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面质量管理(TQM)对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选择正确率及疗程合理率的影响。方法 2012年1—9月实施TQM策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选择正确率及疗程合理率,并与2011年1—9月采用常规管理的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疗程合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品种选择正确率两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TQM策略可显著降低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合理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并提出相关规范化管理与改进意见。方法选取某市5所综合医院进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抗菌药物品规、微生物送检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开展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5所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品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门诊两联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指标控制和管理成效良好,但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部分指标效果还有待强化管理。结论开展临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须进一步加强优化和管理,包括强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职能、建立抗菌药物管理长效机制和奖惩制度等,以推动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一体化项目型(IPMT)管理模式对抗菌药物管理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1日-2012年10月31日I类切口手术出院16 641例,逐月调查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合理率(包括选药、疗程及术前给药时机均合理)以及手术部位感染率,并对同期59 951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住院用药比例、治疗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进行调查.结果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月下降,从2011年11月的50.35%下降至2012年10月的24.39%,同时合理率由80.13%上升至92.57%;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19%~0.36%;同期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7.31%下降至48.0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64.9 DDD下降至49.8 DDD;住院用药比例由35.44%下降至29.97%;治疗性使用限制类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由60.78%提高至64.25%,治疗性使用特殊类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由71.88%提高至84.65%;经检验手术部位感染率和治疗性使用限制类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调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PMT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合理率,同时有效降低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以及用药比例,有效提高治疗性使用特殊类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如何构建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工作机制,为医疗机构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与遏制细菌耐药趋势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借鉴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策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建立AMS团队,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选取3个维度9项指标,构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考核体系,并采用TOPSIS法对实施AMS前(2016年)与实施后(2017-2020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9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 2016-2020年该院抗菌药物应用评价指标明显改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2016年的53.39下降至2020年的36.55,降幅达31.5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幅为10.7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次均费用降幅为41.45%,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幅为31.59%,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幅为43.5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降幅为47.89%,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降幅为38.52%,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降幅为9.89%,医院感染现患率降幅为37.50%。TOPSIS法评价结果显示,2020年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5年中最佳。结论 AMS有助于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从而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方法应用PDCA循环建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考核,定期进行住院患者细菌培养和耐药趋势的分析,发挥临床药师监督、指导作用,依靠电子病案信息化系统平台提升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能力。结果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6.89%下降71.3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64.13DDD下降至50.11DDD,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6.19%下降至3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管理,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利用医院软件系统对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调查,然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干预计划、检查、总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加强监督检查、反馈及责任追究。结果运用PDCA循环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结论PDCA循环用于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持续改进效果显著,可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全面质量管理(TQM)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合理率的影响。方法 2012年1~9月通过实施TQM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干预组),统计分析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合理率,并与采用常规管理措施的2011年1~9月期间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2.1%和89.2%,p=0.000),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合理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43.6%),p=0.000。结论 TQM可显著降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合理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妇科I类切口手术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诸暨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86例妇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0%,使用前三位为三代头孢类、硝基咪唑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平均给药时间为5天,联合用药率100.00%;术前30min~2h用药占30.23%,术前术中未用药占60.47%。结论:妇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方法从2011年7月起进一步采取强化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知识教育,执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制定特殊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等干预措施,对干预前后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医院感染率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除医院感染率无差异外,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6.62%下降至68.91%、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3.18%下降至45.0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56.05DDD下降至51.46D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管理,减少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重点,了解医院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重点。方法利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监控系统,设计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评价表,对2008、2009年完善管理措施后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手术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95.53%,抗菌药物≤72 h使用率63.23%,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单次使用率5.22%。结论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用药,加强对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限制,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高级抗菌药物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不同时期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以加强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调查方法,对2006年126例(对照组)和2010年179例(研究组)I类切口出院病人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5例住院手术病例均使用了抗菌药物,对照组术前0.5—2h使用抗菌药物24例(19.04%),研究组127例(70.95%);术后48h内停药:对照组7例(5.56%),研究组53例(29.61%)。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两组差异不大,均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主。两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I类切口手术病人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应用现象,应当加强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2011年和2012年分别选取了241所医院进行调查。运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9月期间医院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进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百人天DDDs值)、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综合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为主要分析指标。结果 从2011年至2012年,被调查医院的平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综合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整体变化不显著,联合用药情况仍普遍存在。且医院的规模与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显著关联性。结论 仍需通过进一步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监测以及对医务工作者和公众抗菌药物使用培训等管理措施,从本质上改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临床实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精细化专科管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技术评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用数学模型技术实现抗菌药物使用实时监测,并对循环系统疾病诊治中抗菌药物应用特点进行探讨。结果某科室的5个DRGs病组抗菌药物平均费用均高于标准水平;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前10位的品种中有8种为口服抗菌药物;感染性疾病治疗为主的科室(如呼吸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大,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非手术科室大,以Ⅱ类切口手术为主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以Ⅰ类切口手术为主的科室大;同科室、同级别医师经治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比较有差异,提示需要关注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引入DRGs技术,实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精细化专科管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建立了持续改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清洁(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规范管理抗菌药物使用提供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1~2013.12期间9588例清洁(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规范使用率、不规范使用原因和同期清洁切口手术感染率。 结果:通过规范管理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2013年与2012年比较,我院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下降(12.35% vs 27.89%, P=0.02),规范使用率上升(98.35% vs 92.64%, P=0.04),清洁切口手术病例术后切口感染率下降(0.39% vs 1.12%, P=0.01)。 结论:持续的规范管理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探索可行的管理方法。方法对该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专项整治前后的情况进行对照研究,其中2014年专项整治后,作为干预组,上一年度即2013年作为非干预组。结果经过专项整治,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整治前的26.9%降至整治后的16.5%,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Ⅰ类切口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率整治前后均为1.1%,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对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作用。方法比较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参与管理前(2012—2014年)、管理后(2015—2017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参与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积极管理前17.18%下降至15.24%,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45%下降至1.02%、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由87.12%上升至91.15%。积极管理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86%,术前0.5~1 h给药率为89.32%,预防性使用疗程24 h患者比率为86.77%,均高于积极管理前的8.74%、75.87%及57.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积极管理前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27%、0.92%、1.29%,积极管理后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20%、0.67%、4.42%。Ⅱ类切口感染率积极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医院感染管理科积极参与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能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借助数智技术赋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体系,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效率,保障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将抗菌药物指标预警、微生物送检信息化闭环管理、耐药监测数据决策系统等信息化体系应用到传统AMS体系中,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开展数智技术改进前后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及医院感染质控指标,其中2021年的指标为对照组(改进前),2022年的指标为观察组(改进后),对比抗菌药物管理指标改进趋势。结果 对医院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后,各项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指标较改造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0%VS 38.8%、20.9%VS 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低于对照组[(33.27±3.03)DDDs VS (42.06±4.42)DD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1,P<0.001)。观察组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8.5%VS 96.8%),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策略对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患者围操作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某附属医院2019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1 0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AMS策略对患者围操作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干预,措施包括成立组织、完善制度、优化信息系统、宣教与培训、持续干预和监督等。以2017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82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以及用药时长的变化;同时比较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4.82%(204/822),干预后为17.10%(172/1 00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UD方面,干预后为2.18,低于干预前的14.95;联合用药比例、用药时长与干预前相比亦明显下降。AMS策略实施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不合理率低于实施前(P0.001);而操作后感染发生率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MS策略能够优化消化内镜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从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对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进行调查分析,根据PDCA循环制定干预计划、检查、总结,对应用PDCA循环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以2011年5-6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前组,2011年7-12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早期组、2012年1-6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中期组、2012年7-12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后期组。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分别从干预前的87.9%和78.5%下降至干预后期的33.9%、16.2%;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术前30min2h给药时机合理率、24h和48h内使用率逐渐提高,分别从干预前的56.6%、37.8%、3.5%和13.0%提高至干预后期的95.7%、91.5%、34.8%和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DCA循环在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应用中持续改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规范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眼科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51 110例接受I类切口手术眼科住院患者进行目标监测,对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医院感染发病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51 110例眼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2011年的63.90%下降至2012年的25.93%,2013年1-10月份下降到17.8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61.86%下降至2012年25.86%,2013年1-10月份进一步下降到19.41%;在降低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同时,3年间手术部位感染率、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及未用药I类切口手术病例院内感染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多项科学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同时不会增加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