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 蛋白O-糖苷键连接的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修饰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动态的转录后修饰方式,通过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β-N-acetylglucosaminyhransferase,OGT)及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O-GlcNAcase,OGA)将N-乙酰葡萄糖胺单糖添加或移除到蛋白质的丝/苏氨酸...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N-乙酰氨基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增殖和凋亡、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技术和投射电镜方法测定N-乙酰氨基葡萄糖对培养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细胞的凋亡,体外氧化DOPA反应方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NaOH法测定黑素生成量。结果25mM、50mM和100mMN-乙酰氨基葡萄糖明显抑制B16黑素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黑素生成,50mM和100mMN-乙酰氨基葡萄糖明显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N-乙酰氨基葡萄糖抑制培养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的黑素生成,可能具有开发成为美白产品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外胆管癌组织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Ⅳ、Ⅴ的活力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反相高效液相层析(HPLC)系统,测定15例肝外胆管癌以及15例良性胆道疾病组织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Ⅳ、Ⅴ(GnT-Ⅲ、Ⅳ、Ⅴ)的活力.结果肝外胆管癌组织中GnT-Ⅲ、Ⅴ活力升高,其中GnT-Ⅲ活力较良性组织增高约3.3倍;GnT-Ⅴ活力增高约13.5倍,尤以伴淋巴结转移的肝外胆管癌为甚(P<0.05).GnT-Ⅳ活力变化不大.结论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Ⅴ活力升高可作为肝外胆管癌存在或转移的标志物,有助于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我们评价肾近曲小管受损的早期标志物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证实,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Ⅴ(MGAT5)参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血管形成等多种恶性表型促进乳腺癌进展, 是分析乳腺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和治疗乳腺癌的潜在靶标, 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MGAT5在乳腺癌中作用和靶向MGAT5及其产物对于乳腺癌的相关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已建立的稳定表达候选抑癌基因DMBT1的胆囊癌细胞株GBC-SD,探讨转染前后细胞糖链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针对已成功建立的稳定表达DMBT1的胆囊癌细胞株GBC-SD,细胞分组:GBC-SD/DMBT1,转染DMBT1组;GBC-SD/Vector,转染空载体组;GBC -SD,未处理组;标记2种凝集素探针,即蔓陀萝凝集素(DSA)、刀豆素A(ConA),检测转染前后细胞表达糖链类型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生物素标记的两种凝集素DSA与ConA在细胞表面的结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进一步检测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GnT-V)表达.结果 凝集素探针实验及生物素标记表明实验组多表达ConA结合型糖链,对照组多表达DSA结合型糖链;RT-PCR及免疫印迹进一步发现实验组表达GnT-V相对灰度值分别为0.32,0.47,显著低于对照组(0.62,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MBT1在体外过表达促进胆囊癌细胞由表达3、4天线、偏2天线转而向2天线型转变,至少部分依赖于GnT-V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ARD1(arrest defective 1)蛋白是一种乙酰转移酶,在酵母中,ARD1起到N-α-乙酰转移酶的作用。哺乳动物中,ARD1同时发挥了N端α乙酰化和ε乙酰化活性。近期研究发现其与细胞周期有密切关系,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相关,而且,人ARD1(hARD1)与多种肿瘤相关。就近期hARD1研究中,与临床肿瘤相关的内容以及hARD1研究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透明质酸是一种由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双糖重复构成的氨基葡聚糖,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具有保湿、维持细胞外间隙,并促进离子溶质和营养物质运输的功能,在血管发生、炎症、细胞迁移、创伤愈合、免疫反应及肿瘤生物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水作用是透明质酸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并通过和其他基质分子相互作用,保持细胞外基质的稳定性和弹性。透明质酸在皮肤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在美容及化妆品中的应用亦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肾损伤分子-1(Kim-1)、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cyl-β-D-glucosaminidase,NAG)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在重症感染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敏感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0例在本院ICU住院的重症感染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尿Kim-1、尿NAG及尿m...  相似文献   

10.
N-乙酰半胱氨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近几年来随着对氧化应激是急性胰腺炎的产生和发展一个重要机制的认识,发现N-乙酰半胱氨酸的抗氧化作用对治疗急性胰腺炎也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对近几年来N-乙酰半胱氨酸在急性胰腺炎中胰腺细胞保护及抑制NF-出而减轻胰腺损害的作用机制及研究,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减轻全身器官损伤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运用甲氧氟烷后,无机氟化物水平增加以及手术中七氟烷使用延长被认为具有潜在的肾毒性。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我们观察通过麻醉维持装置(ACD)短时吸入七氟烷进行手术后镇静对肾脏完整性的影响,并与丙泊酚进行比较。方法前瞻、随机、单盲的研究中,125例接受腹主动脉或胸外手术的患者被分为2组,分别接受ACD给予七氟烷(呼气末浓度0.5-1vol%)(n=64)或静脉给予丙泊酚(n=61)进行手术后24小时镇静:尿α-谷胱甘肽-s-转移酶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血清肌酐以及无机氧聚合物、尿排出量和输液量分别在手术前、手术结束和手术后24、48小时进行测量:结果七氟烷(9.2±4.3小时)组和丙泊酚(9.3±4.7小时)组在ICU镇静时间相当。与手术前比较两组尿α-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手术后24和48小时明显增高,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血清肌酐两组都保持不变,两组间尿排出量和肌酐廓清率在整个观察期间都大致相当。使用七氟烷(39±25μmol/L)24小时后与丙泊酚(3±6μmol/L)组比较无机氧化物明显增加(P〈0.001),并且在48小时内保持增高水平(33±26 vs 3±5μmol/L):每组都有一例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住院期间需要加强利啄疗法,但不需要透析;结论手术后无论用ACD给予七氟烷还是用丙泊酚维持的短时镇静都不会对肾脏功能造成负性影响。尽管使用七氟烷后无机氟化物水平较高,但在住院期间肾小球和肾小管仍然保持了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低血压可导致肾功能损伤。本研究对大鼠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观察血尿素氮(BUN)、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以及肾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并用丹参酮IIA预处理,观察其对肾功能损伤的保护效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的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其中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学最为常见类型之一[1,2]。组蛋白乙酰化主要发生组蛋白H3和H4N-端尾部的赖氨酸残基上,受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  相似文献   

14.
泌尿系结石的存在及外科处理有诱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AKI与许多不良结果的风险增加有关,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降低AKI危害的关键。生物学标记物肾损伤分子-1(KIM-1)、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人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相似文献   

15.
报告对20例肾结石病人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术中及术后第1、2天静注甘露醇,观察其对术肾的作用。结果表明:甘露醇能明显减轻ESWL术后肾脏肿胀,减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β-半乳糖苷酶(GAL)的上升幅度,提高滤过钠排泄分数(FENε),对ESWL后的肾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静注甘露醇可作为ESWL的一种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在正常女性生理周期中的含量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并且其肽链末端糖基(唾液酸以及磺化乙酰半乳糖胺)的含量也相对出现一些变化。现已明确,这两种激素上的唾液酸和磺化乙酰半乳糖胺均是在蛋白合成之后,由半乳糖转移酶和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在FSH及LH的肽链末端通过天门冬氨酸残基诱导形成。由于这两种酶对FSH及LH的相对活性不同,使得FSH的性质主要受唾液酸影响,而LH则主要受磺化乙酰半乳糖胺影响。这两种糖基也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着女性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半衰期、酸碱性、稳定性等性质,并通过下游的信号通路对后面的性激素合成等带来改变。  相似文献   

17.
组织化学方法证实肾脏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简称NAG)含量特别丰富.因其分子量大,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肾小管损伤时,尿中NAG升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可并发肾小管的损害,而肾小管的损害被认为是决定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1],故尿NAG是观察NS患者肾小管损伤较为敏感的指标.我们对108例NS患者的尿NAG进行测定,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ClostridiumparaputrificumM21染色体DNA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编码β N 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基因nag3A,与质粒pQE30T所构建的表达质粒pNAG3A在EscherichiacoliM15中表达良好.从重组E.coliM15中纯化得到的Nag3A以4 MU GlcNAc为底物时,最适作用温度和最适作用pH分别为50℃和7.0;在30℃以下和pH6~9之间该酶活性稳定.对4 MU GlcNAc的Km和Vmax分别为7.9μmol和21.8μmol/(min·mg).Nag3A可以水解几丁寡糖和几丁质,作用方式是从非还原端逐一水解β 1,4 D N 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键,产生N 乙酰氨基葡萄糖,对几丁二糖具有较高的水解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mA1b)在泌尿系结石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6月对167例肾结石患者及97例对照病例,分别采用对硝基苯底物的比色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尿NAG和mAlb水平,根据患者尿Cr水平,计算尿NAG/Cr、mAlb/Cr比值,并对两组间NAG/Cr、mAlb/Cr比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结石患者尿NAG/Cr、mAlb/Cr分别为1.41U/mol及21.8mg/mo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尿NAG、mAlb检测是反映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可作为监测肾结石患者早期肾功能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26例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分别于烧伤后第2天和第7天采集标本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尿微量蛋白(UMA)、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NAG)测定,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各项指标差别。结果两组之间第7天各指标测定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的肾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