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间隔时间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Ⅰ、Ⅱ及Ⅲ组各50例,三组均选取相同穴位进行电针治疗,Ⅰ组隔天1次,Ⅱ组每天1次,Ⅲ组每天2次,对比三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测定。结果: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评分比较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间隔时间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吞咽障碍是脑血管意外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大约30%~50%的中风患者发生吞咽困难.我们采用廉泉深刺治疗本病68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皆为我院康复科2002年-2004年住院患者,共68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31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21天.  相似文献   

3.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电针是目前治疗吞咽障碍常用的电刺激手段[1].笔者观察了不同频率电针(低频和高频)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杭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2008- 02 ~ 2001 - 02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伴有吞咽困难,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电针治疗;发病6个月以内;年龄在40岁以上,80岁以下;洼田氏饮水测试Ⅲ级以上(包括Ⅲ级),洼田氏吞咽能力测试Ⅲ级以上(包括Ⅲ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通过平行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观察电针廉泉、率谷穴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提供适宜的针刺方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语言功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电针廉泉、率谷穴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以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BDAE)评定患者失语的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BDAE及RRCAE中的听理解、复述、命名3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意义的提高(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试验组BDAE及RRCAE中的听理解、复述、命名3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廉泉、率谷穴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失语严重程度,提高患者听理解、复述、命名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雷  韩杰  徐静 《光明中医》2023,(3):500-502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电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率组(30例)和高频率组(30例)。2组均予以脑卒中基础治疗,其中低、高频率组分别采用20 Hz、50 Hz频率电针(电流强度均为1.5 mA)刺激相应穴位(2组取穴相同),留针30 min, 1次/d, 5次/周。观察并对比2组NIHSS评分,偏身麻木、神疲乏力、感觉障碍、口舌歪斜障碍等主要临床症状评分,FMA评分,B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低频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高频组(P<0.05)。治疗后,2组偏身麻木、神疲乏力、感觉障碍、口舌歪斜等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频组上述症状评分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相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低频组NIHSS评分低于高频组,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高频组(P<0.05)。结论 不同频率电针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方面均有一定疗效,低频电针临床疗效更佳,其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偏身麻木、神疲乏力、感觉障碍、口舌...  相似文献   

6.
中风,又名卒中,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属此病范畴。偏瘫,又称半身不遂,它是中风留下的最常见后遗症之一,而电针能减轻患者脑血肿,帮助颅脑局部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7.
<正>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患病率高达30%~45%[1]。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误吸风险明显增加,易引发吸入性肺炎,多伴有营养不良,也是脑卒中后期主要的病死原因之一。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针刺疗法与康复手段相结合的临床趋势逐渐为大众接受[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康复科采用电针双侧夹廉泉穴为主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刺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Ⅰ组(31例)、电针Ⅱ组(31例)和电针Ⅲ组(32例)。各组均取大杼穴(双)、天柱穴(双)、颈夹脊穴(双),分别予2 Hz、50 Hz、100 Hz频率的电针治疗。各组均治疗14次,观察临床疗效,以及颈项部疼痛,枕顶部、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椎间孔挤压试验变化情况。结果电针Ⅰ组、电针Ⅱ组、电针Ⅲ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83.9%、93.8%;电针Ⅲ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Ⅰ组、电针Ⅱ组(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电针Ⅰ组颈项部疼痛积分明显减少(P0.05),电针Ⅱ组颈项部疼痛和枕顶部、上肢放射痛或麻木积分明显减少(P0.05),电针Ⅲ组颈项部疼痛和枕顶部、上肢放射痛或麻木及椎间孔挤压试验积分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电针Ⅲ组与电针Ⅰ组比较,枕顶部、上肢放射痛或麻木和椎间孔挤压试验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Ⅲ组与电针Ⅱ组比较,椎间孔挤压试验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Ⅱ组与电针Ⅰ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项部疼痛和枕顶部、上肢放射痛或麻木等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以高频电针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电针联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观察各治疗组的疗效并确立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21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配到综合组、电针组、治疗仪组,每组72例,以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为观察指标,进行每组治疗前、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结果 3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次数、洼田饮水试验等级评分、SS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SSA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4%,电针组与治疗仪组总有效率各为74%,3组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肺炎发生率方面综合组低于其他2组(P0.05)。结论综合组疗效优于电针组和吞咽障碍治疗仪组,并减少了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张晓霞  杨峥  赵亭 《陕西中医》2020,(10):1504-1506
目的:观察“风三针”针刺疗法在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收集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先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后治疗组予风三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VFSS吞咽难度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在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0.00%(P<0.05);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的VFSS吞咽难度评分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5); 治疗组的VFSS难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三针”针刺疗法在治疗中风吞咽障碍中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一般资料本文中所收病例诊断均以《实用神经病学》(上海科学出版社)相关内容为依据,且均排除肿瘤、急性期感染、脑血管病等因素,分为两组。高频电针组31例,男13例,女1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7年;服药治疗时间均在3月~5年;使用卡马西平剂量每天300~1500m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吞咽训练、舌针、廉泉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11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两组均用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加用舌针、廉泉穴位注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评分及S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VFSS评分及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3.
吞咽障碍是中风常见并发症之一[1],此类患者吞咽功能所涉及的解剖结构多无异常,主要是由于皮质脑干束损伤所引起的假性延髓麻痹而导致吞咽功能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症状较轻患者仅表现为饮水过程中的呛咳或食物残渣在口腔中的残留,严重者则需依赖胃管进行流食的摄入.摄食的障碍一方面会对患者的营养状态造成影响,诱发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接受3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观察2组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tandardj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总分。结果:2组治疗后SSA总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含脑干损伤组患者SSA总分较不含脑干损伤患者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不含脑干损伤患者中,试验组治疗后SSA总分分值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含脑干损伤患者中,试验组治疗后SSA总分分值降低也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探讨对脑中风后遗症踝内翻患者应用电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脑中风后遗症踝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63%)明显优于对照组(71.88%),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踝内翻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改善踝内翻症状,可作为临床治疗脑中风后踝内翻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总结近年来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和治疗中风后遗症提供研究思路和方向。以“电针”“中风”“卒中”“脑梗死”等为检索词,查阅近5年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对检索到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电针疗法在多种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起到积极作用,疗效确切,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康复。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应注重规范电针取穴部位,优化刺激参数,探讨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优势病种及作用机制等,以期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浅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又名“卒中”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而半身不遂也称偏瘫。针刺及电针疗法具有良好的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为了探讨不同针法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而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疗效。方法选择中风病人90例,均经临床、CT或MRI证实,随机分为电针(简称电针组)30例,氟西汀治疗组(简称西药组)30例。不抗抑郁的基础治疗对照(简称对照组)30冽。三组患者均给予类似的中风治疗,而电针组加用电针,西药组加用氟西汀,对照组加用安慰剂,连续60d。结果电针组、西药组患者的HAMD和MESSS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评分上升比对照组快(P〈0.05);电针组、西药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电针组、西药组总体疗效相似。结论电针能改善抑郁表现,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研究   总被引:59,自引:7,他引:59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针刺风府,人迎,廉泉,百劳治疗,随机设立康复对照组,结果:根据床边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价:针刺组治愈率31.7%,有效率61.6%,总有效率93.3%,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起效快,且疗效与病程长短无关;针刺组假性球麻痹疗效优于球麻组,根据电视荧光吞咽功能评价;针刺组治愈率25.0%,有效率60.0%,总有效率85.0%,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化瘀通气汤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疗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有效率为52.2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