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绝经后骨质疏松是一类由雌激素缺乏引起的,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点的骨骼疾病,可诱发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严重的并发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存在诸多副作用,部分药物甚至对器官、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亟待寻求一条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肠道菌群是定植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总集,而益生菌是由肠道有益菌组成的膳食或药物补剂。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机体正常骨改建与骨代谢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并且益生菌在部分骨代谢疾病治疗中已初步展现了较好疗效,提示肠道菌群可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的潜在靶点并且益生菌的应用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新治疗方法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益生菌对其的治疗效果,并从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上皮屏障功能以及机体免疫系统调控3方面探讨肠道菌群、雌激素和益生菌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致病与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肠道微生态是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共同建立的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系统,其依靠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途径与人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微生态系统失衡是导致全身免疫系统变化、引发全身多种代谢性或炎症性疾病的关键因素[1]。肠道微生态能通过免疫系统与骨关节炎病程进展的各阶段发生关联,这使得从肠道微生态入手研究骨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骨关节炎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机制,为预防和治疗骨关节炎新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态由肠道正常菌群及其所生活的环境组成,是人体最主要、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已有许多研究探讨了肠道微生态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笔者试从酒精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述酒精导致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认为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改变了菌群组成和肠道环境,破坏了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增加了拟杆菌门,减少了厚壁菌门(尤其是乳酸杆菌),加之酒精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破坏了骨代谢平衡,最终导致了酒精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研究证实氧化应激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发病机制。妇女绝经后受衰老和雌激素不足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增高,使骨重建失衡,导致骨质疏松发病。其中衰老、雌激素缺乏、Fox O转录因子、Nox亚型与活性氧的产生和骨质疏松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氧化应激导致骨质疏松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氧化应激介导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氧化应激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相关因素及机制,并结合抗氧化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现状和远景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约10%~1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结石。大多数(90%)胆囊结石属于胆固醇结石,目前胆固醇结石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调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保持稳态与宿主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参与物质与能量的代谢,促进免疫系统发育与成熟,形成屏障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攻击,有助于人体内稳态调节。然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包括结肠炎、结肠癌和胆囊结石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胆囊结石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处于失衡状态,这种菌群失衡影响胆汁酸的肝肠循环,导致胆汁酸和胆固醇代谢紊乱,这可能是胆固醇结石发生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概括了胆固醇结石形成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胆汁酸代谢。  相似文献   

6.
泌尿系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在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占居首位,并且近年来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导致尿石形成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与遗传、代谢及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以草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草酸钙结石最为常见,随着医学发展,对于泌尿系结石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诊疗体系,近年来尿石的成因及预防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微生态体系是以肠道正常定植菌群为核心的人体微生态系统,与肥胖、糖尿病、炎性肠病等多种人体疾病有直接关系,目前发现肠道微生物可能在泌尿系结石的发病机制和预防中起作用,其中研究较多的产甲酸草酸杆菌参与人体内草酸的代谢,可能通过"肠道微生态-肾脏"轴参与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本综述主要阐述泌尿系结石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为泌尿系结石的成因及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肠道菌群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GID)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为其发病机制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通过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2日期间的有关“肠道菌群”“肠道微生物群”“肠道微生态”“脑-肠轴”“胃肠功能”“胃瘫”“肠麻痹”“肠梗阻”的文献,将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肠道菌群多样性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GID症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通过对食物的代谢,产生5-羟色胺、褪黑激素、短链脂肪酸、琥珀酸、乳酸等代谢产物调节胃肠道运动功能和黏膜屏障功能。结论 肠道菌群失衡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GID密切相关,但目前发现的相关细菌代谢产物有限且相关作用机制需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8.
中国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率高,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尚无根治手段,积极探索CKD进展的危险因素是目前肾脏病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越来越多学者指出,肠道菌群变化与CKD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性,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CKD患者肠道黏膜受损后可引起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雌激素受体基因PvuⅡ基因分型,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测759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腰椎、股骨上段的骨密度和198例雌激素受体基因PvuⅡ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的年龄、体重指数等因素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在PP型,低体重是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的危险因素;在pp型,高龄是大转子、Ward’s区骨密度的危险因素;在Pp型,高龄是腰椎、股骨颈、Ward’s骨密度的危险因素;低体重是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雌激素受体基因PvuⅡ多态性筛选危险因素对临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肠道微生态与创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以期为高质有效的创伤救治提供思路。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创伤的文献进行分析并综述。结果 创伤后肠道微生态发生变化,但创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明确,肠道微生态制剂(如益生菌)、粪菌移植、中医治疗等可以维护创伤后肠道微生态。结论 创伤与肠道微生物态的关系可能为创伤后改善结局提供有价值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思路,但创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机制以及干预措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骨病,由于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失衡造成骨量减少及骨密度的降低,与此同时骨组织微结构的破坏导致骨折风险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激素、内分泌、免疫、肠道菌群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微生物-肠-骨轴成为了骨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从肠道粘膜屏障、骨免疫学、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等方面对肠道菌群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达15.7%,预计到2020年,我国骨质疏松和低骨量患者将增加至2.8亿,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其发生机制较复杂,目前仍未彻底阐明,常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消化系统疾病有胃切除术后、慢性肝脏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研究发现,消化系统疾病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失调,而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从发病、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因此,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与肠道菌群失衡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从肠道菌群的视角探讨消化系统疾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对于开拓该类合并症的防治思路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且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AP的病程进展被证明与病人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临床上也常运用抗生素、益生菌等疗法,以调节AP病人肠道菌群.更加深入与系统地了解肠道菌群失衡在AP进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可能为未来AP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直肠癌患者。按术前肠道准备、抗生素应用和术后禁食3个因素进行析因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人组患者分为8组.每组8例。收集手术前后粪便标本,倍比稀释后分别涂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恒温培育48h,对肠道细菌进行计数.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菌群变化的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各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细菌总数、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肠球菌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O.05);且杆菌与球菌的比例(杆球比)显著紊乱。各组术后细菌总数经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显示.肠道准备、抗生素应用及术后禁食均为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均P〈0.05)。与上述3项因素均限制组相比,抗生素未限制组术后大肠杆菌、类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及细菌总数均下降,杆球比升高(P〈0.05);肠道准备组术后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细菌总数及杆球比均下降(P〈0.05);术后禁食组术后类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细菌总数及杆球比均下降(P〈0.05)。结论抗生素、肠道准备及术后禁饮食均可影响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在数量及比例的改变.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5.
The absolute number of hip fractures is large, increasing, and related to osteoporosis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By 65 years of age, 50% of women will exhibit bone mineral below the fracture threshold; by age 85, 100%. Trabecular bone loss, which occurs before cortical bone loss, is characteristic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while cortical bone loss, which increases with age (especially after the age of 70), is characteristic of senile osteoporosis. Estrogen treatment is reasonable for early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less so for the senile variety. The elderly often lose the renal ability to 1-alpha hydroxylate 25-OH vitamin D and thus lose the ability to absorb calcium; they are refractory to D3 therapy, and may require more expensive therapy with 1,25-(OH)2-vitamin D. "Trivial" trauma with falls caused by loose rugs, electric cords, and the like may often be the primary cause of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 Sedative drugs are also hazardous. The polyfactorial problem of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 requires treatment by a multidisciplinary medical team.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骨质疏松是老年妇女常见病。绝经后骨丢失主要原因是骨重建单位的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平衡失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由肝和骨骼合成的生长因子,它参与骨重建,增强成骨细胞活性。方法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前臂桡尺骨中远端1/3交界处桡骨骨密度(BMD),BMD低于0.601g/cm2(x-2s)则诊断为骨质疏松。据此将76名妇女分为绝经前正常妇女(NOP1)、绝经后非骨质疏松妇女(NOP2)和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OP)三组,测定受试者IGF-1水平及其他骨代谢指标。结果随着增龄和绝经年限延长,IGF-1是维持骨质的重要因子,绝经后妇女增龄,雌激素缺乏,E2、PTH升高可引起血清IGF-1水平下降,OP组低于NOP1、NOP2组(P<0.05)。所有受试者的IGF-1与BMD、E2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年龄(Age)、甲状旁腺激素(PTH)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率骨质疏松,IGF-1水平下降,导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引起骨丢失和骨质疏松。表明IGF-1合理用药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7.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代谢性骨病,且患病率逐年升高,对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的研究已倍受临床关注。目前研究已证实骨形成和骨吸收失衡导致骨量减少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机制,其中骨形成过程中又与成骨细胞增殖、外基质成熟、骨基质矿化障碍密切相关,而且可能涉及成骨细胞与不同相关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关联。本文就成骨细胞及其介导的相关信号通路在老年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以期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退化进而极易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有关调节肠道菌群进而干预骨质疏松症的研究逐渐兴起。炎症性肠病是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炎症免疫变态反应,而炎症性肠病与骨量丢失密切相关。近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肠道MicroRNA直接的相互作用可以治疗炎症性肠病。为此,我们提出设想,肠道菌群可能调节肠道MicroRNA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潜力,现从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MicroRNA与骨质疏松症;肠道菌群与MicroRNA;炎症性肠病与骨质疏松症四方面展开综述,支持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道MicroRNA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观点,为骨质疏松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肠道微生物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个基因库,在维持人体平衡中起主要作用。不良饮食习惯、抗生素滥用、病理状态和生活环境改变会对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以引起多种疾病。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入了一个新术语"骨微生物学",该研究领域旨在弥合骨骼生理学、胃肠病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之间的差距。本文简要介绍了肠道菌群通过免疫系统、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骨代谢的潜在机制,通过研究肠道菌群与骨骼健康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维持骨骼健康和最大程度地减少骨质疏松症很重要,而且对于肠道微生物群是否可作为骨质疏松症新型治疗靶标以及是否可用作骨折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骨质疏松。近年来有学者发现,除了雌激素通过调节钙离子水平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镁离子也有可能会影响骨质的形成与吸收。血清镁及雌激素相互作用改变了骨质的钙含量,即二者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存在一定关联,但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却并不十分明确。众多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一种镁离子或钙离子含量对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影响,在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镁/钙离子的含量比显得更为重要。研究显示,血清镁离子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会引起钙离子代谢异常,可能导致两种离子的浓度比失衡,进而对骨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增加女性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因此维持绝经后体内镁/钙平衡有利于维持骨组织代谢的稳定,同时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线索。即不能单纯的强调补充镁离子或者钙离子,而是应该根据患者血清中钙镁离子的具体浓度和比例来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