手法。后虽经年移代革,补泻手法屡有创新,如烧山火、透天凉、龙虎升腾、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然究其要旨,总以提插和捻转为最基本手法,仅结合迎随、呼吸等有所变幻而成为复式手法罢了。所以研究探讨提插与捻转手法乃是研究其它各种针刺手法的基础。现将对提插手法的实验观察与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针刺补泻手法与效应关系之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210029)黄晔关键词针剌补泻手法补泻效应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针灸界长期存在着诸多争鸣,有的认为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并能产生补或泻的特有效应,“补泻反则病益笃”;有的认为针刺“浑是泻而无补”;...  相似文献   

3.
试论推拿之补泻江苏省第二中医院(210017)汪建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祖国医学认为:“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补法。“泻”乃泻邪...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中医就有"良医不废外治"之说.小儿推拿疗法就是一种外治疗法,具有显著的中医特色.小儿推拿与成人推拿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其操作方法都有较大不同,现就小儿推拿的主要特点探讨如下. 1 重视五经,补泻分明 五经穴居小儿五指末节螺纹面,自拇指至小指依次为脾、肝、心、肺、肾经.小儿推拿流派虽多,但均重视对五经的操作,都强调手法的补泻.在我国目前所见到的第一本推拿学专著《小儿按摩经》中就十分重视手法的补泻,认为推拿疗法"乃以手代针之神术也,亦分补泻",在诊治小儿疾病时应该"视病之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也".书中介绍了许多补泻的具体方法,如"掐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之为泻"、"脾土曲补直为推"、"肾水一纹是后溪,推下为补上清之".  相似文献   

5.
彭炼  王泽涛  刘美平  卢笛 《河南中医》2011,31(12):1345-1346
针刺补泻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其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用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刺补泻的机理不是直接补人体之不足,或泻人体之有余,而是通过不同的针刺方法,间接的经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产生补虚泻实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补泻之法是中医临床治疗大法之一,临床应用时多遵从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的总原则。《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提出的"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应用指导,历代医家多从针刺时机的选择、针刺手法的不同进行补泻应用理解。笔者通过《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的学习,对其中"泻必用方,补必用员"进行相关查证,认为补泻员方不但是针刺补泻原则的说明,更是临床补泻治疗时机的选择总则:即泻之用方,以气盛方泻,补之用员,以血气更替得神而员,谨守其机补泻方能不失。并进一步提出对临床学习的启示与思考:在经典学习当中应更注重医理原理的把握,而非具体字句的拘泥不化。  相似文献   

7.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125100林业部兴城疗养院丁德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根据这一法则创立的,从古到今一直用它指导临床实践,以治疗表里,寒热、虚实多种类型的疾病,且常收到针到病除之效,为世人所称颂。一、针刺补...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法源远流长,追其源头可至石器时代。细巧的毫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疾病,而针刺过程中的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核心,而针刺的补泻主要在手法。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对针刺单式补泻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对其中主要内容做简单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9.
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针刺补泻的目的和原则 针对患者的病机虚实状况,通过合理选穴并运用特定手法通过针刺以达到补虚或泻实,就是针刺补泻的目的.<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说明了针刺的基本原则.针刺治病和中药治病目的是一致的,即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10.
汪振宇  李琳 《中国针灸》2004,24(2):147-148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大法,补泻手法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所在.传统补泻手法模糊之处较多,不利于针灸疗法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金春兰 《北京中医》2011,(10):760-761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灸治疗全过程包括理、法、方、穴、术几个环节,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法补泻亦是针灸补泻最为独特的一面,然而不能以偏概全。针灸补泻是贯穿于针灸治疗全过程的,即理、法、方、穴、术多个层面,全过程,应从针灸疗法、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穴位特性及其配伍、针刺手法等方面综合考虑。临床常用的各种针灸疗法,在补虚泻实方面具备相对不同的特点及趋向,根据不同病证特点选择不同的针灸疗法,是实施针灸补泻的第一步。同时考虑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特点、常用腧穴的补泻特性及腧穴配伍对补泻的影响,再结合实施针刺或其他手法之补泻。临证时注意运用各环节的补泻,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2.
严洁教授在运用针灸技术治疗落枕方面有独到的认识和经验,临床疗效显著。选穴配方时她强调首先找准患部压痛点及活动障碍方向所在何经,然后依经选用其"输穴"配伍筋会穴阳陵泉等;刺灸时她要求患者配合做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运动与深呼吸,并根据病情虚实配合艾灸或刺络拔罐,以灸为补,以拔罐为泻;针刺补泻时她最常用提插、捻转与呼吸补泻法,实证采用捻转、提插及呼吸泻法相结合,虚证采用捻转、提插及呼吸补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补泻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对52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针刺补虚泻实疗法治疗,并与常规针刺治疗43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针刺补泻治疗组在治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采用针刺补泻疗法治疗面肌痉挛具有治愈率高、操作简便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摘要:“从卫取气,从荣置气”出自《难经.七十六难》,为分析其理论内涵,本文主要通过梳理《难经》《内经》及后世部分医家对此理论的注解,从针刺营卫的补泻特点、深浅界定、操作要领及层次把握等方面论述。应是针刺营卫时刺浅、推而内之则补,刺深、动而伸之为泻;在针刺营卫深浅的划分标准上,是以皮下和分肉为主要依据;刺卫多以浅刺、平刺,刺营时需先通过循按等手法使气得散;并注意“刺卫无伤营,刺营无伤卫”的层次把握,最终达到营卫通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57-1159
补泻是中医治疗的总原则,其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分散在各篇章之中,理清并汇总各篇章之中有关补泻的内容,分析《内经》中补泻的内涵十分重要。文章从文字学和医理的角度对《内经》中"补"和"泻"进行研究,来探求《内经》中补泻理论的原始内涵和核心思想。《内经》中补泻有两种内涵,而以"调均有无"为多见。在此内涵中,补的含义是"移气于不足",泻的含义是"去此注彼"。补泻即"调均有无"。"调均有无"的含义大多被后世医家所忽略了。针刺和药物只是治疗手段的区别,其治病的原理是一致的。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是补虚泻实,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或选择药物治疗,或选择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得气是针刺治疗时所应达到的状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古人在描述得气时用“气来如动脉之状”、“气来如鱼吞钩”来形容。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难经.七十八难》说“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针灸大成》在《经络迎随设为问答篇》又写到:“夫行针者……右手持针而刺之……徐徐而入,气来如动脉之状,针下轻滑。未得气者,若鱼之未吞钩。”《标幽赋》描述得气时为“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可见“气来如动脉之状”与“…  相似文献   

17.
对于捻转补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泻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捻转补泻作为一种针刺手法始见于《灵枢·官能》篇:“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补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文中的“转”和“旋”即指捻转针体而言。可见,在《...  相似文献   

18.
也论灸法之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效果与三个因素有关,即针刺手法、腧穴的选择、机体的机能状态。其中针刺手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论灸法之补泻如下。文献中关于艾灸补泻的内容最早见于《灵枢·背俞》:“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其后《针灸大成》中亦提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这种以艾炷燃烧时自灭或助燃、按穴或不按穴作为艾灸的补泻手法,在现代针灸医籍和教材中均有记载。但事实上,这种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并未被接受。因为对艾炷吹火,将其燃…  相似文献   

19.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包括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法等。但古今对各种补泻手法及其操作的认识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就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进行探讨,以阐明古今针刺补泻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参阅《难经》之泻南补北法古今医籍文献,差异性的从"东方实,西方虚"何之谓也;"泻南补北法"以度为重;"母""子"相关论阴阳;母子补泻与泻南补北之异同;何谓"金不得平木也"5个方面辨析,以期为同道探讨泻南补北法之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