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运动疗法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2月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8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术后给予运动康复疗法,观察组43例在运动康复疗法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连续治疗12周。对比2组患者疼痛程度、患膝肿胀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伸度数、内旋度数、外旋度数)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IKDC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膝疼痛VAS评分和患膝肿胀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屈伸度数、内旋度数、外旋度数及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0%(37/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4%(2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P0.05)。结论针灸联合运动康复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疼痛、肿胀,改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功能,有助于促进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胫骨隧道法与骺板规避法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关节镜下胫骨隧道法缝线固定15例,采用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缝线固定12例。男20例,女7例;年龄5~14岁,中位数10岁;按Meyers-Mckeever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分型,Ⅱ型17例、Ⅲ型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34 d,中位数14 d。分别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胫骨骺板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术前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膝关节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8.67°±6.20°,39.92°±7.42°,t=0.480,P=0.640;(40.87±6.32)分,(41.75±6.25)分,t=0.360,P=0.720;(50.01±5.71)分,(47.42±4.91)分,t=1.240,P=0.230]。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膝关节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1.07°±8.60°,131.33°±9.21°,t=0.080,P=0.940;(92.73±4.43)分,(92.81±4.01)分,t=0.110,P=0.910;(93.27±3.92)分,(93.92±3.18)分,t=0.470,P=0.650];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膝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前(t=31.250,P=0.000,t=31.070,P=0.000;t=25.720,P=0.000,t=25.740,P=0.000;t=22.940,P=0.000,t=22.890,P=0.000)。胫骨隧道法固定组4例术后出现胫骨近端持续轻度疼痛,1例术后13个月在骺板内有骨桥形成;骺板规避法固定组无胫骨骺板损伤表现;骺板规避法固定组胫骨骺板损伤发生率低于胫骨隧道法固定组(P=0.047)。结论:对于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而言,关节镜下胫骨隧道法与骺板规避法缝线固定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膝关节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骺板规避法固定较胫骨隧道法固定能更好地降低胫骨骺板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后倾截骨角度对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在2014年2月—2017年2月,选取70例在该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观察组患者(n=35例)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5°,对照组患者(n=35例)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0°,经过治疗后探析不同角度对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胫骨角、胫骨后倾角度、膝关节线高度以及膝关节最大伸直和屈曲角度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83.2±6.9)分优于对照组(71.4±5.1)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5°的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量化胫骨前移度对评估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前交叉韧带重建,运用Kneelax 3关节测量仪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前、术后情况进行定期随访测量胫骨前移度,分析处理测量值,并比较术前、术后定期随访所测量的胫骨前移度对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评估价值。结果:在接受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胫骨前移度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1年,患肢胫骨前移度呈上升趋势,关节稳定性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3.56±4.21),明显高于术前的(62.56±3.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neelax 3可量化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膝关节前向稳定性,且测量结果可作为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胫骨端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分为单纯固定组29例与联合固定组43例,两组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单纯固定组术中单纯使用挤压螺钉固定,联合固定组使用挤压螺钉联合空心钉栓桩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单纯固定组总有效率为82.76%,联合固定组总有效率为97.67%,联合固定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固定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固定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高于单纯固定组(均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挤压螺钉联合空心钉栓桩固定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胫骨端,可增强固定物的牢固程度,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CT三维有限元建模技术在术前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股骨隧道定位点,使屈膝90°和伸膝0°位移植物的长度差小于2mm,以此丰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之术前设计思路,指导实际临床操作。方法:19例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9人19膝)术前于膝关节0°伸直位、屈膝90°位行健侧膝关节CT平扫,并以Lysholm评分法、IKDC评分法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根据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确定股骨外侧髁隧道中心点(i点),使屈膝90°和伸膝0°位i点至T点的距离变化小于2mm,并据此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术后复查患侧膝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术后6个月再次进行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测量术中实际股骨外侧髁隧道内口中心点(r点)与术前设计隧道内口中心点(i点)直线距离,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检验此偏离距离对术后关节评分改善程度的影响。结果:患者实际股骨外侧髁隧道内口中心点与术前预定位之隧道内口中心点的直线距离L和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1d的Lysholm评分差值d(P0.05)(Pearson相关系数-0.756)、IKDC评分差值d(P0.01)(Pearson相关系数-0.805)均呈显著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患者股骨隧道内口中心点实际位置距术前设计方案指导下的等长预定位点偏离越大,患者术后6个月相对术前1d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善越小,应用术前设计方案可使术后膝关节评分改善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后关节镜下保留残束重建与单束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关节镜下保留残束重建31例,单束重建42例。男47例,女26例。年龄18~51岁,中位数29岁。左膝39例,右膝3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d至17个月,中位数1个月。分别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2组患者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并比较术后12个月2组患者于屈膝30°和屈膝90°时双膝胫骨前移距离差值。结果:1IKDC评分。术前及术后12个月单束重建组和保留残束重建组患者IKDC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23±24.21)分,(38.26±18.35)分,t=0.752,P=0.426;(91.12±8.75)分,(94.12±7.23)分,t=0.845,P=0.513];术后12个月2组患者IKDC评分均高于术前(t=0.423,P=0.001;t=0.579,P=0.004)。2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术前及术后12个月2组患者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2.45±28.97)分,(47.24±27.89)分,t=0.491,P=0.501;(94.21±5.51)分,(95.61±2.98)分,t=0.780,P=0.146];术后12个月2组患者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均高于术前(t=0.213,P=0.000;t=0.458,P=0.007)。3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及术后12个月2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6±2.31)分,(2.76±2.68)分,t=0.813,P=0.079;(7.15±1.70)分,(7.45±1.72)分,t=0.851,P=0.124];术后12个月2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t=0.741,P=0.006;t=0.193,P=0.000)。4双膝胫骨前移距离差值。术后12个月屈膝30°(15磅、20磅、30磅)和屈膝90°(15磅、20磅、30磅)时单束重建组患者的双膝胫骨前移距离差值均大于保留残束重建组[(1.51±1.52)mm,(0.54±1.01)mm,t=0.127,P=0.013;(1.92±1.57)mm,(0.74±1.04)mm,t=0.226,P=0.001;(2.23±1.32)mm,(1.35±1.26)mm,t=0.121,P=0.012;(0.97±1.24)mm,(0.42±0.76)mm,t=0.452,P=0.021;(0.97±1.68)mm,(0.34±1.02)mm,t=0.521,P=0.016;(1.25±1.49)mm,(0.53±1.26)mm,t=0.530,P=0.012]。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束重建和单束重建修复ACL部分损伤,均能获得满意的膝关节功能,但是保留残束重建较单束重建能够提供更好的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法加中药熏蒸对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功能康复及对腱-骨愈合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渐进性负重、逐渐加大屈曲幅度、等长肌力锻炼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采取海桐皮汤熏蒸和手法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腱-骨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RI胫骨、股骨骨隧道增宽在矢状位、冠状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手法加中药熏蒸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患者可有效促进关节功能的康复及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四指推法合并关节松动技术在治疗膝关节前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四指推法合并关节松动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关节松动技术,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HSS、关节活动度(ROM)、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组间HSS、ROM、疼痛VAS评分及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四指推法合并关节松动技术在膝关节前叉韧带断裂重建术后关节僵硬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内外兼治”理论,大补阴丸结合针刺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48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随机分中药组、针刺组、混合组(中药+针刺组)及对照组,每组12例,分别采用口服大补阴丸、针刺疗法、口服大补阴丸联合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并于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进行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行膝关节MRI,测量股骨及胫骨隧道距离关节腔出口1 cm处的矢状位及冠状位宽度,了解骨隊道变化情况。结果:混合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以及与术前隧道宽度差值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补阴丸结合针刺疗法可有效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及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在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8例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干预组患者VAS评分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熏浴结合Maitland关节松动术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训练,观察组采用关节松动训练与中药熏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以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ROM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常规康复可改善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且中药熏浴治疗与常规康复及关节松动技术联合治疗的康复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围手术期分期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因前交叉韧带损伤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86例患者,自术前2d开始,按照自拟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围手术期分期功能锻炼方案进行锻炼,初期为术前2d至术后1周、中期为术后2~4周、后期为术后5~12周。术后测定患者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术后1周、4周、12周,患者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97±0.65)分、(1.65±0.49)分、(0.85±0.57)分,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分别为85.3°±7.57°、110.6°±7.84°、120.8°±4.28°,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72.52±7.61)分、(79.27±5.46)分、(83.27±5.46)分。结论: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分期功能锻炼,可以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即开始规范化的康复训练及其临床疗效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ACL损伤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得情况,其中治疗组37例,观察组36例。两组患者术前进行股四头肌肌力锻炼,在全麻下行ACL重建术后第2天即进行规范化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术后2周拆线后加中药熏洗治疗。结果:7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6个月,平均9.1个月。随访患者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均为阴性。治疗组膝关节范围为0100140°,观察组膝关节活动范围为05105137°。治疗组Lysholm评分术后末次随访为92.3±3.1,优为32例(90分),良为2例(7590分);观察组Lysholm评分术后末次随访为90.9±4.1,优为28例(90分),良为4例(7590分)。两组膝关节功能均提高明显。结论: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即进行规范化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后配合熏洗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中药熏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30天后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估系统评分。结果:优良率92.5%,膝关节屈伸活动度0°~110°。结论:中药熏蒸配合关节松动术可显著改善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5例,采用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联合运动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周、4周、8周,采用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指标(ROM)、视觉模拟疼痛指数评估(VAS)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周、4周、8周,观察指标ROM评分、VAS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功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活动度,减轻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缝线桥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端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前交叉韧带胫骨端止点撕脱骨折病例,记录手术时间、Lachman试验阳性例数及KT-1000膝关节稳定度测试仪的差值,手术前后患膝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Tergner评分;测量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评判是否存在畸形。结果:术后患膝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活动度较术前改善,Lachman试验弱阳性3例。KT-1000膝关节稳定度测试仪差值平均为(1.65±0.52) mm,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为-3°~3°,胫骨近端内侧角88.2°±0.8°。结论:缝线桥技术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端止点撕脱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主动快速康复锻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96例因膝骨关节炎导致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48例采用主动快速康复方法进行康复锻炼(快速康复组),另外48例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康复锻炼(常规康复组),康复锻炼共进行12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 d,测定患侧膝关节的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直角度,即膝关节最大程度屈曲时和最大程度伸直时小腿纵轴与大腿纵轴的夹角。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直角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7,P=0.627;t=-0.370,P=0.712)。术后12 d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较术前增大(82.4°±15.8°,116.5°±15.7°,t=10.606,P=0.000;80.7°±18.3°,103.3°±14.8°,t=6.653,P=0.000),快速康复组的最大屈曲角度大于常规康复组(t=-4.238,P=0.000);术后12 d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均较术前减小(23.7°±12.5°,8.7°±3.5°,t=-8.006,P=0.000;22.8°±11.3°,10.6°±5.2°,t=-6.328,P=0.000),快速康复组的最大伸直角度小于常规康复组(t=3.205,P=0.002)。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主动快速康复锻炼有利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9.
王锦 《新中医》2020,52(8):145-147
目的:分析穴位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实施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穴位针刺康复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4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情况[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差值关节位置觉(JPS)]以及术后4个月生活质量[健康状态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术后4个月,2组患者HSS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者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个月,2组患者膝关节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屈曲角度下的JPS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个月,试验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情感功能、总体健康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实施穴位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对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的疗效。方法纳入关节镜下行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护理。比较两组的膝关节肿胀程度、疼痛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结果术前两组间的膝关节肿胀程度、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治疗组的膝关节肿胀程度、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可以减轻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疼痛、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