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例患儿,女性,6岁9个月,以发现"心律失常1周"入院,入院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现象,部分2∶1下传;交界性逸搏。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均正常。出院后4月余复查24h动态心电图(百慧),全程时间RR间期散点图呈双层,Lorenz-RR散点图呈虾钳样图形。采取散点图逆向技术对虾钳特定部位散点进行逆向片段心电图分析,发现主导节律为貌似2∶1的房室传导,而实质上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逸搏节律,交界性自主节律,钩拢现象,1∶1下传的短RR间期间断出现。这些节律的有序有量的组合形成了其独特Lorenz-RR散点图呈虾钳样图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Lorenz散点图特征,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回顾分析其Lorenz散点图。结果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心律的散点集位于45°线,呈一分布,共11例(73%);3例(20%)伴频发室性早搏的散点集呈远端三分布;1例(6%)伴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位于45°线中段。结论通过对Lorenz散点图的形态分析及逆向技术的应用,在面对大量的动态心电图需要分析时,不但能够快速诊断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且能够对患者的阻滞部位、预后及猝死风险快速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73岁。因发作性心悸2年,曾诊断心房扑动,在外院行2次射频消融术,但术后仍有心悸,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窦房结游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Lorenz散点图提示非窦性心律,经获取最慢心率(最大RR间期)心电图片段分析,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提示Lorenz散点图可从整体上把握心脏节律,指导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的散点图特征。方法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做图功能与轨迹跟踪功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制作二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的散点图模型,对照电脑绘制的24 h二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散点图,分析总结二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的散点图特征。结果二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的散点图模型与实际记录的散点图十分相似。结论二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的散点图特征明显,对照分析Lorenz-RR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是快速、准确分析二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这种相对复杂心律失常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5.
Lorenz-RR散点图描述的是相邻两个RR间期变化的相互关系。当存在房室传导阻滞时,RR间期会变长,使得散点图呈多分布的图形,除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外,一般均有文氏阻滞现象,这使得各分图的短径(或横径)变宽,使散点图趋向于团块状。如合并交界性节律,则整体散点图分布呈正方形。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5岁,因间断心悸就诊。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见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呈3层分布,主导节律在最上层,下面两层分布为心动过速发作时的RR间期条带。全天心动过速发作时Lorenz-RR散点图呈"曲尺状"样分布;1 h Lorenz-RR散点图呈关于45°线两侧对称分布的两个团块。结合逆向回放心电图片段诊断为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系房室结1∶2下传心室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结性逸搏的散点图特征及形成原理。方法利用《几何画板》建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结性逸搏的梯形图模型,分别制作Lorenz散点图与差值散点图的数学模型,对照实际记录的散点图,分析和总结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结性逸搏的散点图特征及电生理意义。结果《几何画板》制作的散点图模型与实际记录的散点图十分相似。结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结性逸搏的散点图规律性强,特征明显;而且显示了结性逸搏的两个重要电生理特征:相对固定的逸搏周期,不断重整的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机能亢进并发房室传导阻滞较为少见。我院1984年以来共收治甲亢86例,其中5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均有甲状腺肿大Ⅱ—Ⅲ度,T_3、T_4高于正常。并经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血脂、有关血清酶学检查等以及治疗结果证实,不伴有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原发性心肌病等影响房室传导功能的疾病存在。自发病至心电图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时间6个月至4年不等,均未经正规抗甲亢药物治疗。发生心脏传导阻滞前均未应用心脏传导功能抑制性药物。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包括一过性皮肤狼疮样损害和/或永久性先天性完全性传导阻滞(或肝纤维化),其母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本文妇女的子女中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 53例 SLE妇女中,25例测定了抗SSA/R_o和SSB/La抗体。她们共有86个子女做了心电图检查,测定心率、PR间期、QRS时限和QT间期。结果发现,25例测定抗体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围术期出现的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82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围术期出现心律失常的31例患儿根据病情进行不同的处理.结果本组患儿无死亡,3例术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安装了临时起搏器,2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转外科手术,外科术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转心外科手术.左束支传导阻滞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均行内科治疗并恢复,其他非严重心律失常病例给予内科对症治疗.结论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围术期的心电监测十分重要,术后要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4、5岁,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为右心耳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对发作房速时(消融前)作过的24 h动态心电图原始资料,通过散点图团块分析技术与心电图对照进行回顾分析,得到精确散点图形,发现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呈4层分布,第1层(底层)呈较连续曲线分布,全程Lorenz-RR散点图呈多分布,且关于45度线大致对称分布,以绿色团块为主(绿色团块代表心房搏动)。房速发生的心电图节律特点决定了无休止性房速的散点图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双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单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双向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表现为单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其顺传完全受阻,无心室夺获发生,房室交接区性或室性逸搏心律伴有间歇性室房传导(心房夺获);另4例表现为不完全性双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其顺传呈不完全性阻滞,适时的窦性激动可夺获心室,同时伴有心房夺获。结论心电图确诊单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双向性房室传导阻滞,对患者起搏方式的选择及临床预后估计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性,11岁,反复发生晕倒8次就诊,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考虑心源性晕厥,采用单导联24h动态心电图间断、持续一段时间观察,在70天的时间内共行13次24h记录,结果2次捕获了晕厥发作时的心电图,证实为心室停搏引起的晕厥。安置起搏器后,患儿未再发症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临床及食管调搏检查,对动态心电图检出的33例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绝大多数Ⅰ度和Ⅱ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后房室传导功能改善,且临床上多无器质性心脏病;所有Ⅱ度二型和少数Ⅰ度、Ⅱ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后房室传导功能不能改善,提示房室结器质性病变,临床上也多伴器质性心脏病。认为食管调搏联合阿托品阻断试验是评价动态心电图检出的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心肌的损害。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586例,其中符合心肌炎诊断者35例(6%),年龄5~14岁。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5例合并心肌炎患儿中,心电图检查:室早15例,ST-T改变7例,房室传导阻滞Ⅱ°2例、Ⅲ°1例;心脏彩超:左心扩大9例,左室射血分数<50%5例,余正常;心肌酶谱(CK、CK-MB)水平均升高;MP-IgM均阳性。经大环内酯类抗支原体等综合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时心肌酶均恢复正常,心电图除有Ⅰ°房室传导阴滞外余均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1年,仅5例偶发室早,2例有Ⅰ°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对心肌形成损害,但预后好,无严重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当房室交接区发生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间歇或连续出现的RR长间歇总是被结性逸搏或结性逸搏心律所消除。这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结性逸搏或结性逸搏心律的出现,使原本相对复杂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更加复杂,而24 h动态心电图更是囊括了长短周期的各种可能组合。然而,分析软件中的心电散点图则从不同角度,一目了然地显示了结性逸搏与结性逸搏心律的两个显著电生理特征,即逸搏周期相对固定和逸搏心律随时重整。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总结了逸搏心律的三种散点图特征及其分析方法。特征性的心电散点图为临床上快速准确识别结性逸搏与结性逸搏心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51岁。因"活动后心悸2年余",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时间RR间期散点图夜间呈3层分布,曲线比较整齐,相应的Lorenz-RR散点图呈7分布,且有两两分离现象,心电图呈不典型房室结文氏阻滞(PR间期有跳跃延长现象),心电瀑布图表现为短PR、长PR间期以及长短PR间期交替的P波分布,有时也表现为P带的连续波动现象(短PR与长PR间期的平滑连续过渡)。结论不典型房室结文氏阻滞有其特征性心电散点图及特征性心电瀑布图。  相似文献   

18.
本院收治一例房室传导阻滞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经治疗后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而腹痛亦消失 ,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 ,男 ,15岁 ,因右上腹部疼痛伴呕吐 3天 ,于 2 0 0 2年3月 19日入院。查体 :咽部发红 ,上腹部柔软、压痛 ,无反跳痛 ,X线摄片 (胸、腹片 )正常 ,彩超 (心脏、腹部 )正常 ,血、尿常规正常。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 5 2次 / min;2电轴右偏 - 85度 ;3 ° 型房室传导阻滞。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于 3月 2 1日心电图检查报告正常 ,房室传导阻滞恢复 ,腹痛消失。心电图分析 ,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平均心率 5 …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24例以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改变为主诉而入院的24名患儿的心内膜心肌活检所见.患儿男、女各12名,年龄为1~15岁(平均9.4±4.4岁).心电图异常的表现为莫氏Ⅰ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室性早搏7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临床诊断分别考虑为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或是为冠状动脉畸形.全部病例  相似文献   

20.
报道2例预激合并房室正道和旁道同时存在传导阻滞以及2例预激合并束支传导阻滞。例1,男性,54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动过速原因待查。心电图诊断有:房室正道一度传导阻滞;间歇性完全性B型预激综合征,系房室旁道存在长P-R间期二度Ⅱ型传导阻滞所致。例2,女性,33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晕厥原因待查。心电图诊断有:间歇性完全性预激综合征;房室正道高度传导阻滞伴3相超常期传导、房室旁道二度Ⅱ型传导阻滞,呈2∶1~3∶2传导。例3,例4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16岁,均诊断为Ebstein畸形。心电图诊断为B型预激综合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