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目的在于评价川崎病起病的前5日在给予标准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宁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98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49例。低剂量组患儿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低剂量丙种球蛋白(0.5 g/kg,2次/d)治疗,高剂量组患儿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高剂量丙种球蛋白(2.0 g/kg,2次/d)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发热、淋巴肿大)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结果两组患儿手足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儿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发热消退时间、淋巴肿大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高剂量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WBC、PLT及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患儿WBC、PLT及CRP、PCT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低剂量组(u=1.763,P0.05)。结论高剂量丙种球蛋白(2.0 g/kg,2次/d)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低剂量丙种球蛋白,且能快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3.
已经证实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的4日疗法,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川崎综合征,在预防冠脉损伤和减少全身炎症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作者假设,一次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至少不亚于标准的疗法。方法 549例急性川崎综合征患儿参加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患儿被分为二组:A组丙种球蛋白用量为 2g/kg,一次静脉输入,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扩张危险因素分析;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川崎病早期诊断探讨;11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抗栓干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lmidic acid,LPA)含量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235例未接受抗栓治疗的NVAF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组(n=76,阿司匹林100 mg/d,双嘧达莫100 mg/d)、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组(n=79,阿司匹林100 mg/d,华法林1.25mg/d)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组(n=80,INR 1.5~2.1).根据患者年龄,每组再分为<60岁组、60~75岁组和≥76岁组.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6周时血浆LPA含量,比较含量变化.结果 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组血浆LPA含量降低较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组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组更为显著(P均<0.01).<60岁组经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60岁组经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60~75岁组经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各年龄组患者经调整剂量华法林(INR 1.5~2.1)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 不同抗栓治疗方式对不同年龄组NVAF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0岁组可给予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75岁以下的患者可给予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75岁的患者推荐应用调整剂量华法林(INR1.5~2.1)治疗.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约20%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出现心脏病变,包括冠状动脉瘤、二尖瓣关闭不全(MI)等.本文报道1例罕见迟发性MI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川崎病患儿.1例白种女孩(2岁8个月)发热5天伴躯体部红疹、口腔炎、非化脓性结膜炎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听诊未闻及心脏杂音.拟诊川崎病,给予阿司匹林(70~100mg/kg/day).2周后病情好转,阿司匹林减量.发病后25天~9个月,多次作超声检查,显示  相似文献   

7.
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儿科医师普遍认为静脉注射γ-球蛋白(IVGG)治疗对预防川崎病引起心脏并发症是有效的。八十年代初期,日本就开始采用IVGG治疗川崎病以预防其引起冠状动脉瘤及其他的严重冠状动脉损害,其治疗剂量为200mg/kg,疗程为5天。后来报告IVGG治疗川崎病剂量400mg/kg×4~5天比100~200mg/kg×4~5天好。晚近报告一次大剂量2000mg/kgIVGG治疗比400mg/kg×5天更有效。近10年来,日本采用IVGG治疗川崎病的百分率迅速增加(从  相似文献   

8.
川畸病13例临床分析;小儿川崎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探讨(附75例分析);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研究;不典型川崎病26例误诊分析和治疗;川崎病26例临床分析;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编按]  相似文献   

9.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早期治疗川崎病28例疗效分析;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细胞免疫功能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核因子-κB与川崎病(综述);川崎病42例;大剂量维生素C对川崎病急性期肱动脉血流介导扩张反应影响的临床观察;2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瘤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监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不同减量方案的预测指标及对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94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阿司匹林+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并在72 h后复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将CRP浓度恢复正常的患儿作为A组(n=44),CRP浓度异常的患儿作为B组(n=50)。按随机数字表法将A、B两组患儿分为A1、A2组各22例和B1、B2组各25例。A1和B1组采用阿司匹林逐渐减量治疗,A2和B2组采用阿司匹林直接减量治疗。观察阿司匹林不同减量方案对A、B两组患儿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浓度的影响,分析A、B两组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次使用人免疫球蛋白的概率。结果 治疗前A1、A2组患儿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红细胞沉降率(ery...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4~8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89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甲泼尼龙每天10~15mg/kg体重,连用3~5d;免疫球蛋白每天0.7~1.0g/kg体重,连用2~3d。B组给予甲泼尼龙每天2~3mg/kg体重,连用3~5d;免疫球蛋白每天0.4~0.5g/kg体重,连用4~5d。结果 A组退热时间和肢体抖动消失时间分别为(3.65±0.99)d和(3.68±0.95)d,B组分别为(4.56±0.80)d和(4.44±0.8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皮疹消失时间分别为(5.58±0.76)d和(5.84±0.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和免疫球蛋白(短期内使用)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68例本院门诊或住院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低剂量组(100mg/天)及阿司匹林高剂量组(300mg/天),分别测定阿司匹林治疗前和治疗14天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素B2水平。结果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均能产生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两组均有阿司匹林抵抗,低剂量组占40%,高剂量组占30.3%。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较高。结论无论阿司匹林治疗剂量高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均有部分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不稳定性心绞痛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儿童早期的急性疾病 ,可出现各种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梗死、无菌性脑膜炎、面瘫、感觉性神经听力丧失、轻偏瘫、共济失调和脑病。作者对急性期KD儿童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SPECT)以调查脑灌注情况。病人和方法  2 1 (男 1 1、女 1 0 )例急性KD儿童 ,年龄 3个月~ 4岁。均符合KD特异性诊断标准。有发热则定为是发病的第 1天。所有患儿均应用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40 0mg·kg 1 ·d 1 共 5天和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在发病 4~ 1 6天静脉注射9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高危血栓风险先心病儿童为对象,针对阿司匹林治疗反应多样性及近远期血栓发生率仍较高的问题,评价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目标导向的阿司匹林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是否优于传统固定剂量的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注册研究(ChiCTR2000036446)。纳入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自2020年4月~2021年4月所有行先心病手术并且需要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6岁内患儿。所有入组患儿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固定剂量组3 mg/(kg·d)和剂量调控组。剂量调控组在3剂和6剂阿司匹林后分别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AA)检测。对3剂后PAG-AA>20%者,阿司匹林加量至6 mg/(kg·d); 6剂后PAG-AA仍>20%者,联用氯吡格雷0.2 mg/(k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月包括死亡在内的累计血栓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对比阿司匹林反应低下、血栓事件与出血不良事件,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接受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3 mg/(kg·d),1次/d]连续3剂后,不同个体的PAG-AA存在较大差异。剂量调控组通过增加阿司匹林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75 mg组、100 mg组和150 mg组,各40例,采取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经过治疗后,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5 mg组和100 mg组血小板聚集率与150 mg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给予75 mg/d和100mg/d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患病危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均为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但预防效果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1-2].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低,抗血小板治疗应用广泛,但阿司匹林剂量多在300 mg/d以下[3-5].国外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剂量低于325 mg/d不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危险.低剂量阿司匹林对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还需要随访研究证实.我们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阿司匹林服用剂量及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与华法林预防低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125例低危NVAF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69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O]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治疗组,56例,阿司匹林100mg 1次/d+双嘧达莫100mg 3次/d)。观察两组患者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2~28个月。华法林组失访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严重出血1例,轻微出血3例;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周围动脉栓塞1例,轻微出血2例,无严重出血病例。与联合治疗组相比,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具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66)比5.6%(3/54),P=0.220];出血事件发生率呈现升高趋势,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1%(4/66)比3.7%(2/54),P=0.556]。结论无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NVAF患者,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川崎病治疗中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院的49例川崎病患儿,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为研究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研究组于病程第7d前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照组于病程第7d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炎症状态指标水平变化与治疗后症状持续时间。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补体C3、免疫球蛋白M水平与炎症状态指标水平更低,免疫球蛋白G水平更高,症状持续时间更短(P0.05)。结论川崎病治疗中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炎症状态,提升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川崎病85例;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8例临床观察;川崎病早期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29例不完全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29例不完全KD患儿的临床资料。29例不完全KD患儿发热、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病率依次为100%、58.62%、51.72%、37.93%、13.76%。实验室检查中早期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血沉增快,发生率依次为89.66%、86.21%、75.86%。结论对于持续发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具有典型川崎病2~4项指标患儿可结合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给予拟诊。全身炎症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升高对早期诊断均有临床意义。不完全KD急性期可用IVIG+阿司匹林治疗,中晚期可单用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