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整合型HBV—DNA前C区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 探讨整合型HBV-DNA前C区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关系。2.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对29例肝癌12例慢性肝硬化和14例非肝病病伯肝组织内整合型HBV-DNA前C区进行突变分析。3.结果 肝癌、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中整型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55%,66.67%和14.2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9.43,P〈0.001),3组整合型HBV-DNA前C区  相似文献   

2.
3.
韩捷  陈龙邦 《医学争鸣》1993,14(5):343-346
作用HBeAg阴性,抗HBe阳性患血清提取HBV DNA作为模板,用前C区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选择3份PCR扩增阳性产物,用EcoRI酶切获得长为312bp的基因片段。将其克至PUC18质粒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提取质粒,经PCR扩增及酶切鉴定后,用双脱氧末端标记法进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发现,在2例患HBV DNA克隆中存在有前C区基因突变,即1896位的鸟嘌呤为腺嘌呤...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e系统阳性的慢件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DNA,筛选出乙肝e抗原(HBeAg)阳性/乙肝e抗体(抗—HBe)阴性和HBeAg阴性/抗—HBe阳性各20份PCR阳性血清,分别用人工合成的HBV前C区基因寡核苷酸探针M0(无突变),M1(1点突变),M2(2点突变)进行斑点杂交,结果发现HBeAg阴性/抗—HBe附性慢性乙肝患含有17例(占85%)在1896位核苷酸发生点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其中10例(占50%)发生2点突变。选突变PCR产物直接测序,同样证实点突变的存在。提示乙肝患含HBeAg阳性自然转换为抗—HBe阳性、并不一定是病毒复制减弱,而可能足HBVDNA前C区发生了基因变异。  相似文献   

5.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42例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的正,负链,结果显示,肝组织中HCVRNA正,负链的检出率分别为54.8%和35.7%,HCVRNA的正链和负链在肝癌和癌旁肝组织中,同时阳性的患者分别占45.2%和31.0%,血清HCVRNA和抗HCV阴性埂肝组织中HCVRNA的检出率仍有51.3%,肝组织HCVRNA与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6.
湖南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分型法对5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感染的丙型肝炎病毒(HC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单独HCVⅡ型感染为60%(30/50);单独Ⅲ型感染6%(3/50);感染为Ⅱ+Ⅲ型10%(5/50),Ⅱ+Ⅳ型为16%(8/50),Ⅱ+Ⅰ+Ⅲ型为4%(2/50);Ⅰ ̄Ⅳ型均阴性的病例4%(2/50)。表明湖南地区肝细胞癌患者的HCV感染以Ⅱ型为主,并存在Ⅱ型与其它型的混合感染;少数病例可能系  相似文献   

7.
前C区A83点突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分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骆抗先  杨洁 《中华医学杂志》1994,74(8):478-480,T051
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A83点突变相当常见。我们设计一种错配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含A83的序列中引进Bsu361限制酶位点,经酶切即可检出A83。用以分析急慢性HBV感染77例:在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48例中检出A83优势感染65%;乙型肝炎e抗原(HBeAg)(+)29例中检出A83非优势混合感染38%。急性乙肝和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中均未见A83。提示变异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在87例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内检测P16蛋白、HBxAg及p16mRNA。结果:在87例中,16例P16蛋白和19例p16mRNA阳性,分别占18.4%和21.8%。在53例癌旁肝组织中,32例P16蛋白和33例p16mRNA阳性,分别占60.4%和62.8%。在HBxAg阳性的70例中,9例P16蛋白阳性,HBxAg阴性的17例中,7例P16蛋白阳性。结论:肝细胞癌的发生可能与p16表达减少有关,HBVx基因表达产物可能参与p16基因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PCR-SSCP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一种快速,简便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基因变异的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94例乙肝患者血清HBV前C区基因片段,阳性扩增产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法进行检测,对具有不同特征性电泳图谱的PCR产物再以直接测序法加以核定,以辨别不同图谱与野生株,变异株或野生株,变异株混合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有86例患者HBV前C区PCR扩增阳性,SSCP法检测发现有3种常见的特征性电泳图谱,测序后证实,它们分别代表了野生株,变异株(nt1896位G→A)及野生株,变异株混合感染的SSCP图谱;在某些变异株图谱中,尚可见其它位点也存在变异,其中以nt1899位G→A突变最为常见,提示:以PCR-SSCP技术检测HBV前C区变异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单,快捷,价廉等优点,而且特别适用于大样本的筛检,因此有应用价值,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变异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耀仁  唐锡尔 《宁波医学》1999,11(3):103-10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错配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HBV前奁1896位突变,结果 620例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1896位变异264例变异率42.58%,在急性肝炎,慢性轻度,慢性中度,慢性重度,重型肝炎,肝硬化中,变异率分别为12.5%,35.0%,55.94%,45.26%,54.72%,48.76%,年龄,性别与变异无关,病程〉5年,中丙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 H C C)组织中 P16 基因的缺失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单链构象多态技术银染法,检测21 例 H C C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外周血标本 P16 基因的缺失情况。③结果 21 例 H C C 中癌组织 P16 基因纯合性缺失 3 例,且均为高分化 H C C;癌旁组织和外周血均无 P16 基因的缺失。④结论 H C C组织中存在 P16 基因的纯合性缺失,而且其缺失与高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与sFas/sFasL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可溶性FasL配体(sFas/sFasL)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之间的关系。②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21例无症状HBV携带者及22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病人血清sFas/sFasL水平。③结果 与无症状HBV携带者比较,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病人血清sFas水平明显增高(t=6.990,P〈0.01),而sFasL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119例肝硬化和/或肝癌、24例正常肝组织作AFP、HBsAg、HBcAg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表明:肝硬化和肝癌组其肝细胞不典型增生(LCD) 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硬化者,同时在LCD中检出AFP,因而支持LCD为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LCD的发生与乙型肝炎关系较大而与血吸虫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4.
以肝细胞场(H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组织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嵌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组织中的HBVDNA和HCVRNA。在69.2%(18/26例)的HCC患者中检出了3.65-89.06ng不等的AFB1/g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出率分别为90.5%(57/63例)和12.7%(8/63例)。其中,AFB1和HBVDNA重叠检出率为61.5%(16/26例),HBVDNA和HCVRNA重叠检出率为7.9%(5/63例),4例HCC患者重叠检出了AFB1、HBVDNA和HCVRNA;同步检测对照组5例,无1例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表明,上述3种因素均与人类肝癌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致癌效应。  相似文献   

15.
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53.3%的病人用PCR可从清和白细胞中检测出HBV-DNA;HBeAg阳性和抗-NBc-IgM阳性的患者100%可以检出HBV-DNA,而仅抗-HBc-IgM阳性的患者HBV-DNA的检出率为66.7%。13例乙肝血清学复制标志阴性的病人中有5例(38.5%)也可检测出HBV-DNA。在HBsAg转阴的3例病人中有1例可从白细胞中检测出HBV-DNA。  相似文献   

16.
人肝癌组织中nm23-H1基因突变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nm23-H1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对16例肝癌组织、12例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肝组织的nm23-H1基因的第1、2、4外显子突变情况突变进行检测。结果肝癌组织中有1例nm23-H1基因第1外显子纯合缺失;肝癌组织中1例第1外显子、1例第2外显子,癌旁组织中2例第2外显子有单链DNA泳动变位。结论nm23-H1基因突变在肝癌组织中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配比的方法,以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和非肝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检测其HBV感染6项血清学标志。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的HBV感染总阳性率分别为98.21%,93.75%和96.43%;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3组的感染标志组合较一致,HBsAg和抗-HBc双阳性为主;HBeAg在肝硬化和慢性肝炎中明显高于肝癌组;抗-HBe和抗-HBcIgM3组间无显著差别。提示HBV感染的慢性化与原发性肝癌病因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与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②方法采用ELISA法和PCR法对126例PHC病人,60例慢性肝炎(CH)病人和6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HAV,HBV,HCV和HEV等4种病毒的血清标志物进行了检测。③结果PHC病人中HBV感染率为92.85%,HCV感染率为20.6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67%和1.67%(χ2=11.78,120.56,P<0.01).51.28%的HBV感染者表现为抗HBe阳性和HBeAg阴性。所有HCV感染者均伴有HBV感染。④结论PHC发生除主要与HBV感染有关外,亦与HCV感染有关,而与HAV和HEV感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9.
分析我院100例原发性肝癌(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100例中有HBV感染者88例,无HBV感染者12例。男:女=6.69:1。乙肝组发生PHC以30~39岁者居多,占40.9%;平均发病年龄为37.3岁。无乙肝组以50~59岁为多,占41%,较乙肝组明显滞后。故认为,HBV感染并发肝硬化10年以上及HBsAg与抗-HBe阳性均可视为发生PHC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PBMCs中HBV X、P基因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乙型肝炎病毒(HBV)X、P基因整合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方法 分离HBsAg阳性的4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PBMCs,提取基因组DNA;分别设计HBVX基因、P基因PCR引物.检测HCC病人PBMCs基因组中HBV的X基因和P基因的整合情况。结果 HCC病人X基因在PBMCs中的整合率为77.5%(31/40).P基因整合率为15.0%(6/4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31.43,P〈0.001)。结论 PBMCs中存在HBVX、P基因的整合.X基因片段的整合及表达是HCC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