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接受药物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选的无AF病史HOCM患者进行随访及相关资料收集,用SPSS19统计学软件分析随访结果。结果 147例HOCM患者入选,随访(4.5±3.3)年新发AF 27例(18.4%);AF组左房内径(LAD)[(49.3±4.0)mm vs(37.9±5.7)mm]明显大(P=0.000);根据LAD分成两组,分别为LAD45mm组(23例,15.6%)和LAD≤45mm组(124例,84.4%),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LAD45 mm组累积新发AF率高于对照组(Log-Rankχ~2=28.0,P=0.000)。结论长期随访中,接受药物治疗的HOCM患者新发AF率较高,LAD增大是其新发A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和冷冻球囊消融(CBA)对心房颤动(AF)行肺静脉电隔离(PVI)后早期复发(ERA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于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AF患者86例,其中男性58例(67.4%),平均年龄52~73(61.7±9.8)岁,阵发性房颤(PAF)76例(88.4%)。所有患者均接受PVI术治疗AF。根据手术方法分成两组,每组各43例,RFCA组平均年龄54~73(63.4±9.2)岁,男性28例(65.1%),CBA组平均年龄52~71(60.1±10.2)岁,男性30例(69.8%)。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对两组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90 d随访,共24例患者(27.9%)复发,其中RFCA组11例(25.6%),CBA组13例(3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得出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P=0.758)。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左房内径(LAD,P=0.017)和持续性房颤(PeAF,P=0.019)是CB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AD是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3)。结论两组手术方法术后早期复发率无显著差异。LAD是RFCA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AD和PeAF是CB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女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00-01-2015-04实施PTSMA治疗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化学消融结果,总结绝经后女性和未绝经女性HOCM患者行PTSMA的术中、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临床疗效,探讨女性HOCM患者行PTSMA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07例女性HOCM患者中共106例接受PTSMA治疗,术后比术前静息及期前收缩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明显下降[(17.76±22.42)mmHg∶(74.28±38.03)mmHg,P=0.000;(38.70±21.04)mmHg∶(117.48±39.75)mmHg,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绝经后女性共72例,其中71例接受PTSMA治疗,术后比术前静息及期前收缩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明显下降[(17.19±20.38)mmHg∶(75.49±37.51)mmHg,P=0.000;(40.44±23.27)mmHg∶(120.98±37.28)mmHg,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绝经女性共35例,术后比术前静息及期前收缩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亦明显下降[(18.97±26.64)mmHg∶(71.65±39.63)mmHg,P=0.000;(33.74±11.92)mmHg∶(107.21±43.03)mmHg,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后静息及早搏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值无明显变化[△(58.37±30.36)mmHg∶△(52.68±27.06)mmHg,P=0.374;△(83.21±32.07)mmHg∶△(74.00±38.70)mmHg,P=0.313],两组无水酒精用量无统计学差异[(1.83±0.70)ml∶(1.89±0.74)ml,P=0.697]。术中及术后绝经后女性较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女性(23.61%∶5.71%,P=0.035),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绝经并非较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HOCM患者无论是否绝经行PTSMA治疗均是有效的。绝经的患者较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绝经并非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CABG治疗且伴有OSAHS患者90例(观察组),同时采用1:3配对选取行CABG不伴有OSAHS患者2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新发AF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新发AF比例为38.89%,明显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生化指标及心脏超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和血浆粘度分别为(110.54±21.40)U/L、(12.41±4.50)U/L、(10.82±1.63)m Pa·s、(18.91±3.06)m Pa·s和(2.41±0.32)m Pa·s,均较高(P均0.05)。重度OSAHS患者术后新发AF的比例为76.19%,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OSAHS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SAHS是CABG术后新发AF的危险因素(OR=1.085和3.071,P均0.05)。结论 OSAHS是CABG术后新发AF的危险因素;且OSAHS严重程度越高,其发生AF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一站式射频消融AF及室间隔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来自3家医院接受一站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HOCM合并AF患者11例,记录围术期参数,术后随访窦性心律维持、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左心房内径等参数变化以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超声心动图参数变化。结果 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AF及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术前左心房直径(45.0±4.0)mm,室间隔厚度(21.0±5.0)mm,静息LVOTG(81.0±21.0)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随访时间为13.9个月,随访期间有3例患者AF复发;左心房直径(43.0±6.0)mm,室间隔厚度(19.0±4.0)mm,静息LVOTG(35.0±27.0)mm Hg,静息LVOTG较术前显著减低(P<0.01)。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射频消融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HOCM合并AF患者,一站式AF及室间隔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前降支(LAD)开口病变精确定位法和贯穿左冠状动脉主干(LM)法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LAD开口病变用DE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24例患者,其中精确定位有161例(P组),贯穿入LM有63例(C组).结果 基线上C组的参考血管直径(RVD)明显大于P组,而LM和LAD管腔的落差P组明显大于C组.在介入操作特点上,支架直径、球囊后扩张的比率、后扩张球囊直径和左主干分叉处行双球囊对吻技术(kissing balloon)的比率C组均明显大于P组.两组介入成功率均为100%.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比1.6%;P=0.447),其中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0比0,P=1.000;1.2%比1.6%,P=1.000和3.1%比0,P=0.325).只有1例亚急性血栓发生在P组.造影随访C组支架内和血管段再狭窄率有降低的趋势(7.7%比0,P=0.316;10.8%比3.8%,P=0.431).支架内和血管段的晚期丢失C组均明显小于P组[(0.12±0.08)mm比(0.59±0.37)mm,P=0.000和(0.17±0.09)mm比(0.64±0.49)mm,P=0.000].结论 DES治疗LAD口部病变贯穿LM法和精确定位法均可显示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精确定位法相比,贯穿LM法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降低再狭窄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的危险因素以及AF导管消融对FMR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2019年12月到我院心律失常科就诊的首次行AF导管消融的患者中,连续入选合并中、重度FMR的患者88例,无或轻度FMR患者27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AF合并中、重度FMR的危险因素。依据AF合并中、重度FMR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F复发分为维持窦律组与AF复发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随访心脏彩超结果。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95%CI:1.03~1.10;P<0.001)、持续性AF(OR=4.92,95%CI:2.72~8.93,P<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OR=0.95,95%CI:0.92~0.99,P=0.009)和左房直径(LAD)(OR=1.15,95%CI:1.09~1.22,P<0.001)是AF合并中、重度FMR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F合并中、重度FMR组患者进行随访(23.3±6.7)个月,与术前相比,维持窦律患者LAD明显减小[(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不伴房颤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3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新发房颤分为房颤组69例及非房颤组614例。记录基线特征、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9.89mm Hg(1mm Hg=0.133kPa)将入选患者分为高变异性342例和低变异性341例。应用Cox回归方程分析血压变异性对新发房颤的影响。结果房颤组24h收缩压变异性明显高于非房颤组[(11.13±3.50)mm Hg vs(10.21±3.41)mm Hg,P=0.034],24h舒张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67.19±8.16)mm Hg vs(69.33±8.39)mm Hg,P=0.04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24h收缩压变异性、脑出血及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49,95%CI:1.175~3.233,P=0.010;HR=2.983,95%CI:1.075~8.277,P=0.036;HR=2.567,95%CI:1.370~4.810,P=0.003)。结论收缩压变异性升高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年龄≥75岁的心房颤动(AF)患者与血肌酐和胱抑素C(CysC)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75岁的患者584例,将出院确诊为AF的332例患者作为AF组,其中持续性AF 183例,阵发性AF 149例。其他诊断的252例患者作为非AF组。回顾性分析2组基础疾病,血肌酐、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等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分析AF的影响因素,用ROC曲线分析判断各项危险因素预测AF的价值。结果与非AF组比较,AF组肌酐[(126.30±81.17)μmol/L vs (109.30±72.47)μmol/L]、CysC[(1.95±0.96)mg/L vs (1.68±0.81)mg/L]、Hcy[(20.21±12.32)μmol/L vs (16.44±10.64)μmol/L]、LAD[(43.68±7.00)mmvs (42.11±7.66)mm]、RAD[(40.68±7.07)mmvs(38.82±6.79)mm]、高血压(70.8%vs 44.4%)、缺血性脑卒中(46.1%vs 27.0%)、慢性肾功能不全(42.5%vs 32.5%)和慢性心力衰竭比例(45.8%vs 27.4%)明显升高(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和性别后显示,肌酐、CysC、LAD、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可能与年龄≥75岁的AF存在关联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肌酐、CysC、LA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1、0.596和0.580,可能为年龄≥75岁的AF发生的预测因素。持续性AF患者仅LAD水平明显高于阵发性AF患者[(40.54±3.65)mmvs (34.84±10.99)mm,P=0.001]。结论血肌酐和CysC对年龄≥75岁的AF发生存在预测价值,但与AF持续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01至2016-05我院心脏外科602例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ABG后1周内持续超过5 min的AF定义为术后新发AF。比较术后新发AF(AF组)和无新发AF(无AF组)患者围术期临床基线特征和外科手术参数,并应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筛选术后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8例(21.3%)患者术后新发AF(AF组),474例(78.7%)患者无新发AF(无AF组)。AF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无AF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无AF组(P均0.05)。AF组的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较无AF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YHA心功能分级高(OR=1.597,P=0.007)和左心房内径大(OR=1.113,P=0.0001)是CABG后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功能分级恶化和左心房内径增大是CABG后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有症状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5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RFCA治疗的AF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18~70岁,平均(54.28±8.31)岁。对比手术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中男性占比52%,平均(54.28±8.31)岁。阵发性AF占62%,AF病程(16.4±6.5)个月。合并高血压占比33%,糖尿病占9%,冠心病占22%,二尖瓣关闭不全占36%。NYHA(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Ⅰ级39%,NYHAⅡ级45%,NYHAⅢ级16%。术后LAD(45.19±7.86 mm)明显低于术前(55.78±11.39mm,P0.05);术后和术前LVEF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LVEDD(44.13±4.01 mm)明显低于术前(50.62±5.42 mm,P0.05);术后LVESD(27.01±3.71 mm)明显低于术前(32.11±5.30mm,P0.05);术后E/A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年RFCA治疗成功率为86.00%(86/100),其中阵发性AF治疗成功率为93.51%(58/62),持续性AF治疗成功率为68.42%(26/38);复发率为14.00%(14/100),其中阵发性AF复发率为6.45%(4/62),持续性AF治疗成功率为31.58%(12/38)。阵发性AF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持续性AF,复发率显著低于持续性AF(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9例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为阵发性AF患者,2例为持续性AF患者。结论基于小样本的研究,RFCA治疗有症状AF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但是仍有一定复发率。对于阵发性AF患者应尽早实施RFC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步行运动对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患者160例,随机分成药物组(8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组(8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步行运动),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ZUNG焦虑量表(SAS)评分,随访1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IMT明显减小,SA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01);且与药物组比较,运动组IMT [(1.05±0.26)mm比(0.90±0.46)mm]减小更显著,SAS评分[(38.07±0.25)分比(23.02±0.46)分]降低更显著(P均0.01);随访一年内运动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组(30.67%比69.74%,P=0.001)。结论:步行运动有助于改善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患者的焦虑状态,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南京高淳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住院房颤及心力衰竭的患者168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28例,持续性房颤组140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的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48.11±7.74)mm vs.(40.42±7.13)mm]、三酰甘油[1.04(0.81~1.13)mmol/L vs.0.87(0.66~1.12)mmol/L)]、总胆固醇[(4.24±0.69)μmmol/L vs.(3.64±0.95)μmmol/L]、血尿酸[444.00(365.00~579.10)μmmol/L vs.374.20(272.00~412.00)μmmol/L)]、男性(52.5%vs.28.6%)、心脏瓣膜病(41.4%vs.21.4%)比例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45.07%±11.69%vs.50.93%±13.74%)]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血尿酸是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70,95%CI:1.131~1.426,P=0.000;OR=1.007,95%CI:1.001~1.012,P=0.009);ROC曲线显示LAD最佳截断点为47.5mm(敏感性47.1%,特异性14.3%,ROC曲线下面积0.788,95%CI:0.691~0.885),血尿酸最佳截断点为433.00μmmol/L(敏感性57.1%,特异性14.3%,ROC曲线下面积0.726,95%CI:0.630~0.82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LAD、血尿酸可能是心力衰竭患者阵发性房颤进展至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RF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在我院接受过RFA的AF患者资料,按照RFA后6个月随访时房颤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n=28)和未复发组(n=52).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R F A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复发组患者的房颤病程、C反应蛋白(CRP)和左心房内径(LAD)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CRP和LAD是RFA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应加强对有RFA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患者的监测和随访,早期识别房颤的复发并尽早处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术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连续入选2001年4月至2019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接受PTSMA和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案分为PTSMA组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组,另根据是否发生死亡事件将PTSMA患者进一步分为HOCM-PTSMA死亡组和HOCM-PTSMA存活组。入选的患者均为药物难治性HOCM患者。通过查阅病案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住院期间并发症,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临床症状等。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OCM患者接受PTSMA术和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的生存率,并采用Log rank法进行组间比较。将HOCM-PTSMA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P<0.05的因素及可能影响PTSMA术后HOCM患者生存率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PTSMA术后HOCM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选行PTSMA的HOCM患者104例,年龄(54±15)岁,其中女性41例(38.7%)。随访时间为37.5(14.3,76...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行心脏射频消融术(CRA)后,住院期间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CS)的发生率、病死率、危险因素及住院天数;方法:检索北京安贞医院统计系统,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中包括"阵发性或持续性AF",并实施CRA的住院病例;入选患者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急性脑卒中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比较术后脑卒中发病率、预后、危险因素及住院天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4 126例次,CRA后住院期间并发AICS发病率0.5%(21/4,126例)、其中脑梗死1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病死率0.95%(2/21例);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住院时间延长[(25.19±19.9)vs.(7.32±4.27)d,P=0.000]、既往更多存在持续性AF(13/21 vs.1597/4 105,P=0.031)和既往更多脑卒中病史(9/21 vs.224/4105,P=0.000);外科直视射频消融术(RFA)和内科射频导管消融(RFCA)比较,前者术后更多并发脑卒中(4/132 vs.17/3 994,P=0.004);多因素回归分析既往脑卒中史(OR=12.811,95%CI:5.311~30.788)及持续性AF(OR=2.493,95%CI:1.025~6.062)是CRA术后住院期间并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F行CRA术后住院期间并发脑卒中总体发病率较低,以脑梗死居多,有一定病死率,并延长了住院时间;术后并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既往脑卒中病史及持续性AF,术前筛选和严格掌握适应症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脑卒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血管原因住院率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等7家医院首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48例HCM合并房颤患者作为导管消融组,纳入同期仅接受药物治疗的78例HCM合并房颤患者作为药物治疗组。随访观察患者房颤复发及心血管原因住院情况。结果导管消融组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房颤导管消融,单次术后平均随访(17.6±8.4)个月,16例(33.3%)复发房颤,32例(66.7%)维持窦性心律;药物治疗组平均随访(10.7±8.0)个月,31例(39.7%)转复为窦性心律;导管消融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导管消融组的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率显著降低[2例(4.2%)比17例(21.8%),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治疗策略(导管消融/药物治疗,HR 9.082,95%CI 1.130~73.011,P=0.038)和既往心力衰竭史(HR 2.860,95%CI 1.072~7.633,P=0.036)是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M合并房颤组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率均优于药物治疗组患者,房颤治疗策略和既往心力衰竭史是非计划性心血管原因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碎裂QRS波(fQRS)与院内新发心房颤动(AF)的关联。方法:171例接受PCI的STEMI患者中24例为新发AF患者(新发AF组),其余147例为无AF患者(无AF组),根据心电图有无fQRS分为fQRS组(n=87)和无fQRS组(n=84)。比较不同组别患者临床特征、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参数。结果:女性、糖尿病、高白细胞计数、高C反应蛋白、fQRS及高SYNTAX评分等在新发AF组患者中更为常见(P均<0.05)。fQRS组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多血管病变比例及SYNTAX评分均高于无fQRS组患者(P均<0.05)。fQRS组患者AF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组患者(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QRS是新发AF独立预测因素(OR=3.245,95%CI:1.017~10.253,P=0.043)。结论:存在fQRS的STEMI患者AF发生率高于无fQRS的患者,fQRS是接受PCI的STEMI患者院内新发AF的重要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情况与易患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1990年7月至2007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HCM患者612例,男414例,女198例,年龄(47.8±14.9)岁,记录临床情况和房颤的发生.结果 HCM梗阻型(HOCM)377例(61.6%).94例(15.4%)患者发生房颤,特点为女性比例较大,年龄偏大,病史较长,心功能状态较差,左心房内径(LAD)明显扩大,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P=0.0001),BNP水平(P=0.017)和病史(P=0.012)与HCM患者发生房颤独立相关.房颤加重临床症状,增加栓塞事件.结论 HCM患者有较高的房颤发生率,LAD、BNP和病史是HCM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Sac/Val)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压,心脏结构和不良反应等的影响。方法:于我院治疗的22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被随机均分为Sac/Val组(接受Sac/Val治疗)和奥美沙坦组(接受奥美沙坦治疗),两组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一般临床资料、收缩压、舒张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血浆N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随访1年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率、因心衰住院率。结果:随访过程中,Sac/Val组失访13例,奥美沙坦组失访7例。与奥美沙坦组比较,治疗后,Sac/Val组LVEDd [(54.43±2.91)mm比(51.32±5.84)mm]、LAD[(42.51±3.13)mm比(40.02±2.89)mm]、血浆NT-proBNP水平[(2105.77±332.52)pg/ml比(1560.71±218.36) pg/ml]均显著降低(P均=0.001)。随访1年后,Sac/Val组MACE率(5.2%比13.6%)及因心衰住院率(2.1%比8.7%)均显著低于奥美沙坦组(P均<0.05)。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