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倪文娟  马瑞  陆燕平  陈晓劼  程瀛  李范珠 《中草药》2019,50(9):2049-2056
目的以树状大分子为载体材料并修饰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靶向短肽TGN和肿瘤靶向短肽i RGD构建脑胶质瘤靶向递药系统(i RGD/TGN-PEG-PAMAM/ATO),旨在解决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As2O3,ATO)在治疗脑胶质瘤过程中分布缺乏特异性、透BBB难等问题,使其具有更好抗脑胶质瘤作用。方法核磁共振图谱(1H-NM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考察载体的理化性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透析袋法分析其包封率及体外释放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及流式细胞仪分析i RGD、TGN对细胞摄取的影响;MTT法考察纳米载体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和脑胶质瘤U87细胞的毒性及BBB模型中递药系统抑制U87细胞生长的情况。结果成功合成了i RGD/TGN-PEG-PAMAM载体,其形态规整,大小均匀,测得其粒径(24.87±0.84)nm,电位(17.26±1.64)m V;该载体对HBMEC和U87细胞均具有较小的毒性;递药系统i RGD/TGN-PEG-PAMAM/ATO的包封率为(71.92±1.17)%,体外释放表明ATO经载体包载后呈现一种缓慢释放趋势,且在酸性条件下更有利于ATO的释放;细胞摄取结果提示iRGD/TGN的修饰有利于U87细胞对递药系统的摄取;体外跨BBB抑制U87细胞生长实验结果表明,i RGD/TGN-PEG-PAMAM/ATO组具有更好的跨BBB抑制U87细胞生长效果。结论 i RGD/TGN-PEG-PAMAM/ATO脑胶质瘤靶向递药系统具有较好的体外跨BBB抑制U87细胞生长的效果,为脑胶质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别制备了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第四代(G4)和第五代(G5)聚酰胺-胺(PAMAM)树枝状大分子-甲氨蝶呤(MTX)复合物,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通过酰胺键将功能化PEG与PAMAM表面氨基连接,考察PEG化PAMAM的溶血毒性;制备PAMAM-PEG/MTX复合物,测定最大复合量;考察复合物在不同缓冲溶液及血浆中的体外释药行为及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通过PEG化修饰,每分子G4 PAMAM分别连接了11,21和29个PEG分子;每分子G5 PAMAM分别连接了16,30和37个PEG分子。随着PAMAM的PEG化程度提高,其溶血毒性显著减小,复合MTX的量增多。PAMAM-PEG/MTX在10和1mmol·L-1(pH 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表现出缓释效果,但加入Nacl后释放加快。放置3个月后,复合物中MTX含量略有下降,药物释放未发生变化。结论与PAMAM相比,PAMAM-PEG的溶血毒性显著降低,并具有一定缓释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给药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3.
马瑞  汤红霞  陆燕平  陈晓劼  李范珠 《中草药》2020,51(6):1508-1516
目的以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为载体材料,通过具有氧化还原敏感的二硫键修饰,酰化反应连接无毒无免疫原性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静电吸附作用负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构建一种载As2O3的氧化还原响应性二氧化硅(MSN-SS-PEG@As2O3)纳米递药系统,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二氧化硅,以二氧化硅、(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2-吡啶基二硫基)乙胺盐酸盐以及甲氧基封端的PEG为基础,合成氧化还原响应性载体(MSN-SS-PEG)。通过马尔文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红外光谱法验证载体结构;采用透射电镜、小角粉末衍射仪等方法考察载体的形态及理化性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um,ICP)考察了载As2O3的二硫键修饰二氧化硅(MSN-SS-NH2@As2O3)和MSN-SS-PEG@As2O3的载药量,利用热重分析仪进一步验证其载药量。透析袋法考察了不同p H条件下递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MTT法考察载体以及递药系统对人正常肝细胞(L02)或人肝癌Hep G2细胞的毒性。结果 MSN、MSN-SS-NH2、MSN-SS-PEG的电位分别为(-13.40±0.87)、(31.63±0.90)、(27.70±5.60)m V,经修饰后的载体最终电位为正。MSN-SS-PEG的粒径为(159.60±3.10)nm。透射电镜结果表明MSN、MSN-SS-NH2、MSN-SS-PEG均呈圆形或类圆形;通过ICP测定MSN-SS-PEG@As2O3的载药量4.38%;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MSN-SS-PEG@As2O3具有氧化还原的敏感响应。相比于L02细胞,Hep G2细胞对载体的毒性更敏感,且随着载体质量浓度的增加MSN-SS-PEG组的细胞存活率大于MSN-SS-NH2组,表明PEG修饰可进一步降低载体的细胞毒性,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另外MTT结果表明MSN-SS-PEG@As2O3组抑制Hep G2细胞生长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载体MSN-SS-PEG外观圆整,带正电,粒径均一,经修饰后的二氧化硅系统能在肿瘤特殊微环境下响应下释放药物,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积累。该纳米递药系统作为肿瘤微环境响应性载体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接枝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为核(PAA-MSN),采用薄膜水化法自组装形成Angiopep-2(氨基酸残基序列为TFFYGGSRGKRNNFKTEEY)修饰的功能化MSN脂质囊纳米粒(ANG-LP-PAA-MSN)。通过Angiopep-2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和脑胶质瘤细胞上高表达的低密度脂蛋白相关受体1(LRP-1)特异性地识别、结合,旨在增加水溶性药物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_2O_3)跨血脑屏障并靶向脑胶质瘤能力。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TGA)等考察递药系统的理化性质和载药量,透析袋法考察其不同pH(pH 6.0、7.4)环境下的释药特征;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递药系统对人脑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HBMEC)和脑胶质瘤细胞(C6)毒性;通过构建体外BBB细胞模型研究载体对As_2O_3跨膜转运能力的影响。结果该载药纳米粒(ANG-LP-PAA-MSN@As_2O_3)呈圆整的"核-壳"结构,分散性与稳定性良好,载药量为6.32%;PAA接枝后的递药系统突释现象显著改善并表现出pH响应特性;脂质囊包裹以后的递药系统显著提高了生物安全性,同时增加了药物的跨BBB转运率;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ANG-PAA-LP-MSN@As_2O_3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脑胶质瘤效果。结论该智能靶向递药系统能够有效增加As_2O_3跨BBB转运,增加药物在脑胶质瘤部位的聚集,并实现肿瘤部位pH响应释放药物。  相似文献   

5.
周婷  刘春艳  李颖  阴龙飞 《中草药》2020,51(17):4457-4463
目的制备乳糖酸(LA)修饰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接枝白藜芦醇(Res)的纳米颗粒,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发散法合成G3.0PAMAM,将末端部分羧基化(PAMAM-COOH),经酯化反应键合Res、酰胺化反应接枝LA在载体表面,制备LA-PAMAM-Res纳米颗粒,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IR)进行表征;LA-PAMAM-Res物理包载Res制备LA-PAMAM-Res/Res纳米颗粒,并用透析法检测其包封率;HPLC检测2种纳米颗粒的载药量,激光粒度分析法考察其粒径,透析法测定其体外药物释放性能,溶血性实验评价其生物安全性;MTT法考察PAMAM、PAMAM-COOH、Res、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的细胞毒性及抗癌活性。结果成功制备了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纳米颗粒。LA-PAMAM-Res/Res的包封率为(75.1±2.2)%,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的载药量分别为(7.2±0.9)%和(18.4±1.1)%,粒径分别为(126.3±3.4)nm和(251.0±15.7)nm,72 h时体外药物释放度分别为(23.83±0.43)%和(35.28±0.72)%,溶血率均低于5%,且载体PAMAM-COOH比PAMAM具有较小的细胞毒性,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仍具有抑制肿瘤增殖活性。结论制备了能使药物缓慢释放、生物相容性良好、低细胞毒性和具有抗癌活性的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纳米颗粒,且LA-PAMAM-Res/Res进一步提高了Res的载药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疾病已经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阻止了大部分药物进入大脑,这使得CNS疾病的治疗成为当今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重大难题。纳米技术的出现使得药物具有穿透BBB的潜力,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药物的快速发展也给CNS疾病患者带来了曙光,但是纳米载体向脑部递药会遇到许多障碍,作为siRNA纳米载体进行脑部递送的条件也非常苛刻。本文主要综述了脂基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聚乙烯亚胺纳米粒、树状大分子纳米粒、纳米凝胶、纳米胶束、纳米乳、外泌体、细胞、siRNA缀合物等作为siRNA脑部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优缺点,以期探寻一种合适的siRNA纳米递送系统,用于BBB的穿透。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肿瘤细胞的同源把向性,拟构建一种脑股质瘤U251细胞膜包覆介孔二氧化娃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的仿生递药系统(U251/MSN),以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D0X)为模型药物,初步评价其在胶质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可能。方法使用共挤出法制备U251/MSN-DOX。对纳米粒的粒径、电位、形态进行表征;测定其载药量与包封率;考察纳米粒的细胞毒性、比较包膜前后纳米粒以及不同细胞膜仿生纳米粒在胶质瘤细胞U251中的摄取差异;并通过构建体外血脑屏障(brain-blood barrier,BBB)模型考察仿生纳米粒的跨膜转运效率。结果仿生纳米粒U251/MSN呈球形,可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为(1:35.70±3.85)nm,载药量为(18.57±2.17)%,包封率为(64.99±2.52)%,细胞实验表明,U251/MSN-DOX细胞毒性低,且较MSN-D0X以及非同源细胞膜纳米粒具备更强的靶向性和跨BBB效率。结论胶质瘤细胞膜可通过共挤出法有效包覆在MSN表面,制备的仿生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跨BBB能力,显示出在肿瘤靶向,特别是脑部肿瘤靶向递药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制备透明质酸(HA)和细胞穿膜肽(R6H4-SA)共修饰的青蒿琥酯纳米结构脂质载体(HA-R6H4-NLC/ART)用于抗肿瘤治疗,对所得HA-R6H4-NLC/ART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及体外药物释放评价,并进行肝癌Hep G2细胞摄取及细胞毒性研究。结果表明,HA-R6H4-NLC/ART外观呈类球状,平均粒径集中在160 nm左右。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递药系统具有缓释特性。细胞结果显示,在微酸性环境中,p H敏感性穿膜肽R6H4-SA介导细胞摄取纳米粒能力显著高于非敏感性穿膜肽R8-SA。同时,HAR6H4-NLC/ART对Hep G2细胞具有靶向作用,HA受体饱和实验表明,HA-R6H4-NLC/ART是通过细胞表面HA受体的介导而胞吞。HA与R6H4-SA共修饰后的HA-R6H4-NLC/ART与未修饰或R6H4-SA单修饰组相比,在微酸性环境和透明质酸酶降解条件下,细胞摄取能力显著提高,并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效果。以上结果表明,透明质酸和细胞穿膜肽R6H4-SA共修饰的载青蒿琥酯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能够有效识别并穿透肿瘤细胞膜进入细胞,是一种潜在高效的抗肿瘤药物靶向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聚乙二醇(PEG)将YPSMA-1单克隆抗体(mAb)和聚酰胺-胺(PAMAM)连接,合成新型的前列腺癌靶向基因载体PAMAM-PEG-mAb,提高基因的转染效率和前列腺癌细胞靶向性。方法 运用NMR法鉴定合成的PAMAM-PEG-mAb载体的结构,在前列腺癌细胞(PC3和LNCaP)上进行摄取实验和基因转染实验考察载体的生物学性质。结果 通过结构鉴定确定PAMAM-PEG-mAb合成成功。细胞摄取实验表明,PAMAM-PEG-mAb的细胞摄取效率呈浓度依赖性。载基因后体外实验表明,PAMAM经PEG修饰后转染效率和前列腺癌靶向性无明显变化,再经mAb修饰后LNCaP细胞显著增加,而PC3细胞反而有下降。结论 PAMAM-PEG-mAb载体是一种有潜力的前列腺癌靶向基因转运载体。
  相似文献   

10.
陈聪慧  张佩语 《中草药》2022,53(2):395-402
目的构建一种具有肿瘤双靶向功能的仿脂蛋白结构纳米载体(FA-BSA-LC/SPC),共载紫杉醇(paclitaxel,PTX)及白藜芦醇(re sveratrol,Rev),用于抗多药耐药肿瘤研究。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作为构建仿脂蛋白结构纳米载体的蛋白部分,叶酸(folic acid,FA)通过偶联在BSA上形成偶联蛋白FA-BSA,与载药脂质核心部分(LC/SPC-PTX+Rev)通过静电作用相结合;利用透析法考察载药纳米制剂的体外释药行为;通过纳米制剂在血浆中的凝聚变化对其血浆稳定性进行考察;采用MTT法对载药纳米制剂进行多药耐药细胞毒性研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考察仿脂蛋白结构纳米载体肿瘤双靶向效果。结果制备的纳米制剂具有较高的紫杉醇及白藜芦醇包封率(分别为91.02%、91.30%),适用于药物紫杉醇-白藜芦醇(4:1)的共载;载药纳米制剂在体外具有明显的缓释药物行为;在血浆孵育后的粒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其在血浆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细胞毒性研究发现FA-BSA-LC/SPC-PTX+Rev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姜黄素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姜黄素纳米递药系统(H-PtNP-Cur),旨在解决姜黄素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难题,使其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粒度电位分析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考察载体的粒度、电位和形态;稳定性实验考察了载体的稳定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验证姜黄素对铂颗粒的吸附;透析法分析载药量及释放率;流式细胞仪分析HepG2细胞对纳米载体的摄取;MTT法考察纳米载体对HepG2细胞的毒性;细胞成像实验考察纳米载体对HepG2细胞的抑制情况。结果成功合成了H-PtNP-Cur载体,其形态规整、大小均匀,测得粒径为(146.2±1.5)nm,电位(-10.5±0.6)mV,载药量为(12.4±2.7)%,包封率为(81.4±1.3)%,制备的载体稳定性较好,体外释放表明该载体可以控制姜黄素缓慢释放;细胞摄取结果表明纳米载体的构建有利于HepG2细胞的摄取;MTT实验说明纳米载体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细胞成像实验证明H-Pt NP-Cur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是最高的。结论 H-Pt NP-Cur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有效抑制HepG2细胞生长,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包载WEE1激酶抑制剂adavosertib的巨噬细胞膜仿生白蛋白纳米粒(MM-BSA/Ada),体外评估其作为胶质瘤靶向递药体系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MM-BSA/Ada并筛选最佳膜-核比和最佳药-载比,检测其载体安全性和对C6胶质瘤细胞抗增殖活性,考察其体外细胞摄取、跨血脑屏障转运和跨膜后摄取的能力。结果 MM-BSA/Ada具有良好的稳定性,CCK-8结果初步显示,未载药纳米粒在体外细胞实验中对脑血管内皮细胞呈低毒性;与未包膜纳米粒和游离药物相比,MM-BSA/Ada给药后的体外抗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P<0.001)、胶质瘤细胞摄取量(P<0.001)、体外血脑屏障透过量(P<0.01)及跨膜后摄取量(P<0.001)均显著提高。结论 MM-BSA/Ada有较好的胶质瘤靶向递药性能,有望为胶质瘤提供新的放射增敏策略。  相似文献   

13.
纳米制剂具有体积小、载药适中、可靶向等诸多特性,是药物、基因或蛋白质等跨越细胞或血脑屏障(BBB)的良好传递工具。目前,利用纳米给药系统促进药物透过BBB被认为是预防、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一种战略途径。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载体的不良反应和毒性也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基于此,笔者拟从纳米载体的种类及性质分类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穿透BBB的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情况,分析每种载体的优点和缺点。结果发现以中药有效成分为载体的纳米制剂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癌症治疗方式,但中药成分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后续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为中药纳米制剂在CNS疾病领域的应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是脑组织和脑毛细血管之间的保护性屏障,是药物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的主要屏障,极大地增加了脑部疾病的治疗难度。跨BBB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借助载体和制剂优势实现药物的跨BBB高效递送,进而增强药物对脑组织疾病的治疗效果。脂质体和胶束以其独特的结构以及递药优势在跨BBB靶向治疗脑部方面受到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基于此,作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跨BBB脂质体和胶束递药系统的研究现状,围绕跨BBB能力、靶向性、安全性等方面分析了其应用优势及产生机制,同时根据其现阶段的临床转化情况探讨了跨BBB脂质体和胶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应对策略,以期为跨BBB纳米靶向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徐骏军  陈丹飞  宋倩倩  林涛  费伟东 《中草药》2018,49(23):5532-5540
目的制备包载As_2O_3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乙烯亚胺(PEG-PCL-PEI,PPP)纳米粒(As_2O_3-PPP-NPs),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PPP三嵌段聚合物为载体材料,通过静电载药原理一步制备As_2O_3-PPP-NP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纳米药物的载药量与包封率,透析袋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As_2O_3-PPP-NPs的溶血毒性;噻唑蓝(MTT)法考察As_2O_3-PPP-NPs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采用ICP-OES以及共聚焦显微镜考察HepG2细胞对As_2O_3-PPP-NPs的摄取效率以及摄取机制。结果所制备的As_2O_3-PPP-NPs呈类球形,分散良好,粒径约为88.7 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2.75±3.83)%和(4.39±0.26)%。体外释放研究表明,As_2O_3-PPP-NPs具有缓释以及低pH响应释药的特征,能够实现肿瘤环境的特异性释药。溶血实验表明,As_2O_3的负载中和了PPP材料的正电性,从而降低了溶血毒性。细胞毒性试验表明As_2O_3-PPP-NPs对HeLa细胞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6.24、5.85μmol/L,具有较理想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细胞摄取研究表明,As_2O_3-PPP-NPs因表面荷正电,容易被细胞摄取迅速,并具备溶酶体逃逸的特性,能实现As_2O_3在细胞浆中释放从而发挥药效。结论 As_2O_3-PPP-NPs展现出显著的缓释以及低pH响应释药的特性,并具有溶酶体逃逸的特征,是一种有潜在价值的抗实体瘤纳米递药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实验以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PEG) 和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合成的刺激敏感型前药聚合物(PEG-DOX)包载美法仑(melphalan,MEL),制备MEL/PEG-DOX纳米胶束,考察其体外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 通过希夫碱反应将PEG化的二硫代二丙酸二酰肼(TPH)与DOX结合,形成pH/还原敏感型PEG-DOX前药纳米载体,通过其自组装性能制备MEL/PEG-DOX载药胶束。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粒径仪测定其粒径和电位,用超滤法测定载药量和包封率,用透析法评价胶束的药物释放,采用MTT法评价细胞毒性。结果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验证了所制备的刺激响应型PEG-DOX前药聚合物;其PEG-DOX载体平均粒径为(188±2.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55±0.008);MEL/PEG-DOX载药胶束的平均粒径为(299.7±2.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301±0.03),Zeta电位为(-0.385±0.02) mV;DOX载药量为(14.85±0.24)%,包封率是(85.78±0.37)%,MEL载药量为(7.36±0.36)%,包封率为(38.79±0.42)%;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MEL/PEG-DOX胶束具有还原敏感和pH敏感性,且还原敏感性大于pH敏感性;细胞毒性实验分析,DOX和MEL在细胞内共同释放,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联合杀伤。结论 MEL/PEG-DOX可以在肿瘤微环境特异性释放,对肿瘤细胞具有协调治疗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纳米粒,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表征,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性能,为丹皮酚的新型纳米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PEG-PLGA为载体材料,壳聚糖为表面修饰剂,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表征。以p H 7.4磷酸盐缓冲液为释放介质,考察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载药纳米粒经壳聚糖修饰后,Zeta电位由负电荷转为正电荷且更加稳定,粒径略有增加。制备出的纳米粒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96.6±3.2)nm,(30.61±0.34)m V,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10.87%和79.37%。体外释药试验表明载药纳米粒24 h的累计释放率62.4%。结论:按优选的处方成功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该制剂的体外性质良好且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2020,(3)
目的以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为模型药物,制备载紫杉醇聚(2-乙基-2-噁唑啉)(PEOz)修饰单壁碳纳米管递药系统(PTX@PEOz-SWCNT),对其进行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生物相容性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的评价。方法采用化学偶联合成PEOz-SWCNT,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和红外光谱法(FTIR)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并对其粒径和电位进行测定;制备载药复合物PTX@PEOz-SWCNT,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进行体外释药试验;体外溶血试验评价载体材料的安全性,MTT法评价载体材料生物相容性及载药复合物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考察了香豆素-6(C6)标记载体在MCF-7细胞中的摄取。结果 PEOz-SWCNT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19.8±2.9)nm,Zeta电位值为(-35.23±0.74)mV,PTX@PEOz-SWCNT的载药量为(38.19±0.74)%,包封率为(94.38±0.94)%;载药复合物在pH 5.0的条件下释药明显加快,表现出明显的pH响应性;体外溶血试验结果表明,PEOz-SWCNT质量浓度在0.4mg/mL以下无明显溶血反应,PEOz-SWCNT材料在细胞水平生物相容性良好,PTX@PEOz-SWCNT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显著增强;与C6@SWCNT相比,C6@PEOz-SWCNT载药复合物的细胞摄取增加。结论 PTX@PEOz-SWCNT递药系统在肿瘤靶向给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设计合成正十二醇修饰的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TX)前药,并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NLC),对其制剂学性质,体外抗肿瘤活性及体内药效进行研究。方法以正十二醇、硫代二乙酸及多西紫杉醇为原料合成DTX前药,采用超声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DNLC),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筛选出较优的处方和工艺条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制剂的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DNLC在不同介质中的降解特征;采用马尔文粒径仪测定纳米制剂的粒径及多分散指数(PDI),并考察其长期稳定性;采用MTT法对DNLC的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评价;采用鼠源乳腺癌细胞(4T1)荷瘤balb/c小鼠模型,评价DNLC在荷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并制备正十二醇修饰的DTX前药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较优处方和工艺条件为:乳化剂与助乳化剂质量比(Km) 1∶3,固液脂质比1.43∶1,药脂比1∶10,乳化剂质量浓度60 mg·mL^-1,温度70℃,搅拌速度800 r·min^-1。制得的纳米制剂外观圆整,呈均一球形,在30 d(4℃)的保存条件下较为稳定。在空白PBS及含有10 mmol·L^-1DTT和H2O2的介质中,24 h时DTX前药累积降解率分别为(9.07±0.01)%、(21.52±0.35)%和(96.72±4.12)%。DTX-Sol组及DNLC组与4T1孵育72 h后,IC50分别是(1.2±0.2)和(13.2±4.3) nmol·L^-1,DTX-Sol组的细胞毒性强于DNLC组。第18天药效学实验结束时,生理盐水、DTX-Sol和DNLC组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是(1 930.39±215.20)、(1 013.64±138.65)和(765.16±177.43) mm3,小鼠体重变化率分别是(-19.69±4.44)%、(-14.85±3.61)%和(-2.61±1.70)%。DNLC与生理盐水组和DTX-Sol组相比,肿瘤体积和小鼠体重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制备的DNLC稳定性较好,具有氧化还原双敏感性和明显的抗乳腺癌作用,同时毒性较低,为DTX前药纳米给药系统的开发提供新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制备一种白蛋白纳米递药体系,以人血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通过处方优化制备纳米级粒径且大小均一的环状多肽iRGD修饰的卡巴他赛(cabazitaxel, CTX)白蛋白纳米粒(iRGD-modified cabazitaxel-loaded albumin nanoparticles, iRGD-HSA-CTX NPs),并对制剂进行质量评价,初步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超声-均质法制备HSA-CTX NPs,响应面Box-Behnken Design筛选最优处方,然后利用sulfo-SMCC的交联作用,将环状多肽iRGD修饰到HSA-CTX NPs上,制得iRGD-HSA-CTX NPs。采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对该制剂的形貌进行考察。为提高稳定性将其制成冻干粉末,并考察冻干前后制剂的粒径及包封率变化。采用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最后在细胞层面验证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按优化条件制备的iRGD-HSA-CTX NPs呈球形形貌,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4.37±3.44) nm,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