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进行肿瘤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法 应用FMEA模式前瞻性分析评估肿瘤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失效模式、潜在风险因素与危害影响,选择其中优先风险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PRN)较高的失效模式,制定系统性改进方案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护士PICC导管相关知识与维护技能、患者导管自护知识与技能的差异.结果 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下降,护士PICC导管相关知识与维护技能优秀率明显提高,病人导管自护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FMEA对PICC护理流程进行前瞻性系统管理,对于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姚孟冬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8):2178-2180
目的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对PICC非计划性拔管相关原因进行分析,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将2009年的308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PIcc脱管原因,静脉治疗小组采用HFMEA方法,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绘制PICC非计划性拔出重点影响因素流程图,进行实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根据优先风险指数(RPN)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在2010年针对541例PICC置管患者就重点环节进行有效整改。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率由2009年的4.8%下降至2010年的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46,P=0.007)。结论将HFMEA应用于预防PICC非计划性拔管事件分析中,做到防患于未然,能有效地在各个相关环节预防性地做好防范工作,延长导管有效留置时间,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与痛苦,提高相关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防范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UEX)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普外科行常规管路护理的7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对照组基础上行FMEA管理的73例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组的UEX总发生率低于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减少神经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FMEA理论分析神经外科置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数值(RPN),入选RPN较高的失效模式,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订改进措施,优化护理方案。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品管圈"在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成立由8名护理骨干组成的"护理品管圈",确立"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活动主题,对护理品管圈成立前行PICC置管的1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导管留置期间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汇总,并提出改进对策,对品管圈成立后行PICC置管的123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PICC导管留置期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由9.8%下降到2.4%。结论:"护理品管圈"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效果显著,并提高了护士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胰腺外科手术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胰腺外科手术后留置导管的3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的胰腺外科手术患者304例设为对照组。对照组落实常规的导管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护理措施的改进。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结果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应用后,医疗护理行为、导管固定失效、肢体约束不当、舒适度差、拔管风险评估缺陷、健康教育不适宜方面得分均显著低于实施前风险值得分有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管理使胰腺外科手术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bsis,FMEA)在手术室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以降低手术患者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采用FMEA法,成立FMEA团队,绘制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与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对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改进。结果实施FMEA后,6个失效模式的危机值均较前明显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2012年1-6月的1.79%下降到2012年7-12月的0.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FMEA理论,对手术室静脉管道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可有效降低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中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留置PICC导管的96例肿瘤患者中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针对其原因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留置PICC导管的96例肿瘤患者采取预见护理的方法进行干预(干预组),将2006年1月~2007年12月中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96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比较,干预组比对照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风险.方法 以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100例PICC患者为实验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计算风险顺序数(RPN)值风险排列,根据RPN值的大小判断确定计划,改善后指导临床操作和护理.以莘庄卫生服务中心、闵行区肿瘤医院PICC置管98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分组对照.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比较实施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管理模式PICC置管护理风险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应用FMEA可降低PICC置管后的护理风险:局部/全身感染数,渗血、出血、过敏、机械性静脉炎、置入过深、置入颈静脉、折入腋静脉、堵管、导管滑脱、送管困难、穿刺失败等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FMEA降低了PICC置管护理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因PICC并发症而产生的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惠尔水胶体透明贴在治疗PICC置管性皮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PICC置管性皮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康惠尔组和多爱肤组各45例,分别使用不同的功能性敷料,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皮炎疗效、治愈时间、舒适度、依从性。结果:康惠尔组皮炎疗效高于多爱肤组(P<0.05),平均治愈时间短于多爱肤组(P<0.05),且不易留残胶,患者依从性和舒适度均高于多爱肤组(P<0.05)。结论:康惠尔透明贴能有效治疗PICC置管所致皮炎,缩短治愈时间,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3.
14.
两种PICC置管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模拟定位机引导下PICC置管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将111例行深静脉给药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53例)和B组(58例),A组在模拟定位机引导下行PICC置管,B组采用盲穿法PICC置管(即肉眼观察和手触摸静脉血管穿刺,估计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下1/3的长度)。结果两组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为98%和8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组导管留置平均时间为52 d,B组只有18 d;B组的费用明显高于A组。结论在模拟定位机引导下行PICC置管较盲穿法操作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高,管尖到位,并发症低,导管留置时间长。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2年7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的随机教育方式,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降低PIC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个性化换药在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实施个性化换药的方法.方法 根据99例置管患者不同的体质、所处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换药方法,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的颜色及完整性.结果 实施个性化换药,99例患者除2例穿刺点周围皮疹主动要求拔管外,其余未发生局部皮肤感染及深静脉感染.结论 实施个性化换药,可降低局部感染率,延长置管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