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量研究证明听觉诱发电位(AEP)在麻醉深度监测方面的临床意义.本文论述了移动平均模式(MTA)和外因输入自回归模式(ARX)提取AEP的原理,通过对两种提取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证明,ARX模式更能满足临床麻醉深度监测的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最佳的麻醉深度,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痉挛性脑瘫患者30例,年龄7—17岁。随机分为三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A组10例,术中维持BIS为60—70;B组10例,BIS为50—59;C组10例,BIS为40-49。观察三组患者在电刺激腰2(L2)后根时运动阈值、体动反应;同期记录电刺激L2后根2min内BIS的最大值(BISmax)及肌电信号值(EMG);记录电刺激L2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肌松剂的停药时间和电刺激开始至缝硬膜的手术时间。结果(1)运动阈值:A、B两组分别为(0.17±0.05)mg、(0.21±0.14)mA均低于C组的(0.78±0.25)mA,P〈0.01。(2)MAP及HR:A组在电刺激后与刺激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B、C两组。(3)体动反应:BIS在60—70时体动反应发生率为60%,BIS在40—59时水平体动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A组BISmax为76.29±8.46。三组患者术后24h随访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麻醉深度在BIS50—59时,运动阈值适当,有利于后根神经的选择,体动反应发生率低,且能避免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3.
张谦  王振  秦琦  万柏坤 《医疗卫生装备》2006,27(6):30-31,66
设计了1种基于脑电α波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系统,利用睁闭眼对于α波幅值的影响,实现了对计算机屏幕4个方向目标的选择控制,并通过5名受试者实验考察了系统的速度、准确率,说明系统具有无须繁复学习与生物反馈训练的易操作性,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能实时操作使用的BCI控制面板、实现系统集成和便携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明确了麻醉深度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介绍了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在麻醉深度监护中的应用以及脑电双频指数、脑电复杂度分析、脑电熵分析等脑电信号分析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对麻醉深度监护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最佳的麻醉深度,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择痉挛性脑瘫患者30例,年龄7~17岁.随机分为三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护仪监测麻醉深度,A组10例,术中维持BIS为60~70;B组10例,BIS为50~59;C组10例,BIS为40~49.观察三组患者在电刺激腰2(L2)后根时运动阈值、体动反应;同期记录电刺激L2后根2min内BIS的最大值(BIS max)及肌电信号值(EMG);记录电刺激L2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记录肌松剂的停药时间和电刺激开始至缝硬膜的手术时间.结果 (1)运动阈值:A、B两组分别为(0.17±0.05)mA、(0.21±0.14)mA均低于C组的(0.78±0.25)mA,JP<0.01.(2)MAP及HR:A组在电刺激后与刺激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并显著高于B、C两组.(3)体动反应:BIS在60~70时体动反应发生率为60%,BIS在40~59时水平体动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A组BIS max为76.29±8.46,三组患者术后24 h随访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中麻醉深度在BIS 50~59时,运动阈值适当,有利于后根神经的选择,体动反应发生率低,且能避免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指导麻醉深度管理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指标、认知功能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收治的47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根据不同麻醉深度管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深度由麻醉医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及患者具体的表现进行调整,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深度则根据监测的BIS值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麻醉诱导前(T0)、术后2 h(T1)、术后24 h(T2)时炎症应激反应指标,T2、术后48 h(T3)、术后72 h(T4)时认知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缩短;与T0时比,T1、T2时两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逐渐升...  相似文献   

7.
李继 《医疗装备》2002,15(8):47-47
当脑电图、脑电监护受到干扰时 ,它往往表现出 ,描迹出来的波形不光滑 ,抖动大 ,影响了临床的诊断。由于脑电信号是一种极其微弱的生物电信号 ,在对它的采集放大处理过程、对外界电磁波的屏蔽、周围环境等 ,这些环节中有任何一点出了问题都可能是该机产生干扰的原因。下面依据上述几个方面问题逐一进行分析与处理。周围环境的影响 :先查看周围是否有其它电器在工作 ,尽可能地远离这些能产生电磁波的设备 ,或在监护诊断时暂时关闭这些设备 ;查看电极盒和导联线以及患者是否碰到比如金属床架和仪器外壳等物体 ,如有及时把它们隔开。做好电磁波…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麻醉深度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模糊神经网络对麻醉信号进行信息融合,实现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实验是从31例复合全麻病人的EEG信号中提取出非线性动力学参数——KC复杂度、近似嫡,和25例训练样本的训练及6例检验样本的前瞻性检验,结果表明以EEG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参数为输入的ANFIS网络输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可以作为一种反映麻醉深度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这一新兴检测技术从最初用来监控手术中麻醉患者的麻醉深度,到近年来被引入危重症医学领域,用来作为监测并指导危重症患者的镇静深度、成为目前反映皮层镇静程度的最佳手段和指标。并被拓展应用于监测危重症患者脑缺血、预测和评价危重症患者预后等方面。在归纳总结其领先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现存的缺点及其局限性,指出BIS虽在重症医学领域有较好的前进与发展空间,但在现阶段仍不能作为独立的辅助诊断的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深度麻醉对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2019年7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麻醉中予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监测,观察组患者术中BIS维持在55~65,对照组患者术中BIS维持在35~45。对比两组是否成功诱发肌电电位,初次刺激喉返神经时平均动脉压水平、七氟烷浓度,术后拔管时间。观察是否有术中体动,术中知晓等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成功诱发肌电电位,初次刺激喉返神经时观察组血压更加平稳(P <0.05),观察组七氟烷用量更少(P <0.05),两组术后拔管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体动、术中知晓。结论 在BIS监测下,不同深度的麻醉均成功诱发肌电电位,为外科医生避开喉返神经提供参考。维持较高的BIS值,术中血压更加平稳,而不会发生体动,术中知晓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方伟 《医疗卫生装备》2011,32(4):31-31,33
目的:有效评价手术患者麻醉的深度,避免过度麻醉和术中"知晓情况"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方法:在给予特定声音刺激的情况下,检测麻醉患者的诱发脑电,经处理得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index,AEPI)的监测指标,以此判断全麻患者的麻醉深度。结果:确保了患者意识处于完全消失状态,避免术中知晓,同时又防止了麻醉药过量,以减小并发症。结论:该系统为患者提供无痛、安全、良好手术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监测仪监测下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在老年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定2016年11月~2018年11月于本院行全身麻醉操作的50例老年患者,根据患者麻醉期间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稳定值不同分为低浓度组(16例,0.6MAC)、中等浓度组(16例,1.0MAC)、高浓度组(18例,1.3MAC),均采用麻醉深度监测仪进行观察,比较3组老年麻醉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体温、动脉血压、术后心率、术后动脉血压、术后清醒拔管时间指标。结果:麻醉结束,低浓度组脑电双频指数、体温、动脉血压、术后动脉血压均高于中等浓度组、高浓度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低浓度组术后心率、术后清醒拔管时间均低于中等浓度组、高浓度组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麻醉深度监测仪可有效监测老年麻醉患者的麻醉情况与体征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复杂度、近似熵应用于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EG复杂度、近似熵与麻醉深度的关系,筛选既能充分表达麻醉深度、计算方法又相对比较简单的参数。方法:自制虚拟仪器信号采集系统:EEG放大器采用北京祥云公司的体表EEG模块,其放大倍数为1万倍,带宽为0.25~70Hz;MSP430单片机负责AD转换并通过RS232接口将数据传送至上位机:上位机控制软件在LabView6.0平台上开发,将数据初步处理后存贮。动物实验:10只大耳白兔,麻醉剂使用3%戊巴比妥钠.按每公斤体重0.5ml、0.25ml、0.25ml、0.25ml的剂量分4次于耳缘静脉注射.间隔为20min.麻醉前和每次注射麻醉剂5min后记录2min EEG;之后,在苏醒过程中,每隔10min记录一次,共3次。数据后期处理用Matlab实现。结果:复杂度和近似熵与麻药剂量关系的一致性较好。结论:复杂度算法简单,特别适合用于嵌入式麻醉深度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对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麻醉过程及恢复的意义。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8年10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门诊择期在丙泊酚-舒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门诊患者180例,随机分为BIS监测组(Ⅰ组,n=90)与常规监测组(Ⅱ组,n=9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静脉给予枸橼酸舒芬太尼5μg、丙泊酚1.0mg/kg负荷量后,丙泊酚维持量Ⅰ组根据脑电双频指数(40~55)调节,Ⅱ组仅根据患者临床体征调节。分别测定T0(注药时),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扩张宫颈时),T3(刮宫时),T4(退扩阴器完毕时)和T5(麻醉苏醒时)5个时点两组患者的平均气道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动脉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rk)和脑电双频指数。记录丙泊酚用量、术中反应、手术时间及留院观察时间等。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及麻醉前平均气道压、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人工流产术中两组丙泊酚用量及术后留院观察时间比较,Ⅰ组明显少于或短于Ⅱ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T1和T2时点,两组患者平均气道压均下降,但Ⅰ组降幅大于Ⅱ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Ⅰ组明显少于Ⅱ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脑电双频指数监测用于门诊人工流产术的麻醉,对预防麻醉药用量不足或逾量,减轻血流动力学改变,避免术中肢动与知晓,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麻醉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彭洪  巫志国  王玲 《现代保健》2014,(11):47-49
目的:探讨分析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方法:选取2012年10月一2013年4月本院接诊的240例行上下肢以及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80例,行区域麻醉后,对患者使用咪唑安定分别至OAA/S标准Ⅳ、Ⅲ、Ⅱ级镇静深度,观察用药后患者HR、MAP以及SpO2的变化,统计患者术中烦躁的发生率及遗忘率以及各组患者咪唑安定的平均用量。结果:三组患者达到Ⅳ、Ⅲ、Ⅱ级镇静深度的咪唑安定用量为(0.041±0.022)、(0.062±0.033)、(0.132±0.031)mg/kg。三组患者的术中事件遗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烦躁的发生率25.0%明显高于A组的2.5%和B组的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血压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C组SpO2有明显下降,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最佳用量为(0.062±0.033)mg/kg,最佳镇静深度为0AMS Ⅲ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ICU病人丙泊酚分步靶控输注(TCI)镇静时镇静深度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探讨TCI和BIS是否适合国人ICU的镇静监测。方法收集15例65~78岁的ICU危重病人,进行丙泊酚分步TCI镇静。靶浓度(Ct)由0.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平衡15分钟后观察BIS、Ramsay评分。结果丙泊酚分步靶控输注镇静时BIS随着Ct增加而下降。BIS与Ct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638。Ramsay评分与BI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860。Ramsay评分与C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43(P﹤0.01)。结论TCI和BIS联合进行镇静可以体现监测的数字化、规范化。TCI和BIS联合进行镇静的实施和监测在国人ICU中使用证实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老年患者静脉全身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需静脉全身麻醉手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BIS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呼之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Ⅰ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少于Ⅱ组(P〈0.05),而且其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Ⅱ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BIS监测可减少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并改善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