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偏歪与椎体旋转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健康成人的腰椎正位X线片。男58例,女42例;年龄22~51岁,中位数32岁;按Nash-Moe法评定,椎体旋转程度均为Neutral级。分析腰椎正位X线片上的棘突偏歪情况。结果:100例受检者的500椎腰椎中,444椎棘突无偏歪、56椎棘突偏歪。棘突偏歪的56椎中,棘突左偏25椎、棘突右偏31椎。L1棘突偏歪1椎(棘突右偏)、L2棘突偏歪12椎(棘突左偏9椎、棘突右偏3椎)、L3棘突偏歪10椎(棘突左偏6椎、棘突右偏4椎)、L4棘突偏歪17椎(棘突左偏5椎、棘突右偏12椎)、L5棘突偏歪16椎(棘突左偏5椎、棘突右偏11椎)。不同节段椎体棘突偏歪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39,P=0.003);L1棘突偏歪率低于其余4个节段(χ~2=9.955,P=0.002;χ~2=7.792,P=0.005;χ~2=15.629,P=0.000;χ~2=14.465,P=0.000);其余4个节段椎体棘突偏歪率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节段椎体棘突偏歪方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不同节段椎体棘突偏歪方向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成人的腰椎存在一定比例的棘突偏歪,临床上不能单纯以棘突偏歪作为腰椎有无旋转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模拟椎间盘退变基础上,分析卧位旋转手法时腰椎体角度位移变化,探讨旋转手法对椎间盘的力学作用机制。方法:通过Motion运动捕捉系统采集12具腰椎间盘病理状态椎体左右旋转屈伸、侧弯角度位移。结果:1)右旋转各间盘组内屈伸、侧弯、旋转角度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旋转角度位移有小于屈伸、侧弯角度位移的趋势。旋转角度位移L3L4L5,侧弯角度位移L3L4L5.2)左旋转L5椎体角度位移旋转小于屈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间盘组内屈伸、侧弯、旋转角度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L3椎体在左右旋转时,侧弯角度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转L3椎体侧弯角度位移小于右旋转,其余方向的角度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L5椎体在左右旋转时,屈伸、侧弯、旋转角度位移在三种方向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力学机制是脊柱的共轭运动。2)旋转手法对不同椎体作用力的效果不一致。3)侧转运动的力学作用机制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旋体动椎法治疗L1~4腰椎后关节错缝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L1~4腰椎后关节错缝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手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第2次治疗时配以旋体动椎法,对照组在第2次治疗时配以斜扳法。两组患者的治疗次数均为2次,每日1次。观察两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患椎(相对下位椎体)旋转的棘突点距离差和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和患椎(相对下位椎体)旋转的棘突点距离差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9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体动椎法能有效缓解腰痛,改善腰椎功能,减小患椎(相对下位椎体)旋转的棘突点距离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颈椎棘突偏歪情况,探讨颈椎棘突偏歪与椎体旋转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健康成人的颈椎正位X线片。男59例,女41例。年龄21~53岁,中位数35岁。按照Nash-Moe法评定,椎体旋转度均为Neutral级。观察颈椎正位X线片上C2~C7棘突偏歪情况。结果:100例受检者共600椎,其中566椎棘突无偏歪、34椎棘突偏歪。棘突偏歪的34椎中,棘突左偏13椎、棘突右偏21椎。C2棘突偏歪3椎(棘突左偏2椎、棘突右偏1椎)、C3棘突偏歪7椎(棘突左偏3椎、棘突右偏4椎)、C4棘突偏歪6椎(棘突左偏2椎、棘突右偏4椎)、C5棘突偏歪3椎(棘突左偏1椎、棘突右偏2椎)、C6棘突偏歪10椎(棘突左偏3椎、棘突右偏7椎)、C7棘突偏歪5椎(棘突左偏2椎、棘突右偏3椎)。不同节段颈椎棘突偏歪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610,P=0.251)。不同节段颈椎棘突偏歪方向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6,P=0.916)。结论:健康成人的颈椎存在一定比例的棘突偏歪,临床不能以单纯的棘突偏歪来判断颈椎有无旋转。  相似文献   

5.
韩同坤  吴科 《中医正骨》2022,(1):13-14,21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情况,探讨胸椎棘突偏歪与胸椎椎体旋转移位的关系.方法:纳入100名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成人.男53例,女47例.年龄23~55岁,中位数35.5岁.根据Nash-Moe法评定,椎体旋转均为0级.观察纳入健康成人T1至T12椎体的正位X线片,判断胸椎棘突偏歪情况.结果:共1200个胸椎,其中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腰椎滑脱手术治疗的患者,研究术前及术后5个月Cobb角以及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情况。结果:治疗前后相比,正位片、侧位片以及上下终板成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治疗术后5个月Cobb角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理念、新技术、新器械的不断涌现,腰椎滑脱的治疗已得到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腰椎椎骨错缝对大鼠血浆黏度的影响。方法: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旋转固定组、单纯固定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旋转固定组和单纯固定组大鼠腰椎L4~L6节段植入的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旋转固定组大鼠使L5棘突向右侧旋转,造成L5棘突与L4和L6棘突的不共线;单纯固定组大鼠单纯植入椎体外部连接固定装置不进行旋转。分别于固定后1周、4周、8周和12周结束时,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浆黏度变化。结果:固定4周和8周之后,旋转固定组和单纯固定组大鼠的血浆黏度皆高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固定1周和12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椎骨错缝可引起大鼠血浆黏度的上升,导致血脉瘀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正骨推拿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55例,其中常规组采用常规西医牵引疗法,配合针灸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正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以10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及结束3个月后疼痛视觉模拟(VAS)量表评分、腰椎JOA量表评分,其中VAS量表分数越低疗效越好,JOA量表分值越高效果越好;再根据取X线腰椎正位及侧位图,测量L_1~S_1椎体终板夹角,计算腰椎矢状曲度及腰椎活动度;并根据上述量表评分后及腰椎X线结果进行疗效判断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3个月后,联合组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腰椎JOA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腰椎JOA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腰椎JOA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3个月后,联合组腰椎JOA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腰椎矢状曲度及腰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腰椎矢状曲度及腰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腰椎矢状曲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其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3个月后,联合组腰椎矢状曲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其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73%,明显高于常规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3个月后,联合组复发率1.82%,明显低于常规组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正骨推拿手法改善腰椎稳定性,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治疗结束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虎潜丸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虎潜丸治疗。所有患者均于复位前、复位后、复位后1、3及6个月记录压缩椎体的压缩率、复位率和复位6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85例获得随访,对照组42例,治疗组43例。两组在复位后、复位后1、3及6个月受伤椎体压缩率、复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位1、3、6个月后LBO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3、6月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1、3、6月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结合中药虎潜丸治疗能更好的缓解临床症状,增强临床疗效,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腰椎内镜单纯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35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并行腰椎内镜单纯减压手术治疗的患者,比较患者不同时间段临床评分及影像学指标。结果:35例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体前后滑移距离、椎体旋转角度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腰椎内镜单纯减压。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32例病例中,男性占11例,女性占21例;年龄62-84岁;病程最短的7天,病程最长的1个月.症状:腰背部疼痛,活动时腰背部疼痛剧烈,卧床休息时则腰背部疼痛消失.体征:21例于第一腰椎棘突及棘突旁处均压痛,7例于第二腰椎棘突及棘突旁处均压痛,4例于第十二胸椎棘突及棘突旁处均压痛;挺腹试验均阳性;本组病例均摄腰椎正、侧位DR片:均排除腰椎结核及肿瘤疾病,提示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28例;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4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模拟腰椎关节松动手法和冲击手法下椎间盘应变的变化特征,探讨两种手法对椎间盘应变作用的异同。方法:12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腰椎标本(T_(12)~S_2)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模拟松动手法(n=6):预加载15°,速度3°/s,最大加载角度20°,速度1°/s,L_5棘突水平加载9 N.另一组模拟冲击手法(n=6):预加载15°,速度3°/s,最大加载角度20°,冲击速度33°/s,L_5棘突水平加载22 N.于标本前面喷涂散斑,采用非接触应变测量系统采集手法全过程的图像。通过ARAMIS软件计算,自动输出Von Mises应变云图。结果:模拟两种手法过程中,腰椎旋转时椎间盘应变逐渐增大,回复过程中椎间盘应变逐渐减小,模拟冲击手法椎间盘应变变化速度更快;模拟两种手法下无论L_(4~5)还是L_5S_1椎间盘最大应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种手法下L_(4~5)和L_5S_1椎间盘最大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腰椎关节松动手法和冲击手法下椎间盘最大应变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撬拨复位技术在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50例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男22例、女28例;年龄48~75岁,中位数57岁;腰椎滑脱位于L_523例、L_417例、L_5和L_46例、L_4和L_34例; MeyerdingⅡ度滑脱38例、Ⅲ度滑脱12例;术前均出现下腰部疼痛合并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31例、单侧19例。病程3~22年,中位数6年。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且术中行撬拨复位滑脱椎体。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滑脱椎体复位、植骨融合、腰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中位数6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5例出现短时间的下肢麻木和疼痛症状,经对症治疗1~3周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原有症状均基本消失;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器移位、椎体再滑脱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41例滑脱椎体完全复位、3例Ⅱ度滑脱椎体复位85%、6例Ⅲ度滑脱椎体复位80%。末次随访时按照Epstein方法评价植骨融合,椎间植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腰椎间隙高度(腰椎侧位X线片上椎间隙前缘高度与椎间隙后缘高度的平均值),术前(1. 6±0. 7) mm、术后1周(9. 6±1. 3) mm、术后3个月(9. 4±1. 4) mm、术后12个月(9. 5±1. 2) mm;腰椎滑脱距离(腰椎侧位X线片上滑脱椎体前缘距离下位椎体前缘的水平距离),术前(18. 1±1. 4) mm、术后1周(1. 8±0. 8) mm、术后3个月(1. 7±1. 9) mm、术后12个月(1. 7±1. 2) mm;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30. 6±2. 6)分、术后3个月(10. 6±2. 1)分、术后12个月(6. 5±3. 1)分。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难复性腰椎滑脱症,术中采用撬拨复位技术,能有效复位滑脱椎体,恢复腰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腰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量80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垫枕复位的相关放射学指标数值,为胸腰椎骨折复位枕弧面的研制提供具有临床意义的观测指标和参考数值。方法:筛选80例胸腰椎压缩骨折且TLICS评分≤3分患者,获取在满足胸8棘突和骶4中嵴同时接触床面的前提条件下,以充气垫枕维持背伸体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测量X线平片的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以及椎体棘突距离床面垂直高度、各棘突间水平间距等相关放射学指标,绘制相应复位枕弧面,统计分析并最终得出适合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具指导意义的曲线图。结果:患者病椎前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治疗前的(61.82±4.31)%恢复至治疗后2周的(91.23±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12周的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治疗后VAS评分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4和12周的结果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2、4、12之间的结果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时点的椎体棘突离床垂直距离及不同时间点T10~L5间水平距离比较,治疗后2、4、12周的椎体与复位前数据比较P0.05,而治疗后2、4和12周的结果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放射学测量,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复位弧度是从胸8~骶4的、以腰4棘突为顶点(高度约6 cm)的非对称弧形,且复位的高度在治疗后2周能达稳定值。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复位枕面的弧度可按照此参数制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基于腰椎X线动态片辨证施护腰椎不稳症的远期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施行腰痛病护理常规;实验组基于腰椎X线动态片辨证施护姿势干预系列护理措施。收集患者出院后6个月、12个月的疾病复发频率及复发疼痛程度,以及出院后1 a的腰椎X线动态片椎体位移测量变化。结果:实验组在出院后6个月、12个月的疾病复发频率及复发疼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在出院后1 a的腰椎X线动态片椎体位移测量变化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姿势干预防治腰椎不稳症不仅对改善患者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等有明显作用,对其远期防治有着明确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骨伤复原汤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折愈合及椎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2组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再予骨伤复原汤治疗,连服2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及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指标、椎体功能、椎体骨密度及骨折部位疼痛程度。结果:术后6个月2组伤椎高度前缘、中央、后缘均高于术前,Cobb角低于术前,且治疗组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前,且治疗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6个月椎体骨密度高于术前及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伤复原汤可有效缓解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强度,增加骨密度,促进骨折愈合及椎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腰椎棘突距离变化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腰痛程度进行评价的方法,找到超声测量腰椎棘突距离变化率的最佳节段。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正常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进行VAS评分,利用超声测量两组人群前屈及后伸时L1~2,L2~3,L3~4,L4~5,L1~5各节段腰椎棘突的距离,计算各节段腰椎棘突距离变化率。结果:研究组各节段腰椎棘突距离变化率均值均小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3~4节段差异最明显;研究组各节段腰椎棘突距离变化率均与腰痛程度成负相关,但L3~4节段相关性最强(r=-0.607,P<0.05)。结论:利用超声测量各节段腰椎棘突距离变化率均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及腰痛程度进行评价,L3~4节段可作为超声测量的最佳节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过伸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于明确诊断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33例患者(42个椎体),采用术中过伸手法复位骨折联合PVP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前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及后凸畸形Cobb角等指标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VAS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畸形及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骨水泥向椎体前方渗漏2例,侧方渗漏2例,向椎间盘内渗漏1例,无椎体后方渗漏。结论过伸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矫正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后突畸形,减轻疼痛症状,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本科收治Kummell病12例,采用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椎体前缘高度比值、VAS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随访至术后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前椎体前缘高度30.2%±6.2%,术后1d椎体前缘高度为64.6%±7.3%,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为63.5%±5.7%,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为(6.85±1.24)分,术后1dVAS评分为(1.57±0.80)分,术后6月VAS评分为(1.39±0.80)分,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1d相比,术后6个月疼痛无反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评分为(78.29±12.71)分,术后1dODI评分为(13.61±12.67)分,术后6个月ODI评分为(14.02±2.41)分,术后生活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1d相比,术后6个月生活功能无反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生活质量,是治疗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近期疗效及骨水泥渗漏率。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4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1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统计患者术后骨水泥泄漏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术后第1天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术后第1天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术后第1天及术后1个月ODI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ODI评分比术后第1天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bb角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第1天比较,术后1个月椎体前缘高度降低(P0.05);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11.36%)发生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具有骨水泥泄漏率低、伤椎修复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