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关节置换手术的开展,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的患者数量不在少数,而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都是一场灾难,如何能对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感染进行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被认为是早期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重要血清学手段,本文汇总分析国内外文献,通过C反应蛋白,血沉与白介素-6(IL-6)的对比,发现白介素-6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是早期诊断假体周围感染血清学检查的一个有价值的补充。通过对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损伤后影响白细胞介素-1受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有无白细胞介素 - 1(IL - 1)受体表达、其表达和创伤及 IL - 1干预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用昆明小鼠 72只制作单侧坐骨神经切割伤一期端端缝合模型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36只 ,实验组损伤神经局部用 IL - 1浸泡 ,对照组用等量保存液。分别在术后 3小时 ,1、3、7、14和 2 8天用 L SAB法 ,检测神经近断端的 IL - 1受体表达 ,同时检测正常神经的 IL - 1受体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神经有 IL - 1受体表达 ,定位于雪旺细胞膜。周围神经损伤后 ,对照组 IL - 1受体表达呈双相增强的特点 ;而实验组在 IL - 1处理后 ,其表达的双相规律不变 ,增强强度减小。结论 雪旺细胞是 IL - 1作用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3.
白介素-1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临床常见的关节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O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细胞因子在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以IL-1被认为是骨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最核心的因子。近年来,许多临床试验把IL-1作为治疗骨关节炎的靶点,为OA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本文就IL-1参与OA软骨破坏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探讨白介素-1受体拮抗对实验性新月体肾炎脏骨调不表达的调节作用,进一步阐明IL-1在实验性新月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加速型实验性新月体肾炎模型应用兔抗鼠肾小鼠基底膜肾毒血清制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自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的表达并评估其与O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原发性膝OA患者血清及关节液标本,并以5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标本作为对照。OA严重程度及分级分别采用Lequesne指数和K-L分级系统。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及关节液中IL-17浓度,并分析其与O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OA组患者血清中IL-17浓度[(5.292±1.470)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173±0.64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L4级或3级OA患者关节液IL-17的浓度明显高于2级O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级OA患者关节液IL-17的浓度[(6.161±1.120)pg/ml]明显高于3级OA患者[(4.474±0.81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关节液IL-17浓度与Lequesne指数呈正相关(r=0.6232,P0.05);血清IL-17浓度与Lequesne指数之间无明显相关。结论 IL-17在OA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关节液中IL-17的水平与OA严重程度之间明显相关,提示IL-17的失衡表达在OA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NK1受体在大鼠牙髓及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侯玉  段银钟  孙应明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672-673,i0003
目的:观察NK1受体在大鼠牙髓及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冰冻切片和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K1受体在大鼠牙髓及牙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NK1受体在大鼠牙周及牙髓组织内分布广泛,在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成牙骨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在牙髓成纤维细胞和牙槽骨细胞呈弱阳性表达;在牙齿根髓和冠髓内可发现染色阳性的血管样条索。结论:P物质可能直接作用于牙髓和牙周组织,细胞在牙髓及牙周炎症、修复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同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采用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固定3例(VancouverB1型),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假体全髋翻修术1例(VancouverB2型).结果 4例均获随访,时间8~18(13±5)个月.4例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2)个月.术后Harris评分,3例B1型平均(89±4)分,1例B2型75分.结论 形状记忆环抱接骨板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B1型)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实用可靠的治疗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9.
IL-1α和IL-1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IL-1α和IL-1β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73例原发性胃癌新鲜的肿瘤和对应远离肿瘤切缘(≥5 cm)的癌旁组织。用RIPA裂解液提取组织中的总蛋白,BCA法测定各组织的蛋白浓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组织中IL-1α和IL-1β的含量,细胞因子含量与蛋白浓度的比值为相对细胞因子含量,分析相对细胞因子含量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IL-1α的含量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3.450比2.665)ng/g,P<0.05]。结论:炎性因子IL-1α和IL-1β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门脉高压小鼠肠系膜静脉组织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5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感染组(n=40).感染组采用腹部敷贴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分别于感染后12、20周随机分为12周组(n=20)、20周组(n=20);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肠系膜静脉IRAK-4 mRNA表达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系膜静脉IRAK-4蛋白表达.结果 感染组小鼠肠系膜静脉IRAK-4 mRNA表达强度值(12周组0.734±0.081,20周组0.682±0.069)和IRAK-4蛋白表达水平(12周组:1034.52±89.72,20周组:989.56±69.35)较对照组(IRAK-4mRNA表达强度值0.163±0.031,IRAK-4蛋白表达水平667.45±72.22)明显升高(P<0.01,P<0.05);20周组IRAK-4 mRNA和蛋白表达与12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RAK-4mRNA的表达与其效应分子TNF-α mR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5.56,P<0.01).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小鼠内脏血管IRAK-4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升高,并激活下游炎性反应,是参与门静脉高压性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防内突加强杯髋臼翻修假体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使用防内突加强杯进行髋臼翻修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有效随访病例40例40髋,男16例、女24例;手术时年龄22~77岁,平均60.3岁;随访时间12~82个月,平均39.2个月。骨缺损AAOS分型C型29例,D型11例;Paprosky分型ⅢA型29例,ⅢB型11例。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性别、年龄、骨缺损分类、髋臼旋转中心上移和外移尺度、臼杯外展角、臼杯固定方式(单纯经翼固定和经翼联合经髋臼螺钉固定)、植骨方式及臼杯类型与加强杯失败(松动及再翻修)的相关性。结果 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74.5±15.4)分。2例因松动而翻修,2例出现明显的放射学松动伴疼痛症状。髋臼旋转中心上移、臼杯外展角及臼杯固定方式与加强杯失败相关。当加强杯上移8.5 mm或外展角大于53.5°时,加强杯失败风险加大;使用经翼联合经髋臼螺钉固定者加强杯失败风险降低。结论 防内突加强杯可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侧严重骨缺损的翻修,但术后中短期仍存在较高的臼杯失败风险。重建时应尽量靠近真臼水平,适当减小臼杯外展角,使用经翼联合经髋臼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中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Zweymuller系统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62髋,男14例(15髋),女42例(47髋);平均年龄48.6岁(30~67岁)。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观察项目包括术后并发症、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6例获得随访,时间5~11年,平均6.5年。X线检查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位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髋臼假体外展角35°~45°,股骨假体内、外翻3°以内,术后患肢短缩平均(0.5±0.2)cm。术后近期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予溶栓治疗后好转。近期脱位1例,复位、制动3周后下地行走。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无感染、神经损伤病例发生。术后Harris评分(87.4±3.5)分,与术前(43.2±6.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weymuller螺旋臼结合髋臼加深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3.
14.
骨关节炎是骨关节方面常见疾病,而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由于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贫血发生率高和出血量大,故安全、有效的血液管理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目前髋膝关节置换血液管理贯穿于围手术期各个环节,大致为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控制出血和术后改善贫血,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方式,减少围手术期出血、贫血及输血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本文通过分析、总结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方面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丛宇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1,24(2):178-181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手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是其并发症之一,假体周围骨折分为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和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危险因素包括微创技术的使用、压配式非骨水泥假体柄的使用、髋关节翻修术和骨质疏松等。本文就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被明确诊断为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的23例患者资料.其中TKA 15例,THA 8例;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32 ~ 79岁,平均62岁;伴有窦道患者9例.患者均在关节腔穿刺前至少2周停用抗生素治疗,翻修术前及术中分别取关节液予以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中组织行一般病原菌培养及病理活检,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样本延长培养时间至2周.结果 本组患者共23例,术前培养1周阳性率30.4% (7/23),阴性样本延长至2周阳性率39.1%(9/23).术中培养1周阳性率60.9%(14/23),阴性样本延长至2周阳性率82.6%(19/23),7例(30.4%)术前及术中培养结果相符.结论 对TKA、THA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行病原菌培养,在明确诊断前应停用抗生素至少2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中的价值。方法自1998年6月~2005年6月收治9例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患者,患者均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柱和后壁骨折3例,横行骨折1例,后柱骨折2例,双柱骨折3例。骨折至关节置换术间隔12~92个月,平均31个月。骨不连2例,骨折畸形愈合5例,异位骨化2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完全取出内固定物3例,部分取出4例,未取出2例。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5例,骨水泥固定假体2例,杂合式固定2例。使用金属/聚乙烯匹配假体6例,陶瓷/聚乙烯匹配假体2例,陶瓷/陶瓷匹配假体1例。骨缺损采用结构性植骨3例,松质骨颗粒植骨5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发生异位骨化3例,髋关节感染1例。1例坐骨神经术前损伤者术后无明显恢复。无复发脱位、假体松动及骨溶解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改善,对手术效果满意7例,较满意1例,不满意1例。Harris评分平均89分,同术前(平均4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臼骨折术后继发骨性关节炎可增加再次手术的难度,全髋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短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采用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B1型和C型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温哥华B1型和C型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68,70,74,75,79岁,平均73.2岁;B1型骨折4例,C型骨折1例。受伤原因:交通伤1例,跌倒4例。采用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内固定治疗。术后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随访患者有无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行Parker活动评分。结果:术后5例患者伤口均愈合,无感染发生。有1例经静脉造影证实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8,9,10,15个月。其中1例于术后2个月因心肌梗塞死亡。4例患者均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未发现复位丢失和内固定失效,术后2例患者可无保护下负重行走,1例需依靠单拐辅助。1例再次假体周围骨折患者术前依靠单拐行走,术后依靠双拐于室内活动。Parker活动评分平均恢复至术前的51.8%。结论: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可以用于固定股骨假体稳定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后骨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钢板结合异体骨板对严重粉碎性Vancouver B1型假体周围股骨骨折的疗效,评价其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钢板-钢丝系统结合异体骨板治疗严重粉碎性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56~74岁,平均62.52岁。所有患者采用长的钢板、钢丝及长度合适的异体骨板。以Harris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通过数字化X线摄片技术对假体稳定性、异体骨板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未出现感染、松动、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8.45±5.78)分提高至术后的(83.46±10.21)分。至随访结束,7例患者假体稳定,异体骨板愈合良好;另1例患者因假体松动行翻修术。结论:应用钢板-钢丝系统结合异体骨板对严重粉碎性Vancouver B1型假体周围股骨骨折进行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以提高骨的质量,增加骨量,为Ⅱ期可能的翻修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华人的人工髋与膝关节手术的置换与翻修术的分布情形。方法本研究通过1996~2004年台湾健康保险局数据库中人工髋与膝关节的手术资料共186084例,包括169310例首次置换以及16774例翻修手术的数据。结果因髋关节疾病而进行首次置换的发生率较膝关节疾病稍高(2004年每十万人发生率为55.94比54.17)。全髋关节置换术在45~65岁年龄层最多占40%;半髋关节置换术在75岁以上年龄层占54%;全膝关节置换术在65岁以上年龄层占73%。首次人工髋与膝关节手术平均每年花费分别为3400万与3600万美金。结论本研究结果除了显示台湾每年人工髋与膝关节手术量以及翻修手术的数量逐年增加,也显示华人的关节适应证与好发年龄层与白种人是有所差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