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薇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8):3430-3434
缺血性中风病是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实践中大型综合医院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时常同时使用多种中西药物,依据生物学"模块化理论",不同特征的患者使用药物也有所不同,同为治疗该种疾病的药物组合之间可能具有多种拓扑结构特征,即模块(modular)。该研究提出在全国20家大型综合医院的电子医疗病例组成的数据库中,建立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药物复杂网络,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及数据挖掘等方法,探索建立针对不同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人群的若干个中西药物群组模块,阐释其结构与功能特点,探索适宜人群并评价药物群组模块在临床使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优化缺血性中风病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方向,为联合用药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也为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方案进入指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常联合使用中成药和西药,该研究选择来源于14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27 678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14 d内针对中风治疗的中西药物构建复杂网络,发现该网络具有无尺度现象,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分别对急、危、一般3类入院病情患者入院1 d内,2~3,4~7,8~14 d 4个时间段的中西药物使用进行分析,发现3类入院病情患者核心中成药使用主要为活血化瘀和化痰醒脑药物,化痰醒脑药随时间变化在各类患者中使用逐渐减少。核心西药主要为抗血小板药、改善循环药物、神经保护药、抗凝药和脱水药,脱水药在入院病情为危的患者入院14 d内均为核心药物,而入院病情为一般的患者在入院3 d内作为核心药物使用,神经保护药的使用在患者入院7 d后逐渐下降。中西药物组合主要为神经保护药+活血化瘀药、抗血小板药+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药+活血化瘀药;化痰醒脑药在入院病情急和一般的患者中主要与神经保护药联合使用,而入院病情为危的患者多与脱水药联合使用。该研究以大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建模发现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西药物使用的动态特征和药物联合应用特点,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的活动异常可影响消化道的功能,同时功能性肠病中很多都和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有关.随着神经胃肠病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把中枢系统和胃肠道系统通过脑肠相关及脑肠轴相联系.中风病患者多合并有消化道症状,脑肠肽可能是两者相互联系的关键.本研究试图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胃动素的变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影响疾病演变的主证,探寻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的方法,对发病72 h内入院患者进行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连续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结果]缺血性中风病起病24 h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相关;痰证与风证、火热证相关;至发病48 h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和气虚证相关;痰证与火热证、气虚证相关,气虚证与风证、痰证、血瘀证均相关;而至发病72 h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痰证、气虚证和火证均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是风、火挟痰上犯清窍,壅滞脉络,气虚血瘀,气不化津则痰凝,痰瘀互结,致气虚益甚,使疾病不断恶化;或痰郁化热,痰热互结,上蔽神明,阻塞脑府脉络,而加重神机受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胆囊收缩素的变化、影响因素。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设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胃泌素变化,同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记录证型与胃泌素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1)观察组空腹血浆胆囊收缩素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无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病史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胆囊收缩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痰热腑实证型患者胆囊收缩素水平最高,痰湿蒙神证型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血浆胆囊收缩素升高,可能是合并有消化道疾病的原因所在;既往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病史,不影响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血浆胃泌素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临床调查的方法,选取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琼中县(中部)、琼海市(东部)、儋州市(西部)、乐东县(南部)中医院近年来神经内科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例,72 h内入院并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证候演变模式的分析研究,参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按照住院后1 d、14 d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风证78例、火热证26例、痰证56例、血瘀证70例、气虚证47例、阴虚阳亢证23例。其中急性期以风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最多,组合则以两证、三证组合最为多见。结论:海南地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证候存在单证为主的趋势,两证、三证组合多见,证候表现为"火热"少,"痰湿""气虚"多的特点,证候体现了中风病传统病机,可以使复杂证候简单化,可以灵活准确反映证候的动态、复杂、多变的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和辨证的灵活性之间构筑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急性期治法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急性期,痰浊内闭是其主要病机,腑实不通是加重的重要条件,瘀毒互结是神昏关键所在。结合临床实践体会,提出涤痰泻浊,开闭解郁;通腑急下,祛邪安神;祛瘀逐毒,开窍醒神的治疗思路。实践证明,将通腑法贯穿在各个治疗环节中,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风,古称四大难症之首,至今仍是一个起病急骤、变症迭出、致残致死率高的疾病。现将笔者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经验略述如下,以飨读者[1]。中风病急性期病情急,变化快,对其急性期的认识正确和治疗得当如否,是关系到如何扭转病机、朝着向愈发展的关键。笔者从中风病急性期病机的认识入手,认为瘀水互结是其它发病的主要原因,瘀,是指血脉发生了瘀积并阻塞。缺血性中风主要是因为血对脉络造成一定的阻碍  相似文献   

9.
王开咸  才迎春  张莹 《新中医》2019,51(10):323-325
简版:正文: 崔金海主任中医师是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唐山市名老中医,2018年7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60年,学术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  相似文献   

10.
破血逐瘀药物是活血化瘀药物中具有熄风搜络,活血祛痰、化瘀散结、通络和络等特点,较之和血药、活血药力猛的一类药物,以虫类药物多见。应用于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较之普通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较之西药溶栓、降纤药物更安全,应用疗程更长,剂量适用范围更大,对于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错过溶栓治疗时间窗、溶栓失败、不能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宜首先选用具有破血化瘀功效的药物,以期早期疏通血管,增加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最大限度减少缺血半暗带损伤,挽救缺血区域,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急性期病情急,变化快,对其急性期的认识正确和治疗得当与否,是关系到如何扭转病机以及疾病向愈的关键。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因是瘀水互结,主要临床症状是出现瘀水交阻现象,主要治疗方法是利水通络法。此外,应用西医脱水降颅压治疗,亦是中风病急性期抢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辨证分型研究、基本方加减治疗、针刺疗法等方面总结了近3年来国内中医药对中风病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本文主要在益气活血法,滋补肝肾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法等基本方加减治疗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概括。以提高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急性期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静 《河南中医》2003,23(11):82-83
中风病在我国城乡致残率约占86.5%,这不但给患者本人带来很大痛苦,也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成功的康复不仅取决于各种治疗,更取决于患者如何度过治疗之外的剩余时间,甚至睡眠的姿势,对预后也能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社更 《中医药研究》2009,(9):1098-1099
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的相关性已有较多报道。现就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及其意义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从其变化机制和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与脑卒中的部位、病情轻重和颓后的相关性,为下一步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郑友丽主任医师从医20多年,在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现将郑师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通腑泻热,醒神开窍郑师认为,中风急性期应以通腑泻热为先导,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看,风、火、痰、瘀、虚(气虚,阴虚)等病机既可见之于不同的中风病患者身上,也可以出现在同一中风病患者的不同阶段中。  相似文献   

16.
论中风病急性期的标本兼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鉴于当前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脱节,提出中风病急性期宜"标本兼治",认为此法基于大量的理论和临床探索,并结合现代医学药理研究成果而成,对中风病急性期的救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中风病机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等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观点不一,试参照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结合现代医学,探求缺血性中风病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开窍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血塞通针0.4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滴,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开窍丸。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组均在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 2组神经缺损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窍法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型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从毒邪论治中风病急性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毒邪,是中医学重要的病因概念之一。毒邪致病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内生毒邪直接影响着中风病急性期的病理变化、预后和转归,在中风病中具有毒性猛烈、毒性火热、依附性以及败坏形体、易攻脏腑等特点。气血逆乱,是中风病发病的始动因素。痰瘀交阻,是中风病病机的核心,并构成毒邪产生的病理基础;腑气不通是毒邪形成的枢纽;毒邪鸱张、败坏形体、损伤脏腑经络,变证丛生;脑络受损,痰瘀交阻贯穿始终。解毒通腑为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0.
1985年2~6月,我院针灸科病房收治中风病51例,其中使用下法的11例,占总比例数的21.57%。对于中风病的实火证,根据“实则泻之”、“热则清之”、“上病下取”的法则,使用了下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于下: 临床资料:11例中,男5人,女6人;41~50岁1人,51~60岁5人,61~70岁5人;脑出血3例,脑血栓形成——颈内动脉系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例,合并高血压病10例,合并糖尿病1例;首次发病6例,第二次发病5例;发病数小时~3天者7例,5~8天者3例,15天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