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完全性房室(室房)传导阻滞者合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实属罕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其折返环主要在房室结和/或周围组织,心房、心室并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因此,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偶尔可发现室房2:1传导,甚至房室2:1传导,这也证明了心房、心室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本例患者心脏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结折返时经His束下传到心室,形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于房室结-心房阻滞,所以才伴房室(室房)分离,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鉴于该患者既有心动过缓又有心动过速,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在植入起搏器之前,先行房室结改良术,然后再植入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是指已植入起搏器患者发生的心动过速,频率一般>100次/分,可以分为以下3类:①心房通道起感知作用的心动过速,如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房性心动过速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心房扑动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心房颤动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心房感知、心室起搏;②起搏器特殊功能发挥作用,如抗心房颤动功能、抗频率骤降反应、心室率稳定等;③起搏器电池耗竭所致起搏器频率奔放。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中,起搏器作为PMT折返环的必须组成部分(前传支)参与折返,它对PMT的发生和维持必不可少,若起搏器停止发放心室脉冲,PMT便终止;除PMT外,大部分情况下起搏器对于其它起搏器参与的心动过速的发生和维持并不是必不可少,若起搏器停止发放心室脉冲,心动过速不一定终止。  相似文献   

3.
名词解释     
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tachycardia ,PMT)为由起搏器诱发和维持的心动过速,多发生于双心腔起搏器患者。最常见的是折返性或循环性心动过速,折返环的一部分是由起搏器组成的。常由室性早搏逆传入心房所诱发,亦可由房早所致,或由心房过度感知引起。发生该形式的PMT尚需存在室房逆传,同时室房逆传时间超过心室起搏后心房不应期。心电图特点是起搏的QRS波后有逆行P波,P R间期等于所程控的房室延迟,心动过速频率等于或接近起搏器最大跟随频率(曹静 杨俊娟)折返  折返(reentry)指心脏的一次激动经…  相似文献   

4.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双腔起搏器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不仅能有效地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还能保证房室顺序收缩,防治起搏器综合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是由双腔起搏器参与诱发和维持的心动过速,可对患者产生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出现明显的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正确识别和处理PMT,必须对双腔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有明确的认识.一、定义PMT又称循环性心动过速(endless-looptachycardia),是指植入双脏起搏器患者在伴有室房逆传功能时,连续发生心室起搏后逆行P波触发心室起搏所引起的反复性心动过速.PMT的特征与房室旁束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相似,心房电极导线、起搏器及心室电极导线为折返环路的顺向支,心室肌、希氏束、房室结及心房肌为折返环路的逆向支.  相似文献   

5.
正心室异位搏动或起搏时,激动沿正常房室通道或旁道从心室传到心房时所表现的心电现象称为室房传导现象[1]。室房传导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心电现象的电生理基础,也是引发起搏器综合征的主要原因[1-2]。当心脏传导系及各腔室处于静息状态时,心房激动可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并激动心室,同样,心室激动也可通过房室通道逆传心房。在有房室旁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心  相似文献   

6.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原 《心电学杂志》2003,22(1):49-51
双腔心脏起搏器经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进行先心房后心室心脏双腔起搏,与单腔VVI起搏器相比具有血流动力学等多方面的优越性,属于十分理想的生理性心脏起搏方式。双腔心脏起搏器临床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合并症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这与双腔起搏器的功能特点相关。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发生时,将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其起搏心电图十分常见且重要。为提高对这一合并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必须熟悉其心电图特点。一、发生机制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是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可能发生的一种折返性心动过速。其发生原因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起搏器参数的优化,尽可能减少心室起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心室起搏时诉胸闷、心悸不适,82例患者,设置最长的房室间期(AVD),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至450ms,关闭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如仍有不适症状,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较长时间监测或Holter等检查方法查找发生心室起搏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 62例病人症状消失,仍有20例有不适症状。导致心室起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1)2例活动后因起搏器频率适应性功能致心房起搏频率增加后,出现二度I型房室阻滞,关闭频率适应性起搏功能后症状缓解;(2)2例因心房误感知设置较高的感知灵敏度后心室起搏消失;(3)2例提高心房起搏电压,1例重新植入心房电极,解决了心房失夺获从而避免了心室起搏;(4)5例阵发性房速/房扑患者缩短心室后心房空白期,使模式转换能发生,3例心房率较慢的房速患者设置为DDI模式,5例房颤患者降低下限频率,减少了心室起搏。结论心室起搏心律不适患者设置较长的AV间期,设置PVARP 450ms,关闭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如仍有不适症状,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进行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找出导致心室起搏的原因,并对起搏器相关参数进行设置,能有效减少或消除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8.
<正> 本例是由于心室电极脱位导致起搏器功能障碍。心房和心室电极脱位的迹象是起搏器诱发的室性早搏、导管诱发的短暂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电极夺获心室失灵。当心房活动被充分感知的同时,心室夺获突然丧失而发生晕厥。附图A系心脏骤停前大约6.5小时所描记,心房活动60~75次/分。↑所示三次搏动的正常房室顺序起搏,心室起搏紧随患者自身窦性P波之后,系正常的VDI型(心室起搏和房室双腔感知)。起搏器功能障碍表现为:(1)紧随起搏P波之后的起搏脉冲没有夺获心室,见所示;(2)不伴起搏脉冲信号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9.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起搏器介导的人工折返性心动过速,而后者是指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感知驱动器引起的起搏性心动过速、非同步起搏诱发的心动过速、起搏器自主性心动过速(频率奔放现象)、心房电极感知过强引起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和起搏电极交叉感知引起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其中以前者最为常见.本文通过2例心电图分析着重介绍起搏器介导的人工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0.
双心房同步起搏(AAT)不仅能保证房性心率较慢时,起搏器同步起搏左右心房,且在左房或右房出现早搏时,能及时触发另一心房起搏,达到双房持续性同步除极和复极,能有效预防房早诱发的折返性房性心律失常。本院对2例阵发性房颤伴房间传导阻滞者行双心房同步起搏,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鉴别有时较困难,尤其是不典型AVNRT与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鉴别,不典型AVNRT在心动过速发生时最早心房激动位于后间隔区域,与后间隔旁道引起的AVRT相似。通常检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方法仅能鉴别63%的不典型AVNRT。该文介绍了两者的主要电生理鉴别方法,包括希氏束旁起搏、在希氏束不应期给予心室期前程序刺激、心室或希氏束旁起搏后间期与心动过速周长之差(PPI-TCL)和刺激信号至心房波减去室房(SA-VA)间期的区别、校正的心室PPI-TCL和VA间期、心动过速时VA分离现象及TCL行心室起搏时的VA间期与心动过速时的VA间期之差等9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起搏器为了防止电磁干扰或其它心电干扰导致错误的起搏抑制,设置了噪声反转功能。当起搏器遇干扰信号启动噪音反转功能后,不论有无自身激动存在,它将以下限频率或传感器频率发放脉冲。双腔起搏器心室安全起搏功能是为了防止交叉感知引起心室起搏的抑制。在心房起搏事件后,将开启一个110ms的安全起搏间期,在此间期内如发生心室感知,起搏器将在心房起搏110ms后发放心室电脉冲。室性心动过速致双腔起搏器噪音反转并心室安全起搏的心电图极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起搏功能障碍及可能发生的自身心律失常。方法分析8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随访者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结果①83%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室性融合波和假性室性融合波;双腔起搏器中的上限频率+模式转换、心室安全起搏;单腔起搏器中的起搏器滞后功能;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②17%起搏功能障碍,包括室房逆传、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③81%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安置永久起搏器后起搏心电图变得复杂,只有对正常起搏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正确处理,以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习用的心室起搏术纵可改善窦结节病(SND)的症状,却未能影响其预后。此固可用 SND 自然病程不受心脏起搏影响来解释,但亦可能与心室起搏的不良血流动力学效应(房、室激动不同步或心房逆行性激活等)有关。本文旨在比较使用心室同步型(VVI)及心房抑制型(AAI)起搏器的 SND 病人之自然病程。方法:本研究集两家瑞典医院自1979年10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能够快速、准确鉴别室房传导途径的简便方法。方法选择射频消融(RFCA)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共55例,55例患者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内膜标测心房逆传激动顺序均为向心性分布,诱发心动过速后,以快于心动过速10~20次/min的频率起搏心室(RV)、观察心室被起搏刺激完全夺获之前的心室融合波是否伴有心房激动的提前或延迟,若有可诊断为间隔旁道逆传参与的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若无即可排除AVRT。结果心室拖带中室性融合波发生心房逆传,诊断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91.89%,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1.89%,临床准确性为94.55%。结论心室拖带中室性融合波逆传心房是一种诊断间隔旁道参与的AVRT的重要方法,而且简便快捷、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双腔起搏器以心房跟踪模式工作时,由于房室失同步,逆传P波在不应期外被心房感知,引起心室跟踪,并再次出现室房逆传,如此反复循环,形成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美敦力的PMT干预功能可以在发生PMT时自动识别并通过延长心室后心房不应期而自动终止PMT。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快速心房起搏最短1:1房室传导时最大PR间期与RR间期比值在鉴别阵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意义,分析比较了20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2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前,后快速心房起搏时最短1:1房屋传导的PRmax/RR。AVNRT组消融前,后心房快速起搏时最短1:1房室传导的PRmax/RR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8.
心室起搏在心脏病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肯定的地位,而心房起搏却应用较少,适应征的发展也慢。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为: (1) 建立恒定的心房起搏和感知 (sen-sing)比较困难。 (2) 与心室起搏相比,心房起搏所能控制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相对地较少。而且,房性心律失常常能被心室起搏所控制或改善。 (3) 几乎在心脏的每一部位,心室信号至少与心房信号等大,常常远比心房信号为大,以致由心房信号触发的起搏器可能因感知心房、心室信号或两者而工作不规则。有时,心房活动不能重新排列心房起搏器的脉  相似文献   

19.
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时,心室波(QRS波)起点与其后心房波(P波)起点之间的时间间期为RP间期。当RP间期≥50%心动过速RR间期,即RP>PR时,称长RP心动过速。长RP心动过速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FS-AVNRT)、持续性交界性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房扑伴2:1房室传导、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速。上述多  相似文献   

20.
解答部分     
答案一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频率为136 bpm,由未下传的房性早搏(PAB)终止。由于完全性室房(VA)传导伴长VA传导时间,以致于心房起搏的不应期后才出现逆行P波。每一QBS波后跟随的心房活动(如图1箭头示),被起搏器心房电极感知,触发心室起搏,心室起搏后又逆传入心房,再被感知后,触发心室起搏,如此循环不已,形成PMT。故此心动过速是心房感知、触发心室所致。这种心动过速的诊断应考虑窦性心动过速(简称窦速)、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和PMT。但窦速或房速可通过P波的形态区别于PMT。PMT在下肢导联有倒置P波。窦速时,颈动脉窦按压可降低窦率和心室起搏频率,房速则无反应。因为按压颈动脉窦可产生VA传导阻滞,PMT则可被终止。磁铁试验可使DDD起搏器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