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超声造影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超声造影定量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方法 142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分为脑梗死组(44例)与非脑梗死组(98例),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别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测,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在机分析,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斑块增强强度与非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造影剂到达时间差及达峰时间差与非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01).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无创、定量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脑梗死与斑块增强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的价值。 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有颈动脉斑块且双侧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1.5 mm的患者68例。其中非脑梗死组患者18例,脑梗死组患者50例,包括单侧脑梗死患者30例,双侧脑梗死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双侧颈动脉最大斑块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于造影剂注入后6 min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测量并计算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与非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差异。 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非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分别为(6.0±1.5)、(4.9±1.2)dB,增强相对强度分别为0.9±0.4、0.8±0.2,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均高于非脑梗死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32、2.258,P值均<0.05)。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非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分别为(7.1±1.8)、(4.9±1.2)dB,增强相对强度分别为1.2±0.3、0.8±0.2,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均高于非梗死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32、2.953,P值均<0.01)。 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特点与非脑梗死患者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方法对51例初发脑梗死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参考文献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回声和新生血管分级,随访1年后入选者再发脑梗死情况,应用ROC曲线评估回声和新生血管分级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结果再发脑梗死侧斑块回声分级主要为I级和Ⅱ级,而未再发脑梗死侧主要为Ⅲ级,两组间回声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发脑梗死侧斑块新生血管分级主要为Ⅲ级和Ⅳ级,而未再发脑梗死侧主要为I级和Ⅱ级,两组间新生血管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新生血管分级Ⅱ级较以回声分级=I级、=Ⅱ级和Ⅲ级为标准预测脑梗死再发均具有更好准确率。结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是预测脑梗死再发的有效参数,优于回声分级。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31个斑块,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大小及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31个斑块中有22个增强,且7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壁外向斑块内短线条状增强,15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腔内及管壁外周向斑块内呈稀疏点状增强,开始增强时间要比颈动脉的晚(P<0.01),达峰时间延长(P<0.01)。在增强的22个斑块中,软斑块12个,混合斑块10个。另9个超声造影未增强的斑块中,硬斑块5个,软斑块2个,混合斑块2个,斑块厚度均在3mm以下。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以较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过程,揭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但受斑块厚度及斑块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增强类型与后循环脑梗死(PCCI)的关系.方法 对32例PCCI及1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依据文献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增强模式分级,比较PCCI侧与非梗死侧斑块分级差异.结果 PCCI梗死侧斑块多为Ⅲ级和Ⅳ级,而PCCI非梗死侧斑块和非脑梗死非梗死侧斑块多为Ⅰ级和Ⅱ级;以斑块超声造影分级大于Ⅱ级为标准预测PCC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97%和70.91%.结论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是预测PCCI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诸多研究证实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的稳定性和临床症状有关。CEUS能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为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对脑梗死危险预测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危险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对64例2001-01/2003-12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病例组64例有51例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79.7%,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6.7%(χ^2=33.68,P<0.001)。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约为55%,显著高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χ^2=11.65.P<0.001.χ^2=15.45,P<0.001)。病例组中、重型患者软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型患者(χ^2=14.03.P<0.001)。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危险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例患者中,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斑块49处,经外周静脉团注SonoVue2.4ml后,观察不同性质粥样硬化斑块的造影显像特点,并对其可能机制做初步探讨。结果49处斑块中有35处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表现为斑块周边或(和)斑块内部的线状增强,14处未见增强。按斑块性质分为三组,其造影增强率分别为软斑块90%(18/20),硬斑块38%(5/13),混合斑块75%(12/16)。结论斑块周边及内部的造影增强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同时亦可提示斑块局部炎症反应的存在及其程度,有助于全面评价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5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分析粥样斑块的造影显像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50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23例有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粥样斑块全部显影;27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中,15例稀疏显影,12例无显影.结论 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内的微循环情况,无创性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强度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8例,分为有临床症状及无症状2组.常规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回声类型,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内增强强度并进行分级.分析斑块回声、斑块内增强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有症状组69.4%的斑块超声造影出现增强且2级以上增强者达63.3%,而在无症状组58.3%的斑块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增强,2级以上增强者仅为29.2%,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敏感显示斑块内的动态增强过程,反应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形成,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软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别对81例腩梗死患者和95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测,根据斑块造影增强特点进行分级:Ⅰ级,斑块无增强;Ⅱ级,斑块基底部增强;Ⅲ级,斑块基底部和肩部增强;Ⅳ级,斑块基底部、肩部及内部增强.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增强类型Ⅰ级7例,Ⅱ级14例,Ⅲ级26例,Ⅳ级34例;非梗死组增型类型Ⅰ级26例3,Ⅱ级7例,Ⅲ级17例,Ⅳ级15例.脑梗死在Ⅰ级中所占比率为21.2%(7/33),Ⅱ级为27.5%(14/51),Ⅲ级为60.5%(26/43),Ⅳ级为69.4%(34/49).脑梗死组Ⅲ级比率明显高于Ⅰ级和Ⅱ级(P=0.001,P=0.001),但与Ⅳ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以斑块造影分级大于Ⅱ 级为标准,评价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1%和66.3%.结论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级别是预测脑梗死的一个有效指标,增强级别越高,脑梗死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36例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将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分为3级:无增强(1级)、基底部增强(2级)和中心部增强(3级)。比较脑梗死和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随访观察各级增强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的新发脑梗死病例比例。结果 近期脑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出现2级、3级增强者分别占30.77%(16/52)和40.38%(21/52),陈旧性脑梗死为28.00%(21/75)和21.33%(16/75),无脑梗死患者为24.03%(31/129)和8.53%(11/129),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6,P<0.01)。随访发现,1、2、3级增强斑块,同侧大脑半球新发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2/136)、8.93%(5/56)和7.14%(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与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探讨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弹性相关参数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脑梗死患者92例,行CT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脑动脉狭窄情况,根据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两组:轻度狭窄组和中重度狭窄组.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测定双侧颈动脉弹性相关参数:僵硬度(β)、弹性模量(Ep)和顺应性(AC).结果 ①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健康人群β、Ep和A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脑动脉轻度狭窄组与中重度狭窄组β和E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有下降趋势.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明显低于正常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β越高,脑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评价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软斑内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经二维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30例)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颈动脉软斑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声学定量分析,记录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PI)、基础增强强度(BI)等参数,计算造影增强强度(EI,EI=PI-BI),并进行两组问比较.结果 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斑块EI值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EI值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颈动脉斑块后,斑块内新生血管减少.超声造影可以作为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疗效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68例,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随访观察有无脑梗死复发。结果随访12个月内,268例脑梗死患者有25例(9.33%)复发脑梗死,复发和未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脑梗死患者低回声、混合性回声斑块的出现率及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血管内中膜厚度值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及伴有低回声和混合密度回声斑块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评价伴有偏心软斑块的颈动脉壁的运动同步性.方法 使用Acuson Sequoia 512 彩超仪,对72例伴有颈动脉偏心软斑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合同步心电图描记,在软斑水平取颈总动脉短轴切面,清晰显示斑块及颈动脉各壁后进行图像动态存储,运用VVI软件进行自动分析,分别自动给出颈动脉短轴切面6个节段的达峰时间(TTP),计算达峰时间指数(TTPI).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24例加以比较分析.结果 ①颈动脉软斑组的TTPI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②以TTPI<0.595来评价颈动脉壁运动同步性的灵敏性为93.9%,特异性为91.7%.结论 ⅤⅥ技术为评价颈动脉壁运动同步性提供了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实时超声造影显像特征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及脑梗死事件的关系.方法 对7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89处斑块行超声造影(CEUS),根据斑块的回声特征,将其分为软斑组、混合斑组及硬斑组,比较三组间的脑梗死率、MPO浓度及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的差异,并分析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0浓度的相关性.常规对患者行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脑梗死事件.结果 软斑组脑梗死率、MPO浓度及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显著高于混合斑组及硬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MPO浓度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O浓度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8.结论 斑块的类型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及血浆MPO浓度有关,对其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并指导临床预防脑梗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近心端角度测量的价值.方法 176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7例)与非脑梗死组(109例),运用线阵探头分别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查,于颈动脉短轴观测量血管面积和残存管腔面积,计算颈动脉面积狭窄率,于颈动脉长轴观分别测量软斑块的厚度和近心端斑块角度,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软斑块近心端的角度明显大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近心端角度13.0°作为判断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1%、71.6%.而颈动脉面积狭窄率和斑块厚度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角度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复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05例脑梗死患者(复发性脑梗死58例,初发性脑梗死47例)及5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分级。结果与初发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率增高,软斑及溃疡斑数目增多,3级斑块例数增多(P〈0.05)。复发性脑梗死的预测模型显示:有斑块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无斑块患者的2.46倍,斑块分级高患者患复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是斑块分级低患者的11.86倍。结论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预报复发性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