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向灌流法研究紫草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紫草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紫草素的浓度变化,研究紫草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紫草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结肠>空肠>十二指肠>回肠,且各肠段的Ka和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浓度紫草素的Ka,Papp均无统计差异。结论:紫草素在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结肠吸收最好,药物浓度对紫草素的Papp和Ka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叶黄素微囊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不同肠段、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结果: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且各肠段的Ka,Papp值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叶黄素微囊在大鼠肠道无特定吸收窗,药物质量浓度对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环维黄杨星D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和最佳吸收部位.方法 采用改良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浓度,考察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和药物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 环维黄杨星D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段较小,在回肠和结肠段较大,且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17.05 ~ 178.90 mg·L-1的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 05).结论 环维黄杨星D在肠道中下部吸收较好: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灯盏乙素对瑞舒伐他汀在大鼠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以HPLC法测定瑞舒伐他汀的浓度,计算瑞舒伐他汀的肠道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吸收系数(Papp)。考察灯盏乙素对瑞舒伐他汀在肠道吸收的影响。结果:灯盏乙素联用瑞舒伐他汀吸收速率常数、表观吸收系数与单用瑞舒伐他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给予灯盏乙素不会影响瑞舒伐他汀在肠道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刘诗雨  柏希慧  董林娟  王昌利  宋逍 《中草药》2016,47(14):2488-2491
目的考察葛根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以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量,分别考察不同灌流体积流量、药物质量浓度、肠段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并对比了葛根素原料药及载药微球的吸收特性。结果灌流体积流量对葛根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有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的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在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大于在十二指肠处的值(P0.05);载药微球在空肠的Ka和Papp值显著高于葛根素原料药(P0.05)。结论葛根素羧甲基微球中葛根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其在空肠和回肠段吸收较好,羧甲基壳聚糖作为载体能显著提高葛根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6.
王丹  魏玉辉  张帆  李育卿  武新安 《中成药》2012,34(5):828-831
目的 研究拉马宁碱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并考察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及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s)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 拉马宁碱在整肠段均有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按照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的顺序下降;2-20μg/mL的药物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含OCTs抑制剂组与不含OCTs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拉马宁碱为全肠段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且P-gP及OCTs对药物的小肠吸收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连生物碱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中的转运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黄连中小檗碱和巴马汀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单向肠灌流模型,利用HPLC法分别测定小檗碱和巴马汀的量,计算2种生物碱的肠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析肠吸收特征.结果:小檗碱和巴马汀在各肠段的吸收有显著性差异,小檗碱( 50 mg·L-1)的Papp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巴马汀(160 mg·L-1)的Papp为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质量浓度对小檗碱和巴马汀在同肠吸收的Papp有显著影响;相当浓度的小檗碱和巴马汀的在不同的灌流液中灌流Ka为戊己丸配伍方>黄连提取物>标准品.结论:小檗碱和巴马汀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在回肠段吸收最好;其吸收不是以简单的被动扩散起作用;以戊己丸和黄连粗提取物给药时可显著促进黄连中生物碱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8.
蟾毒灵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蟾毒灵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吸收实验模型,并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 蟾毒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按照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的顺序下降.2~20 μg · ml-1的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灌流液pH值对药物吸收有影响;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蟾毒灵为全肠段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且P-gp对药物的小肠吸收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秋水仙碱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秋水仙碱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为新型给药系统设计和处方研究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 以一定质量浓度的秋水仙碱溶液作为灌流液,恒速(0.25 mL/min)对Wistar大鼠不同肠段进行单向灌流,分段收集灌流液并用HPLC法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以重量法校正水分吸收的影响.结果 20 μg/mL.秋水仙碱灌流液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依次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结肠.不同质量浓度(4、20、40μg/mL)灌流液在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灌流液中含1%乳糖与不含乳糖时秋水仙碱的吸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秋水仙碱在大鼠各肠段均有不同程度吸收,且乳糖能够促进其吸收.  相似文献   

10.
研究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NSSPE)的肠吸收性质。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葛根素的浓度,考察NSSPE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葛根素的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葛根素NSSPE在各肠段Ka和Papp大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其中十二指肠显著大于空肠和回肠(P0.05),极显著大于结肠(P0.01),空肠和回肠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其余3种制剂比较,葛根素NSSPE在十二指肠中的Ka和Papp显著大于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P0.05);空肠和结肠中的Ka和Papp极显著大于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P0.01);回肠中的Ka和Papp显著大于葛根素的原料药和普通乳(P0.05),但与纳米晶无显著差别。由此证实,NSSPE能显著提高葛根素在小肠中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邢潇琳  范春雷  丛晓东  杨培培  蔡宝昌 《中草药》2015,46(11):1645-1648
目的比较姜黄素葡甲胺共晶(MGC,姜黄素与葡甲胺通过氢键连接的新共晶化合物)与姜黄素的肠吸收参数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单向灌流模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别计算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MGC在十二指肠与结肠的Ka和Papp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各肠段间吸收特征相近(P0.05)。各肠段Ka数据排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Papp数据排序: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MGC的全肠段Ka为(9.966±0.030)×10-3 min-1,Papp为(6.871±0.013)×10-3 cm/min,较姜黄素分别提高了1.53和2.21倍。结论 MGC较姜黄素有更好的肠吸收特征,提示MGC生物利用度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12.
单向灌流法评价芦荟大黄素大鼠体内肠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芦荟大黄素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以及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芦荟大黄素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芦荟大黄素的含量,计算芦荟大黄素在大鼠各肠段及加入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后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各实验组的Ka,Papp从大到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组、空肠组、结肠组和回肠组,十二指肠组与回肠组比较有明显增加(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Ka,Papp均有极显著的增加(P<0.01).含MRP2抑制剂高、中浓度组与不含抑制剂组比较,Ka,Papp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芦荟大黄素在十二指肠段吸收相对较好,在回肠段的吸收相对较差;P-gp和MRP2的抑制剂均可促进芦荟大黄素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鸦胆子油的油水分配系数,并考察鸦胆子油乳在大鼠的肠吸收性质及机制。方法:采用经典摇瓶法测定鸦胆子油的油水分配系数(P);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模型研究不同浓度鸦胆子油乳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情况,并测定其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率(F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鸦胆子油疏水常数logP的平均值为1.193。鸦胆子油乳在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吸收较好,在结肠吸收较少且不规则。其Ka、Fa和Papp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依次下降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浓度在同一肠段随着浓度增加,吸收也随之增加,高浓度与低浓度相比,Fa和Papp差异显著(P0.05),Ka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鸦胆子油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较强。鸦胆子油乳在十二指肠吸收最佳,在小肠内的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并无自身浓度抑制作用,可能主要为被动转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天山花楸叶总黄酮提取物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检测波长360 nm,流动相乙腈-0.4%磷酸梯度洗脱,利用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析天山花楸叶总黄酮提取物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天山花楸叶中6种黄酮类化合物在各肠段均有吸收,不同化合物在整个肠段的吸收程度存在差异,同一化合物在整个肠段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6种黄酮类化合物质量浓度20~80 mg·L-1时,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药物吸收不受质量浓度的影响。结论:天山花楸叶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6种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易于吸收。  相似文献   

15.
雷公藤甲素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情况,为其安全合理应用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实验,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雷公藤甲素的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和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4、8.3、20μmol/L雷公藤甲素灌流液在各肠段的有效渗透系数(Peff*)和10 cm肠段吸收百分比(10 cm%ABS)依次为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各肠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质量浓度(4~20μmol/L)的雷公藤甲素在肠道内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在大鼠肠道内有较好的肠吸收,对肠段无明显的吸收部位选择性,一定范围内的药物浓度对雷公藤甲素的Peff*和10 cm%ABS无影响,初步判断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6.
黄怀鹏  刘彩霞 《中草药》2008,39(7):1056-1058
目的 研究积雪草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试验,利用HPLC法测定积雪草苷的量,分别研究药物浓度和吸收部位对积雪草苷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25~100μg/mL,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各肠段的Ka和Papp有显著性差异,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分别为(0.0298±0.0043)、(0.0365±0.0076)、(0.0335±0.0081)、(0.0070±0.0015)min-1,Papp分别为(3.42±0.63)×10-3、(4.02±1.07)×10-3、(3.79±0.77)×10-3、(1.72±0.43)×10-3cm·min-1.结论 一定范围的药物浓度对积雪草苷的Ka和Papp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丹参提取物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装置,并用质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考察灌流液体积流量、灌流液pH值、胆管结扎、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吸收部位以及P-糖蛋白(P-gp)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吸收的影响,以HPLC法分别测定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结果在灌流体积流量0.2~0.8 mL/min,随着灌流体积流量的增大,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呈线性增大;在考察pH值为7.4、6.8、5.5时,供试液的pH值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P<0.05),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随pH值的降低而升高,pH 5.5和pH 6.8的吸收无显著差异,而pH 5.5与pH 7.4吸收有显著差异(P<0.05);胆管结扎组与不结扎组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吸收部位,丹参素的Ka和Papp分别按照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原儿茶醛则下降趋势不明显,全肠段都有很好的吸收;在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0.8、1.5、2.2 mg/mL时小肠中丹参素的Ka和Papp随质量浓度升高而降低,而原儿茶醛吸收参数则无明显变化;含P-gp抑制剂组与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Ka和Papp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灌流体积流量对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有显著影响;随着pH值的降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吸收增加;胆管结扎与否对吸收没有显著影响;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整个肠段都有一定吸收,丹参素在肠上端吸收要比下端好;随着丹参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大,原儿茶醛的Ka和Papp无明显变化,故其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推测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而丹参素的Ka和Papp有明显减小的趋势,推测其吸收机制除被动扩散外,还可能有主动吸收或易化扩散;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均不受P-gp的外排吸收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四乙酰葛根素(4ac)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模型,通过HPLC法测定出口处灌注液中4ac的浓度,计算4ac在小肠各个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及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 4ac在小肠段的吸收情况是十二指肠回肠空肠,4ac浓度为100μg·mL-1与150μg·mL-1在十二指肠的吸收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4ac主要在十二指肠段吸收,可开发为口服制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黄酸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并考察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其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大黄酸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流液中大黄酸的含量;分别计算大黄酸单独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以及在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和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存在的情况下,在大鼠肠中吸收的Ka和Papp值;比较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大黄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均具有较高的Ka和Papp值,并且随肠道的生理走向吸收率降低,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当加入不同浓度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后,与空白组比较大黄酸的吸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大黄酸属于易吸收化合物,并且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具有相似的吸收特性;其在大鼠肠内的吸收不受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的影响,因此推测大黄酸的吸收不受P-gp和MRP2的外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不同肠段、不同浓度的吸收分数(F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各肠段的吸收均比较差,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较回肠和结肠略好,质量浓度、肠段对Fa和Papp无明显影响。结论:丹参素和丹酚酸B在全肠道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且吸收比较差,无特定吸收部位,不受药物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