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互动式头针与传统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头针组(35例,中止1例)和传统头针组(35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予脑梗死二级预防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互动头针组在头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上肢作业疗法,传统头针组在头针结束后进行上肢作业疗法。两组取穴相同,均取伏象头部、伏象上肢肩点、伏象上肢肘点、伏象上肢腕点等,采用飞针直刺法进针,轻捻重压震颤三联法行针,留针30 min;根据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不同,制定个体化的上肢作业疗法方案,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 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MAS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5);互动头针组FMA-UE评分、WMFT评分和MBI评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P<0.0...  相似文献   

2.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2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与BI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镜像组和头针组,每组26例(镜像组及头针组各脱落1例)。3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接受TOMT治疗,每天40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头针组在头针结束后进行TOMT治疗,互动式头针组在头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TOMT治疗,两组取穴均为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及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留针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部分评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屈肘肌群肌张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各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3组患者治疗4、8周后FMA评分、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治疗4周后MAS评分高于治疗前(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运动想像疗法对脑梗死早期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动组(头针+运动想象疗法+运动疗法)和运动组(运动疗法),每组各45例.治疗前和治疗28天时,分别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评分,并采用F-Meyer量表(FMA)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使用量角器测定患侧手腕主动活动范围(AROM),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援05,P﹤0.01),FMA、AROM和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援05,P﹤0.01),治疗后针动组各项评分均优于运动组(P<0援05);通过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环素F1a(6-Keto-PGF1a,6-K-P)的含量,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援05,P﹤0.01),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XB2含量有显著差异(P<0援05).结论:配合头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促进脑梗死早期偏瘫上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5.
的探讨头针结合运动想像疗法对脑梗死早期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动组(头针+运动想象疗法+运动疗法)和运动组(运动疗法),每组各45例。治疗前和治疗28天时,分别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评分,并采用F-Meyer量表(FMA)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使用量角器测定患侧手腕主动活动范围(AROM),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FMA、AROM和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0.01),治疗后针动组各项评分均优于运动组(P〈0.05);通过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环素Fla(6-Keto—PGFla,6-K—P)的含量,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XB2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配合头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促进脑梗死早期偏瘫上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诊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互动式头针(头针与作业疗法互动),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结合作业疗法,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选用简明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PQ,SF-MPQ)评定患者肩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odified Bathel index,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SF-MPQ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SF-M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WMFT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BI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MBI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戴梦圆  周敏亚  吴李秀  俞坤强  徐日 《新中医》2021,53(20):132-135
目的:研究浮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 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透明信封法将其分为2 组各42 例。对照组行浮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治疗3 个疗程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以及肢体功能。结果:研究组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 上肢评分、FMA下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shworth 评分、痉挛指数(CSI)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研究组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6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能缓解痉挛,恢复肢体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偏瘫是其最常见的后遗症,早期康复、恢复肢体功能是治疗重点.头针已广泛用于卒中后偏瘫的治疗,疗效确切,但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从调节神经递质、促进脑功能重塑、改善神经电生理、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促进神经修复、减轻炎症反应6个方面对近年来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相关研究做一综述,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联合易化技术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卒中恢复期伴下肢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传统头针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对应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按5米折返试验评定移动能力、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综合评价整体康复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5米折返试验时间、Berg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互动式头针组5米折返试验、Berg评分均大于传统头针组和对照组(P 0.05),改良Barthel指数大于对照组(P 0.05),与传统头针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传统头针组5米折返试验、Ber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改良Barthel指数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互动式头针方案有助于卒中患者下肢运动障碍改善,提高其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两组患者均予以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以PNF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互动式头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评估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的Berg评分、FMA评分及BI评分,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 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两组Berg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依次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14.6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体内神经因子水平,促进神经修复,缓解痉挛状态,改善平衡能力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强制运动组(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及综合干预组(头电针+CIMT),常规康复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为主,Brunnstrom技术为辅)强化患侧上肢训练;头电针组采用焦氏头针结合电刺激疗法;强制运动组限制健侧上肢,强化患肢训练;综合干预组采用头电针联合强制运动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12周观察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各组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明显升高,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P0.01);但除综合干预组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在腕关节背伸及桡偏两个活动方向上较常规康复组明显改善(P0.05)外,其他各组间FMA评分及手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干预组FMA评分升高,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常规康复、头电针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均有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头电针联合CIMT训练作用最为明显,且显效最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卒中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84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予头针联合上肢智能反馈训练,对照组仅进行与治疗组相同的上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随访时,比较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经筋病"范畴,主要病机为阴阳气血失衡,治疗上以疏通经络、放松肌肉挛缩为原则,"筋骨针"则能够解除痉挛肌肉筋膜等部位的粘连、瘢痕、挛缩、堵塞、无菌性炎症刺激等对肌梭、Ⅰa、γ等神经纤维的刺激,从而达到明显减少神经冲动传入及传出,缓解或解除肌痉挛的目的,文章介绍筋骨针治疗痉挛瘫的经验。方法采用"筋骨针"对痉挛部位进行松解、剥离,破坏部分肌梭感受装置,切开腱的部分腱器可使肌肉松弛,切断部分Ⅰa类纤维,减少冲动的传入。选一例病例作为典型案例,予以筋骨针治疗。结果经筋骨针治疗后,患者肢体肌力、肌张力,及患肢关节活动疼痛度、关节活动范围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结论 "筋骨针"不仅具有传统针刺法的作用,还能快速松解肌肉筋膜的机械压迫,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痉挛以迅速止痛,消除炎性反应,改善局部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达到明显的缓解或解除肌痉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王信亭  胡月  张东宁  周洲  朱崇田 《中医药导报》2021,27(12):93-96,111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镜像疗法组(30例)与头针联合镜像疗法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疗法,镜像疗法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头针联合镜像疗法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  相似文献   

15.
马振宇  许美飞  余小锋 《新中医》2019,51(1):182-185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镜像疗法+常规康复治疗)与对照组(镜像疗法+常规康复治疗)各20例,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量表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价痉挛情况,改良Ba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05),且治疗组上述2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头针结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单纯镜像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头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头针组、对照组,每组20例,采用简易上肢功能评价法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对针康组、头针组、康复组上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疗效上,针康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也优于康复组、头针组(P<0.05);康复组、头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优化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50例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头针留针时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先头针后进行运动疗法和先运动疗法后进行头针疗法。治疗4周后,以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变化为客观指标以及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提高3,组都能提高患侧SEP的N20波幅,与治疗前自身对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且治疗组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以及SEP的N20波幅提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的愈显率均高于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结论: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更有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脑卒中患者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头针与镜像疗法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株洲市中心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常规康复训练联合镜像治疗纳入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纳入观察组。在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以及Brunnstrom分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01,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手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52,P <0.05)。结论:在恢复早期,头针、镜像疗法与常规康复训练有效结合,对脑卒中患者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焦氏头针结合康复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用康复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头针疗法,10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和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的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9%(P 0.05),且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有所提升,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降低,治疗组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临床观察,焦氏头针结合康复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缺血性卒中(IS)后痉挛性瘫痪(SP)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IS后S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血府逐瘀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PV)、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聚集率(PAR)变化情况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变化,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PV、HCT及PAR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MBI升高(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BI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00%,对照组总有效率64.0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可有效改善IS后SP患者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及痉挛状态,有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