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材料技术和加工技术的进步 ,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率已降到 1%以下〔1〕。临床上治疗以Ⅱ期翻修术较常用 ,现就有关内容综述如下。1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发生与否取决于细菌数量、毒力及机体抵抗力。细菌以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两者所占比例超过5 0 % 〔2〕,革兰阳性杆菌、β 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和厌氧菌次之〔3〕,布氏杆菌、真菌等极少见〔4〕。术中细菌残留、术后细菌经血液播散是感染发生的基本途径〔5〕。据临床统计 ,手术室空气中细菌坠落污染是最主要来源 ,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使用碘伏冲洗消毒对患者术后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将诊于上海长海医院关节外科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50名患者(无甲状腺疾病及髋关节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中于假体置入后应用碘伏冲洗、浸泡消毒5 min)25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浸泡5 min)25例。两组术后采用相同的康复训练方案。采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1周以及第1个月促甲状腺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以及尿碘的结果,评估术后以及术后1 d、1周及1个月与术前相比变化的程度。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50名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至少随访1个月。实验组FT3术前为(4.4±0.8)pmol/L,术后第1天、1周、1个月分别为(1.7±0.3)、(4.7±0.7)、(4.3±1.0)pmol/L,对照组术前为(4.2±0.7)pmol/L,术后1 d,1周、1个月分别为(2.9±0.5)、(3.8±0.8)、(4.5±0.9)pmol/L;实验组FT4术前为(15.4±3.6)pmol/L,术后第1天、1周、1个月分别为(10.7±2.5)、(12.1±2.7)、(15.3±3.5)pmol/L,对照组术前为(15.1±3.8)pmol/L,术后1 d,1周、1个月分别为(13.9±2.7)、(14.6±2.3)、(15.7±3.1)pmol/L;实验组TSH术前为(2.6±1.3)mIU/L,术后1 d、1周、1个月分别为(1.3±0.3)、(3.1±1.0)、(2.36±1.9)mIU/L,对照组术前为(2.6±1.0)mIU/L,术后1 d,1周、1个月分别为(1.3±0.3)、(2.0±1.1)、(2.5±1.5)mIU/L;实验组术前尿碘(251±97)μg/L,术后1 d、1周、1个月为(919± 224)、(453± 106)、(253±112)μg/L,对照组术前为(254±98)μg/L,术后1 d,1周、1个月分别为(262±215)、(255±107)、(244±94)μg/L。两组组间相比术后1 d及1周TSH、FT3、FT4以及尿碘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 d TSH:t=0. 892,术后1 d FT3:t=7.165,术后1 d FT4:t=3.296,术后1 d尿碘值:t=8.184,均为P <0.05;术后1周TSH:t=2.691,术后1周FT3:t=3.339,术后1周FT4:t=2.754,术后1周尿碘值:t=5.092;均为P <0.05),而术后1个月TSH、FT3、FT4以及尿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术中使用碘伏冲洗对患者甲状腺功能有一过性影响,在术后第1天影响最大,1周后逐渐恢复,1个月后几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全髋置换和半髋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与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度。方法对56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治疗过程的监测。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564例发生SSI9例:220例全髋置换术中发生SSI2例,344例人工半髋置换术中发生SSI7例;8例为外伤后手术病例。9例中4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3例对甲氧苯青霉素类耐药。多元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一般状况、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是重要、独立的SSI危险因素。结论全面认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SSI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是否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减少SSI的发生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以及异体血节约程度。方法回顾分析120例初次单侧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对照组60例未进行自体血回输,实验组60例实施自体血回输,对比两组术前以及术后第2天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蛋白(Alb)水平和术后2 d内录输注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的剂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间无统计学差异(t年龄=2.123,t性别=2.208,t手术类型=0.138,P均大于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Hb、术后Hct、术前Alb间无统计学差异(t术后Hb=-0.233,t术后Hct=0.310,t术前Alb=-1.698,P均大于0.05)。实验组术前Hb(140.58±13.92)g/L、术前Hct(40.43±3.83)高于对照组术前Hb(132.15±14.50)g/L、Hct(37.97±6.19)(t术前Hb=-3.251,t术前Hct=-2.626,P均小于0.05)。实验组术后Alb水平(32.70±2.05)g/L略低于对照组(33.80±3.11)g/L(t术前Alb=-1.698,t术后Alb=2.188,P均小于0.05)。实验组围手术期人均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使用量分别较对照组减少1.77 IU和2.45 IU(P〈0.001)。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治疗在人工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能够显著降低异体红细胞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同时不影响术后Hb以及Hct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伤口并发症的处理和各种对策。方法本组共58例患者(69膝),男55例,女3例,年龄39~79岁,平均64.8岁。其中深部感染的患者有10例,1例骨外露;47例患者伤口裂开,12例血肿。有3例患者以局部肌瓣治疗,1例以筋膜皮瓣治疗。58例患者均进行局部伤口护理,6例行清创并二次闭合,筋膜皮瓣及皮肤移植1例。根据Knee Society Objective scores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10例患者因深部感染需行二期翻修术,9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1例假体取出,以钢板行膝关节融合。所有患者的伤口均愈合良好。随访1~2.5年(平均1.9年),优良率达94.2%。结论TKA术后皮肤伤口的并发症需要早期认识,积极干预,及时闭合以拯救假体。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恰当的皮肤切口,轻柔应对软组织,闭合伤口时应避免张力过大。依据伤口的自然状况、大小、位置和深度使用个性化的处理方法,包括局部伤口护理、清创、皮肤移植、筋膜皮瓣、肌瓣覆盖伤口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踝关节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7年10月~2010年12月,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疾患66例中踝关节发育不良6例,男5例,女1例,年龄44.5~59岁,平均52.7岁。幼儿时有外伤史4例,不明2例,病程5~11年。结果 6例6踝获6~11年随访,平均8年4个月。术前、后踝关节功能采用Kofoed评价法,术前踝关节功能平均36分(30~40分)4例,17分(0~29)2例;术后优(85~100分)3例,良(75~84分)3例,均无疼痛。仅1例作了步态分析,术前跛行步态(站立相超过58%),术后正常步态(站立相15%~45%周期内)。结论人工踝关节置换治疗踝关节发育不良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本组所行153例单侧THA的患者,其中男46例,女107例,年龄29~79岁,平均(61.0±8.9)岁。回顾性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连续变量包括: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前白蛋白血清浓度、伤口引流管停留时间;分类变量包括:性别、有无长期使用激素病史、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前次手术史、是否使用骨水泥、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案。153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分成两组,对连续变量采用f检验、分类变量采用√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53例患者中8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23%。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白蛋白血清浓度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2,P〈0.05);白蛋白〈35g/L与白蛋白〉35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岔=7.23,P〈0.05)。有无长期口服激素、有无前次手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Х^2值分别为3.93与12.38,P〈0.05)。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引流管停留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使用骨水泥等因素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无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HA术前低蛋白血症、前次手术史、长期口服激素史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始发于术中,肺栓塞和DVT有一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下肢大关节置换手术应采取预防措施;即便如此,择期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仍有很高的风险。早期DVT监测以及系统性抗凝预防DVT非常重要,一些高危患者需要延长预防治疗。术后用超声常规监测DVT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早期联合低分子肝素和机械方式可能比单一方法有效。但是,对一些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仍有争议,血肿形成的发生率和程度应该引起注意。DVT预防治疗的安全性和性价比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按循证医学的观点,要进行多中心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人工关节置换术一般分成全关节置换术与关节表面置换术两种。全关节置换术已经相当成功地用来治疗各种关节疾病,但仅仅针对表面坏死或退化的问题,全人工关节置换术所牵涉的大量骨质切除,仍一直是临床医师与人工关节工程师所关注的问题。关节表面置换术切除的骨量较少,因此,可以尽量保留自然的关节解剖外型,降低关节受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与否与术后感染相关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髋关节置换术后引流与不引流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筛选结局指标中包含引流组和不引流组术后感染率的研究进行分析.偏倚风险评价应用Cochran...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超声裂解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1至12月对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或无菌性松动的35例患者行翻修术,全髋关节27例、全膝关节8例。术前行关节腔穿刺,术中采集5个不同部位的假体周围组织标本,取出可疑感染的关节假体并应用超声裂解法处理,将处理液、术前关节液、术中假体周围组织分别进行血平板和BacT/Alert FN瓶培养。结果 各种标本的血平板培养细菌阳性率均低于BacT/Alert培养法,两种培养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裂解后BacT/Alert培养法细菌培养阳性率由处理前的37.1%(13/35)上升至57.1%(20/35),血平板培养法由14.3%(5/35)上升至37.1%(13/35),超声裂解前后细菌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裂解后处理液细菌阳性率高于术前关节液、术中假体周围组织及超声裂解前处理液。确诊为假体周围感染的23例中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表皮葡萄球菌11例,肺炎克雷伯杆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各1例;假体松动的12例中,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各1例。结论 对可疑关节感染的假体行超声裂解处理可以提高关节感染病原学检出率,应用BacT/Alert培养法较血平板培养细菌检出率高,引起假体周围感染的细菌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相似文献   

13.
闫宇鑫  张志强 《中国骨伤》2020,33(12):1184-1188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意外遗留偏瘫的患者也逐渐增多,而这类患者发病后第1年内髋部骨折的风险比普通人高4倍且多发生在偏瘫侧。对于老年性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几乎是首选治疗方案,手术技术成熟且有很好的疗效。目前认为,脑血管意外后遗留偏瘫的患者在发生偏瘫侧股骨颈骨折后,偏瘫侧肌力如能达到Ⅲ级,则可首选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但是手术中偏瘫患者的情况较常人不同,其偏瘫侧肢体可能存在肌肉萎缩、肌力失衡、骨质疏松等问题,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带来了困难。本文主要针对手术入路的选择问题、使用全髋关节置换还是半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还是非骨水泥型假体以及如何降低术后脱位的发生率这几方面进行讨论,其中针对术后脱位的问题又从假体选择、软组织技术、下肢长度及偏心距的恢复以及髋臼杯外展角几方面出发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骨科医生在临床决策中提供更多的参考证据。  相似文献   

14.
王伟  刘军  周胜虎  李生贵  乔永杰  刘建  甄平 《中国骨伤》2018,31(10):971-975
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围术期贫血是造成假体周围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通过影响细胞机制及自身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影响。既往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假体周围感染与术后贫血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对假体周围感染与术前贫血的相关性探讨较少。术前贫血可使红细胞表面的C3b受体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源性感染增加,术后康复时间延长,进而诱发假体周围感染。故对于术前合并贫血的患者,除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外,术前应补充铁剂、配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积极纠正贫血、治疗影响血红蛋白生成的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状况、对符合输血指征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输血治疗,从而更好地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减少二次或多次翻修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应用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足部疾患的临床经验,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我科共有8例足部疾患的患者接受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其间Freiberg病患者5例(5足),合并躅外翻1例;第1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例(2足);第1跖趾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1例(1足)。均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假体实施跖趾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疼痛、行走、穿鞋及跖趾关节活动度等进行临床评价。结果:随访时间3~25个月,平均13.4个月。所有病例术后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活动度改善。通过AOFAS评分评定,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足部疾患近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伴有偏瘫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收集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GardenⅢ、Ⅳ骨折病历,回顾住院病历资料及随访资料,纳入骨折前具有一定行走能力,患髋外展肌力大于Ⅲ级患者,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依据患者既往史及受伤前活动能力,将患者分为偏瘫组及非偏瘫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第1次下地时间、早期并发症和患者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其中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第1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活动能力、术后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及早期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121例,其中偏瘫组患者31例,无偏瘫组患者90例。偏瘫组随访25例,6例失访,非偏瘫组随访70例,失访20例,随访。两组患者的年龄(P>0.05)、手术时间(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P>0.05)、手术出血量(P>0.05)、术后第1次下地时间(P>0.05)、早期并发症(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时间(t =3.8620,P<0.05)、活动能力恢复情况(χ2=4.67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伴有偏瘫的股骨颈GardenⅢ、Ⅳ型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是积极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偏瘫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且术后有活动能力下降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把数字技术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临床选择更适配的人工全髋关节假体提供新的方法。方法6例成人病变的髋关节和42-56号的髋臼假体和01-04号钛合金股骨柄(矩形,HA微孔)假体连续CT扫描,将CT扫描数据经Mimics软件处理,3D计算建立髋关节和假体的数字模型。将数据输入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术前选择的假体施行手术,术后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并与同期6例行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6例骨盆三维模型数据测量结果分析:髋臼前倾角、外展角与身高、性别、侧别因素无显著性差异;股骨颈前倾角及颈干角与侧别、性别及身高因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数字技术可以指导选择更匹配的全髋关节假体,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效果,为临床术前选择全髋关节假体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高发于中老年人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关节软骨退变、骨赘增生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等。研究显示我国有症状的KOA的患病率为8.1%,患病人群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体重是影响发病率的重要因素;其他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还包括关节疼痛程度、病程、受教育程度,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疾病等[1]。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作为终末期KOA主要的治疗手段,已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技术方法已经越来越成熟[2]。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医学、3D打印技术、计算机导航系统等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人工关节置换研究也进入新的发展时代,通过导航及数字化配准假体定位可以获得更好的下肢力线及软组织平衡,通过3D打印技术能降低复杂关节置换手术难度而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3]。阶梯化治疗和个性化治疗的理念逐渐深入医生的治疗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之外,单髁关节置换、截骨力线矫正、髌股关节置换等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研究,使得KOA的治疗手段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蒋营军  吴连国 《中国骨伤》2016,29(10):968-972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磨损颗粒的产生是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研究认为磨损颗粒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的主要原因与植入假体的材料以及其产生的磨损颗粒通过各种作用对相关细胞如巨噬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的刺激有关,诱导产生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激活和开放细胞信号和通路,产生长期慢性的炎症,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类型的磨损颗粒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影响,以及磨损颗粒在假体周围骨溶解进展过程中的机制,并且由此探讨如何减少磨损颗粒的产生以及阻断其在骨溶解进程的作用,以此来达到预防和治疗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和自体血回收回输技术联合应用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液保护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本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预计出血量〉600ml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对照组、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组、自体血回输组、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组+自体血回收回输组。术中、术后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进行检测,记录术中失血量、输血量,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评价并发症。结果采用自体回输血技术的患者中约50%患者不用再输异体血,其中自体血回输组未输异体血的比例46.67%、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组+自体血回收回输组未输异体血比例为60%,而对照组中仅10%的患者不需输入异体血,单纯AHH组为1/3患者未输异体血。与对照组相比,所有采用血液保护措施的患者异体输血量比对照组约少240ml,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再回收率约为40%;术中、术后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均保持维持稳定;各种组均未发现与应用血液保护技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和自体血回收回输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失血量、降低异体输血,对患者影响小,并发症低,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