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bFGF植入失神经腓肠肌后填补神经营养因子丢失、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延缓肌萎缩的作用。方法将2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只。切断大鼠左下肢坐骨神经,制备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实验组于同侧腓肠肌内植入盛有0.1gbFGF的硅胶管,对照组植入盛有生理盐水的硅胶管。术后14d和30d取材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测纤颤电位波幅变化,腓肠肌湿重测量,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仪检测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术后14d和30d对照组腓肠肌萎缩程度及与周围结缔组织粘连程度均较实验组明显加重。术后14、30d,实验组腓肠肌纤颤电位波幅为(0.2206±0.3010)μm,对照组为(0.1552±0.0503)μm;实验组肌湿重为(2.4757±0.2546)g,对照组为(1.4591±0.6425)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30d实验组HE染色示腓肠肌内肌卫星细胞核较对照组增多;Mallory三色染色示对照组蓝色结缔组织略多于实验组;PCNA染色示实验组呈阳性反应,棕黄色细胞核略多于对照组;维生素C银染示实验组肌纤维间维生素C浓度和结缔组织增生均低于对照组。透射电镜观察术后30d,对照组肌丝排列紊乱或模糊不清等萎缩改变的肌纤维及肌纤维间的胶原纤维多于实验组。术后30d,实验组肌纤维直径和截面积分别为(66.3686±12.6727)μm和(2096.1129±311.5639)μm2,对照组分别为(55.5040±4.9450)μm和(1418.0680±264.9537)μm2;实验组PCNA阳性肌细胞核数量为(116.200±5.357)个,对照组为(53.000±3.937)个;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具有促进失神经腓肠肌的肌卫星细胞增殖、延缓肌纤维萎缩和抑制肌纤维向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部位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超微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长期失神经支配后萎缩骨骼肌神经修复手术疗效欠佳的机制。方法:12例臂丛神经损伤后1、2、3、6、12和18个月患者,术中切取小指展肌和肱二头肌的失神经骨骼肌,以相同部位的正常骨骼肌作对照,观察失神经骨骼肌超微结构和计数肌卫星细胞数量变化。结果:失神经支配后2个月,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基本正常,肌纤维周围无明显增生的胶原纤维,可见到运动终板,肌卫星细胞数量多;6个月,肌丝断裂,排列紊乱现象明显增多,细胞核体积变小,染色加深,细胞核固缩,肌纤维周边出现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细胞以及增生的胶原纤维;12个月后,未见类似运动终板的结构,肌卫星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小指展肌较肱二头肌中肌卫星细胞含量下降速度快。结论:失神经经支配晚期骨骼肌纤维中运动终板消失和胶原增生以及肌卫星细胞含量的迅速下降可能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5.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外科研究的热点。 2 0世纪 6 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水平。然而其临床疗效仍难令人满意 ,许多肢体功能仍不能恢复 ,特别是高位损伤。究其原因是周围神经损伤的实质是细胞损伤 ,是神经元的完整性受到了破坏 ,其胞体联系末梢的轴浆运输中断 ,从而使神经元的胞体和效应器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性或死亡。因此其修复涉及相应神经元胞体的保护、轴突再生和效应器的功能保存等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延缓或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均将影响肢体功能的康复 ,从而最终影响疗效。目前对周围神经损… 相似文献
6.
7.
猴失神经手指神经植入后游离末梢的溃变与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猴失神经手指神经植入后游离末梢的溃变与再生李学拥,陈绍宗,李跃军,程飚,陈辉,曲辉我们以陈绍宗建立的猴手失神经指神经植入模型为对象观察猴手指掌侧失神经无毛皮肤神经植入后的游离神经末梢的再生情况。材料与方法恒河猴9只(我校动物中心提供),雄性2只,雌性...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原位注射抑制骨骼肌失神经萎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 Ⅰ )原位注射抑制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的可行性 ,为失神经肌萎缩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手段。方法 :2 4只成年SD大鼠 ,随机分成 2组 ,切断胫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的动物模型 ,A组于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内注射rhIGF Ⅰ ,用量为 2 5 0ng/kg·2d ,B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4周后观察比较骨骼肌湿重、骨骼肌细胞横截面积和超微结构。结果 :4周后 ,A组骨骼肌湿重为 (5 0 9.4± 92 .3 )mg、骨骼肌细胞横截面积为 (73 1.0 2±110 .64 ) μm2 ;B组骨骼肌湿重为 (4 61.8± 48.1)mg、骨骼肌细胞横截面积为 (5 77.2 2± 60 .64 ) μm2 。B组骨骼肌萎缩程度明显大于A组。超微结构也提示局部注射rhIGF Ⅰ对失神经支配的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结论 :失神经骨骼肌内局部注射rhIGF Ⅰ ,对其萎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神经端侧吻合植入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感觉神经端侧吻合后供神经的轴突长入神经移植体后,最终能否形成具有功能的感觉末梢。方法 用新西兰兔15只,将兔一条耳大神经做为供神经,在另侧耳取耳大神经移植体与供神经作端侧吻合后埋入失神经皮瓣,另设正常皮肤组和未植神经作对照组,每组动物5只。4个月后用神经单纤维放电技术观察皮瓣内再生神经纤维放电数量、 分布和类型。结果 对移植神经4个月的皮瓣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见各类敏感纤维放电数量、分布和类型。结果 对移植神经4个月的皮瓣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见各类敏感纤维放电均有出现,放电纤维总数在到正常皮肤经组的58%,而同期末植神经对照组,仅在皮瓣边缘靠近神经的一侧有极少放电。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方法可以重建皮瓣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退变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一直是周围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明确失神经支配不同时期肌肉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我们对大鼠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组织形态学及酶组织化学变化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与模型: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硫喷妥钠溶液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在放大10倍手术显微镜下,结扎切断肢神经后,两断端返转180°固定。分别于术后2、4、6、8、12、16及20周取右小腿腓肠肌作实验观察,另取6只大鼠腓肠肌测定正常值作为对照。 二、实验… 相似文献
11.
不同时间神经修复后失神经肌肉及运动终板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失神经支配肌肉不同时间神经修复后,肌肉及运动终板变化.探讨神经修复的最佳时机.方法 建立失神经支配腓肠肌实验模型,以损伤后不同的神经修复时间(0、2、4、6、8、10周)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右后肢为实验侧,左后肢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侧(对照组).神经修复手术后第6周取材,测定各项检测指标.结果 肌肉失神经支配0~4周组行神经修复后肌肉湿重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神经修复组肌肉湿重下降尤为明显,维持于一定水平,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呈持续性下降.2周内神经修复组,运动终板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灰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周组,CGRP灰度值明显低于2周内神经修复组(P<0.05);8周后进行神经修复其灰度值进一步下降,与6周内神经修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微结构的变化趋势与透射电镜观察基本一致.结论 实验提示神经损伤后2~4周内修复效果较好,6周后修复萎缩肌肉逆转可能性降低,但其各项指标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有指征尝试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12.
胚胎运动神经元移植对失神经肌肉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胚胎运动神经元移植至入肌点前支配神经内对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影响.方法取20只健康SD大鼠建立失神经腓肠肌动物模型,随机分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将胚胎14~18d的SD鼠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细胞悬液注入移植组切断的胫神经远端,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手术后第3个月,进行腓肠肌肌力、肌湿重测定,组织和免疫化学检查以及胫神经纤维计数,并作图像分析.结果种植入胫神经内的鼠胚胎运动神经元能够存活.移植组腓肠肌肌力和肌湿重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肌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I型、Ⅱ型纤维面积均优于对照组(P<0.05);肌动蛋白的相对含量移植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移植组运动终板结构清晰,而对照组大部分运动终板崩解,两组运动终板恢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移植组神经纤维再生率为0.661±0.149,高于对照组的0.463±0.109,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胚胎运动神经元移植至外周神经内,便于靶组织获得神经营养,能延缓失神经肌肉的萎缩,并可提高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大鼠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观察其对神经再生的作用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48只,横断其左侧坐骨神经伤后立即作外膜缝合术。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16只。高剂量组:靶肌肉注射ATP 0.5mg(0.2ml)。低剂量组:注射ATP 0.02mg(0.2ml)。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每日用药1次至取材为止。于术后4周、8周时每组各取8只大鼠,取左侧三头肌称肌湿重。术后8周时同时检测坐骨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形态学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高剂量组的所有指标均优于低剂量组,但高、低剂量组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靶肌肉注射ATP对周围神经损伤有治疗作用;高剂量ATP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高表达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成肌细胞(myoblast,Mb)并作为种子细胞,以去细胞胶原海绵为支架,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骼肌,观察构建组织能否与舌下神经断端发生连接。方法取7只2日龄雄性Lewis大鼠四肢肌肉体外分离培养Mb,采用携带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DNF转染第3代Mb(MbGDNF)。将Mb及MbGDNF与去细胞胶原海绵支架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细胞支架复合物,24 h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取8周龄雌性Lewis大鼠54只,解剖分离舌下神经,取1.0~1.5 cm舌下神经离断其远心端,用Mb支架复合物(Mb组,n=27)和MbGDNF支架复合物(MbGDNF组,n=27)包裹并固定其近心端,术后1、6及12周分别行HE染色,myogenin、slow skeletal myosin及乙酰胆碱受体α1(actylcholine receptorα1,AchRα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植入物生长情况,并行霍乱毒素B标记的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染色检测损伤后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存活情况。结果构建的MbGDNF能高表达转染基因。Mb及MbGDNF在支架上黏附和生长状态良好。HE染色:术后12周,两组植入物与周围组织紧密连接,有新生肌纤维从周围正常肌组织长入,与正常组织分界渐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1、6及12周均可检测到细胞质呈myogenin及slow skeletal myosin阳性的肌源性细胞,以及AchRα1呈弥散性阳性细胞。Y染色体染色阳性细胞随时间延长而减少。术后1、6及12周,MbGDNF组阳性标记的神经元数量分别为261.0±6.6、227.3±8.5及173.3±9.1;Mb组分别为234.7±5.5、196.0±13.5及166.7±11.7;术后1、6周MbGDNF组神经元数量多于Mb组(P<0.05),术后12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骨骼肌与舌下神经断端发生了直接物质联系,MbGDNF产生的重组GDNF能通过逆行运输方式保护损伤后舌下神经核团内运动神经元的存活。 相似文献
15.
化学萃取自体骨骼肌桥修复神经缺损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小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4):271-274
目的 观察化学萃取自体骨骼肌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用化学萃取方法制备自体肌骼肌的无细胞基底膜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神经缺损,与冻融肌作骼肌桥作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神经及血管再生的情况。结果 化学萃取自体骨骼肌桥在修复神经缺损伤后,其物理性能,移植物血管化过程和神经再生速度与质量均优于冻融肌桥。 相似文献
16.
神经干细胞移植再支配失神经骨骼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采用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使失神经骨骼肌重获神经再支配的可行性。方法 将108只SD大鼠按注射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36只大鼠。切断右侧胫神经建立腓肠肌失神经实验模型。实验组:将神经干细胞悬液注射到切断胫神经的远端。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细胞培养液。损伤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8、10、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HRP逆行示踪技术和神经形态学的方法,检测失神经骨骼肌是否重新获得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再支配。结果 术后8周局部即可检测到分化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其再生的轴突与靶肌肉已经建立神经突触连接。术后10、12周时,再生的神经纤维进一步增多。结论 周围神经断伤后局部用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使远端失神经骨骼肌重新获得神经再支配。 相似文献
17.
18.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延缓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建立臂丛节前损伤的模型,观察撕脱的背根神经节通过相连的外周神经是否对相应的骨骼肌有延缓萎缩的作用,以期寻找防止肌萎缩的方法。方法:选用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制成C_5C_6根性撕脱的模型,使拖出椎孔的背根神经节仅通过肌皮神经与完全失神经支配的肱二头肌有联系。对照组:于椎孔外切断C_5C_6神经根,并造成肱二头肌完全失神经支配。于术后1、2、3、4和5个月各时间段,分别测定肱二头肌纤颤电位波幅、肌张力、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并观察背根神经节中感觉神经元的变化。结果:术后1~5个月背根神经节中均见到存活的感觉神经元;纤颤电位波幅实验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肌张力于术后1、2个月时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1、2、3个月,实验组的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节前损伤1~3个月内,背根神经节中感觉神经元有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提取液对失神经肌肉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的有效物质对失神经肌肉的作用。方法:在SD大鼠失神经趾长伸肌中,应用中枢神经提取液(centralnerveextract,CE),并观察肌肉萎缩的生理学指标。结果:肌肉失神经后的最大强直收缩力(tetanictension,PO)及强直收缩后动作电位(postetanictwitchpotentiation,PTP)下降,舒张期时程(relaxationtime,RT)延长,肌湿重、肌肉总蛋白及肌纤维截面积(cross-sectionarea,CSA)的减少,均可被中枢神经提取液有效地缓解。结论:中枢神经提取液可减缓失神经肌肉的萎缩 相似文献
20.
选择性颈_7神经根移位与膈神经移位术疗效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以大鼠为动物模型 ,比较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与膈神经移位术的疗效。 方法 SD大鼠 12 0只 ,随机分成 2组。 A组 :肌皮神经与膈神经缝合 ;B组 :肌皮神经与同侧颈 7神经根的前股前外侧束组缝合。术后肱二头肌电生理学、组织学、肌生理功能检测评价两组疗效。 结果 术后各时间组 ,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与膈神经移位各检测指标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前者在多项指标上优于后者。 结论 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与膈神经移位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在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膈神经损伤时 ,前者是较为理想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