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类别传入神经纤维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针感形成和针刺镇痛中哪一类纤维起主要作用,目前看法尚不一致,我们曾认为以Ⅲ类为主的细纤维在针感形成和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在一般条件下电兴奋细纤维会给受试者带来痛苦和兴奋Ⅱ、Ⅲ类纤维所得到的较好的镇痛效果可能是Ⅱ类纤维最大兴奋的结果,而不是Ⅲ类纤维的作用,本工作进一步从动物和人体两方面探讨是否有可能在不伴有痛反应痛苦的情况下,单独兴奋Ⅲ类或Ⅳ类纤维,并达到提高针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兰斑核的活动可能压抑针刺镇痛作用,我们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利用损毁与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对兰斑核区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证实和分析。在实验中,重复刺激(25次/秒)内脏大神经引起重复性内脏躯体反射活动,电刺激腓总神经(兴奋Ⅰ、Ⅱ类或加上小部分Ⅲ类纤维)可不同程度地抑制此反射活动,以此代表针刺镇痛效应。1.损毁双侧兰斑核区大部分后,痛反应大多有不同程度释放,但在绝大部分动  相似文献   

3.
<正> 过去,在痛觉和针刺镇痛的研究中,多以强电脉冲刺激传入神经模拟伤害性刺激,并以此引起的反应作为疼痛的指标。但强电刺激常引起多种神经纤维包括与痛觉无关的Aαβ纤维、传导“快痛”的 Aδ纤维以及传导慢痛的 C 类纤维同时兴奋。当多种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同时进入神经中枢时,又常常发生相互影响,往往是传导速度快的 A 类纤维传入抑制了传导较慢的 C 类纤维传入。因此,以前所用的痛反应指标不反映慢痛。  相似文献   

4.
对侧电针穴位对外周神经传入冲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针刺信息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水平的抗痛结构以及通过下行抑制系统来对抗伤害性传入冲动而产生镇痛效应已有许多实验研究资料。电针对外周神经的作用如何,目前资料不多。有人观察到电针刺激对外周神经有压抑作用,但多数为“同纤维”效应,即A纤维被兴奋时,动作电位A波受压抑。少数实验中也出现“异纤维”效应。即仅有A类纤维被兴奋但压抑效应却可涉及C波。还有人观察到电针大鼠“足三里”、“环跳”对  相似文献   

5.
<正> 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入途径是针刺镇痛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证明针刺镇痛效应是由深部感受器及其传人纤维受刺激引起的,针刺可以兴奋各类神经纤维,但哪类纤维是传入针刺镇痛信息的,主要有两种看法:(1)认为Ⅱ类纤维与针刺镇痛有关;(2)认为Ⅳ类纤维(C-纤维)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大量的针刺镇痛研究资料表明,大脑皮层体感Ⅰ区(SⅠ区)和丘脑中央外侧核与痛和针刺镇痛关系密切。如电刺激猫牙髓,可在皮质体感Ⅰ区记录到由Aδ传入纤维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当电针“下关”等穴时,则可抑制皮质体感Ⅰ区内的这种诱发电位。表明皮质体感Ⅰ区即可以接受痛信息,又可接受针刺穴位的信息。中央外侧核是丘脑内参与针刺镇痛的重  相似文献   

7.
随着针刺镇痛原理的进展和微量测定技术的提高,为临床针刺镇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有人报导,不同的刺激由不同的传入神经纤维传导,兴奋不同的中枢,而不同的中枢系统在抗痛过程参与各个镇痛环节。实验业已证明,针刺后中枢系统释放抗痛物质是有限的,在有效的刺激量下  相似文献   

8.
透热灸引起的热痛感觉和刺激局部产生的潮红反应,均主要是皮肤伤害性感受器的兴奋,这些刺激的传入激活了内因性镇痛机制及机体的防御反应。另外,在认识针灸刺激与内因性镇痛机制的关系方面,有必要对粗的有髓纤维兴奋引起在中枢对疼痛的抑制和来自上位中枢的抑制机制进行研究。本次为了观察选择性阻滞A纤维传导对透热灸刺激引起的疼痛感受性的影响,比较探讨了反复灸刺激神经阻滞部位及未阻滞部位引起的疼痛感觉和刺激局部皮肤血流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信息摘萃     
<正> 据《健康报》1994年3月23日报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研究员刘乡等在最近完成的“传入C纤维和中缝大核痛负反馈调节机制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中提出:针刺镇痛的本质是以小痛止大痛。 刘乡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了精确的神经逆行激活和碰撞电生理技术结合神经药理学方法,定性、定量、定位、定向分析了延脑中缝大核下行调控在针刺镇痛中的活动规律。首次确认针刺既包括非痛刺激,也包括痛刺激。快速进针瞬间、留针时运用轻手法或3伏以下电流刺激属非痛刺激。因针刺采用强手法(提插捻转),或3伏以上的电流刺激则属痛刺激。痛刺激在临床镇痛中更有实际价值。由此,刘乡等认为针刺镇痛或麻醉是通过穴位可忍耐的小痛(酸胀麻沉等不适),调动生理镇痛机制抑制剧烈的病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刺激猫的内脏大神经,模拟内脏痛,观察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和细胞放电的变化,同时观察血压和血管反应,以探讨内脏痛与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关系,并研究电针对其影响。用氯醛糖和尿酯麻醉进行手术,在三碘季铵酚麻痹下观察,用矩形电脉冲刺激神经。当用引起Aδ及C类纤维兴奋的强度刺激内脏大神经时,在对侧皮层体感Ⅰ区记录到多相诱发电位,同时出现明显的血压升高和血管收缩反应。诱发电位包括快反应和慢反应  相似文献   

11.
外周C纤维传入在电针镇痛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方宗仁  于琴 《针刺研究》1992,17(1):48-53
<正> 针刺镇痛的研究中,外周神经中哪一类纤维参与针刺镇痛效应一直是个争论的问题。候宗濂等认为C纤维传入是主要的,张香桐等提出外周神经中Ⅱ、Ⅲ类纤维是重要的,吕国蔚等则看到主要是Aβr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人体合谷穴和痛刺激正中神经时 ,其传入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相互作用。方法 :按照受试者、记录者、施针者三盲的方法 ,对 1 2例健康人进行 4系列试验。系列Ⅰ为非痛单独电刺激正中神经 ;系列Ⅱ为痛单独电刺激正中神经 ;系列Ⅲ为同时电刺激正中神经与合谷穴 ;系列Ⅳ为同时电刺激正中神经与合谷穴旁。刺激正中神经的电流强度在Ⅱ、Ⅲ、Ⅳ系列中相同。利用NeuroScan公司ESI 1 2 8脑电记录仪记录从 64个头皮电极点引出的体感诱发电位 (So 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 ,并比较各主波的绝对峰值和峰峰值及作二维地形图分析。结果 :系列Ⅰ未能引出明显的SEP晚成分 ;系列Ⅱ、Ⅲ、ⅣSEP中、晚成分N80 、P1 70 、N2 80 的绝对峰值大小关系为 :系列Ⅱ >系列Ⅳ >系列Ⅲ ,而早成分在 3系列中变化不明显。二维地形图显示 ,SEP早成分发生源位于对侧半球 ,晚成分位于中央略偏对侧 ,向前额部扩伸 ,系列Ⅲ 87 40ms以后各时间窗口信号强度明显弱于系列Ⅱ和Ⅳ。结论 :电针合谷穴明显抑制痛刺激正中神经引起的痛觉诱发脑电位 ,穴位的镇痛效果好于非穴位 ,大脑皮质在针刺穴位镇痛过程中具有时间依赖的电活动 ,痛觉诱发电位可以实时反映电针穴位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3.
包虹  周正锋 《针刺研究》1991,16(2):120-124
<正> 电针刺激通过何种纤维传入中枢产生镇痛作用,至今仍有争论。范少光等采用我室常用电针参数,以大鼠行为反应为指标,观察到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镇痛信息主要不是由 C 纤维传入。本工作用辣椒素选择性阻断 C 纤维传导后,观察了 EA 和伤害性热刺激(Noxious heat,NH)对脊髓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Range,WDR)神经元抑制作用的影响,进一步对上述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及规律,即针刺镇痛的特异性与广泛性取决于刺激强度与刺激部位,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同一神经节段时,不论弱刺激或强刺激均可产生镇痛效应;当刺激部位与痛源处于非同一神经节段的远端时,强刺激才能产生镇痛效应。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针对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中安慰针刺对照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中,合理的安慰针刺的设置应当在与痛源部位处于非同一神经节段的远端部位进行弱刺激。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曾报道,以极化电流阻断A类纤维的传导后,仅让C类纤维传入时,在对侧大脑皮层体感Ⅰ区(SI)记录到可反映慢反应的C类纤维皮层诱发电位(C-CEP);电刺激SI区的不同深度对C-CEP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Dariansmith等曾确定猫大脑皮层的前上雪氏回为特异的体  相似文献   

16.
兔丘脑束旁核痛敏神经元对刺激扣带回前部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实验是在清醒和肌肉麻痹的家兔上进行,用同心园电极的单个或短串电脉冲刺激扣带回前部(32区),用玻璃微电极在丘脑束旁核(IF)中引导单位放电,为了阐明IF单位放电的增加和减少是与刺激脉冲同步出现的,故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的脉冲密度直方图来表明,其结果,在rF59个对痛刺激呈现兴奋反应的单位放电中,能对扣带回刺激呈现拉制效应的有38个,占64%,4个对痛刺激呈现抑制效应的PF单位,也能为刺激扣带回前部而增强抑制,占6.7%,同时还观察到在少数FF痛兴奋和痛抑制的单位放电中,刺激扣带回能增强其放电频率。这再次表明扣带回前部可以通过下行纤维的活动调制痛信息在丘脑水平的传递。  相似文献   

17.
鉴于临床针麻上腹部手术仍存在“三关”,而镇痛不全仍为急待阐明及克服的关键问题。本实验即采用了阳极通电方法以研究克服内脏痛及躯体痛。家兔26只,阳性通电刺激66个序列,另在4只兔做“胃俞”穴阳极通电,实验结果如下: 一、内脏痛及躯体痛的四级反应用方波刺激2~10伏每秒10次,时程为3毫秒,刺激左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及左胸_(10)肋间神经传入纤维,规律地引起动物摆头,  相似文献   

18.
杨杰  唐敬师 《针刺研究》1996,21(4):28-33
本文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了大鼠丘脑中央下核(Sm)神经元对电刺激腓神经和“足三里”穴区的反应,结果表明:大多数(81%)Sm神经元对兴奋腓神经C波的阈刺激发生反应,所有(100%)神经元对2—3倍阈刺激发生反应,且随着刺激强度和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加;电刺激“足三里”穴区也有与此相同的反应,但引起反应的阈值明显高于刺激腓神经。这些结果为脊髓-SM-VLO-PAG-脊髓痛调制负反馈环路参与针刺镇痛,尤其是细纤维镇痛的设想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9.
双侧损毁腹外侧眶皮层对电针抑制大鼠甩尾反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吕方  唐敬师 《针刺研究》1996,21(2):39-42
本研究在浅麻大鼠发现,电解损毁双侧腹外侧眶皮层(VLO)明显减弱强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甩尾(TF)反射的抑制效应;但对弱电针的抑制效应无明显影响。表明VLO参与伤害感受调制,它可能在强电针兴奋细纤维(Ⅲ、Ⅳ类)产生的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我们提出的脊髓-丘脑中央下核(Sm)-VLO-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脊髓负反馈痛调制环路的设想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0.
筛选对电针“足三里”有镇痛效应的大白鼠54只,每组18只,分为三组:损毁视上核区组,损毁乳头复合体组、对照组。用单极进行直流电损毁,400~600微安,20秒。对照组仅在视上核区域或乳头复合体区域背侧插入电极,但不作通电。用钾离子透入尾部作为痛刺激。损毁视上核区之前,电针可使病阈提高115.03%;损毁后仅提高29.57%。损毁使电针镇痛效应明显降低(P<0.01)损毁乳头复合体区之前,电针使痛阈提高117.29%;损毁后仍可使痛阈提高82.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