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ITS基因序列鉴定临床分离的阿萨希毛孢子菌及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株临床分离的阿萨希毛孢子菌通过形态学及核糖体r 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到种;使用法国梅里埃ATB FUNGUS 3真菌药敏试剂条测定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对8株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阿萨希毛孢子菌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表面有干燥粉状物,奶油色酵母样菌落;转种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背面明显呈蓝色,正面呈浅蓝色;转种米粉培养基后,镜下可见大量的关节孢子。核糖体r DNAITS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特点可以将阿萨希毛孢子菌鉴定到种,药敏结果显示8例患者中,有3例对5-氟胞嘧啶耐药,其余均中介;有3例对两性霉素B敏感,其余均耐药;有3例对伊曲康唑敏感,其余均中介;8例均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敏感。结论 ITS序列分析准确快速,可以辅助临床区分难鉴定毛孢子菌。阿萨希毛孢子菌药敏谱不同于临床常见其他酵母菌,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对其活性差,氟康唑和伏立康唑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阿萨希毛孢子菌非系统播散性医院感染情况并药敏分析.方法 对4年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16例阿萨希毛孢子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并采用生物梅里埃ATB Fungus-3进行药敏实验.以期对该菌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抗真菌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探索及评估.结果 4年间共检出16株阿萨希毛孢子菌,检出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年龄以80岁以上为主,16例患者有13例采用呼吸机、导尿管等介入治疗.药敏实验及临床疗效证实两性霉素B显有良好的抗阿萨希毛孢子菌活性,其他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尚有争议.结论 播散性感染外的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有逐年上升趋势,对其感染的认识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糠秕孢子菌和毛囊虫检查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少丹 《广东医学》2000,21(1):61-62
探讨痤疮登工糠秕孢子菌或毛囊虫感染时的治疗情况。方法 对112例患者分组进行治疗,观察组作糠秕孢子菌、毛囊虫检查并进行针对病原体的治疗,对照组作一般常规痤疮治疗结果 经过3 ̄4周治疗后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对痤疮患者进行糠秕孢子菌和毛囊虫检查并对病原体作相应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杨鑫  李福秋  金学洙 《吉林医学》2007,28(5):588-589
目的:探讨一株引起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的真菌学特点,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自1例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分离1株菌株,分别以1株固定型孢子丝菌菌株及淋巴管型孢子丝菌菌株作为阳性对照,利用常规真菌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引起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分离株经真菌学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结论:引起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经真菌学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其在SDA固体培养基及小培养镜下的形态特征与其他类型孢子丝菌菌株基本一致,无法区分。  相似文献   

5.
rDNA ITS序列在鉴定尖端赛多孢子菌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明一例眼外伤摘除的眼球活组织中培养分离出的一株形态特异的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分子生长学特征及其与波氏假阿利什菌、一般尖端赛多孢子菌标准株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rDNA中基因间转录区(ITS),并对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结果发现,形态特异的尖端赛多孢子菌株与标准株及其它同种菌株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而与预孢霉和烟曲霉则不一致,表明该菌株就是波氏假阿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一例眼外伤摘除的眼球活组织中培养分离出的一株形态特异的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与波氏假阿利什菌、一般尖端赛多孢子菌标准株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其rDNA中基因间转录区(ITS),并对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结果发现,形态特异的尖端赛多孢子菌株与标准株及其它同种菌株具有相同的酶切图谱,而与顶孢霉和烟曲霉则不一致,表明该菌株就是波氏假阿利什菌的无性期。该标准菌株的ITS序列酶切图谱可供快速、准确地鉴定尖端赛多孢子菌及其有性期,以便于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鉴别4种常见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分型方法。方法将我室分离培养得到的18株红色毛癣菌、12株须癣毛癣菌、8株絮状表皮癣菌和6株石膏样小孢子菌接种于PDA培养基上培养2周后,分别收集菌丝体并用氯化苄法提取DNA,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的方法,以单个引物(GACA)4进行随机扩增。检测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并根据电泳后指纹图谱的差异进行种属间鉴别。结果同种不同株的皮肤癣菌电泳后指纹图谱相同,不同种皮肤癣菌电泳后指纹图谱有显著差异。结论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的方法,可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基因型进行快速鉴别,能够协助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TS基因测序对须癣毛癣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可行性,以确定致病菌株的种属.方法 从病人头皮及头发分离出一株真菌,采用直接涂片镜检和培养的方法,观察其镜下形态和菌落特征,同时取纯培养物进行普通PCR,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Tanon-3500凝胶成像系统进行鉴定,收集目的片段进行ITS基因测序.结果 本菌的镜下形态和培养特征与其他毛癣菌属极其相似,难以直接鉴定分离菌为须癣毛癣菌,将其纯培养后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进行PCR扩增,所得的扩增片段大小约700 bp,将目的片段送至公司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须癣毛癣菌与之相符率达99.5%.结论 ITS基因测序可以准确鉴定从临床分离的须癣毛癣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波氏假阿利什菌和尖端赛多孢子菌的基因学特征,研究其DNA分型与菌种来源的关系。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PD)方法。发现3种引物可将来自5个国家的13株波氏假阿利什菌和18株尖端赛多孢子菌分为31个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华南女性人群CYP1A1 MspⅠ位点、I462V位点及GSTM、GSTT的基因型频率.方法 选择2008-2011年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355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法对所得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分型,以SPSS13.0对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的基因型构成进行比较.结果 华南女性人群Msp ⅠT、C等位基因频率为61.2%、38.8%,I462V位点A、T等位基因频率为71%、29%,均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CYP1A1 Msp Ⅰ位点TT、TC、CC基因型分布为39.4%、43.5%、17.1%,I462V位点AA、AG、GG基因型分布为52.2%、37.6% 10.2%,Ⅱ相代谢酶基因GSTM存在型占50.3%,缺失型占49.7%,GSTT存在型占49.5%,缺失型占50.5%.Msp Ⅰ位点、I462V位点纯合突变联合GSTM、GSTT缺失型的肺癌高风险个体有121人,占调查人群的8.93%.结论 CYP1A1 MspⅠ位点、I462V位点在华南女性人群中具有较高突变频率,GSTM、GSTT基因在华南女性人群中具有很高的缺失率.MspⅠ位点、I462V位点纯合突变联合GSTM、GSTT缺失型的肺癌高风险人群在华南女性人群中所占比重较大.CYP1A1 Msp Ⅰ位点、I462V位点、GSTM、GSTT的基因型分布可能存在地区及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多态性与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葡萄膜炎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测定短串联重复序列的PCR技术,对27例BD患者和71例健康对照组IL-1ra基因多态性进行测定。结果:BD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的IL-1ra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2/2能增加BD葡萄膜炎易感性(OR=3.3)。其他IL-1ra基因型或基因频率与BD葡萄膜炎无关。结论:IL-1ra基因型2/2与增加BD葡萄膜炎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兰科石斛属药用植物鉴定中应用新的分子标记。方法扩增并测定9种石斛属植物线粒体中NADH脱氢酶亚基1编码基因(nad 1)内含子2(in tron 2)的全长序列。结果比对后的nad 1 in tron 2序列长872bp,其中有17个变异位点,可以鉴别除粉花石斛D end robium lodd ig esii以外的8种植物。结论线粒体nad 1 in tron2序列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分子标记用于石斛属植物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西安市女性宫颈上皮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和基因亚型分布特点,以了解本地区HPV感染现状,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技术,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妇科就诊的2841例女性患者的宫颈黏液进行HPV分型检测,分析HPV在女性人群中的感染率、基因型分布和年龄分布特点。结果2841例样本中HPV阳性样本639例,总感染率为22.49%。检出的高危亚型中前3种型别依次为HPV52型、58型、16型;低危型感染以HPV6型最高,其次是HPV11型。感染者以≤20岁年龄组最高,不同年龄段的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7,P<0.01)。结论该地区女性HPV感染常见亚型为HPV52型、58型、16型,年轻女性感染率最高,HPV基因的准确分型对宫颈癌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酵母细胞SMD 1168表达人sCR1,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总RNA,应用RT-PCR获得人sCR1全长cDNA,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PIC9K,构建含人sCR1的重组质粒(pPIC9K-sCR1);经测序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入毕赤酵母菌细胞SMD 1168中,经甲醇诱导,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及W estern b lot鉴定,并通过N i2+-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结果:经甲醇诱导的含pPIC9K-sCR1的酵母细胞表达出重组人sCR1的融合蛋白,48~72 h sCR1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此蛋白在凝胶上表现为M r大于31 KDa的蛋白区带,在W estern b lot分析中可被sCR1的CD35单克隆抗体(mAb)识别。经N i2+-NTA agarose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较纯的sCR1融合蛋白。结论:人sCR1融合蛋白在酵母细胞表达系统中的高水平表达,并且有与人体天然蛋白相同的抗原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舌鳞癌组织中,cyclinD1、P27及cerbB2的表达水平与舌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回顾性研究62例舌鳞癌组织中的cyclinD1、P27及cerbB2的表达水平。结果:舌鳞癌组织中的cyclinD1的表达水平与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和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27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是否转移和病理分级显著负相关,与T分期无显著性相关;cerbB2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显著相关,与病理分级相关,与T分期无显著性相关。结论:cyclinD1、P27及cerbB2的表达水平与舌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提示舌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 1A1,CYP1A1)基因型及常见危险因素与胃癌易患性的关系,为胃癌高危人群的确定和胃癌的一级预防提供分子生物学手段。方法:所有研究对象经胃镜和病理检查,分为6组:胃癌组(GC)1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CAG)1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SG)103例、胃溃疡组(GU)62例、十二指肠溃疡组(DU)62例及正常对照组62例。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PCR SSP)法检测CYP1A1基因型测定组的基因型频率,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病例对照研究法行流行病学分析,分析采用2×K联列表法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指标为OR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胃癌有关联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Hp感染、吸烟、CYP1A1G/G基因型,其中大蒜为保护性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胃癌有关联的危险因素分别为Hp感染、CYP1A1G/G基因型,大蒜仍为保护性因素。Hp感染与CYP1A1 G/G基因型对胃癌的发生存在协同作用;吸烟与CYP1A1 G/G基因型存在协同作用。结论:CYP1A1G/G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为胃癌易患性的标志。检测这种基因型并且研究这种基因型与常见易患因素的关系能够对胃癌高危人群的确定及胃癌的早期发现和一级预防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鼠管状线虫进行分子鉴定和感染调查,为国家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923批5199只SPF动物(包括:1批5只猴,3批25只小型猪,28批55只兔,13批248只地鼠,37批198只豚鼠,93批459只大鼠,742批4179只小鼠,5批25只鸡和1批5只鸭)和145批1389只清洁动物(包括:1批3只兔,4批31只地鼠,16批157只豚鼠,32批268只大鼠和92批930只小鼠)来自全国50个不同的厂家。应用直接镜检实时动态显微视屏摄录技术结合形态学鉴定方法,进行鼠管状线虫感染筛查。应用多重PCR和测序技术,鉴定分离的鼠管状线虫ITS(内转录间隔区)、28S rRNA(28S核糖体RNA)、nad1(NADH脱氢酶亚单位1)和cox1(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亚基1)基因,从分子水平上确证鼠管状线虫感染。结果应用直接镜检实时动态显微视屏摄录技术,从动物中检出鼠管状线虫的虫卵、幼虫和成虫。根据鼠管状线虫的卵细胞、幼虫、雌雄成虫的大小和形态来鉴定虫种。应用多重PCR测序技术,能从分离的单个鼠管状线虫的虫卵、幼虫和成虫中鉴定出ITS、28S rRNA、nad1和cox1基因,与其他不同种属的寄生虫无交叉反应。应用直接镜检实时动态显微视屏摄录技术,从5199份SPF和1389份清洁动物样本中分别检出鼠管状线虫阳性样本285份和135份。应用多重PCR和测序技术,鉴定证明这些阳性样本中确实含有鼠管状线虫特异性的DNA。测序结果显示,不同动物分离的鼠管状线虫的ITS、28S rRNA、nad1和cox1部分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达100%。SPF和清洁动物的鼠管状线虫感染率分别为5.5%(285/5199)和9.7%(135/1389)。结论应用直接镜检实时动态显微视屏摄录技术联合多重PCR测序技术能够快速精准检测鉴定出鼠管状线虫。鼠管状线虫的人兽共患本质可以视作为公共卫生的一个预警。良好的动物质量控制对保护人类身体健康和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中国SPF和清洁动物的鼠管状线虫进行了分子鉴定和感染调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远志属3种药用植物进行分子鉴定。方法:利用PCR直接测序法对远志ITS序列进行测定,结合Genbank中远志、卵叶远志和瓜子金的ITS序列,经Clustalx比对后,用软件MEGA3.1计算了Kimura 2-Parameter(K2P)距离,并构建了NJ(邻接)树。结果:远志属3种药用植物ITS1长度为269 bp~271 bp,ITS2长度为216 bp~217 bp,变异位点26个,信息位点1个;瓜子金与其他样品的遗传距离最大,卵叶远志与远志2个Genbank样品遗传距离最小。结论:ITS序列无法区别卵叶远志和远志,但可以作为瓜子金的分子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环氧化酶-2(COX-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食管上皮内瘤变及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E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0例ESCC、21例食管上皮内瘤变及69例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