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应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拟行PCI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600mg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进行预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300mg常规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进行预治疗。对两组患者服药后16、36h的血小板最大凝集率降低度(△MPAR)进行检测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术后30天和6个月发生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的情况进行随访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服药后16小时的△MPA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0天和6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发生活动后胸闷和再入院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0天和6个月,两组患者发生各项出血事件比例及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术前应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具有更加显著的近期疗效,且副反应与常规负荷量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使用氯吡格雷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对维、汉两民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4年10月~2005年4月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而住院行PCI术的维、汉两民族患者共50例,分为A组(维吾尔族)和B组(汉族),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监测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出血事件的发生,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均发生1例出血(A组脑出血1例,B组消化道出血1例),出血事件无显著性差异(1 vs 1,P〉0.05),出、凝血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维、汉民两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长期(6个月)用氯吡格雷治疗有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应用高剂量(450 mg)氯吡格雷和常规剂量(300 mg)氯吡格雷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将我院206例拟行PCI患抽签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每组103例,术前分别给予450 mg、300 mg氯吡格雷预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活化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并随访30 d、6个月对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进行记录。结果高剂量组CD63、CD62 P、TSP各为(4.13±1.34)%、(8.22±3.46)%、(2.54±0.34)%与常规剂量组(5.32±2.31)%、(10.52±4.11)%、(2.90±0.54)%比较为低(P0.05);两组MAADP及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上升(P0.05),组间比较用药后MAADP、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显著(P0.05);高剂量组30 d、6月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1.9%低于常规剂量组3.9%、8.7%,但无显著差异(P0.05),总发生率高剂量组30 d、6月后分别为13.6%、22.3%,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32.0%、58.3%,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前应用450 mg高负荷的血小板抑制效果优于常规300 mg剂量,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杨丽霞  郭海霞  董丽   《四川医学》2017,38(11):1323-1326
目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应用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诊断为ACS并且拟行PCI治疗的患者12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62例。A组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B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两组均观察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A组术后2h、24h、7d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B组[(52.24±7.56)vs.(56.82±7.49)、(48.65±7.90)vs.(55.31±7.11)、(42.47±6.30)vs.(53.86±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小板聚集率达标率高于B组(82.26%vs.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A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90%vs.3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优于氯吡格雷,且降低MACE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辽宁省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心血管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并成功完成PCI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对照组)与替格瑞洛治疗组(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氯毗格雷治疗,观察组接受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1周和1个月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P2Y12反应单位(PRU),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随访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治疗后2组MPAR和PRU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cTnI含量在24 h内较治疗前升高,随后逐渐降低,观察组在术后24 h、1周和1个月MPAR、PRU和cTnI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7.08%)(x~2=4.575,P=0.032)。2组患者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2%vs.18.75%,x~2=0.753,P=0.386;29.16%vs.33.33%,x~2=0.049,P=0.852)。结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更够更好地抑制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现象,降低近中期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吴艳 《当代医学》2013,(35):126-126,16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缺血性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术后5d血小板聚集率前后差值分组,第1组差值≤10%(氯吡格雷抵抗组),第2组差值介于10%~20%,第3组差值≥20%。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术后5d有13%的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期内,第1组有37.5%的患者发生心脏缺血性事件。第2组有1例患者(3.5%)出现脑梗死,第3组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部分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患者对氯吡格雷抵抗可能增加术后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制剂,氯吡格雷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研究证实,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但高负荷剂量及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是否有效,现就应用高负荷剂量及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与探讨氯吡格雷在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ACS并予以PCI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噻氯匹定治疗,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及血栓素B2水平、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MACE的发生率为10%,治疗组为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1,P=0.396);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MACE的发生率为25%,治疗组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01,P=0.034)。治疗前,治疗组血栓素B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24小时血栓素B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5、3.334,P=0.001、0.001)。治疗前,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24小时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0、12010,P=0.000、0.000)。结论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且对血栓素B2水平、血小板聚集率有积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魏来  韦娜  钱妍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8(10):1419-1424
目的:系统性评价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经皮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的文献分析评价方案,全面收集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应用于PCI术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提取有效数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 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RCTs,共2 8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75 mg常规维持剂量氯吡格雷相比,150 mg的高维持剂量明显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MD=-12.20,95%CI=-13.77~-10.63,P=0.000),同时明显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而且,高维持剂量组不增加患者主要出血风险(RR=1.61,95%CI=0.90~2.87,P=0.110)和次要出血风险(RR=1.19,95%CI=0.87~1.62,P=0.270)。结论:与75 mg常规维持剂量氯吡格雷相比,PCI术后患者应用150 mg氯吡格雷具有更好疗效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的确诊为ACS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75例.强化治疗组术前7d给予阿托伐他汀80mg口服,每天1次;常规治疗组术前7d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天1次;余治疗相同.检测治疗前后两组CRP及血脂水平.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1d和7d,强化治疗组CRP水平分别为(8.1±3.1)、(12.6±3.2)、(7.9±2.7 )mg/L,常规治疗组分别为(8.21±3.0)、(13.0±3.3)、(11.8±3.1 )mg/L,两组术后CRP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治疗后1d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7d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TC、TG、HDL、LDL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TC、TG、LDL均降低,HDL均升高,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PCI术前应用高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短期强化预处理不仅可以强化调脂作用,而且可以明显减少PCI术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与血清肌钙蛋白(cTnⅠ)水平的关系.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手术患者125例,根据入院时即刻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cTnⅠ<0.02 ng/ml作为A组,cTnⅠ0.02~1 ng/ml作为B组,cTnⅠ>1 ng/ml作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PCI术后30 d冠脉狭窄程度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患者的病变支数、最大病变程度与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其中C组最大病变程度与Gensini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的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6%和59.5%,明显高于A组的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程度越明显,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越高,其可能与血清肌钙蛋白水平较高加重冠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行冠脉支架术的611例冠心病患者按病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72=424)和稳定性心绞痛组(SAP,n=187)。两组在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最短1个月,31.8%超过12个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随访结束。比较两组联合应用抗血小板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及抗血小板副作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发生76例心血管事件(死亡15例,心肌梗死10例、靶血管再通治疗45例,卒中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生25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8例,心肌梗死1例,靶血管再通治疗14例,卒中2例),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负荷量差异有显著性,联合应用超过12个月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抗血小板副作用(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冠脉支架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安全、有效,可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出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抗血小板药物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予以左卡尼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住院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抗凝及抗缺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检测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脑钠肽(BNP)水平,术前及术后2周心脏B超检查。结果:左卡尼汀组CK-MB、cTnT及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二科实施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2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对患者均进行了6个月的追踪观察,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47例、非出血组177例,比较两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合并高血压、饮酒、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OR值分别为1.527、1.908、2.246、1.803,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实施PCI后长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发生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饮酒、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ACS.  相似文献   

16.
张军  蒋健刚 《安徽医学》2012,33(2):155-158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行PCI治疗中发生无复流的ACS患者分别经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组,n=21)和维拉帕米(维拉帕米组,n=24),两组手术方法相同。观察两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和PCI中末次造影图像,评估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同时测定PCI术后7 d、14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计数(PLT),两组术后3 d内出血及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后首次及PCI结束前末次冠脉造影均显示:替罗非班组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cTFC帧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CI术后7 d、14 d的LVEF均高于对照组,CK-MB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 d内出血、术后30 d内MACE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增加ACS患者PCI术中发生无复流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降低术后炎症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何有效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是一项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旨在观察磷酸肌酸钠(creatine phosphate,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PCI术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180例ACS患者成功行PCI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男53例、女37例,平均年龄(63.6±12.4)岁]和对照组90例[男56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3±12.6)岁]。对照组于PCI术前、术后只给予ACS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PCI术后静脉应用CrP治疗5 d。监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钙蛋白T(troporin T,cTn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nyde,MDA)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术后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1.2(10.3~168.2)pg/ml vs 32.4(10.5~96.8)pg/ml,P<0.01)];而血清MDA、LDH、CK-MB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22(1.00~7.84)pg/ml vs 3.67(0.58~9.82)pg/ml;156.2(84.0~703.5)U/L vs 176.5(94.0~983.7)U/L;11.0(5.0~104.0)U/L vs 14.5(5.0~196.5)U/L,P<0.01)];2组术后血清中cTnT及NO含量变化无明显差异[1.25(0.01~8.5)ng/ml vs 1.37(0.01~9.2)ng/ml;165.5(22.5~437.7)μmol/L vs159.6(20.3~414.4)μmol/L,P>0.05)]。结论 CrP对ACS患者PCI术后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氯吡格雷50mg/d维持剂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心绞痛接受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19例,随机分为A组(氯吡格雷维持剂量75rag/d)和B组(氯吡格雷维持剂量50mg/d)。术前均给予300mg负荷量,术后A组给予75mg/d维持剂量口服至少1a,B组给予75mg/d至术后第30天,术后第31天始给予50mg/d维持剂量至少1a。研究终点为随访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I术后氯吡格雷50mg/d维持剂量可以有效地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替格瑞洛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ACS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心内科介入医生对患者的个体情况、病变复杂程度、残余SYNTAX评分和CRUSADE出血评分等因素进行评估,权衡缺血与出血风险,将其分为氯吡格雷组(n=35)和替格瑞洛组(n=25)。两组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5mg,1次/d;替格瑞洛组患者首次用药负荷量180mg,次日开始90mg,2次/d。随访6个月进行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相比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可以有效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减少患者再次入院和再发支架内狭窄或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对血糖波动影响较小。结论 在ACS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使用替格瑞洛,可弥补氯吡格雷起效慢、个体疗效差异大等不足,使患者有更大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5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平均年龄(72.5±7.5)岁的老年ACS患者,男58例,女24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证实病变,根据造影结果对“病变血管”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82例中,79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6.3%;138处靶病变,133处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6.4%。支架完全覆盖靶病变,扩张满意,血管腔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达到率96%。病变直径狭窄由89.5%±8.6%减轻至3.2%±8.6%(P<001)。结论老年ACS患者及早、充分、持续地开通“病变血管”,恢复前向血流,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挽救生命,防止左心室重构,明显改善老年ACS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