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时相药法"消除运动性疲劳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实验动物内源性激素峰谷值变化与运动性疲劳间关系的研究,探讨“时相药法”理念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方法:依据时间生物节律研究原则,分别采用急性和慢性疲劳游泳造模方法,导致试验动物运动性疲劳发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24h内正常、疲劳实验动物及不同研究组别间动物外周血睾酮、皮质醇和运动性疲劳代表指标BUN、CK、LD的变化值。结果:“时相药法”药物明显影响雄性大鼠运动疲劳后睾酮的过度降低(P<0.01),且对雌雄大鼠皮质醇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P<0.01),且显示时相药法效果最佳,另外运动性疲劳代表指标BUN、CK、LD的变化一样,表明时相药物明显具有消除运动性疲劳的药效作用(P<0.01)和一定的作用特点。结论:动物的内源性激素分泌和与运动疲劳密切相关的指标,存在明显的时间生物节律,基本证实了“时相药法”的理念和所具有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特点;并提示消除运动性疲劳,应更关注中枢疲劳带来的一系列疲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双固一通"针灸法与疾病防治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疾病谱日益发生变化,人类的医学模式也相应地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WHO赋予健康以新的概念,即“一种身体、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种新的健康理念对现代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由单纯的  相似文献   

4.
耳居于头面部,故称“上窍”,在生理上依靠清阳的温阳滋养,又称清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于目而为视,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清窍的共同特点是以升为顺,喜清恶浊,喜通恶塞。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浊邪害清,使耳窍闭塞。因此,升清阳、降浊阴是耳鸣、耳聋一个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耳鸣、耳聋是听觉异常的表现。耳鸣为无外界声源刺激条件下,主观有声音感觉的一类症状;耳聋则是外界声源刺激不能引起主观声音感觉的一类症状。前者是自觉耳内鸣响,或为蝉噪,或为风声;后…  相似文献   

5.
受临床实施条件及针灸自身特点等因素的限制,部分针灸随机对照试验(RCT)仍存在质量相对较低、应用受限等不足,单组目标值法可作为RCT较为理想的补充替代研究方法。本文从针灸临床RCT实施的局限性、单组目标值法的原理及其在针灸临床试验中的设计要点、关键统计学步骤及实例举证入手,分析单组目标值法在针灸临床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期为解决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灸原理和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张栋 《中国针灸》2004,24(1):37-42
目的:介绍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和经络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从8个方面介绍笔者使用红外热像技术所进行的针灸经络研究的情况,包括:(1)针灸治疗的效果;(2)针灸的升温作用;(3)穴位相对特异性现象;(4)经络的温度特性;(5)经穴-脏腑相关;(6)经络温度特性形成的原理;(7)体表温度形成机制;(8)神经温度图像方法的建立及针灸研究的应用.结果:证明了红外热像技术用于针灸经络研究的可能性,开拓了热像技术应用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从临床、动物实验、现代机理三方面进行论证。临床研究方面,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中医中药、针灸的治疗都体现了肺与大肠的相关性。动物实验多从肠损伤导致的肺损害来研究二者的关系。通过对现代机理研究得出,氧自由基及一些免疫细胞分子参与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肺损害的过程,但肺与大肠相关性的物质基础还不明确,且研究仅限于肠对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补气养血法属治则中补法范畴.针灸处方,选用具有补气作用的合谷穴和具有养血活血作用的三阴交穴配伍,施用补法,共奏补气养血之效.补气养血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特别是辨证取穴,整体治疗可治疗心悸、缺乳、闭经、面瘫、腹痛及气血两虚,经脉空虚引起的腰痛、头痛、上下肢疼痛、手足麻木等,收效甚良,为临床常用有效的针灸处方.现将其具体运用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移毒法从最初的治疗痈疽,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手段。狭义的移毒法和针灸学的天灸、火针、割治、放血、埋线等方法具有一致的治疗机理。文章综合分析了移毒法中,转换时空的治疗理论思想来源和主要形式,提出了临床使用的灵活变通和对传统理论的借鉴。移毒法之毒字当做"病"解,所移之毒,则随具体病证各有具体内涵。狭义的移毒法的特点是疡科丹药的使用,在临床应用中综合使用了多种治疗手段,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浅散通络法是一种复合式针灸法.运用了火罐的浅散法在局部产生的活血化瘀作用,配合远端循经取穴通络法,迭针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综合作用,特点是先拔罐,再针灸,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的特点,临床上常用于肩背腰部疼痛.  相似文献   

11.
《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是按照五脏(肺、心、肝、脾、肾)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为五种刺法的总称。随着对五刺法的广泛运用及深入研究,众多医家在传统五刺法治疗五体疾病的基础上,扩展至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笔者通过系统治疗文献,将五刺法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标幽赋>中时间针法的论述,对治疗时依四时气穴所在而定针刺深浅、依气血流注盛衰开阖而取腧穴、法日月阴阳旺衰而施补泻3个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杵针疗法的源流及其特殊穴位、针具和常用手法,探索杵针疗法与中医学理论的密切联系,为其寻求更多的中医学理论支持。概括了杵针疗法在临床上的适应证及其具体应用规律,以促进杵针疗法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理论的普通毫针针刺与基于西方肌筋膜激痛点理论的"干针疗法"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疗效均较为理想,且因操作便捷、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从普通毫针针刺与干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理论根源和临床应用出发,对二者的施术原则、施术部位、操作方法、作用机制研究、临床适用范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总结,并对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毫针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参考文献40篇。  相似文献   

15.
付东升 《光明中医》2010,25(2):178-179
昼夜、四时阴阳的更替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存在着重大影响,从天文、历法以及《黄帝内经》的角度分析中医时间医学的机制,揭示伏九贴敷疗法的时间医学原理,指导中药贴敷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078-2079
补虚是壮医"平衡气血"治疗原则之一,是壮医气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壮医调治疾病的重要特色。文章阐释了壮医虚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了补虚原则的定义、内涵,并归纳、总结了壮医针刺、壮医药线点灸、药物内服、壮医药膳以及佩药挂药闻药等壮族民间常用的特色补虚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规律,旨在为临床防治疾病提供思路及简、便、廉、验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综述近10余年来火针配合拔罐的临床应用概况。火针配合拔罐在皮肤科、骨伤科及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后可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科研的设计水平,以充分体现火针配合拔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参阅近年来国内中医、针灸刊物报道的相关文献26篇,并结合自身开展砭石疗法治疗近视的临床实践与体会,就砭石疗法治疗近视机制及相关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认为砭石疗法治疗近视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耳穴疗法相关的文献,以单纯应用耳穴疗法治疗疾病的期刊、学位论文为数据样本,并对文献进行筛选、录入、审核、数据提取、统计分析,挖掘耳穴疗法中刺激方法的药物(针具)应用情况、穴位应用、选择何侧耳穴治疗疾病以及每天按压耳穴次数及时间问题。在刺激方法中,药物(针具)种类多,其中王不留行籽应用最多,占总刺激方法的60.89%;按压次数及时间在临床的应用较随意;耳穴疗法选择的主穴较少;取健侧耳穴治疗疾病效果显著;取单、双侧耳穴治疗疾病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检索“芒针”临床研究文献,分析总结其临床应用特点。芒针的临床主要适应症是前列腺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及其后遗症、胃下垂、肩周炎、三叉神经痛。芒针在以上各疾病中的常用穴各异,不同穴位有不同针刺深度,各疾病治疗频次以每日1次常见,不同疾病的疗程各不相同。使用芒针前需严格消毒,进针时要掌握针尖方向和针身刺入深度,行针勿用力过猛,出针应顺势缓慢,在胸背部、小腹部使用芒针时要防止刺伤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