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和ER-β)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探讨ER与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ER、VEGF在内异症患者子宫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内膜中ER-α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中ER-β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异症在位子宫内膜中VEGF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亚型表达异常,从而调控VEGF的表达,使异位内膜组织易产生新生血管,为异位内膜的生长提供血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抗雌激素药物耐药性基因1(BCAR1)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EMS患者为研究对象(EMS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接受体检筛查的10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内膜组织中BCAR1的表达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癌抗原125(CA125)水平,比较EMS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中BCAR1的差异,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BCAR1表达与VEGF、TNF-α、IL-1β、CA125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EMS组患者组织中的BCAR1阳性表达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6.676,P<0.001);EMS组患者血清VEGF、TNF-α、IL-1β、CA125水平分别为228.72±12.35ng/L、46.33±5.96pg/mL、165.82±13.02ng/L、332.46±12.13U/mL,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9.764、-41.339、-24.083、-97.792,均P<0.001);EMS患者异位内膜中BCAR1阳性表达率为95.0%,明显高于在位内膜中BCAR1阳性表达率(χ2=15.686,P<0.00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BCAR1阳性表达率与血清VEGF、TNF-α、IL-1β、CA125水平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7、0.612、0.542、0.598,均P<0.05).结论 EMS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中BCAR1阳性表达率较高,且与患者血清VEGF、TNF-α、IL-1β、CA125水平正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alpha(ERα)、雌激素受体beta(ER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及其对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内膜40例、异位内膜40例、同期行子宫肌瘤手术的正常子宫内膜4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和分析ERα、ERβ和MMP-1的表达。结果:MMP-1和ERα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的腺体和间质中的表达分别呈高表达和低表达状态,与子宫腺肌病的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异位内膜中ERβ的表达明显高于ERα;MMP-1和ERβ的表达存在相关性;ERα、ERβ和MMP-1在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MP-1和ERβ可能共同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与发展。在异位内膜中ERβ/ERα比例的变化可能提示局部激素受体微环境的改变在子宫腺肌病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ER、PR及AR在内异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阐述性激素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的关系,探究治疗EMs的新途径。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0例EMs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20例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及AR的表达情况。结果:ER在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异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在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患者异位内膜PR及AR表达的相对增高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雌激素介导的上皮-间质转换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重庆市西郊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EMS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在位子宫内膜以及异位内膜标本中上皮细胞的标志分子E-cadherin和基质细胞标志分子Vimentin的表达,同时检测血清中雌二醇水平。结果:异位内膜上皮细胞中E-cadherin表达阳性率为20.00%,在位内膜为38.0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异位内膜上皮细胞中Vimentin的表达阳性率为74.00%,在位内膜为54.0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异位内膜组织中E-cadherin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内膜组织,而Vimentin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织(P<0.001)。内异症患者分泌中期血清中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上皮细胞的标志分子E-cadherin表达降低,而基质细胞标志分子Vimentin表达上调,说明上皮-间质转换过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相关,而且雌激素可能参与了介导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间质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方式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在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因IUA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24例为观察组,因不孕症行宫腔镜检查患者26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ER-α,ER-β和PR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组织ER-α、ER-β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增殖期[(0.653±0.039)、(0.498±0.024)]和分泌期[(0.524±0.014)、(0.387±0.029)]均高于对照组[(0.591±0.013)、(0.449±0.011),(0.476±0.029)、(0.327±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R蛋白表达水平为(2.75±0.97),对照组为(3.21±1.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UA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ER表达水平高于非IUA子宫内膜组织,均表现为月经周期性,PR的表达方式与非IUA子宫内膜组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柯妍  沙青  严丽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603-4605
目的:探讨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和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能力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患者(包括36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和22例子宫腺肌症)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及15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对照组)中ki-67的表达情况,以增殖指数为统计指标。结果:卵巢EMS和子宫腺肌症的在位和异位内膜ki-67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子宫内膜和EMS组在位内膜的腺体和间质的ki-67表达在增生期均显著高于分泌期,EMS异位内膜增殖指数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异位内膜ki-67增殖指数在增殖期低于在位内膜,但在分泌期则显著高于在位内膜(P<0.01);EMS异位内膜腺体Ⅰ~Ⅱ期时的ki-67表达高于Ⅲ、Ⅳ期(P<0.05),但在位内膜的ki-67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67增殖指数反映了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活性,EMS异位内膜细胞持续增殖活跃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璐  李斌  王君  范颖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6):903-906
目的:通过检测ER、PR、PCNA在子宫腺肌病(Am)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ER、PR在Am细胞增殖活动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Am组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30例对照组正常内膜中ER、PR、PCNA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结果:异位内膜组ER、PR表达均低于在位内膜(P<0.05)、高于正常内膜(P<0.05);PCNA表达高于在位和正常内膜(P<0.05);正常和在位内膜组ER和PR表达呈中度正相关(P<0.05),ER和PCNA表达也呈正相关(P<0.05)。1级和2级异位内膜组ER、PR表达和PCNA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位内膜ER、PR、PCNA的表达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5),异位内膜三者表达无周期性(P>0.05)。结论:Am异位内膜组ER、PR与PCNA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且缺乏周期性变化,提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卵巢激素的调节,可能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存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和增殖分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探讨它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20例异位内膜组织、在位内膜组织中整合索αVβ3的表达,并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对照.结果: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整合素αVβ3的表达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合素αVβ3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淋巴增强结合因子1(LEF1)、β-连环素(β-catenin)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因子宫腺肌病于本院就诊并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89例,分为在位内膜组织组及异位内膜组织组;宫颈原位癌患者8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各内膜组织中LEF1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膜组织中LEF1、β-catenin蛋白表达;Pearson法分析子宫腺肌病内膜组织LEF1 mRNA与β-catenin mRNA相关性及与临床特征关系。结果:LEF1、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阳性表达率均异位内膜组最高、在位内膜组居中、对照组最低(P0.05)。子宫腺肌病在位、异位内膜组织LEF1 mRNA与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475、0.658,P0.05),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LEF1、β-catenin阳性表达与LEF1、β-catenin阴性表达者子宫大小/腺肌病灶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LEF1、β-catenin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在位内膜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其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雌激素及其受体调节剂对去势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组织中NF-κB和MMP-9的影响。方法:44只APOE-/-小鼠喂养4 周, 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 将其随机分成模型组和5组不同给药组:生理盐水0.2 mL/d(模型组);戊酸雌二醇0.13 mL/d + 地屈孕酮0.13 mL/d(HT组);ICI 皮下注射0.13 mL/周+戊酸雌二醇0.13 mL/d(ICI+E2组);ICI 皮下注射0.13 mL/周+戊酸雌二醇0.13 mL/d+地屈孕酮0.13 mL/d(ICI+HT组);戊酸雌二醇0.13 mL/d+PHTTP 0.13 mL/d(PHTTP+E2组);戊酸雌二醇0.13 mL/d+地屈孕酮0.13 mL/d+PHTTP 0.13 mL/d(PHTTP+HT组)。8周后,获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胸主动脉组织后行总RNA提取、逆转录,利用real-time PCR 检测小鼠胸主动脉NF-κB和MMP-9的mRNA含量。结果:各组NF-κB mRNA 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P-9 mRNA 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PHTTP+E2和PHTTP+HT组NF-κB表达显著升高(P=0.047和P=0.035),ICI+HT组NF-κB的表达明显低于PHTTP+HT组(P=0.028);模型组、HT组、ICI+E2组及ICI+HT组间NF-κB的表达差异不明显(与模型组相比,P分别为0.072,0.068和0.054)。结论:ERα介导的激素替代治疗(PHTTP+E2和PHTTP+HT)使NF-κB的表达升高,提示ERα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不利。  相似文献   

12.
李靖  冯力民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68-1070
目的:通过研究绝经期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全层中的表达,比较它们在子宫内膜、浅肌层、深肌层和浆膜层中的梯度分布情况,为乳腺癌术后在去除子宫内膜的情况下可否安全地服用他莫昔芬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因子宫脱垂需行子宫全切术的绝经期患者,在相同的宫体部位分别取子宫体的全层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不同病症中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全层(内膜层、浅肌层、深肌层及浆膜层)中的表达情况,采用LeicaQ500IW图像分析仪和Olympus光学显微镜进行测定,对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率进行比较。结果:雌、孕激素受体在绝经期子宫内膜层中高度表达,与其他各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浆膜层含量最少,与其他各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浅肌层与深肌层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结论:绝经期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子宫各层中雌、孕激素受体含量较低,但在子宫内膜中仍占多数,故绝经期乳腺癌妇女长期服用他莫昔芬会引起子宫内膜病变,剥除子宫内膜后,破坏了大部分雌、孕激素受体,可以安全、有效地长期服用他莫昔芬。  相似文献   

13.
雌激素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化学物的拟雌激素样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雌激素受体在化学物雌激素样作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和介导作用,雌激素受体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与雌激素受体发生作用的调节因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将对在以上各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复发性自然流产病因复杂,仍有近50%的复发性流产病因不明。辅助性T细胞1型(Th1)和2型(Th2)失衡是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特征。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可通过基因途径和快速信号反应途径影响T细胞功能,进而影响Thl/Th2型细胞因子间的动态平衡,可能导致复发性流产。雌激素受体在绒毛和蜕膜组织中表达量降低也可能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发生。通过对雌激素受体与T细胞功能的分析,着重对雌激素受体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5.
雌激素及其受体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发性自然流产病因复杂,仍有近50%的复发性流产病因不明。辅助性T细胞1型(Th1)和2型(Th2)失衡是复发性流产的重要特征。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可通过基因途径和快速信号反应途径影响T细胞功能,进而影响Thl/Th2型细胞因子间的动态平衡,可能导致复发性流产。雌激素受体在绒毛和蜕膜组织中表达量降低也可能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发生。通过对雌激素受体与T细胞功能的分析,着重对雌激素受体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6.
雌孕激素受体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上皮性卵巢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明确ER、PR在上皮性良、恶性卵巢肿瘤以及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中不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中的表达,从而对上皮性卵巢肿瘤的诊断、内分泌及基因治疗提供依据,以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对60例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病理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ER、PR;采用SPSS软件χ2检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在上皮性卵巢良性肿瘤(22例)中ER阳性率27.27,PR阳性率22.72,阳性率较低;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38例)中的阳性率较高(ER76.32、PR71.05),两者比较,χ2=13.79、χ2=13.07,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②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中不同临床分期ER、PR的表达不同,随着临床期别的上升ER、PR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早(Ⅰ、Ⅱ)、晚(Ⅲ、Ⅳ)期比较,四格表确切概率法P>0.05,无显著性差异。③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中ER、PR在不同的病理分级中的阳性表达率不同,在高分化组的阳性率最高,在低分化组阳性率最低,P>0.05,无统计学意义。④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中不同病理类型的ER、PR表达不同,浆液性(21例)与粘液性(15例)肿瘤均呈高表达,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ER、PR的阳性表达在上皮性卵巢良、恶性肿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在上皮性良性肿瘤中呈低表达,而在上皮性恶性肿瘤中呈高表达。②ER、PR阳性表达在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不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中的表达不同,但无显著性差异。③临床工作中通过对它们的评价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镉染毒对去卵巢大鼠肾脏中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健康12周龄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蒸馏水)组、去卵巢(蒸馏水)组、染镉(200 mg/L)去卵巢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切除小块卵巢周围的脂肪,去卵巢组和染镉去卵巢组切除双侧卵巢。术后1周,采用自由饮水方式进行染毒,连续染毒12周。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大鼠血镉、尿镉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雌二醇、β2-微球蛋白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肾脏组织中ERα、ER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去卵巢组染镉组12周末体重下降(P0.05)、肾脏系数升高(P0.05),去卵巢组及染镉去卵巢组雌激素水平降低(P0.05);与去卵巢组相比,染镉去卵巢组体重、雌激素水平降低(P0.05),肾脏系数、β2-微球蛋白、尿镉及血镉水平升高(P0.05);染镉去卵巢组血镉与尿镉、β2-微球蛋白、肾脏ERβ的表达水平正相关(P0.05),而与ERα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结论重金属镉可降低去卵巢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及增加雌激素受体β受体表达,这可能是镉的肾毒性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了解人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子宫内膜周期性的变化,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全切子宫组织的ER和PR。结果显示ER、PR在腺体、间质及肌层中的分布不完全相同,并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腺上皮中PR的变化较明显,分泌晚期PR消失。间质及肌层中ER、PR的变化不如腺上皮明显,但在分布上也存在着疏密的变化。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ER、PR的这些变化提示:依赖于性甾休激素的组织在生长与分化中可能是通过受体的变化来调节其功能。  相似文献   

19.
The estrogen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rat α-fetoprotein (AFP) and the testicular cytoplasmic estrogen receptor (EZR) and the ontogen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wo estrogen binding moieties were investigated. Sucrose gradient sediment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FP migrated as a single 4.6S peak whereas the receptor migrated as a single peak in the 8—9S region. Scatchard analyses of the binding data demonstrated high-affinity (108 M?1), high-capacity (450 pmol/mg protein) binding sites for AFP-estradiol and high-affinity (1010 M?1), low-capacity (16 fmol/mg protein) binding sites for receptor-estradiol. Estradiol binding in serum (AFP) was high at birth, declined during the first 2 weeks and fell to low levels during the fourth week of life. In contrast, the testicular E2R was not detectable before day 21, rose after day 23, and reached adult concentrations by day 35. The inverse pattern suggest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appearance of AFP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receptor. However, in vivo administration of Dexamethasone, which resulted in a precocious decrease in AFP levels, had no effect on the ontogeny of the receptor. The ontogenic patterns of these two estrogen binding moieties may determine the onset of testicular sensitivity to estrogen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远期损害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既往有服用米非司酮紧急避孕史患者(A组),24例既往有服用米非司酮流产史患者(B组),30例既往有早期妊娠行人工流产病史的患者(C组),3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减少。患者就诊后记录其月经量改变情况,检测其血清性激素水平以及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强度。对3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在A组中的表达分别比在B、C两组中的表达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B、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在3组中的表达情况与ER相同。在A、B、C 3组内分别做比较,ER、PR的表达强度在同一组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测大剂量服用米非司酮引起月经减少,可能与ER、PR表达下降、子宫内膜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