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对腰椎间盘突出与下腰痛的关系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主要的学说有:(1)窦椎神经受压引起腰痛。(2)椎间盘破裂释放强烈的化学物质刺激后纵韧带、硬膜囊周围的神经丛引起腰痛。(3)下腰椎间突出不可能引起下腰痛。通过对518例手术的局麻范围及手术效果回顾性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与下腰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神经根阻滞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下腰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腰椎间盘突出与下腰痛的关系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主要的学说有:(1)窦椎神经受压引起腰痛。(2)椎间盘破裂释放强烈的化学物质刺激后纵韧带、覆膜裹周曰的神经丛引起腰痛。(3)下腰椎间突出不可能引起下腰痛。通过对518例手术的局麻范围及手术效果回顾性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与下腰痛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腰椎三维牵引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其发病部位以腰4、5,腰5与骶1之间居多,腰3、4较少见.根据其突出的方向分为侧方型突出,中央型突出.突向椎管内的髓核或纤维环裂片,若未压迫神经根时,只有后纵韧带受刺激,而以腰痛为主;若突破后纵韧带而压迫神经根时,则以腿痛为主;后纵韧带和神经根均受刺激压迫时,则腰腿痛同时存在[1].笔者自1999年10月以来以腰椎三维牵引法为主,配合西药及中草药治疗268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在环上的后纵韧带组织向椎管内或椎间盘的后侧突出,压迫附近的脊神经,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状,常见于20-40岁的患者^[1]。目前,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在环上的后纵韧带组织向椎管内或椎间盘的后侧突出,压迫附近的脊神经,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状,常见于20~40岁的患者[1].目前,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气体造影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了解纤维环、后纵韧带及髓核的形态,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材料与方法:对126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在行介入治疗前常规做椎间盘空气和伊索显造影,通过两种不同造影剂的影像对照,总结空气椎间盘造影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价值。结果:空气椎间盘造影可分为4种类型:1.团块状型;2.分层状型;3.不规则状型;4.破裂型。本文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影像表现,对比了两种不同造影剂存临床应用的优缺点。结论:空气椎间盘造影可以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是否存在纤维环、后纵韧带破裂,为介入治疗的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最早由Tsukimoto(1960)根据尸体标本解剖结果进行描述[1],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颈椎后纵韧带组织中新生异位骨结构形成并逐渐发生骨化,导致椎管、椎间孔狭窄,压迫脊髓和神经根[2],往往需手术治疗,且预后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骨块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对2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骨块病例进行螺旋CT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成像研究。结果:椎体后骨块可分为:腰椎间盘突出钙化7例,后纵韧带骨化4例,许莫氏结节后壁破裂后移10例,椎体后缘骨赘5例,椎体后缘骨突骨折1例。结论:椎间盘突出合并椎体后骨块的影像表现不一,发生机理不同,成因有突出椎间盘钙化,后给韧带骨化,许莫氏结节后壁破裂后移,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及骨突骨折。  相似文献   

9.
经皮CT椎间盘造影术确定髓核化学溶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经皮CT椎间盘造影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病变椎间盘分型,以便确定椎间盘化学髓核溶解方法.方法:本组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8例,局麻下行后外侧径路穿刺入椎间盘.CT断层示针尖位于椎间盘的中心或中后1/3交界处,根据CT椎间盘造影术将病变椎间盘分为三型:(1)包容型;(2)突出型;(3)破裂型.根据病变椎间盘分型选择溶核方法.(1)包容型:盘内外臭氧溶核疗法;(2)突出型:应用臭氧溶核疗法联合胶原酶盘外注射;(3)破裂型:盘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溶核疗法.每组都经椎间孔注射得宝松1mg.术后随访三年,采用McNab标准评估.结果:本组在CT监测下穿刺成功率为100%.CT腰椎间盘造影术分型结果为:包容型占36.44%(43例),突出型34.75%(41例)和破裂型28.81%(34例).治疗后随访三年,总有效率分别为:包容型93%,突出型86.8%和破裂型79.1%.结论:(1)经皮CT椎间盘造影术能够显示椎间盘的病理形态改变,可确定椎间盘突出症病变椎间盘分型.(2)通过这种分型选择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化学溶解术方法,临床远期随访获得满意疗效,且避免了包容型和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盘内注射后的疼痛反应,临床推广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了解腰间盘突出病人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和6-酮基前列腺素F1a(6-keto-PGF1α)水平与临床VAS疼痛评分值及与椎间盘髓核突出程度的相互关系,对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材料与方法择经CT或MRI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27例,ASA Ⅰ~Ⅱ,无全身其它部位的非特异性炎症,根据其VAS疼痛评分值,将病人分为三组,A组(n=9)VAS值1~3,B组(n=10)VAS值4~6,C组(n=8)VAS值≥7.又根据椎间盘髓核突出的程度将病人分为两组,即D组髓核突破后纵韧带(n=13),和E组髓核未突破后纵韧带(n=14).病人在采取脑脊液标本的前3天禁用任何种类的非甾体类镇痛药,腰椎穿刺前进行VAS疼痛评分,按分值将病人列入相应组别.于腰椎穿刺时采取脑脊液标本,将标本行免疫球蛋白和6-keto-PGF1α含量测定.在术中观察切开后髓核突出的类型(髓核是否突破后纵韧带).结果A、B、C三组脑脊液IgG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脑脊液中6-keto-PGF1α含量随着VAS分值增高而增加(PA/C<0.05).在D、E组对比中,D组IgG含量明显高于E组(P<0.01),但代表周围致痛物质的6-keto-PGF1α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脑脊液中前列腺素水平与临床疼痛症状具有相关性,但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无关;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IgG含量水平与疼痛无明显相关性,但在腰椎间盘突出不同程度的对比性观察显示,间盘突出程度越重,免疫性炎症反应就越强烈.  相似文献   

11.
高改玲 《全科护理》2011,(8):715-716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的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在环上的后纵韧带组织向椎管内或椎间盘的后外侧突出,压迫附近的神经及周围组织,引起局部神经发生水肿、无菌性炎症、周围组织有增生和粘连。  相似文献   

12.
彭清 《家庭护士》2008,6(4):334-33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的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环和覆盖在环上的后纵韧带组织向椎管内或腰椎间盘的后外侧突出,压迫附近的脊柱神经而致腰腿痛的一种临床病变,好发于20岁~50岁的青壮年,男多于女。临床表现为腰部持久性钝痛,平卧时疼痛减轻,站立或座位时加重,下肢放射性刺痛,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3.
<正>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由于颈椎的后纵韧带出现骨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从而引起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1]。目前,临床上治疗OPLL的主要方法是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近期临床疗效显著[2-3],但中远期疗效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OPLL患者中远期的脊髓症状、轴性症状、脊髓后移和脊髓膨胀度的影响,现报告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约80~90%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以得到缓解或临床治愈[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因为疗效明显、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并且日益得到重视[2].目前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较多,但不同方法联合应用的文献报道较少.我们将胶原酶溶盘联合经皮髓核旋切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影像学检查改善明显,且经一年随访疗效确切,现将临床应用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23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3 ~ 47岁,平均33.1岁,病程19天~4月的5例,5月~4年的18例;全部病例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X-摄片、MRI、两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加椎间盘造影明确治疗节段.所有病例均符合McGullock选择标准,L4~5椎间盘突出6例,L5 ~S1突出9例,L4~5和L5 ~ S1均突出8例.其中,膨出型5例,纤维环破裂而后纵韧带尚完整的突出型18例.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临床非常常见,是由外力导致患者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而出现纤维环的破裂[1],继而髓核突出并压迫神经根、血管甚至脊髓,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2]。其复发率很高,严重者可导致残疾,对生活质量影响巨大[3]。随着医学发展,治疗方法趋于多样化[4],微创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即探讨和比较射频消融、椎间盘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盘源性腰痛是一种病理机制较为复杂的疼痛性疾病,约占慢性腰痛的40%[1],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具备诊断价值,目前诊断主要依靠腰椎MRI及椎间盘造影:即在腰椎MRI显示椎间盘未见明显突出、而在T1、T2像为低信号、终板炎,纤维环后缘后纵韧带前方存在不规则高信号(high intensity zone,HIZ),在此基础上给予椎间盘造影,确定责任椎间盘,明确诊断[2]。作为治疗选择,瞄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表现与免疫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免疫状态及其影像学表现与免疫水平的关系。方法:分析了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检测了其血清IgG、IgM、IgA、C3和C4水平,并与40例正常组行对照研究。结果:(1)影像学表现分突出型(12例,占23.1%);破裂型(28例,占53.8%)和游离型(12例,占23.1%)。(2)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IgM、IgG较对照组高。(3)破裂型组较对照组血清IgG、IgM水平增高,此外,游离型组血清IgA水平亦同时增高,而突出型组无意义。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存在体液免疫反应的异常,提示临床上腰腿痛病人,若血清IgG、IgM升高或IgG、IgM、IgA同时升高,对辅助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破裂型或游离型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腰椎间盘突出是因椎间盘退变、破裂、后凸、压迫脊髓或神经而出现的综合征[1],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及一侧或双侧下肢痛及感觉异常.退变和外伤,是本病的主要病因,长期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多发生于20岁以上的青壮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称腰突症)的疗效再评价.方法采用 APLD治疗经反复保守治疗无效的未破裂型腰突症 550例.术后随访患者的症状、体征,并作 CT疗效分级.结果 APLD有效率 92.9%,无效率 7.1%. CT复查 110例 ,突出椎间盘完全回纳 70例、17例回纳≥ 2/3、9例回纳≤ 1/3、未回纳 5例.回纳时间 2.5~ 12个月,平均( 7.5± 1.6)个月.结论 APLD治疗未破裂型腰突症疗效确切. CT能客观反映椎间盘突出回纳程度. CT疗效分级对综合评价 APLD疗效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少见,发病率为1%~5%[1,2],其治疗方法仍存在争仪。有学者提倡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而另有学者认为,青少年椎间盘突出症多数患者软骨终板破裂,且常与局部骺环一起突入椎管内,突出物内常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