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消渴病的方剂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消渴病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利用该系统的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等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录入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与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消渴的处方514首,用药频次排在前十五位的是:甘草(182)、麦冬(174)、天花粉(161)、人参(150)、黄连(134)、茯苓(121)、生地黄(82)、黄芪(73)、五味子(72)、葛根(62)、熟地黄(56)、石膏(56)、黄芩(55)、泽泻(54)、肉桂(41)。结论:将治疗消渴病常用的补虚药、清热药及常用药物组合,可方便以后消渴病的用药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黄疸方剂的用药规律及核心配伍组合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筛选治疗黄疸的方剂,录入数据库,进行频数、聚类和关联分析,探究方剂的配伍组方规律;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EN-TCM)等进行网络药理分析;采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检索黄疸相关疾病靶点,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获得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黄疸相关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共收录治疗黄疸的方剂270首,涉及中药224味;排名前10位的高频药物由高到低依次是甘草、白术、茵陈、茯苓、栀子、陈皮、大黄、黄芩、人参、泽泻;主要使用的中药类别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治疗黄疸的核心配伍组合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采用BATMAN-TCM数据库分析发现,白术、茯苓、猪苓及泽泻有16个共同作用靶点,其中AR、ESR1、ANXA1、FGFR2、MED1、PGR、TNFSF11、TRIM24、TRPM8、VDR等靶点和黄疸相关疾病密...  相似文献   

3.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淋证方剂进行显性经验分析及隐性规律挖掘,可以确定淋证用药模式和用药规则,并获取新方剂。显性经验分析得到治疗淋证使用频次50以上的药物22味,其中以清热利水通淋药为最多,其次是清热凉血和益气养阴药,另外,行气活血、化痰解毒药也较常使用;出现频次35以上的药对34个,3味药物组合5个。充分反映了淋证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隐性规律挖掘得到13个新处方,这些新处方所主证候较多,符合淋证证型复杂的临床实际。这为淋证新药研发提供了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一版)中所载558首腰痛方剂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中医治疗腰痛,用药以补虚为主,兼以驱邪、祛瘀,表明腰痛病因多以"正虚"为本,而外感、血瘀等邪实为标,切合现代腰痛临床诊治的基本思路。通过对宋以前、金元时期、明清及近代时期腰痛方剂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宋及以前腰痛治疗温通为主,重在驱邪,兼以补肾、祛风湿、行气止痛;金元时期腰痛治疗补肾、祛湿为主,补虚驱邪并重,且开始重视清热类药物的使用;明及以后用药补虚补正为主,重在补肾养血,药性渐趋平和,驱邪寒温有别。对理清中医治疗腰痛方法演变的脉络、发展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腰痛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栀子为药食两用的物品,不仅在中医临床中经常使用,在食品与保健食品中也应用广泛。《中医方剂大辞典》是中医方剂的集大成者,为方剂与中药的开发研究提供了良好素材。该文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栀子方剂组方规律,为栀子的临床应用及深度研发提供参考。应用TCMISS将含栀子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该软件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含栀子方剂中的常用药物、组合规律、核心组合。共纳入方剂3 523首,涉及中药1 725味,设支持度352(10%)、置信度90%,共得到在含栀子方剂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57对,核心组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主治疾病18种。其中,栀子常与清热解毒、祛风解表、活血行气、活血化瘀之品联用,主以黄疸、伤寒、头痛等为治疗病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湿疹的外用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湿疹的外用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湿疹的外用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170个湿疹外用方剂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和药对,演化得到核心组合42个、新处方7个.结论:总结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湿疹外用方剂的用药规律,为湿疹外用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何喆  张琦  翁家俊  王美君  陈浩 《中成药》2020,(5):1306-1310
目的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痰饮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痰饮的方剂及药物,查找其性、味、归经及功效,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2.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33首方剂,涉及中药305味,方中出现频率高于60%的中药为半夏、甘草、陈皮、茯苓、白术、天南星等16味,大多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药性多温、寒、平,药味多辛、苦,归经多属脾、肺经。根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律分析,得到常用药对21对。通过数据挖掘,得到4组药物聚合组合、1组核心组方。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痰饮方剂的核心用药为半夏、陈皮、甘草、茯苓、白术等,核心方为二陈汤、四君子汤,组方思路以燥湿化痰、健脾行气、清热利湿、温阳化饮为主。本研究对当代中医治疗痰饮的研究与临床遣方用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荨麻疹内服方剂的组方规律.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荨麻疹的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荨麻疹内服方剂的用药规律.对筛选出的134首荨麻疹内服方剂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7个、新处方5个.明确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荨麻疹内服方剂的用药规律,为荨麻疹的临床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食欲不振的用药规律,为当代中医辨治用药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食欲不振使用药物情况,并分别查出其方、药(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软件Excel2010建立并输入方、药相关数据的原始数据库;并把相关药物的频次运用软件SPSS 22. 0做描述性的统计;对于药物间潜在关联规则使用软件Weka 3. 8进行挖掘及分析同时采用软件Cytoscape 3. 6. 1把所得出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制作成网络视图。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食欲不振的高频药物有甘草、陈皮、茯苓、白术、人参等;其中以补虚药居多,依次为化湿药、理气药、温里药和消食药,药性多为温性及平性,药味多属辛味、甘味及苦味,归经多属脾胃经。依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陈皮-甘草配伍最多,其次是茯苓-甘草、茯苓-白术、茯苓-陈皮、白术-甘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层次聚类得到新方5首。结论:数据挖掘结果发现《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食欲不振多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理气消痞、温中燥湿等治法,可为当代医家在临床临证施治用药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失眠内治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规范化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失眠使用中药的情况,并分别查出其所属类别、功效、药性、药味及归经,运用Excel 2016、SPSS 25.0、Weka 3.8等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纳入失眠内治方剂58首,用药98味,高频使用中药有人参、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呕吐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录入方剂信息,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呕吐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律、核心组合及新方。结果: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305首止吐方剂的分析,共涉及中药174味,出现频次≥10的药物49味,总结了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45个、潜在核心组合58个,并演化新处方9个。结论:明确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呕吐方剂的用药规律,常用药物以健脾助运的陈皮、化痰降逆止呕的半夏、温中止呕的生姜为主,并可适当配伍补益药物。本研究为中医止呕临床用药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谭艳  左新河  赵勇  谢敏 《光明中医》2021,36(7):1027-103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外台秘要》中治疗消渴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外台秘要》中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筛选出治疗消渴病的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常用药对、组方规律等相应的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69个,分析得出单味药及药对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及演化得到5个核心...  相似文献   

13.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哮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仕欢  卢朋  李健  陈建新  申丹  杨洪军 《中医杂志》2012,53(14):1230-1233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哮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哮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录入方剂信息,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哮病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及发现新方.结果 通过对120首方剂的分析,明确治疗哮病方剂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总结常用药对30个,核心组合17个及演化新处方7个.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哮病方剂的药物多数具有化痰平喘,宣肺降气之功效,用药比较分散,核心组合有理气化痰类、宣肺平喘类、降气平喘类,挖掘得到的新方可以认为由类方化裁而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挖掘功能,探索《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胁痛的组方用方规律,为进一步发现中医药治疗胁痛的方法以及对新药的研发提供基础和动力。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构建中医药治疗胁痛的方剂数据库。使用了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的方法,以发现治疗方剂的用药规律组方规则以及对挖掘到的新方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胁痛的方剂189首,涉及中药234味;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和组合,并演化出新处方9首。结论:研究表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治疗胁痛的方剂以活血止痛、疏肝行气、养血敛阴、补益气血、清热化痰、健脾祛湿为主,药性多偏于微寒,药味辛苦,体现了对于胁痛需要遵循"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目痛的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目痛的方剂,将纳入方剂所涉及的药名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研究其用药的四气、五味、归经规律,并对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及新方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筛选出内服方88首,涉及药物160味。四气以寒性药最多,共76味(47.50%),五味以辛味药最多,共52味(32.50%),归经以肝经最多,共34味(21.25%)。(2)使用频次统计:使用频次≥8次的药物有27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防风(36次,40.91%)、菊花(28次,31.82%)、当归(28次,31.82%)、川芎(27次,30.68%)、黄芩(22次,25.00%)。(3)高频中药关联分析:可得到4类药物,分别为辛散疏风类、明目退翳类、清热泻火类和养血祛风类。(4)组方规律分析:得到12首新处方,功效分别为凉血解毒、理气散瘀、养血疏风、祛风明目、清热化瘀、疏风理气、祛风化痰、清热生津、清宣疏风、疏风退翳、清热消肿、泻火解毒。结论 目痛是以肝经为主的脏腑失调,外邪侵袭的结果。治疗目痛多以疏散风邪、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Excel、 GraphPad Prism软件分析相关方剂基本信息,IBM SPSS Modeler、VOSviewer、Cytoscape软件对配伍中药性能、功效、关联规则、方剂主治等进行数据挖掘,并从高频的方剂、高频归经、药物用量及比例3个维度考察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得到646首方剂,甘草、黄芩、赤芍、当归、栀子等99味中药的配伍频次≥20次,性味以寒性,苦、辛、甘味为主,大多归肺、肝、胃经,功效以清热、解表、补虚为主,主治应用包括虚劳、目赤肿痛、骨蒸、黄疸等。黄芩-栀子-赤芍-甘草关联度最高,是组方核心药物。归肺经中药以柴胡主药,配伍甘草、黄芩等;归肝经中药以大黄、柴胡为主药,配伍赤芍、当归、鳖甲等;归胃经中药以大黄为主药,配伍甘草、枳壳、黄连等。大黄、柴胡用量均主要在3~15 g范围内,比例以1∶1最多,相关方剂组成以黄芩、栀子、赤芍等中药为主,主要治疗目赤肿痛、闭经等。相关方剂在防治肝系疾病方面的应用最多。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可为科学指导其临床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肺痿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收集、整理治疗肺痿疾病的方剂,录入系统,利用熵方法与apriori算法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181个肺痿处方进行分析,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药物有23味.apriori算法组方规律分析得到42个常用药对(支持度个数≤13),35个3味药物核心组合(支持度个数≤8),8个4味药物核心组合(支持度个数≤6),对肺痿方剂中药物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支持度个数≤10,置信度≤0.6.基于熵方法分析得到3味药核心组合32个,熵层次聚类得到9对组成新方的核心组合以及9个候选新方.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是中医方剂用药规律分析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眩晕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提取治疗眩晕病证的方剂,将数据录入软件系统,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信息技术对239首方剂进行分析,得出治疗眩晕方剂的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统计,提取出古代治疗眩晕的核心组合,得出新方。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眩晕方剂以性温、味辛、归脾经药物为主,甘草、茯苓、人参、白术、陈皮等健脾燥湿药物及半夏、细辛、羌活、防风等祛风化痰药物应用较多,体现了燥湿健脾、祛风化痰的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医方剂大辞典》接骨条下117首接骨方药的组方特点:①重在活血化瘀;②重视热药的使用;③重视铜类矿物药的应用,主要有自然铜、古铜钱、无名异等;④配伍一定量的动物药,一类为“以脏补脏”的药物,如虎骨、狗骨等,一类为活血祛瘀药,如土鳖虫、水蛭、穿山甲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闭经的药物使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运用Excel 2010、Spss 22.0、Weka 3.8等数据软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闭经方剂的药物药性、药味、归经及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484首治疗闭经方剂,其中涉及中药344味。高频药物为当归、白芍、桃仁、大黄、甘草、川芎、牡丹皮、肉桂、牛膝等,多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药性多温、寒、平,药味多苦、辛、甘,归经多为肝、脾、心、胃经。通过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如当归-白芍、当归-桃仁、桃仁-大黄、大黄-当归、当归-甘草等。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闭经的方剂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对闭经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