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考察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特征,应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选择羊耳菊提取物中具有代表成分的东莨菪苷等9种成分为考察对象,建立其UPLC-MS/MS测定方法并测量其累计吸收量,阐明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等成分随活性部位提取物的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加,无明显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其可能的吸收方式均为被动扩散,东莨菪苷同样在高浓度条件下存在饱和现象,提示可能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绿原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木犀草苷、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隐绿原酸的最佳吸收部位是空肠,东莨菪苷,新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最佳吸收部位在回肠。以此推测,羊耳菊提取物中9种成分在小肠均有吸收,但各成分的吸收速率、最佳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不尽相同,提示小肠对羊耳菊提取物中9种成分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选择羊耳菊提取物中东莨菪苷等9种代表性成分为考察对象,建立其UPLC-MS/MS并测量各成分的累计吸收量,探究药物质量浓度,胆汁,P-糖蛋白(P-gp)抑制剂及不同肠段对羊耳菊提取物中东莨菪苷等成分肠吸收的影响,阐明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结果:东莨菪苷在高质量浓度条件下存在饱和现象,提示可能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而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等其余8种成分则无明显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这8种成分可能的吸收方式均为被动扩散。木犀草苷,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东莨菪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回肠,绿原酸、新绿原酸和隐绿原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羊耳菊提取物中东莨菪苷等9种成分的肠吸收均受到p H和胆汁的影响。结论:羊耳菊提取物中9种成分在小肠均有吸收,但各成分的吸收速率、最佳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为了测定民族药羊耳菊提取物中9个成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首先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提取物中9个成分血浆蛋白结合率,生物样本用甲醇沉淀蛋白法进行处理,再以葛根素为内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串联测定血浆及缓冲溶液中的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东莨菪苷、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等9个成分的浓度。结果发现在所研究浓度范围内,9个成分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准确度、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和稳定性等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且并无内源性杂质干扰,表明该文所建立的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羊耳菊药材中9种成分在人和大鼠血浆中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9种成分在人和大鼠血浆中的平均蛋白结合率分别在(41.07±0.046)%~(94.95±0.008)%,(37.66±0.043)%~(97.46±0.013)%。结果表明羊耳菊提取物中9个成分在人和大鼠中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羊耳菊Inula cappa中7种化学成分(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O-咖啡酰基奎宁酸、4-O-咖啡酰基奎宁酸、5-O-咖啡酰基奎宁酸)的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建立羊耳菊药材指纹图谱。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mm,1.7μm),流动相为0.1%乙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柱温为30℃,样品温度为4℃,体积流量为0.4 m L/min,检测波长为329 nm。结果测定了广西、贵州、云南3个省份共20批羊耳菊样品中7种成分的量,建立了羊耳菊药材指纹图谱,共确定了20个共有峰,除样品18(S18)外,样品相似度均在0.900以上。以羊耳菊中7种成分的量及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仅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量在产地间有显著差异,20批样品被聚为2类,广西壮族自治区羊耳菊质量均一性较贵州、云南省高。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羊耳菊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黑骨藤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探讨黑骨藤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术,以及Data Analysis和Metabolite Detect等软件分析,通过比对黑骨藤提取物、含药血清、空白血清指纹图谱以及空白血清与含药血清的差异图谱,根据质谱所提供的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与对照品的比较,判定口服黑骨藤提取物后在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结果:口服黑骨藤提取物后,从血清中检测出17个入血成分,其中10个为原型成分,7个为代谢产物。鉴定了其中7个原型吸收入血成分,依次为5-O-咖啡酰基奎宁酸,4-O-咖啡酰基奎宁酸,3-O-咖啡酰基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杠柳毒苷。结论:这些入血成分可能是黑骨藤在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有助于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贵州羊耳菊最适人工种植区及最佳药材采收时间,以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期的羊耳菊全草为试材,采用恒温干燥法、热浸法和HPLC法,测定了含水量、浸出物含量,以及3,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比较贵州不同产地、一年生与两年生、开花前后的羊耳菊药材质量。结果显示,龙里和花溪产羊耳菊药材的含水量最高,安顺和罗甸产羊耳菊药材的浸出物含量最高,从江产羊耳菊药材的3,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最高;二年生羊耳菊药材在含水量、浸出物含量及3,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较高;开花前羊耳菊药材的含水量和3,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较高,但浸出物含量较低。表明三都、惠水、罗甸和从江为贵州省羊耳菊较适宜的种植区;生长年限长的、开花前采收的羊耳菊药材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7.
赵珊  张宝  熊丹丹  邹欢  马雪  孙佳  陆苑  郑林  李勇军 《中草药》2017,48(8):1513-1518
目的对黑骨藤Periploca Radix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理化分析、NMR、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黑骨藤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4-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2)、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3-O-咖啡酰基奎宁酸(4)、4-O-咖啡酰基奎宁酸(5)、5-O-咖啡酰基奎宁酸(6)、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7)、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8)、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9)、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0)、原儿茶醛(11)、对羟基苯甲酸(12)、邻羟基苯甲酸(13)、丁香酸(14)、香草酸(15)、滇杠柳苷元A(16)、Δ5-pregnene-3β,17α,20α-triol(17)、periforgenin C(18)、杠柳苷元(19)。结论化合物1~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考察隔山消提取物在正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病理状态下的肠吸收特性差异,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模型,通过UPLC-MS/MS检测隔山消提取物中丁香酸、东莨菪内酯、告达亭、白首乌二苯酮、青阳参苷元、去酰基萝藦苷元6个代表性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含量,计算累积吸收量(Q)和吸收速率常数(Ka)。结果发现,隔山消提取物中6个成分均可吸收进入肠囊,且未呈饱和状态,推测东莨菪内酯的吸收方式可能有主动转运,而其余成分的吸收方式可能为被动扩散。正常状态下,丁香酸、白首乌二苯酮在回肠吸收较好,青阳参苷元、去酰基萝藦苷元在回肠、十二指肠吸收较好,告达亭在结肠吸收较好,而东莨菪内酯低、中、高剂量分别在空肠、回肠、结肠吸收最好。而模型状态下各成分最佳吸收部位均在回肠。各成分不同剂量下正常组与模型组的吸收特征较为复杂,未表现出一致的吸收趋势,提示小肠对药物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且FD病理状态会改变药物的吸收特征。该研究可为隔山消的临床用药和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忍冬叶中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马俊利  李宁  李铣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8):2346-2348
目的:研究忍冬Lonicera japanonic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忍冬叶中分离得到了5个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2),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绿原酸(5).结论: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羊耳菊的产地初加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采挖的鲜羊耳菊根据部位分成全草、地上部分和根,将各部位药材随机分成5组,分别采用晒干、阴干、40~80℃干燥等干燥方法进行干燥;采用恒温干燥法测定含水量、热浸法测定浸出物含量、HPLC法测定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结果羊耳菊全草浸出物在晒干和40℃条件下含量较高,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晒干条件下含量最高;羊耳菊根和地上部分的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阴干条件下最高。结论晒干较适合羊耳菊全草的干燥处理,而阴干则较适宜地上部分和根的干燥处理。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两色金鸡菊总黄酮中化学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选择矢车菊素-3-O-β-D-葡萄糖苷、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吡喃葡萄糖苷、异奥卡宁、马里苷和3,5-O-二咖啡酰奎宁酸7种两色金鸡菊总黄酮主要化学成分作为考察对象,评价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结果显示,两色金鸡菊总黄酮不同浓度时矢车菊素-3-O-β-D-葡萄糖苷等7种成分在各肠段的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葡萄糖苷、异奥卡宁和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的吸收速率常数(K_a)均随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提示这5种成分的肠道吸收为被动扩散;而矢车菊素-3-O-β-D-葡萄糖苷和马里苷的K_a浓度依赖性较弱,可能是一种主、被动同时存在的吸收方式。不同肠道部位的吸收结果表明,回肠可能是矢车菊素-3-O-β-D-葡萄糖苷、绿原酸、黄诺马苷、栎草亭-7-O-β-D-葡萄糖苷、马里苷和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的主要吸收部位,空肠可能是异奥卡宁的主要吸收部位。不同肠道部位对两色金鸡菊总黄酮中各成分的吸收具有选择性,采用外翻肠囊法可以评价两色金鸡菊总黄酮中多组分的肠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祁菊非药用部位秸秆7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提高现有药用植物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内在质量奠定化学基础。[方法]利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祁菊非药用部位秸秆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奎宁酸酯类单体化合物,分别为3-O-咖啡酰基奎宁酸(1),绿原酸甲酯(2),4-O-咖啡酰基奎宁酸(3),1,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1,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5),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7),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结论]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3、5、6、8为首次从秸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HPLC同时测定脉络宁注射液中8种主要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梯度洗脱同时测定脉络宁注射液中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肉桂酸、3,4-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3,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4,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的方法,并对3个批次脉络宁注射液中上述8种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方法:流动相乙腈-0.8%醋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λ1=327 nm(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3,4-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3,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4,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λ2=278 nm(肉桂酸);进样量为10μL。结果: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肉桂酸、3,4-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3,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4,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57~25.7(r=0.999 7),2.05~20.5(r=0.999 7),2.26~22.6(r=0.999 9),1.92~19.2(r=0.999 9),1.16~11.6(r=0.999 7),2.282~22.82(r=0.999 8),1.839~18.39(r=0.999 8),2.194~21.94(r=0.999 7)mg·L-1,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26%(RSD 1.21%),96.03%(RSD 1.09%),97.25%(RSD 2.18%),100.98%(RSD 1.98%),97.44%(RSD 2.38%),97.78%(RSD 2.24%),98.37%(RSD 2.15%),95.82%(RSD2.30%)。结论: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可为脉络宁注射液提供质量控制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7,(1)
目的:研究火绒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大孔树脂、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分离,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火绒草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出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甲酯(1)、4-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5-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3)、绿原酸(4)、4-O-咖啡酰奎宁酸(5)、1,3-O-二-咖啡酰奎宁酸(6)、3,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7)、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8)、3,5-O-二-咖啡酰奎宁酸(9)、3,4-O-二-咖啡酰奎宁酸(10)、4,5-O-二-咖啡酰奎宁酸(11)。结论:其中,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郑林  唐丽  牟景丽 《中成药》2014,(5):937-941
目的建立UPLC-MS法同时测定大鼠静脉注射辛芍(灯盏细辛和赤芍)提取物后血浆中氧化芍药苷、没食子酸、1,3-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5种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血浆样品酸化后经乙腈沉淀除去蛋白,UPLC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扫描方式为选择性离子监测模式。结果 5种成分在血浆中线性关系良好,提取回收率91.95%109.09%,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被测成分在大鼠体内消除较快。结论本分析方法特异、快速、准确灵敏,可用于氧化芍药苷、没食子酸、1,3-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灰毡毛忍冬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 YF  Wu CC 《中药材》2012,35(1):66-69
目的:分离鉴定灰毡毛忍冬藤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灰毡毛忍冬藤中分离出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绿原酸(3)、木犀草素(4)、槲皮素(5)、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3、,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8)、1,3-O-二咖啡酰奎宁酸(9)、东莨菪素(10)、灰毡毛忍冬皂苷乙(11)、灰毡毛忍冬皂苷甲(12)、圣草酚(13)。结论:其中,化合物6、7、13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羊耳菊提取物给药后在大鼠粪便中的代谢产物,为该药材的后续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检测大鼠口服羊耳菊提取物后粪便中的代谢产物,每次给药剂量100 g·kg~(-1)。使用RRHD Eclipse Plus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选择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进行扫描,准确质量测定采用甲酸钠校正标准液,采用Metabolite Detect(micr OTOF 2.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鉴定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结果:在大鼠粪便中检测到原型M8(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M1~M4(二氢单咖啡酰基奎宁酸异构化产物),M5(二氢咖啡酸的硫酸酯化产物),M6~M7(单咖啡酰基奎宁酸的甲基化产物)等22个代谢产物。结论:羊耳菊提取物给药后,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活性成分在大鼠粪便中的代谢途径以甲基化、还原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同时测定菊花配方颗粒中绿原酸、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芦丁、木犀草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 (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48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以木犀草苷为内标物,采用多点校正法计算其他7个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测定8个成分的含量,并比较与外标法测定结果的差异。结果:8个成分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7%~102.1%,RSD为1.8%~2.9%。QAMS与外标法测定7批菊花配方颗粒中8个成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的QAMS简便快速,可以更全面地控制菊花配方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考察大鼠肠道菌群对羊耳菊提取物中主要成分的代谢作用,将羊耳菊提取物与大鼠肠道菌液在厌氧条件下共同孵育24 h,通过正丁醇液液萃取处理后,采用色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MS)对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布鲁克公司研发的数据处理工具Metabolite Tools,Data Analysis等对代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比较空白样品图谱,肠菌样品图谱以及两者的差异图谱,各色谱峰的准分子离子,碎片离子,分析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道菌群作用下可能产生的代谢产物。结果提示,羊耳菊提取物在肠道菌群作用下,检测到14个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单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异构,水解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咖啡酸的还原,甲基化和乙酰化等代谢产物,同时仅检测到1个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甲基化代谢产物。以此推测,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成分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能多数水解为分子量小,疏水性更强的代谢产物,使得其更容易被肠道吸收。  相似文献   

20.
王美娇  王金兰  王丹  时志春  李军  赵明  张树军 《中草药》2019,50(22):5411-5418
目的研究柳蒿Artemisiaintegrifoli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等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使用DPPH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从柳蒿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2Z-戊烯酸甲酯基)-3S-(乙酸甲酯基)环戊酮(1)、methyl-4S-6α-hydroxy-3-oxoeudesma-1,11(13)-dien-12-oate(2)、咖啡酸甲酯(3)、右旋肌醇甲醚(4)、富马酸单丁酯(5)、咖啡酸(6)、丙二酸单丁酯(7)、6,8-二甲氧基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8)、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9)、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10)、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11)、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2)、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3)、1,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4)、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5)、邻羟基桂皮酸葡萄糖苷(16)、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7)、绿原酸(18)、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19)、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20)、邻羟基桂皮酸甲酯葡萄糖苷(21)。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5、7~11、14、16、21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均为首次从柳蒿中分离得到。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活性与维生素C(Vc)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