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力  毛平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2):5923-5926
背景:体外扩增脐血造血细胞的目的是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植入能力,细胞因子介导的脐血造血细胞能使细胞数有效扩增,但同时也耗竭了具有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对多细胞因子组合介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扩增后黏附分子和CXCR4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分离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在预先建立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层上,分组培养:对照组仅含有脐血单个核细胞;多种细胞因子+脐血单个核细胞组;骨髓基质细胞+脐血单个核细胞组;骨髓基质细胞+多种细胞因子+脐血单个核细胞组。培养0,7 d检测有核细胞数, 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62L+,CD34+CD49d+的细胞数。 结果与结论:单纯骨髓基质细胞和单用细胞因子组均可有效地扩增脐血造血细胞,并提高造血细胞上CD49d,CD62L及 CXCR4表达。而单用细胞因子组促进脐血造血细胞扩增能力较单纯骨髓基质细胞强,提高造血细胞CD49d,CD62L及 CXCR4表达能力较单纯骨髓基质细胞差。提示骨髓基质细胞虽可支持脐血造血细胞扩增,但难以实现造血细胞的大量扩增,但在骨髓基质细胞层的支持下,多细胞因子可有效地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扩增,并优于单用细胞因子及骨髓基质细胞,证实骨髓基质细胞可协同多细胞因子有效地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扩增,促进造血干细胞的黏附和趋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背景:课题组前期实验通过广泛筛选,发现中药单体黄芩苷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向神经元定向诱导中效果良好,且其诱导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单纯的抗氧化剂,可能有另外的机制在起作用。 目的:探讨黄芩苷体外扩增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的激活及白细胞介素6浓度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2/07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孕妇足月顺产儿的脐带血10份,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提供。所用黄芩苷相对分子质量为446.35,经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纯度> 95%。抗氧化剂β-巯基乙醇为北方同正生物技术公司产品。 方法:采用明胶沉降加密度梯度离心两步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0×109 L-1接种,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2胎牛血清、谷氨酰胺、B27、300 μg/L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L干细胞因子的DMEM液体培养体系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按照添加抗氧化剂的不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抗氧化剂;黄芩苷组向DMEM液体培养体系中加入100 μmol/L黄芩苷;β-巯基乙醇组向DMEM液体培养体系中加入3 mmol/Lβ-巯基乙醇。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培养时间点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扩增情况;用发绿色荧光信号的细胞核百分率代表核转录因子κB的激活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脐血单个核细胞 P65核移位细胞率;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贴壁细胞生长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 结果:培养第1周,β-巯基乙醇组与黄芩苷组脐血单个核细胞数量基本相似(P > 0.05),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 0.01);培养第2~4周,脐血单个核细胞数量黄芩苷组>β-巯基乙醇组>空白对照组(P < 0.01)。培养3 d及1~4周,空白对照组与β-巯基乙醇组的脐血单个核细胞 P65核移位细胞率基本相似(P > 0.05),但均显著低于黄芩苷组(P < 0.01)。3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浓度的变化与脐血单个核细胞 P65核移位细胞率基本一致。 结论:黄芩苷能有效促进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增殖,可能与其一定程度上激活即刻早期基因核转录因子κB,进而促使细胞提高分泌白细胞介素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细胞因子介导的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有望能解决脐血移植数量不足的问题。 目的:实验拟确立在无基质培养条件下体外扩增脐血单个核细胞最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及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协同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对造血及免疫重建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 d,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分组,将3因子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组合在无血清无基质条件下扩增培养7 d前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给经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在扩增培养0,7 d检测脐血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62L+,CD34+CD49d+的细胞数。脐血移植6周后通过流式细胞仪,PCR法检测存活小鼠体内的人源性细胞。 结果与结论:移植6周后,存活小鼠体内均可检测到人源性CD45+细胞,扩增脐血移植组的NOD/SCID小鼠存活率和人特异性基因捡出率均高于新鲜脐血移植组和高于生理盐水移植组 (P < 0.05)。扩增脐血组存活NOD/SCID小鼠骨髓中可检测到人髓系细胞(CD33+),T淋巴细胞(CD4+),B淋巴细胞(CD19+)和人造血干细胞成分(CD34+)细胞的表达。结果提示干细胞因子+FLT3配基+促聚核细胞生成因子3因子组合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是最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其扩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植入并重建NOD/SCID小鼠的造血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30只体重在250~300&#8197;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给予亚低温、常温处理,使其肛温保持在(33±1)℃和(37±0.5)℃。12&#8197;h后,自左室取血,断头取脑,检测缺血区ICAM-1阳性血管数目(免疫组化方法)和血清IL-6含量(免疫放射测定法)。结果 实验组缺血局部I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2.45±1.56)vs(18.27±2.45)个/HP,P<0.01];对照组血清IL-6含量、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184±38)vs(124±41)ng/L),P<0.01;(2.13±0.35)vs(1.48±0.25),P<0.01]。结论 亚低温对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IL-6含量和减少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单个核细胞(MNCs)凋亡的变化,检测周围血中自细胞介素(IL)-1β、IL-8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对MNCs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4例ACI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MNCs的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水平.结果 ACI患者MNCs凋亡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呈逐渐升高趋势;ACI患者发病72 h血清IL-1β、IL-8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病第1周达到最高值,至第14天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与MNCs凋亡率均呈正相关.结论 ACI患者MNCs凋亡率增加,可能与炎性细胞因子产生过多、免疫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上调密切相关,通过适度调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MNCs的凋亡可能会改善ACI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局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体质量在250-300g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151和对照组(n=15),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模成功后,将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置于冰毯机和常温操作台上,使其肛温保持在(33±1)℃和(37±0.5)℃。12h后,自左心室取血,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区ICAM-1阳性血管数目和应用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检测血清IL-6含量。结果免疫组化分析示缺血局部ICAM-1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IRMA检测的血清IL-6含量亚低温组较对照组降低。结论亚低温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清IL-6含量和减少缺血局部ICAM—1的表达,推测亚低温降低IL-6和ICAM—1的表达为亚低温减轻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常规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过程中,离心管壁有大量单个核贴壁细胞,这些早期的贴壁细胞是否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成功率低存在一定的联系呢? 目的:比较4种方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培养成功率,观察离心管贴壁细胞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取足月健康顺产新生儿脐血36份,随机分为4组,每组9份,于采集后6 h内分别采用甲基纤维素沉降法(A组)、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B组)、甲基纤维素联合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C组)、甲基纤维素联合改良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D组)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活力,用细胞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 L-1~2×109 L-1,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和传代,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形态。收集第3代脐血单个核细胞,采用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扩增倍数,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免疫表型。 结果与结论:36份脐血中,成功分离33份脐血单个核细胞,B组有3份分离失败。33份中共22份原代培养中出现大量贴壁细胞,其中A组8份,B组2份,C组5份,D组7份。9份(27%)培养出能融合且可稳定传代的成纤维样细胞,其中A组3份,B组0份,C组1份,D组5份。4组脐血单个核细胞在原代培养5~7 d后均可见数量不等的贴壁细胞,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或(和)圆形巨核样细胞。A组与D组于原代培养三四周可见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细胞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呈较均一的长梭形,可稳定培养至60~90 d形态无明显变化。流式细胞仪免疫检测,第3代脐血单个核细胞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CD45和CD106等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细胞标志,但显著表达CD29、CD105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结果显示离心管贴壁细胞可显著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培养成功率,而甲基纤维素联合改良的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可充分回收离心管贴壁细胞,利于脐血单个核细胞的体外扩增和稳定传代。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脐血贴壁层细胞和骨髓的基质细胞对脐血单个核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2/07在吉林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完成。①对象:正常足月顺产儿脐带由长春市妇产医院提供;肋骨取自吉林省肿瘤医院外科手术患者,排除血液疾患。产妇及外科手术患者对治疗及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红细胞裂解法制备有核细胞,以Ficoll-paque淋巴细胞分层液按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24 h后去除悬浮细胞,收集脐血贴壁层细胞,加入到24孔板中,2×106 L-1/孔,再加入含12.5%马血清、12.5%胎牛血清、1×10-7 mol/L氢化考地松的IMDM培养体系1 mL。将肋骨剪成3 cm小块,冲洗髓腔收集细胞悬液,用淋巴细胞分层液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同法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分别将两种细胞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培养3周后,各自加入到24孔板,2×106 L-1/孔,同时每孔再加入1×106 L-1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 d。以未添加脐血贴壁层细胞及骨髓基质细胞的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空白对照。③实验评估: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脐血贴壁层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状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脐血单个核细胞周期分布。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测定脐血单个核细胞混合集落形成单位情况。 结果:①脐血贴壁层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培养2周时,多数脐血贴壁层细胞呈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少部分呈不规则形;骨髓基质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排列成漩涡状、辐射状或相互缠绕成束状。②细胞周期:与空白对照相比,经脐血贴壁层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干预的脐血单个核细胞S+G2+M期所占比例均显著升高(P < 0.05)。③混合集落形成单位:经脐血贴壁层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干预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其混合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 < 0.05)。 结论:①脐血贴壁层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在形态上具有一定差异,但均能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增殖能力。②脐血贴壁层细胞可替代骨髓基质细胞作为脐血造血细胞体外扩增的辅助条件。  相似文献   

9.
背景:通过鼻腔输送细胞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因子到大脑内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输送方法,克服了其他给药方法受到血脑屏障限制和产生外周不良反应的缺点。目的:观察鼻腔内长期输送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大鼠脑梗死梗死体积及行为学的变化。方法:直接切断Wistar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脑梗死模型,将神经功能评分相当的模型大鼠,抽签随机分成对照组、单个核细胞组,随即单个核细胞组从鼻腔滴入培养的第3代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滴入磷酸盐缓冲液,1次/d,共6周,每周进行1次行为学评价;最后1次行为学评价后行脑梗死体积量化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3周单个核细胞组脑梗死大鼠改良的神经病学严重程度评分开始改善,之后进一步改善到5周(P < 0.05,P < 0.01);治疗后1~5周单个核细胞组Morris水迷宫实验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P < 0.05,P < 0.01),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与行为学改善相一致,单个核细胞组脑梗死体积(9.15±4.36)%较对照组(30.56±4.65)%显著缩小(P < 0.01)。说明经鼻腔早期长期输注单个核细胞治疗大鼠脑梗死能改善其行为能力和缩小脑梗死体积,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易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缺氧对体外培养海马细胞中rhIL-6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rhIL-6呈弱阳性免疫反应,缺氧1~4h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rhIL-6免疫组化反应明显增强。对免疫染色细胞作图像分析结果显示,缺氧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平均光密度较缺氧前增加,尤以缺氧2h时最明显,之后随缺氧时间延长,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又逐渐减弱。上述结果表明,海马脑区存在rhIL-6免疫反应细胞;缺氧条件下rhIL-6免疫组化反应增强,提示rhIL-6可能参与脑缺氧损伤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取材困难、供体有限、可能病毒污染等缺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目前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存在于骨髓,还存在于外周血,尤其是脐血。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扩增纯化方法及其神经分化潜能。 设计、时间及地点:应用研究,体外细胞学观察,于2005-10/20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 材料:新鲜脐血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足月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取脐血前征得新生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脐血,去除红细胞,采用低糖DMEM/F12进行培养;取扩增第3或4代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中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全反式维甲酸。 主要观察指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贴壁细胞的表面标志;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核内抗原和神经丝蛋白表达。 结果: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强表达CD13、CD 29、CD44和CD105,弱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11a、CD14、CD33和CD45。培养基添加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后的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表型,诱导后高表达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元特异性核内抗原和神经丝蛋白。 结论:人脐血富含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后于培养基添加神经营养因子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由干细胞分化而来的胰岛样细胞存在数量少、胰岛素分泌量少以及能否达到临床移植要求等问题。 目的:观察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干细胞体外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5/09在辽宁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细胞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脐血来源于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由沈阳市德济医院提供。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1组首先以低糖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添加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培养成巢蛋白阳性细胞后改为高糖DMEM培养液,添加2% B27和10 mmol/L尼可酰胺。诱导2组直接以高糖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添加20 mmol/L尼可酰胺、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2% B27及0.1 mmol/Lβ-巯基乙醇。对照组只添加与诱导组相同的培养液,不加入任何细胞因子。 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分化后对贴壁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胰岛素抗体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双硫腙染色鉴定。 结果:体外培养的人脐血干细胞通过细胞因子组合诱导后,可见散在的胰岛样细胞或成群的胰岛样细胞群,呈Insulin阳性反应。诱导1组细胞散在或成群分布,诱导2组则多为散在分布的胰岛样细胞,且细胞相对较小,几乎没有胰岛细胞团。双硫腙染色后诱导1组有少部分较大的胰岛样细胞呈阴性,诱导2组细胞均呈棕红色阳性表达,未诱导的对照组细胞呈阴性。 结论:人脐血干细胞通过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后具有向胰岛样细胞分化的潜能,但诱导1组中部分细胞可能是非胰岛素细胞,而诱导2组胰岛样细胞均一性较差,可能与胰岛细胞种类较多、大小不一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在适宜微环境下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近年来已成为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对比观察脐带血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其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条件,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比较。 设计: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 材料:新鲜脐带血在征得产妇同意后采集。骨髓由健康的成年志愿者捐赠。 方法:取脐带血和成人骨髓分离、培养并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对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的能力进行鉴定。 结果:两种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均出现间充质样细胞,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时间和培养时间均短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两种细胞传代生长呈共同特性:传代培养潜伏期为24~36 h,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为接种后3~7 d,接种后八九天,生长进入平台期;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相关抗原CD29、CD44、CD105;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CD34、CD45;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 结论:人脐带血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脐带血的间充质干细胞原代贴壁时间、形成细胞克隆的时间、集落交错融合的时间均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晚,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生长速度均无明显差异;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的表面标志物;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有多项分化潜能,可诱导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4.
背景:体外扩增是目前解决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单份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数不足问题的主要手段。已有许多关于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不同细胞因子支持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报道,而单独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对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报道仍很少。 目的:观察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作基质层的体外培养体系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3/2007-0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经产妇知情同意,采集健康足月分娩胎儿脐带9份。 方法:应用贴壁培养的方法从正常足月出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化实验进行鉴定。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从正常足月出生儿脐带血中分离CD34+细胞。应用3种不同培养体系进行脐血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单独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作基质层、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和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细胞计数法、集落培养计数法和流式细胞学检测法对扩增后细胞数量、集落形成能力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比较。RT-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培养第14天后,间充质干细胞组的CD3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细胞因子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组;CD34+细胞总数为培养前的(4.19±1.37)倍,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培养第7天和第14天,间充质干细胞组的CD34+CD38-细胞亚群比例均高于另两组。RT-PCR结果显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表达干细胞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早期干细胞效应因子。 结论:单独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地对脐血CD34+细胞进行体外扩增,更有利于保持较早期干、祖细胞的扩增。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脐带;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  相似文献   

15.
于2005-06/2007-09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拟建立一种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方法。所用无血清培养基血清替代物是将纯化人转铁蛋白直接溶于DMEM培养基中,再将去毒后的BSA、超声波粉碎后的胆固醇、胰岛素及过氧化氢酶直接加入DMEM培养基中稀释至所需浓度。体外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加入含氢化可的松、纤维连接蛋白的无血清培养基,7 d后消化传代。取传至2,5,8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达60%~70%融合时以含β-巯基乙醇、丁化羟基苯甲醚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结果在无血清条件下能培养扩增出大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融合后可继续传代扩增;不表达CD34、CD13和CD45,强表达CD166、CD29、CD105,较强表达CD54,80%以上细胞处于G0/G1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能形成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提示在自行研制的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可成功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6.
脐血细胞培养前后的形态改变及神经细胞特有分子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MNCs)培养前后的形态改变及神经细胞特有分子表达。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过程中脐血MNCs形态的变化,RT-PCR方法检测MNCs培养前后神经细胞标志物nestin,NF-M及MAP2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前,脐血MNCs胞体小呈圆形,培养后细胞胞体变大,有突起形成,相邻细胞连接成网状,类似神经细胞。RT-PCR检测发现,培养前脐血MNCs中的nestin,NF-M及MAP2mRNA有阳性表达,在培养后表达增强。结论直接分离的脐血MNCs中存在着神经(干)细胞;培养后,出现神经元样细胞,nestin,NF-M及MAP2mRNA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发现,脐血间质干细胞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目的:实验拟观察脐血间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照射小鼠脾脏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验证其防辐射损伤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10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将体质量(20.0±1.5) g的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对照组、60Coγ射线照射前静脉注射脐血间质干细胞组,每组30只。新鲜脐带血来源于本院妇产科健康产妇。 方法:以无菌塑料采血袋按密闭式方法采集足月新生儿脐带血80~140 mL,无菌条件下将脐带血液采集到含有ACD-B保养液的无菌采血袋内,并按照卫生部检测血液的标准检测每一份脐带血液,采集、分离间质干细胞。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通过尾静脉将分离获得的人脐血间质干细胞输注入小鼠体内,细胞数≥ 1×108/份,照射后当天再次输注人脐血间质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细胞的凋亡指数和免疫参数。 结果:与单纯照射组相比,60Coγ射线照射前静脉注射脐血间质干细胞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而S、G2M期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经照射后,小鼠脾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脐血间质干细胞对细胞的凋亡有一定保护作用,同时能够提高细胞的增殖率。单纯照射组的NK细胞、CD4+和CD8+标记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脐血间质干细胞能显著地提高它们的活性。 结论:脐血间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辐射造成的脾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促进脾脏细胞的分裂增殖,加速脾脏细胞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NK细胞活性和CD4+、CD8+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细胞移植为重度肝损伤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肝细胞来源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实验采用体外培养体系,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是否可以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以期为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 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8在解放军第一二三医院南京军区肝病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血由蚌埠解放军123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后,将其分组培养:对照组不加细胞因子,实验组加入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成纤维生长因子4和重组人制瘤素。③实验评估:于诱导前及诱导后第7,14,21,28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8、白蛋白和肝细胞抗体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白蛋白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甲胎蛋白的分泌水平。 结果: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第7天可见甲胎蛋白染色阳性细胞,第21天后染色基本为阴性,第7天未检测到细胞角蛋白18和白蛋白阳性表达,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呈阳性表达,阳性率逐渐增高。对照组染色均呈阴性。② 实验组培养第21天时检测到糖原染色阳性细胞,28 d时呈强阳性表达。对照组糖原染色呈阴性。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白蛋白阳性细胞比例逐渐增高,第28天达80%。放射免疫法检测7 d的甲胎蛋白水平达到最高,与诱导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 < 0.05)。 结论:在特定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下,脐血单个核细胞能够分化为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