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及感染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输血治疗的108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主要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1080例患者HBsAg110例,阳性率10.19%,抗-HCV21例,阳性率1.11%,梅毒30例,阳性率1.76%,抗-HIV1例,阳性率0.09%。结论输血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可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也可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患者手术、输血前的血液感染标志物的情况。方法:对13377例手术、输血前患者的8项血液标志物参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抗体(抗-TP)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7.4%,抗-HCV阳性率0.3%,抗-HIV阳性率0.04%,抗-TP阳性率1.8%。乙肝二对半检测的模式有12种。结论:在手术、输血前进行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并加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需要输血的患者静脉血标本245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的检测。结果:2453例患者4项标志物中HBsAg阳性率7.8%、抗-HCV阳性率为1.4%、抗-HIV阳性率0.04%、TP-Ab阳性率1.5%,总阳性率为10.74%。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对于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拟输血患者在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感染情况,分析输血前传染原因,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并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为传染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筛查,阳性用TPPA法做确认试验。结果检测指标中乙型肝炎感染率居首,阳性率为8.60%,其次为抗-TP感染,阳性率为2.01%,抗-HCV感染率为0.67%,抗-HIV感染率为0.02%,抗-TP感染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相关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非常重要,有利于了解患者身体情况,确保输血安全,对减少和杜绝是否为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双方利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输血患者受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的阳性率及分布,为临床输血方法指导建议。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11 279例受血前患者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包括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抗体(Anti-HIV)、苍白密螺旋体抗体(Anti-TP),同时使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检测,分析阳性率及不同科室阳性率分布。结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569例,阳性率5.04%;2例HIV抗体检测阳性患者均出现在产科,梅毒检测阳性主要出现在妇科。结论输血患者受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存在一定阳性比例,应加强筛选,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及意义,为提高输血合格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诊治11 27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需输血治疗,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受血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 279例患者中有648例相关传染指标阳性,阳性率5.75%,排前两位的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分别占5.04%和0.58%;苍白密螺旋体抗体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妇科,占58.34%;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数主要分布在外科和内科,分别占34.62%和24.96%;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外科和内科,分别占32.31%和24.6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患者主要集中在产科,占100.0%。结论输血患者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检测指标存在一定的阳性率,患者输血前应该加强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时发现感染源,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预防医院感染,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25 870例临床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及梅毒特异性抗体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各种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9.45%、抗HCV 0.42%、抗HIV(1+2)0.008%、RPR 0.50%、梅毒特异性抗体0.51%。结论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对医患双方均有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临床输血管理的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8-2013年医院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以期提高输血患者诊治水平。方法对医院2008-2013年需要输血治疗的2 9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输血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对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抗-HIV1/2阳性8例,阳性率为0.27%;抗-TP阳性35例,阳性率为1.19%;HBsAg阳性229例,阳性率为7.80%;抗-HCV阳性37例,阳性率为1.26%;抗-TP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IV1/2、抗-TP、抗-HCVHBsAg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血者输血前各项感染性指标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5.08%升至2012年的16.53%,抗-HIV1/2与抗-TP近两年阳性率明显提高。结论输血前进行抗-HIV1/2、抗-TP、HBsAg及抗-HCV感染性指标检测一方面可在输血前确认受血者是否存在上述感染,避免输血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另一方面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源,对感染患者采取必要的隔离与防护措施,控制感染与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与临床应用意义.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9月间收治的需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输血前分别对其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测定,计算其各自的检测阳性率.结果:分别对1000例患者的各项感染性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HBsAg的检测阳性率最高,为11.5%,显著高于抗-HCV、抗-TP和抗-HIV的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对住院患者的主要感染性指标进行测定,可以为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提供可靠依据,促进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降低,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曾令晓  兰美群 《职业与健康》2009,25(11):1158-1159
目的回顾分析广西合山市人民医院患者输或拟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7357例患者输血前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7357例患者中共检测出阳性1307例,总阳性率为17.76%,其中HBsAg阳性887例(12.06%)、抗-HCV阳性135例(1.83%)、抗-TP阳性315例(4.28%)、抗-HIV阳性82例(1.11%)。不同年度间的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不仅有利于患者的诊治及医院感染的预防,还有利于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同时也可避免因输血等医源性治疗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加强输血管理,提高成分输血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从成分输血知识学习、用血审批制度、成分输血知识宣传、及时统计及血库管理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了加强输血制度管理,不断提高成分输血率和输血质量,树立科学用血和用血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