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 追踪随访我院建卡生产的37 253名孕妇,采用不同切面和手段检查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我院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诊断敏感度为73.44%(94/128),特异度为99.87%(37 076/37 125),阳性预测值为65.73%(94/143),阴性预测值为99.91%(37 076/37 110);不同检查切面的诊断效能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二维超声显示回声中断/失落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心室水平分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敏感度,不同检查切面对该病诊断的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VSD)的价值。方法 对3 826胎胎儿行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与产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引产后尸体解剖结果进行对照,计算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VSD的正确率、误诊率及漏诊率。结果 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61胎(61/3 826,1.59%)VSD,其中单纯性VSD 36胎(36/3 826,0.94%),VSD合并其他心脏畸形25胎(25/3 826,0.65%);经产后复查超声或引产后尸体解剖,最终共确诊76例(76/3 826,1.99%)VSD,包括51例(51/3 826,1.33%)单纯性VSD、25例(25/3 826,0.65%)VSD合并心脏其他畸形。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单纯性VSD的准确率为58.82%(30/51),漏诊率为41.18%(21/51),误诊率为1.06‰(4/3 775);诊断VSD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准确率为96.00%(24/25),漏诊率为4.00%(1/25),误诊率为0.26‰(1/3 801)。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产前诊断胎儿VSD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为选择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胎儿期及产后婴儿期室间隔缺损(VSD)的自然转归.方法 收集2006年-2012年于我院诊断为胎儿VSD的胎儿120胎,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VSD大小、解剖位置及合并畸形.对其中94胎在孕期进行复查,记录缺损大小变化及闭合情况.对39例出生后存活婴儿VSD情况进行监测,记录出生后1年内缺损大小变化及愈合情况.结果 VSD宫内缩小或闭合2胎,占孕期复查的2.13%(2/94);出生后1年内缺损缩小或闭合6例,占随访新生儿的15.38%(6/39).结论 VSD在宫内及出生后婴儿期缺损存在自然闭合或缩小的可能,且闭合过程与VSD的大小及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单纯室间隔缺损(VSD)的产前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为VSD的胎儿35胎,分析胎儿超声心动图特征,对其进行宫内及出生后超声随访,观察缺损大小及闭合情况。结果 误诊2胎;非高危胎儿26胎、高危胎儿7胎;肌部缺损18胎(18/33,54.55%)、膜周缺损13胎(13/33,39.39%)、干下缺损1胎(1/33,3.03%)、隔瓣下缺损1胎(1/33,3.03%);失访1胎,宫内缺损闭合2胎,出生后3年内缺损闭合21例,未闭合9例。非高危胎儿缺损闭合率高于高危胎儿(P<0.05),肌部缺损闭合率明显高于膜周及其他部位缺损(P均<0.05),缺损直径≤3.0 mm者缺损闭合率明显高于缺损3.1~5.0 mm和>5.0 mm者(P均<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单纯VSD的产前诊断、随访观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先天性心脏病在活体婴儿的发病率约8‰,而只有6%~35%的先天性心脏病缺陷得到产前诊断[1],随着胎儿超声心动图的快速进步,胎儿期心脏畸形得到了早期诊断。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然而由于胎儿期特殊的血液循环特点及VSD的大小、发生部位不同,常规二维超声容易漏诊。本研究评估实时双平面法在产前筛查胎儿期单纯VSD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空间、时间相关图像(3D—STIC)技术评价胎儿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价值。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2082例胎儿,疑诊为VSD的17例胎儿行STIC检查,并测量缺损大小;比较两种方法诊断VSD及测量缺损大小的差异。结果产后证实18例VSD,超声心动图诊断17例,3D—STIC诊断13例。超声心动图对胎儿VSD诊断敏感性(94.44%)高于3D—STIC(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方法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判断VSD最大内径小于3D—STIC(P〈0.01)。结论3D—STIC可直观地显示胎儿VSD的大小及形状,但敏感性不及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表超声(TTE)导引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意义.方法 57例膜部 VSD,18例合并膜部室间隔膨出瘤;5例肌部VSD,其中1例为多发性,1例为心肌梗死所致室间隔穿孔,1例合并膜部室缺.缺损直径2~16 mm.在TTE引导下,采用4~18 mm封堵伞进行经导管介入封堵.结果 TTE明确诊断62例VSD,准确率100%.61 例VSD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8.4%.术后51例左向右分流束消失,10例残余少量左向右分流,其中6例合并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4例合并轻度二、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 TTE导引在VSD封堵术中确定适应证,预防并发症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胎儿超声诊断的室间隔缺损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胎儿室间隔缺损及合并畸形的声像图特征、室间隔缺损分型、超声各切面对室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超声诊断室间隔缺损的漏误诊原因、转归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产前诊断的56例室间隔缺损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26例,占46.4%(26/56);合并畸形30例,占53.5%(30/56)。合并的心内畸形有法洛四联症(4例)、右心室双出口(4例)、大动脉转位(3例)、房室瓣膜闭锁(4例)、左心室发育不良综合征(3例)、主动脉弓离断(1例);合并的心外畸形包括:唇腭裂、四肢畸形、颅后窝增宽、膈疝、肾脏异常等。经产后随访及引产后胎儿尸体解剖证实与产前诊断相符合52例,假阳性1例,漏诊合并肺动脉瓣狭窄2例及肌部室间隔缺损1例,诊断符合率92.8%。结论超声心动图利用多切面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胎儿室间隔缺损合并畸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纯性室间隔缺损产前及产后超声表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患儿超声心动图资料,对患儿随访至出生后1年。与产后结果对比,将产前检查的胎儿分为正确组和错误组,评价室间隔缺损类型、大小及心室水平分流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4例患儿中,正确组181例,错误组63例;两组缺损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两组产后缺损大小和分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流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8);正确组产前和产后缺损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流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结论 产前超声可检出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缺损本身的解剖特点可能影响产前检查结果,同一病变产前产后超声表现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独立引导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心内操作部分的可行性.方法对28例膜周部VSD患者在X线引导下分别经股动脉和股静脉插入导管及钢丝,导管及钢丝到达心腔后,操作完全脱离X线,采用RT-3DE独立引导导管在心内的操作和封堵器的释放.术后经X线及RT-3DE检测封堵效果.结果 28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术后无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包填塞、封堵器脱落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 h患者均可自由活动,1~2 d出院.随访1~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良好.结论采用RT-3DE独立引导VSD封堵术心内部分操作是可行的,且减少了整个手术过程中放射线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1.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评价胎儿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空间-时间相关图像(STIC)技术在评价胎儿室间隔缺损(VS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采用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对13例胎儿VSD的检查结果.并与出生后超声心动图及尸解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与常规超声在诊断VSD中的准确率分别为92.31%、84.6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可能是病例数过少的关系.动态三维超声检查时间短于常规超声,P=0.0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三维超声STIC技术可准确、直观显示胎儿VSD,是胎儿期VSD准确、简便的筛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超声心动图指导室间隔缺损堵闭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儿童患者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术中的作用.方法 154例VSD患儿,男81例,女73例,年龄2~15岁,平均5.3岁.选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超声心动图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诊断、监测、评价疗效和随访.结果 VSD均为膜周型,其中膜周向流出道部延伸的有109例,膜周向流入道部延伸的有34例,膜周向小梁部延伸的有11例.室间隔缺损伴膜部瘤46例.135例在超声的指导下即刻成功堵闭,成功率88%.术后超声复查,封堵处无左向右残余分流,无血栓形成,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口无血液反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介入治疗VSD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sRT-3DE)评价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介入封堵术的先天性VSD患者42例,于术前1天、封堵术后第3天、1个月、3个月和5个月应用sRT-3DE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内心尖四腔心切面三维图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LV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术后第3天、1个月、3个月和5个月LVEDV、LVESV均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LVSV、LVEF虽有所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sRT-3DE评价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心室容积与收缩功能变化安全、方便、无创,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前进行形态学分型的方法及其应用意义。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51例VSD患者行Amplatzer法封堵术前诊断筛选,根据VSD粘连形成瘤样程度,形态学上将VSD分为3型。封堵术中TTE全程监测引导,术后TTE复查评价封堵效果。结果 46例封堵成功,7例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无明显并发症发生。5例封堵失败或放弃封堵。结论 VSD的形态结构变化对经导管封堵有一定影响,超声心动图术前对VSD进行形态学分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堵结果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为经导管封堵术筛选室间隔膜周部缺损 (VSD)病例的作用。方法2 6例室间隔膜周部缺损患者实施经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国产镍钛合金制成的双盘片结构封堵器。经胸壁超声心动图获取图像。结果  2 4例成功放置封堵器。VSD的大小平均为 6.4mm ,最大为 10mm ,最小为 4mm。放置封堵器的型号较相应VSD大 2mm ,最大为 12mm。VSD具体分型包括单纯膜部 5例 ,嵴下型 6例 ,隔瓣后型 13例 ,其中嵴下型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环下缘最小距离为 2mm ;隔瓣后型缺损下缘距三尖瓣隔瓣最小距离为 3mm。单纯膜部缺损易于封堵。 2 1例患者封堵术后即刻观察 ,穿隔血流消失 ,术后 1周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无残余分流。 3例隔瓣后VSD在封堵术后即刻存在少量分流。术后 1月超声复查 ,封堵器位置良好、稳定 ,1例残余分流消失 ,2例残余分流减少。 2例VSD封堵术中因为引起主动脉反流而放弃封堵。结论 超声心动图选择合适的病例是保证VSD封堵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封堵适应证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适应证的超声心动图选择标准。方法 术前应用超声心动图确定VSD类型、大小、形态,缺损距瓣膜距离,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测 VSD分流情况;术中指导封堵器的释放及发现早期并发症或术后并发症。结果 成功封堵单纯膜部或膜周型、嵴内型和肌型VSD患者 221 例,封堵未成功者 12 例。术前超声检出膜部 VSD 209 例,左室侧舒张期最大径(7.1±3.7)mm;右室侧多孔140例,其中最大孔径为(3.6±1.1)mm;CDFI测定VSD分流宽度(7.2±3.6)mm;VSD残端距主动脉瓣距离(2.8±2.4)mm,距三尖瓣距离(3.2±2.6)mm。嵴内 VSD 9 例,大小(7.8±1.6)mm;VSD分流宽度(8.8±1.1)mm。肌型VSD 3例,大小分别为 9 mm,10 mm及6 mm。术后24 h有4例出现残余分流伴溶血。封堵术未成功者超声显示膜部VSD右室侧多孔 6 例,最大孔径<2 mm 5 例,>2 mm 1 例,缺损口左、右室侧大小相似2例;嵴内型和肌型各2例,封堵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明显的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封堵术。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在术前准确判定 VSD类型、大小、形态、缺损残端与瓣周距离等,选择 VSD封堵术最佳适应证,并于封堵术后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