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某,男,80岁,于2013年10月因心慌、乏力、腿抽筋就诊。患者中等身材,体态偏瘦,面部黄白,虽心慌、乏力,但精神尚可;腿部抽筋较为严重,几乎每天都有发作;不思饮食,睡眠尚可,大便干燥,四五日一次,小便偏黄,舌质淡有裂纹,右脉浮弦,关脉重按无力,尺部浮弦明显,左脉寸弦,关尺微弦,无力。患者尚有恶风、汗出、颧部发红等症状。综合四诊考虑,患者属于阴阳两虚,但阴虚明显,气  相似文献   

2.
小建中汤和理中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脾胃病的经典处方。经过反复临床实践以及对《伤寒杂病论》的揣摩研究发现,小建中汤的典型脉象是右关脉浮显,脉势上冲,重按空虚无力;理中汤的典型脉象是右关脉浮取无,重按沉实弦硬;两方合病的典型脉象是右关脉轻取浮显、脉势上冲,重按沉实弦硬。  相似文献   

3.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等。多见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内耳眩晕、脑动脉硬化、贫血等疾病,尤其以高血压多见。 眩晕的脉象,有关书籍中有弦而有力、细弱无力、弦滑或濡滑等。而左关脉沉弱、似有似无,如人在云雾山中遥望远处的山峰,随着雾气的漂浮,时隐时现的脉象,书中从无记载。 其脉虽沉弱无力,但临床应与细脉、濡脉、微脉、弱脉相鉴别:细脉者,《诊家正眼》载:“细之为义,小也状如线也”。切脉时,“举按探取,应指往来,细小如线,而形体显然。”而此脉非沉取不可得,形体…  相似文献   

4.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16,(4):569-570
木形人脉象上表现为整体脉寸强尺弱、进多退少,以左手脉为主;木形人木气独旺,易患肝胆、筋脉、关节、头、颈、眼、脾胃(克伐)、肺(反侮)方面疾病。木形人在外感六淫上,同气相求,易感受风邪,脉象表现为上、浮、粗;阴阳极性表现为阴虚阳亢,易感受燥邪,脉象表现为细、涩、枯。在七情上,木形人易怒,脉象上表现为左关脉浮鼓,其病机演化:肝气犯胃,则兼有右关脉浮鼓;肝气犯肺,则兼有右寸脉浮鼓;肝火犯脾,则兼有右尺脉粗滑;怒气不得宣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则表现为左手脉的沉、涩、动,时间久的甚则延及右手脉。木形人好思虑过度,脉象上表现为刚、细、内曲、涩。其病机演化:思则气结,气机不畅,脉象表现为左手脉的滞涩感;气结化火,火性炎上,脉象表现为上、热、进多退少;心脾两伤,心血虚则左寸脉涩、弱;脾虚则右关尺脉弱、滑。木形人生命过程流的整体态势是阴虚阳亢、亡阳、脱证。  相似文献   

5.
日本汉方医的腹诊北京市宣武医院(100053)龚玲日本的汉方医在诊断疾病时也讲四珍。望诊、闻诊、问诊与中医大致相同,而切诊却与中医有所不同。日本汉方医的切诊包括脉诊和腹诊。脉诊只有浮、沉、迟、数、缓、弦、紧、滑、芤九种,而腹诊作为日本汉方医特微的诊察...  相似文献   

6.
研究慢性胃炎患者寸口六部的脉图,并按中医辨证标准分成脾胃气虚(气虚)、阴虚内热(阴虚)、湿困脾胃(湿困)、肝郁气滞(肝郁)四型。结果表明,证型不同脉形各异,肝郁型多弦脉,阴虚型多滑脉,湿困型脉多弦兼滑,气虛型脉多软而小。证型与左右手两关部脉力有显著相关意义,右关比左关更为明显,气虚型右关脉减弱,湿困型右关脉增强,肝郁型左右两关脉增强,阴虚型左关脉减弱,表明寸口六部分候脏腑功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国医大师临床医案中心系疾病的脉象分布规律。方法:用Excel表格将搜集到的国医大师医案予以记录,记录要点为病证(或病名)、病因病机、初诊脉象及复诊脉象。记录完毕后,首先对脉象总体分布规律进行探讨,观察临床中脉象的分布规律,然后对心系疾病脉象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论:中医难,难在识证。而识证的关键在于脉诊,脉诊可以定性、定位、定量、定势。脉诊乃四诊方法之一,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我们在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对16位国医大师1 707例医案的分析,发现临床上因疾病复杂多变,患者的脉象多为复合脉或相兼脉,其中单一脉仅68例;在传统的28种脉中,细脉、弦脉、沉脉、数脉、滑脉及其相兼脉最为常见,其次为弱脉、浮脉、结脉、代脉、濡脉、缓脉等,从此结果来看,现代慢性消耗性疾病增多,虚证略多于实证。从119例心系疾病的医案中总结出细脉、沉脉、弦脉出现频次最多,其中细脉出现57次,沉脉出现41次,弦脉出现39次,其他脉象如弱脉、涩脉等交替出现,但总体频次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系疾病...  相似文献   

8.
运用3 MX—1型三头脉象换能器及脉象实验装置。摸拟手指"三部九候"切脉方法,观察并分析62例慢性胃炎患者脉图,并以20例健康者脉图作对照。结果表明:患者组与健康组均以弦脉为主,其中脾胃气虚型,脉形多弦而弱,右关脉力明显减弱;阴虚内热型多见滑脉,左手三部脉力偏弱;湿困脾胃型脉形弦、平而缓、右关部脉力增强;肝郁气滞型的脉形弦,二关部脉力增强。脉形、脉力、脉位的变化与临床辨证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9.
胡玉群  郭阳 《中医杂志》2002,43(11):812-813
桑寄生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症,笔者以其治眩晕纯属偶然。1989年春,一患者眩晕不能转侧兼见腰痛,诊其脉浮芤,舌略胖苔白,因经济拮据,求单方治疗。查《实用中医内科学》见有桑寄生120g以治肾精不足之  相似文献   

10.
张雪亮 《中医杂志》2001,42(11):650-651
孔令诩先生乃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他临证强调四诊合参,不可偏颇。只有四诊合参,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求得认证准确,并常以经文为训:“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素问·脉要精微论》)。1 微妙要脉,不可不察掌握寸关尺三部脉的细微区别,有利于提高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如老中医邢锡波说:“如右关脉独沉,知胃有宿疾;若右关脉沉滑,为食热壅滞;如右关脉现  相似文献   

11.
“升阳”理论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讨论的颈性眩晕症是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一组症侯,患者多伴有头项僵痛,面色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手足发麻发凉、舌淡苔白、脉弱等症。临床上,引起眩晕的疾病及其并发症很多,颈性眩晕症即是推动脉型颈椎病的典型特征。笔者在多年治疗颈性眩晕症的医疗实践和探索中,对该症的中医病机和医治则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并基于这种新的认识,将“升阳”理论应用到手法治疗中去,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成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医寸关尺脉象与取脉压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寸口部寸脉、尺脉最佳取脉压力的浮沉判别方法和阈值,解决三部脉象检测仪器研制过程中三部脉象如何定量加压的问题。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55例,分别采集同一受试者同手寸口部寸、关、尺三部脉象的最佳取脉压力,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人体关脉最佳取脉压力比寸脉最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189±0.053,正常人体关脉最佳取脉压力比尺脉最佳取脉压力衰减程度为0.226±0.044。结论通过计算最佳取脉压力的衰减程度,由关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推断出寸部和尺部脉的浮、中、沉判定阈值。  相似文献   

13.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上均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理论的科学性具有一定争议。为了探讨中医学寸口诊法的理论依据,以《濒湖脉学·七言脉诀》为例,从生物全息论的角度分析寸口诊法。发现《濒湖脉学》寸口诊法基本符合生物全息论,寸脉主人体上部疾病,关脉主人体中部疾病,尺脉主人体下部疾病,与生物全息律符合,但左右手寸口脉分候不同的脏腑,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颈源性眩晕是由于推动脉受压而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与颈部活动有关的眩晕、耳鸣、耳聋、头痛、恶心欲呕,复视倾倒发作等脑干缺血症状,大多呈发作性,并且好发于中老年患者,脑力劳动者居多,据报道约70%的颈椎病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颈性眩晕。笔者采用颈牵与手法等非药物疗法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脉诊,是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笔者想仅就影响临床脉诊的要素略述己见。一、生理方面:正常脉象受机体内外环境影响而出现相应的生理性改变不应视为病脉。如肥胖者多沉细,瘦小者多浮弦;体力劳动者脉偏实,脑力劳动者脉多虚,皆不能混淆为病脉。二、医者方面:影响脉诊的要素有四,其一是医者的态度,许多医生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诊脉不认真,搪塞了事。其二是方法问题,如脉位不准,调息  相似文献   

16.
心动过速即中医惊悸、怔忡之类也。以脉象数急为诊。多系血不养心,神气浮越所致。痰火内扰也问有之。《伤寒论》曰:“数则为虚”,“阳气微,膈内虚,脉乃数也”。《景岳全书·脉神章》谓:“数脉之病,惟损为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然虚损有阴阳之别,故数脉亦有浮沉之分。《四诊正法》曰:“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细急如数阴证似阳之候也。”稽其治法《四诊抉微》指出:“浮数空软阳浮于上,治当温补;沉数细涩阴竭于下,法必滋阴。”《医碥》补充曰:更“有虚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阳欲脱者,脉皆数甚”,且浮弦而大“投以温补之药,则数者静,弦者缓,大者敛矣。”笔者近年来根据临床辨证,应用不同的疗法治疗心悸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医弦脉的计量诊断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上诊察和判断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单位对脉诊客观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客观描绘的脉图或进行几何图形分析或根据弹性腔理论为主推导的心功能参数的非线性方程进行分析。我们检测了弦脉和平脉将其所取得的原始参数数据及通过数学分析取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以图建立弦脉的数学表达式,为中  相似文献   

18.
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历代医家极为重视。特别是近年来现代科学手段的引进,使古老的脉诊充满新的活力。不少学者利用脉诊仪等现代仪器对脉诊的客观指标、机理等进行了探讨,这对脉诊的发展与完善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当前的脉诊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因为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它的发展亦离不开临床,特别是在目前,脉诊仪尚处在试验阶段,与正式用于临床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进行脉诊的实验性研究,亦进行临床研究。相比之下,对脉诊的临床研究显得很不够,为此,笔者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将其中的弦脉及其相兼脉(以下简称弦兼脉)的临床研究情况报告如  相似文献   

19.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自古脉诊研究著作甚多,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清代旴江医家黄宫绣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医理,通晓各家,熟谙岐黄,尤善脉学,著脉学专著《脉理求真》,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识药性,提出“持脉之道,贵在活泼”的诊脉原则。围绕黄宫绣主张诊脉应灵活变通这一思想对黄氏脉学进行了探讨,在对黄宫绣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脉诊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地从诊脉部位、胃气的判别、脉象主病3个方面分析了黄宫绣的“活泼”脉法,从而阐释了黄氏脉诊主张诊脉部位的多样性,判别胃气的灵活性与脉象主病的机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宫绣在诊脉部位上提倡以临床实际为准,对脉诊中胃气有无的判断,认为既不能固守《脉经》以关脉候胃气的主张,也不能固守时令生克,而应以脉象的和缓从容为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应将脉象进行分类归纳,注重相兼脉象及独见脉,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宜拘泥;在重视脉诊的同时强调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20.
富寅  许向东 《吉林中医药》2005,25(12):34-34
颈性眩晕的症状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对于这种疾病的命名,曾有过颈后交感神经丛综合症、颈椎综合症、椎动脉压迫综合症、椎动脉供血不足、颈前庭综合症、颈性偏头痛、颈性眩晕等。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40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