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湘西州7~15 岁土家族学生皮褶厚度及体成分发育规律。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湘西州7~15 岁土家族学生1 472 名( 男生800 名,女生672 名),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肱三头肌、肩胛下、腹部的皮褶厚度。 根据长岭和Brozek 公式估算体成分。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土家族男生皮褶厚度在7~8 岁、9~11 岁、女生在 13~15 岁增长较为明显;多数年龄组皮褶厚度均值女生大于男生,7 岁、10 岁和13~15 岁等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体脂率、脂肪质量及其指数均值女生高于男生,在7 岁、9 岁、13~15 岁等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 女生瘦体质量及其指数年龄变化曲线逐渐上升并出现2 次交叉,在12 岁交叉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男生体 脂率外,3 项皮褶与体成分各指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与12 个族群比较,土家族男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与重庆汉 族和云南摩梭人、肩胛下皮褶厚度与重庆汉族和内蒙达斡尔族较为接近;而女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与内蒙古达斡 尔族和广东瑶族、肩胛下皮褶厚度与潍坊汉族和广东瑶族较为接近。结论:湘西州土家族学生皮褶和体成分发育 符合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并存在性别、年龄差异,体脂含量低于新疆维吾尔族等其他族群学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南白族学生的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发育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湖南白族6~16岁学生1 525名(男生748人,女生777人),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身高、体质量以及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和小腿内侧皮褶的厚度。根据公式计算体脂率、脂肪质量、瘦体质量、脂肪质量指数和瘦体质量指数。结果:随着年龄增长,女生的皮褶逐渐增厚,而男生15岁后逐渐变薄,各年龄组女生皮褶均厚于男生,多数年龄组男女生皮褶厚度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脂率、脂肪质量、脂肪质量指数均值随年龄增长,女生的逐渐增加,而男生14岁后下降明显,各年龄组女生各指标值都明显高于男生;男女生的瘦体质量和瘦体质量指数发育曲线呈上升趋势并有2次交叉现象。结论:湖南白族学生的皮褶厚度及其体成分发育符合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并有性别差异,白族学生的体脂率低于裕固族、苗族等族群,皮下脂肪含量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方汉族大学生皮下脂肪的发育状况及体成分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以北方生源为主的河北某高校10个班1 188(男570,女618)名汉族大学生进行身体测量,用皮褶厚度估算体密度和体脂率。结果:除体密度外,城市男、女学生的皮褶厚度、体脂率和瘦体重都高于乡村学生;男生的体密度、瘦体重均明显高于女生,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却低于女生;身体3个部位皮褶厚度两两呈相关性,男生皮褶厚度肱三头肌肩胛下腹部,女生肩胛下肱三头肌腹部,呈不均匀分布;皮褶厚度除与身高没有相关性外,与体质量、BMI、腰围呈正相关性,瘦体重与其他几个指标都有明显相关性;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存在南北差异和时间差异。结论:北方汉族大学生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存在城乡、性别差异,时间因素也对其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甘肃裕固族青少年皮褶厚度和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和特点.方法:2006年抽样测量甘肃989名7~17岁裕固族学生身高、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分析身体质量指数(BMI)值,估测身体密度,计算体成分,利用长岭和Brozek公式估测体成分.结果:裕固族男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11岁时达高峰(12.37 mm),其后逐步下降;肩胛下皮褶厚度在11岁时达到11.29mm,后又逐渐下降,当到达青春期后又较快速地增长.女生2处皮褶厚度呈持续增长,尤以青春中后期(12~15岁)增幅显著,并一直高于男生,且差值越来越大.裕固族男生的体脂率11岁时达最高值为20.29%,其后不断下降,女生的体脂率总体趋势是不断增加,且一直明显高于男生,男、女性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男性2处皮褶厚度之和与其他群体相比,随着年龄变化,逐渐缓慢增加,在青春后期增加迅速,超越其他民族群体.女性2处皮褶厚度变化趋势在青春期较快增加,在青春后期增长趋势放缓.男、女性BMI值随着年龄变化,逐渐缓慢增加,在青春后期持续增加,超越其他民族群体,男、女之间无差异.建立2处皮褶厚度之和百分位数参照值,其整体趋势低于汉族学生,与其他民族群体比较为中等.结论:应加强宣传,注重合理均衡饮食,尤其要积极预防青春后期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苗族中小学生体表面积的生长发育状况,为建立苗族中小学生健康指标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苗族学生的身高、体质量值,并利用Stevenson公式计算学生的体表面积.结果:苗族青少年学生的体表面积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男、女生体表面积发育曲线出现双交叉现象;苗族学生体表面积的发育水平低于汉族、侗族学生.结论:湘黔边区苗族学生体表面积的发育规律与其他民族学生基本趋势一致,但整体发育水平低于汉族、侗族学生,因此,需建立独立的健康指标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广西苗族学生皮褶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广西苗族学生皮下脂肪发育规律。方法调查了8~16岁苗族中小学生814人(男454,女360)的身高、体重、上臂围、小腿围和肱三头肌位、肩胛下角位和髂前上棘位皮褶厚度。结果身高、体重、上臂围、小腿围均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皮褶厚度除男肱三头肌位为15~16组最小外,其余部位男女均是8,9~组最小;男11~组和女15~16组的肱三头肌位、男15~16组和女14~组的肩胛下角位、髂前上棘位、小腿腓位皮褶厚度最大。统计学分析显示性别差异有显著性。结论8~16岁学生皮褶厚度女性大于男性,各部皮褶厚度的分布规律既有相似,又有差异;与其他民族比较,体脂百分含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鲁中地区汉族7~11岁小学生的体成分及体表面积现状,分析其年龄、性别差异,并与我国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小学生做对比分析。方法:对600名小学生进行体成分和体表面积的测量,并进行性别、年龄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鲁中地区汉族小学生身体的各成分指标逐步增加,但体型差别不明显,总体上男生去脂体质量、肌肉量大于女生,而女生的脂肪百分比高于男生。鲁中地区汉族小学生的体表面积明显大于浙西南山区汉族、浙西南山区畲族、湖南省白族、武陵山区土家族、湘黔地区苗族、广东省瑶族、皖东农村汉族、沈阳市锡伯族等同龄学生(除了8岁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沈阳市汉族学生体表面积无差异(除了10岁女生)。除年龄和肥胖度无相关关系外,鲁中地区汉族小学生的体表面积和体成分主要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鲁中地区汉族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特点是体型高壮、体表面积大,肥胖率高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河南汉族成人皮褶和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特点.方法:测量1400例河南汉族成人肱三头肌、肩胛下皮褶厚度,用长岭公式估测体密度,用Brozek公式估算体成分.结果:河南汉族男性农村和城市变化幅度基本一致,肱三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均在30岁~达到峰值,以后持续下降.女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呈现折线形状分布,且大于男性;城市女性在50岁~、农村女性在40岁~达到峰值.男性体脂率与瘦体质量在20岁~和40岁~变化最大,女性表现为平稳上升趋势.结论:河南汉族成人的皮褶厚度及体成分在各年龄段有不同的变化,体成分变化的数量、比例及分布部位具有一定差异.河南汉族人群处于高肥胖率水平,男性低于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南阳地区回族青少年体型发育特征及其规律。 方法 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1357名南阳地区回族学生体型进行评价。 结果 7~18岁青少年身高、体质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体脂肪率除8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女生>男生。南阳地区回族男生的平均体型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型(5.3~4.0~3.4),女生为偏外胚层的内胚层型(5.0~2.5~3.3);男生和女生的体型均以内胚层系体型为主(男40.0%、女29.0%);内因子值除17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男生>女生;中因子值各年龄组男生>女生;外因子值7~13岁各组女生>男生,14~18岁各组男生>女生。 结论 南阳地区回族女生较男生瘦削,皮下脂肪量较少。回族男生较女生身体的线形程度高,充实度增加。南阳地区回族青少年体脂较多,可能与其不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百色市壮族幼儿皮褶厚度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壮族幼儿体脂发育水平和年龄变化.方法:测量壮族幼儿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腓肠肌皮褶4项皮褶厚度值,分析壮族幼儿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男、女性幼儿四肢皮下脂肪厚于躯干;女性幼儿4项皮褶厚度值高于男性幼儿;男、女性幼儿3~岁皮下脂肪最厚,除男性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外,各部皮褶厚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至5~岁达最低,~岁逐渐增加;男、女性幼儿4项皮褶厚度值呈正相关;壮族幼儿皮褶厚度与年龄变化特征和新疆哈萨克族不同;壮族幼儿皮下脂肪发育逊于新疆哈萨克族、济宁市城镇和兰州市区幼儿.结论:壮族幼儿皮下脂肪发育存在性别、年龄和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