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瑾  肖珊  罗姣  鲁曼霞  卢茂芳  刘向前 《中草药》2021,52(6):1834-1843
3,4-裂环羽扇豆烷型三萜是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五加属植物中含量较为丰富。药理学研究表明该类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主要包括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具有潜在开发应用价值。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从化学结构特征、植物来源和生物活性等方面对天然来源的3,4-裂环羽扇豆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此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及五加属植物药用资源的合理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羊毛脂烷型三萜是一类具有四环体系三萜类型的化合物,在植物中分布广泛,是五味子科中常见的三萜类化合物之一,主要具有抗HIV、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对五味子科中羊毛脂烷型三萜类成分的结构分类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合理开发利用五味子科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升麻族植物中的三萜皂苷及其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升麻族植物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该族植物中69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及其解毒、抗炎、抑制核苷转运、抗病毒及抗骨质疏松等方面的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4.
186升麻族植物中的三萜皂苷及其药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升麻族植物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该族植物中69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及其解毒、抗炎、抑制核苷转运、抗病毒及抗骨质疏松等方面的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5.
升麻中的环菠萝蜜烷三萜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但春  梁健  周燕  丁立生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930-1934
目的:研究升麻Cimicifuga foetida根茎的化学成分和所得化合物的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等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谱学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并进行了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研究.结果:从升麻根茎的石油醚和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得13个环菠萝蜜烷三萜成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25-O-乙酰基-升麻醇(1),升麻醇(2),升麻酮醇(3),26-去羟基阿科特素(4),类叶升麻苷A(5),23-表-26-去羟基阿科特素(6),阿科特素(7),12β-羟基升麻醇(8),升麻苷E(9),(23R,24S)25-O-乙酰基-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10),(23R,24S)升麻醇-3-O-β-D-吡喃木糖苷(11),升麻苷H-1(12)和升麻苷H-2(13).结论: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0,11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6.
金银萍  焉石  刘俊霞  王英平 《中草药》2014,45(4):582-589
环阿屯烷型三萜是一类具有四环体系的三萜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分布广泛,是五味子科植物中常见的三萜类型之一。对五味子科植物中环阿屯烷型三萜成分的结构分类及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合理开发利用五味子科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升麻族植物三萜皂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介绍升麻族植物的三萜皂甙类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进行综述。结果:综述了该族植物中69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皂甙和该族植物及其三萜皂甙类成分的药理活性。结论:我国升麻族植物资源丰富,应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加以开发利用,发掘新药。  相似文献   

8.
绿升麻中菠萝蜜烷型三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绿升麻中菠萝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柱层析、凝胶层析等多种柱层析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以各种有机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t5个菠萝蜜烷型三萜类皂苷化合物,鉴定为asiaticosideA(1);asiaticosideB(2);26-deoxyeimicifugoside(3);cimicifugoside(23S,4);25-甲氧基升麻醇-3—0-b—D-木糖苷(25—0-methyl—cimigenol-3—0-b—D—xylopyranoside,5);25,2’-二乙酰升麻醇-3-O—B—D-木糖苷(25,2’-O—diacetylcimigenol-3-O—β——xylopyranoside,6);24-乙酰升麻醇-3-O—β—-木糖苷(24-O—acetylshengmanol-3—0-β—D—xylopyranoside(23R,24R,7);24—0-aeetyldahurinol-3-O—β——xylopyr-anoside(8);23-乙酰升麻醇-3-O-8-D-木糖苷(23-O—aeetylshengmanol-3—0—β-D—xylopyranoside,9);CimiracemosideM(10);1213-acetoxy-313-hydroxy-24,25,26,27-tetranor—cycloart-7-ell-23,1613-olide-3-O-β-D—xylopyranoide(11);1213-acetoxy-3β—hydroxy-24,25,26,27-tetranor—cycloartan-23,1613-olide-3—0-β—D—xylopyranoide(12);CimiracemosideH(13);Neocimic培enosidesB(14);2’-O-乙酰基-25-脱水升麻醇-3-O—β—D-木糖苷(2’-O—acetyl-25-anhydrocimigenol-3—0~β-D—xylopyranoside,15)。结论菠萝蜜烷型三萜类皂苷化合物3~15均为首次从绿升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包海鹰  史帧婷  冯爽 《中草药》2018,49(9):2172-2187
羊毛甾烷型三萜是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是多孔菌科真菌中含量较为丰富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可以划分为A、B、C、D、E 5种主要骨架构型,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多孔菌科20多种真菌中分离出的161种羊毛甾烷型三萜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羊毛甾烷型三萜类成分的研究及多孔菌科真菌药用资源的合理应用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绿升麻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云双  姚智  滕杰  潘勤  张富赓  段宏泉 《中草药》2007,38(2):167-170
目的研究绿升麻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等多种柱色谱分离,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以各有机波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鉴定为25-脱水升麻醇-3-O-β-D-木糖苷(25-anhydro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Ⅰ)、25-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5-O-acetylcimic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Ⅱ)、升麻醇-3-O-α-L-阿拉伯糖苷(cimigenol-3-O-α-L-arabinopyranoside,Ⅲ)、升麻醇-3-O-β-D-木糖苷(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Ⅳ)、3′-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3′-O-acetylcimigenol-3-O-β-D-xylopyranoside,Ⅴ)、24-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24-O-acetyl-shengmanol-3-O-β-D-xylopyranoside(23R,24R),Ⅵ]、24-O-acetylisodahurinol-3-O-β-D-xylopyranoside(Ⅶ)。结论化合物Ⅰ~Ⅶ首次从绿升麻中分离得到,抗肿瘤药理实验显示化合物Ⅰ、Ⅱ在质量浓度30μg/mL时对宫颈癌细胞(HeLa)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较强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波罗蜜属植物猴子瘿袋Artocarpus. Pithecogallus小枝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MCI gel树脂、LH-20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ODS等色谱分离手段,对猴子瘿袋枝叶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其1H-NMR和13C-NMR数据与文献进行对照鉴定其结构。结果:共分离了六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25-二羟基羊毛脂烷-8,23(E)-二烯-7,11-二酮(1),(24R)-环阿屯烷-25-烯-3β,24-二醇(2),(24R)-环阿屯烷-24,25-二醇-3-酮(3),熊果酸(4),桦木酸(5),白桦脂醇(6)。结论:化合物1、5和6为首次从菠萝蜜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2.
天然环菠萝蜜烷三萜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菠萝蜜烷三萜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主要分布在豆科的紫云英属、毛茛科的升麻族和唐松草属等,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随着植化分离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该类化合物被分离鉴定出来。然而,对于该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相对滞后,大多处于初筛阶段,缺乏作用机制的研究、体内实验的佐证以及它们构效关系的分析总结。作者从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免疫调节、心血管系统以及肝损伤保护等方面对该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总结,有利于对该类化合物更好的研究和开发。  相似文献   

13.
天名精属植物中含有多种倍半萜类成分,迄今为止从该属植物的全草及果实中至少发现了20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吉马烷型倍半萜86个,桉叶烷型倍半萜30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29个,倍半萜二聚体23个,伪愈创木烷型倍半萜9个,卡拉布烷型倍半萜9个,苍耳烷型倍半萜7个,无内酯环倍半萜6个,艾里莫芬烷型倍半萜1个,十二烷型倍半萜1个。研究表明这些倍半萜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炎,抗菌,抗寄生虫,杀虫,抗病毒等。该文对天名精属植物中的20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分类归纳,以期为天名精属植物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乳香为传统中药,主要含有三萜类和二萜类化合物,其中三萜类化合物中含量最大的乳香酸类成分研究较多,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乳香中含有的西松烷型二萜成分结构新颖且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引起了广泛关注。西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4个异戊二烯基首尾相连构成的、生物活性多样的天然产物,药理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保肝、抗肿瘤等方面的生物活性。该文综述了乳香属中西松烷型二萜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并推测了其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为进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甘遂烷型三萜是以6个异戊二烯单元为基本母核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目前发现的天然来源的甘遂烷型三萜类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化合物结构多样,如apo-型、侧链呈直链型及侧链成环型;药理活性广泛,如细胞毒、抗炎、抗氧化及抗疟原虫等。该文综述了近十年该类三萜化合物的植物来源、化学结构及药理活性,并对该类化合物的未来研究探索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张耀  汪俊松  孔令义 《中草药》2010,41(10):1733-1739
甘遂烷型三萜是一类具有四环体系三萜类型的化合物,在植物分布中比较罕见,是一类数量较少的三萜类化合物。为了进一步研究甘遂烷型三萜,通过查阅有关甘遂烷型这一类化合物的文献,对该类三萜的植物分布、化学结构分类及典型核磁共振碳谱数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黄芪皂苷是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中的一种环阿屯烷型三萜皂苷。某些三萜类化合物和甾醇C-3位上的羟基是它们产生抗溃疡活性所必需的。由于黄芪皂苷的C-3位亦具有羟基,因此作者研究了该化合物的抗溃疡作用,同时也观察了内源性NO、巯基和前列腺素类对黄芪皂苷胃保护作用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8.
升麻族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璟春  张金超  朱国元  杨梦苏  肖培根 《中草药》2006,37(10):附3-附6
升麻族(tribeCimicifugeae)隶属毛茛科,包括铁破锣、黄三七、升麻、类叶升麻和垂果升麻5个属。升麻族植物的特征化学成分是环阿尔廷烷型三萜和肉桂酸衍生物。近年来由于其多样而显著的生物活性备受关注。我国升麻族植物资源丰富,应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加以开发利用,发掘新药。综述了该族植物总提物及单体药理活性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黄芪皂苷Ⅳ是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中的一种环阿屯烷型三萜皂苷。某些三萜类化合物和甾醇C-3位上的羟基是它们产生抗溃疡活性所必需的。由于黄芪皂苷Ⅳ的C-3位亦具有羟基,因此作者研究了该化合物的抗溃疡作用,同时也观察了内源性NO、巯基和前列腺素类对黄芪皂苷Ⅳ胃保护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升麻Cimicifugafoetida地上部分寻找新的天然活性成分。 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升麻地上部分 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得 4个9,19 环菠萝蜜烷型三萜皂苷 ,分别鉴定为 :西麻苷Ⅲ (1) ;25-O-乙酰升麻醇木糖苷 (2 ) ;25-O-乙酰升麻醇半乳糖苷 (3) ;7β-羟基升麻醇木糖苷 (4)。 结论 :1为新化合物 ,4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