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渐进性气腹(preoperative progressive pneumoperitoneum,PPP)辅助治疗老年巨大切口疝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采用术前渐进性气腹行术前准备治疗的19例巨大切口疝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气腹前后行腹部CT扫描、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检查。主要观察以下指标:(1)PPP情况:气腹天数、完成情况、注入空气量等;(2)气腹前后,疝囊容积、腹腔容积、肺功能指标及动脉血气(PaO2、PaCO2)变化;(3)手术、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 结果(1)PPP情况:19例患者气腹时间11~18(15.1±1.6)d,18例患者顺利完成人工气腹准备,注入空气总量4 400~7 200(5 910.5±615.4)mL。(2)气腹前后,疝囊容积、腹腔容积、肺功能指标及动脉血气变化:气腹前后,疝囊容积分别为(1 086.7±438.9)mL、(1 275.8±521.4)mL,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8,P<0.05),PPP后增加(189±255.3)mL;腹腔容积分别为(6 144.0±1 758.4)mL、(8 748.5±2 084.5)mL,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56,P<0.05),PPP后增加(2 604.5±1 322.3)mL;疝囊容积/腹腔容积分别为10.9~28.5(17.8±5.5)%、7.3~24.9(14.7±5.6)%,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7,P<0.05);气腹后腹腔容积增加量远远大于气腹前疝囊容积。气腹后,FVC、FEV1/FVC%、PEF、MEF75、MEF50、MMEF75/25分别平均下降5.11%、2.45%、3.69%、1.73%、4.55%、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95、1.605、0.243、0.663、1.682、1.720,P>0.05);FEV1下降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P<0.05);PaO2平均下降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1,P>0.05);PaCO2平均下降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5)。(3)手术、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19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7例患者缺损完全关闭,手术时间137~265(173.9±34.7)min。术后无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4~12(8.1±2.0)d。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13.2±3.5)个月,无1例复发。 结论PPP应用于老年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巨大切口疝修复通常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手术,由于关闭巨大缺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病理生理后果,甚至发生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术前渐进性气腹(PPP)可以扩大患者腹腔,促进疝内容物重新回纳,而A型肉毒毒素(BTA)可以可逆性松弛腹壁肌肉,两者联合用于巨大切口疝修复术的术前准备可能起到互补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讨PPP联合BTA在巨大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采用PPP联合BTA行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术前准备,治疗的巨大切口疝患者7例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侧腹壁肌肉BTA注射以及腹腔置管建立PPP,利用CT软件测量患者PPP+BTA处理前后侧腹壁肌肉长度、厚度以及疝囊容积(VIH)和腹腔容积(VAC)变化,记录PPP+BTA处理后的不良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患者7例中,男4例、女3例,中位年龄59(44~71)岁,中位体质量指数25.6(21.3~31.2)kg/m2;6例患者为初发疝、1例患者为复发疝;合并基础疾病2例。PPP+BTA处理后,患者平均每边侧腹壁肌肉长度增加3.5 cm;平均每边侧腹壁肌肉厚度减小0.3 cm;VIH平均增加量为829 mL、VAC平均增加量为2 982 mL、VIH/VAC比值降低1.7%;患者的疝内容物均有不同程度自行回纳腹腔。在PPP+BTA准备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腹胀腹痛,1例患者出现肩背部疼痛,1例患者出现皮下气肿,均自行缓解。患者均顺利完成IPOM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186±114)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4±1.1)d。术后患者VAS评分均低于3分,无需使用镇痛药物。术后1例患者出现低位小肠梗阻,予以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出现ACS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0.4±8.8)个月,未出现慢性疼痛、复发及补片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PPP+BTA行术前准备能够明显增加巨大切口疝患者的腹腔容积、延长侧腹壁肌肉长度,有利于巨大缺损关闭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CT在指导巨大切口疝患者行疝修补术前渐进性人工气腹(preoperative progressive pneumoperitoneum,PPP)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巨大切口疝患者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腹部64排螺旋CT检查,通过CT影像确定疝囊与腹腔的上下、左右与前后径,按椭圆体体积公式计算疝囊与腹腔体积,并计算疝囊/腹腔体积比。将疝囊/腹腔体积比>25%的6例患者行疝修补术前PPP治疗,随后接受传统疝修补术。 结果术后共随访3年,10例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1例,切口疝复发1例,死亡1例,死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的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PPP导管相关并发症和腹腔内压增高相关并发症。 结论腹部CT在巨大切口疝的外科治疗中能提供有效的辅助作用,可准确的提供疝囊与腹腔体积的计算依据,为疝修补术前PPP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腹壁巨大切口疝术前评估及准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双  杨斌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2):1017-1019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11%,若切口感染疝的发生率可增加至23%[1]。目前,美国1年的切口疝修补手术为20万例左右[2],年龄>65岁的老年病人尤为突出,约占39%[3]。近年来,随着人工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渐进性人工气腹(PPP)治疗复杂腹壁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9例术前行渐进性人工气腹治疗的复杂性腹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患者行渐进性人工气腹准备2~3周,在扩大腹腔容量和改善腹壁顺应性后行腹壁缺损修补术。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人工气腹的准备,期间均未发生不能耐受气腹的情况和气腹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未出现疝内容物还纳后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和心肺功能紊乱。 结论术前施行渐进性人工气腹治疗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微创方法,为复杂性腹壁缺损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围手术期准备方式。  相似文献   

6.
腹壁切口疝的腹腔镜修补术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D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7):442-444
腹壁切口疝是指由于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而发生于原腹部手术切口的疝,其发生率可达2%-11%,临床体检可触及原手术切口下的腹壁缺损,可伴有或不伴有腹壁包块,影像学检查(如CT)可有明确显示。腹壁切口疝不能自行愈合,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虽然采用何种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武更合理目前尚无统一的公认结论,但近年来随着修补材料的不断更新,腹壁切口疝修补技术进展迅速,包括腹腔镜修补术也已开展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结合腹腔镜疝修补术对腹壁切口疝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原因与手术缝合不当、切口感染、合并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疾病等有关。腹壁巨大切口疝采用传统的修补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术后复发率高,据有献报道其复发率高达30%~50%。目前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方法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我院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39例腹壁切口疝,选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用自己研制获国家专利权的多功能缝合针修补腹壁切口疝,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ventral hernia repair,LVHR)于1993年由LeBlanc等[1]首次报道,其为腹腔内修补法,是一种"后入路"的修补方式,复发率为2%~5%[2]。腹壁  相似文献   

9.
<正>腹内脏器经自发产生的腹壁缺损突出于体表者为腹壁疝,常见有脐疝、白线疝、腰疝和半月线疝等[1]。腹内脏器通过手术切口所致的腹壁缺损突出于体表者为切口疝,切口疝可以单发或多发,可发生于腹壁任何部位,形态和大小不一[1]。腹壁疝手术是普外科常见手术,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每年住院完成的腹壁疝修补术在增加,从2001年12.65万例到2006年15.42万例。2006年美国住院和门诊  相似文献   

10.
刘念  余阳  张应天 《腹部外科》2014,27(5):381-38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防治方法。方法对61例腹壁切口疝病人的高危诱因、治疗和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1例切口疝,腹部纵行切口52例,切口感染37例,合并糖尿病15例,慢性支气管炎16例,营养不良15例;切口疝发生在6个月以内者33例。61例病人均采用肌鞘前修补方法(Onlay法)进行手术修补,并发症发生率为16.4%,其中血清肿7例,切口感染2例,复发1例。结论腹壁纵行切口、切口感染、糖尿病、腹内压增高及营养状况等因素是腹壁切口疝的危险因素,术后半年内是腹壁切口疝发生的高峰期,Onlay术式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巨大腹壁切口疝的补片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3年10月,新疆伊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提高腹壁顺应性、手术术式、手术操作、引流管的放置、抗生素预防应用、围手术期处理对预后构成影响因素。8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复发3例。手术复发率为3.7%。结论应用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效果满意,术后恢复快,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腹壁切口疝的病因、手术方式,预防切口疝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赤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腹壁切口疝患者32例,对病因、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220min,平均(115±9)min;术后住院4~15d,平均(7±1)d。补片感染6例,局部换药1个月未愈,后经取出补片后治愈。血清肿6例,经局部穿刺抽液后治愈。膨出2例,因腹部不适症状明显而再次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LVHR),术后随访16个月,无再次膨出。腹壁钉合区域疼痛9例,均予止痛药治疗,3—6周后基本缓解。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结论 LVHR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势。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LVHR将会为更多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应用合成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病人的无张力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7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215例应用合成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15例中101例采用IPOM方法,有1例复发,复发率0.99%;97例采用Stoppa方法,有3例复发,复发率3.09%;17例采用肌前修补法,有3例复发,复发率17.6%.在21例复发疝病人中,16例采用了IPOM方法,无再复发病例;5例采用了Stoppa方法,有1例再复发,复发率20%.结论:IPOM方法和Stoppa方法的手术适应症宽、复发率低.IPOM方法对于复发的切口疝病人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术者的经验和方法的正确性对修补的成功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POM)与开放腹膜前间隙补片置入术(Sublay)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9-01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疝修补术治疗的76例腹壁切口疝患者,将36例行腹腔镜IPOM术的患者作为腔镜组。将40例行开放Sublay术的患者作为开放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后近期疼痛发生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IPOM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 切口疝的微创修补理念在疝外科界已经形成共识,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腔镜下的补片固定技术仍然是一个难点。本研究旨在介绍一种新式的切口疝补片固定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120例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手术(IPO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的补片固定方式采用“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观察组),另60例采用传统疝钉双圈固定方法(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以及经济学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程以及疝环最大缺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平均补片固定时间短于对照组(35.5 min vs. 47.7 min,P<0.05),平均疝钉固定数量少于对照组(36.6枚 vs. 44.2枚,P<0.05),平均术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2分 vs. 4.6分,P<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3.9万元 vs. 4.8万元,P<0.05)。两组患者在血清肿、补片感染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随访26.3个月与25.8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切口疝复发率(1.7% vs. 5.0%,P=0.61)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7% vs. 8.3%,P=1.00)。结论 “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可缩短补片固定时间,减少疝钉使用数量,节约住院费用,并且可降低切口疝术后早期疼痛的发生,该方法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的手术操作方法、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为38例患者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90 min,平均(56±6)min;术后排气时间12~48 h,术后住院(6.5±1.5)d。术后5例患者出现血清肿,进行2~3次抽液同时腹带加压包扎后血清肿消失,无肠梗阻、肠穿孔、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24个月,未出现切口疝复发。结论: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及切口疝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