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究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两组患者均予以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PNF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互动式头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评估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Berg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两组Berg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依次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14.6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体内神经因子水平,促进神经修复,缓解痉挛状态,改善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单纯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25例)、音乐联合康复组(25例)和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26例)。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解除引起痉挛的各种诱因,正确的体位摆放和物理治疗;音乐联合康复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予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师用节奏听觉刺激、模式性感觉促进及治疗性器乐演奏3类技术为患者治疗;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在音乐联合康复治疗基础上,予头针疗法,取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进行透刺并留针,留针期间每隔10 min捻针1次,每次2 min。以上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及静息状态下偏瘫侧肘、膝关节被动活动时的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FMA、BI、MAS这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MAS分级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FMA、BI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音乐联合康复组及康复组(均P0.05),音乐联合康复组MAS分级低于康复组(P0.05)。结论: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常规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相比,临床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镜像组和头针组,每组26例(镜像组及头针组各脱落1例)。3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接受TOMT治疗,每天40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头针组在头针结束后进行TOMT治疗,互动式头针组在头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TOMT治疗,两组取穴均为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及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留针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部分评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屈肘肌群肌张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各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3组患者治疗4、8周后FMA评分、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治疗4周后MA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8周后互动式头针组患者FMA评分、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优于镜像组和头针组(P0.05),头针组均优于镜像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结合TOMT治疗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头针后TOMT治疗和单纯TOMT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体针治疗,观察组给予头针结合体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83.33%(25/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确切,可有效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解除肢体偏瘫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针百会透太阳联合阳明经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30例予头针百会透太阳针法治疗;头针联合体针组(以下简称体针组)30例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头针疗法同头针组,体穴取穴以患侧阳明经穴为主,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及合谷,下肢取梁丘、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昆仑、内庭及太冲,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头针联合埋线组(以下简称埋线组)30例予头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头针疗法同头针组,穴位埋线治疗取穴同体针组。3组均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偏瘫分期变化情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并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障碍分期标准对患者偏瘫状况进行分期评价。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93.3%,体针组总有效率86.7%,头针组总有效率73.3%,埋线组疗效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P0.05);3组治疗1、2个月后FMA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且埋线组治疗1、2个月后FMA评分均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同期水平(P0.05);埋线组治疗1、2个月后Brunnstrom偏瘫分期改善情况均优于体针组和头针组(P0.05)。结论头针百会透太阳联合阳明经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偏瘫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对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体和生理功能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互动式头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评分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 <0.05)。2组患者治疗后MA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者治疗后SF-36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SF-36中的躯体功能和生理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 <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生理功能,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功能,有助于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 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 例。2 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BI) 量表对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MAS 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患者上肢FMA 评分与BI 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推拿点穴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点穴疗法。两组疗程均为21天,观察FMA量表、BI量表评分及上肢肌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FMA评分和B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Hmax/Mmax值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点穴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确切,对于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蜡疗、火针治疗以及联合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蜡疗组(30例)、火针组(30例)、联合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0 d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蜡疗配合火针组MAS评分低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蜡疗组和火针组(P0.01);蜡疗组FMA评分高于火针组(P0.05)。蜡疗配合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蜡疗组的83.3%和火针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蜡疗配合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疗效优于单纯蜡疗、单纯火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揿针配合PNF技术治疗偏瘫肩痛的效果及对疼痛水平、上肢功能、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56例于2021年1月-2022年2月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揿针组、PNF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2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肩关节疼痛水平(VAS评分)和上肢功能评分(FMA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比较(P>0.05),治疗1、2个月三组患者VAS评分下降,FMA评分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VAS评分低于揿针组、PNF组(P<0.05),FMA评分高于揿针组、PNF组(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IL-4、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三组患者IL-4、IL-6和TNF-α水平均下降(P<0.05),联合治疗组IL-4、IL-6和TNF-α水平低于揿针组、PNF组(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诱发电位(MEP)定位下头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内科药物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MEP定位下取穴的头针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头针(双侧顶颞前斜线)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上肢及下肢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01),对照组患者下肢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MEP定位下头针联合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减轻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芍药甘草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针刺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MAS评分、BI评分及FMA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SI评分、MAS评分、BI评分、FMA评分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I评分和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SI评分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药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推拿点穴疗法辅助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2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2例)和研究组(10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推拿点穴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手功能、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范围(AROM)、最大伸展角度(MAE)、最大屈曲角度(MLE)]、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STEF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手功能、上肢功能各项评分及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肩关节MAS评分、肘关节M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肩关节MAS评分、肘关节MAS评分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点穴疗法辅助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能显著改善手功能,提高、上肢运动功能,缓解肌张力,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互动式头针与传统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头针组(35例,中止1例)和传统头针组(35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予脑梗死二级预防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互动头针组在头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上肢作业疗法,传统头针组在头针结束后进行上肢作业疗法。两组取穴相同,均取伏象头部、伏象上肢肩点、伏象上肢肘点、伏象上肢腕点等,采用飞针直刺法进针,轻捻重压震颤三联法行针,留针30 min;根据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不同,制定个体化的上肢作业疗法方案,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 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MAS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5);互动头针组FMA-UE评分、WMFT评分和MBI评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P<0.0...  相似文献   

16.
常士峰  杨保元  狄心灵 《新中医》2024,56(3):125-131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 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 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 组各 50 例。对照1 组予PNF 治疗,对照2 组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观察组予PNF 联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比较 3 组临床疗效,并比较3 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 量表(FMA) 评分、Berg 平衡量表(BBS) 评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及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 表(SS-QOL) 评分。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 高于对照1 组70.00%及对照2 组 72.00% (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NFD 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MBI 指数评分均逐渐升 高(P<0.05),且观察组NFD 评分低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MBI 评分高于同期对照1 组、 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FMA 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 FMA 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BBS 评分均 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3 个月,3 组正中神 经N20 潜伏期均逐渐缩短(P<0.05),且观察组短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3 组正中神经 N20-P25 波峰振幅均逐渐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治疗1 个月、 3 个月,3 组SS-QOL 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 组、对照2 组(P<0.05)。结 论:头体针巨刺法联合PNF 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平衡能力,减轻肢体 障碍程度,促进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予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照组仅进行与治疗组相同的上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随访时,比较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上肢Fugl-Meyer量表(FMA)评分、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肘腕关节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时,两组肘腕关节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时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腕关节MAS评分、肘关节痉挛角度、腕关节痉挛角度、FMA评分、MBI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及治疗前与随访时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能有效降低卒中患者上肢肌痉挛,改善上肢肘关节、腕关节活动度,提高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上肢智能反馈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循经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接受一般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中药组给予解痉颗粒及中药熏蒸治疗,而西药组给予口服巴氯芬治疗,疗程1个月。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进行偏瘫肢体的功能评分(简化四肢Fugl-Meyer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I指数),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经治疗,两组的FMA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01),但中药组FMA及BI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能较好的改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巴氯芬。  相似文献   

20.
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恢刺结合麦粒灸与单纯恢刺、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恢刺结合麦粒灸组、恢刺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恢刺结合麦粒灸组采用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恢刺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等,麦粒灸穴取气海、关元、命门等;恢刺组单纯采用恢刺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提插捻转毫针刺法治疗,取穴同恢刺组,均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I),分别于治疗前后对各组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恢刺结合麦粒灸组MAS评分低于恢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1),恢刺组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恢刺结合麦粒灸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恢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1),恢刺组FMA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恢刺结合麦粒灸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恢刺组的86.7%(26/30,P<0.01)和常规针刺组的83.8%(25/30,P<0.01).结论:恢刺结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较单纯恢刺、常规针刺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