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6~1990年在基本达到消灭丝虫病的广东省乳源县红星村进行调查。该村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1.85%,全民服用海群生盐6个月进行防治,三年后连续5年观察,人群微丝蚴率降至0.23~1.5%,14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逐年转阴,至1990年仅存2例,未发现新感染者,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0.73%、0.08%、0、0、0。未发现感染期幼虫。居民一年内受感染性蚊叮咬数1988~1990年均为0。推断不会再有新病例发现,说明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2.
丝虫病阻断传播后,我市在省寄研所指导下,对不同人群中是否还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开展了对流动人口丝虫病监测。1 监测内容和方法1.1 人群监测1.1.1 血检对象:对江苏、安徽、四川、云南、贵州等高发区来我市人员以及在高发区居住1年以上返回人口全部进行调查,并列为血检对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1989~1992年在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的浙东南沿海地区姆坑村纵向监测结果,始监测时人群微丝蚴率为0.17%,平均微丝蚴密度为9.25条/60μl,致倦库蚊幼丝虫感染率为1.24%。1991年复查人群微丝蚴率为0.1992年蚊媒监测未发现蚊体内感染幼丝虫,结果表明监测区丝虫病的传播流行已被终止。  相似文献   

4.
对韶关市及其所辖班氏丝虫病流行县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及媒介昆虫学的纵向观察和横向调查。血检53268人,占流行区人口的10.26%,发现微丝蚴血症3例,平均微丝蚴率0.006%。选择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乐昌县和乳源县进行纵向观察,人群微丝蚴率和蚊媒自然感染率均逐年下降。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从1986年的52.82%降为1990年的5.80%,表明韶关市及所辖各县的班氏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所残存的少数低微丝蚴密度患者已起不到传染源作用,因此可终止大规模综合性防治工作,加强监测则可达到消灭丝虫病目的。  相似文献   

5.
致倦库蚊传播登革病毒可能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实验室通过病毒分离和传播试验,确定致倦库蚊是否能传播登革病毒。方法:1.用大剂量登革Ⅱ型病毒(病毒滴度为10^-9~10^-10TCID50)同时喂食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不同时间后用C6/36细胞从蚊体内分离登革病毒。2.用吸食病毒7d后的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攻击小白鼠1d龄乳鼠,两周后取鼠血清进行免疫荧光试验。结果:13d内不同时间均能从白纹伊蚊体内分离出登革病毒,而致倦库蚊在48h以后不  相似文献   

6.
1974~1977年,广东省阳山县犁头镇以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5.08%,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9.33%。经4年4次查治后,微丝蚴率降为 0.45%,来发现致倦库蚊自然感染。防治后12年,分层随机抽样进行远期效果观察,血检5711人,解剖致倦库蚊672只,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蚊媒感染。结果表明,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的效果巩固,即使个别村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较多(2.67%),仍不引起流行传播,且微丝蚴血症者逐年转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终止防治措施后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方法 终止防治措施后,1988~2000年在原广东省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抽查30%以上流行镇,重点村居民夜间采血120μl血检微丝蚴,在血检点捕集致倦库蚊解剖,观察自然感染情况;选定10个县原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村,纵向观察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结果 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33%(575/172631),此后人群微丝蚴率和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1997年后无微丝蚴血症者;1992.2000年共解剖致倦库蚊248115只,无发现自然感染幼丝虫;1988~1995年纵向观察,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和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4%和0.07%,1994年后两者均为0。结论 班氏丝虫病经防治后,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则可阻断传播,10年后人群微丝蚴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8.
不同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广西南宁地区11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县,采取三种不同防治措施的远期效果观察,结果表明仅于9年内共查获30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从第10年起再没有查到微丝蚴阳性者。微丝蚴率连续8年以上为0;IFAT检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53%~1.87%,已降至广西非丝虫病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蚊媒监测未发现自然感染蚊;也没有发现晚期丝虫病新病例。证明三种措施远期效果都很巩固,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流行已终止,全地区消灭了丝虫病。  相似文献   

9.
10.
与马来丝虫病传播动力学有关的蚊媒参数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水洼村进行4年的病原学、昆虫学调查,根据所获得的各项参数初步设计了年传播效率的公式;并用此公式对该村丝虫病流行情况进行计算,其结果与病原学调查结果相一致,表明当地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此公式有助于推断一个地区丝虫病流行与否,可作为评价丝虫病防治工作成败的一个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在河北省某县9个自然村调查了1651名子女及其母亲的HBsAg阳性率,结果表明,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受水平和围产期传播的共同作用,其HBsAg阳性危险性显著高于单纯受水平传播作用的HBsAg阴性母亲的子女。但就人群中HBsAg阳性和携带者的构成而言,仅25.9%的HBsAg携带者来源于受双重传播作用的HBsAg阳性母亲,也就是说,74.1%HBsAg携带者来源于单纯受水平传播作用的HBsAg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HBV宫内传播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HBV宫内传播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17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172例新生儿外周血,巢式PCR检测血清HBV DNA。PCR-RFLP技术结合PCR产物直接测序鉴定HBV基因型。结果:太原地区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有B、C、133种基因型,以C型为优势基因型。HBV C型与B型孕妇HB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6.45%、50.00%(x^2=0.092,P=0,761),两组孕妇的HBV宫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HBV基因型均与其母亲一致。结论:孕妇感染HBVC型与B型其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几率相当。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过程中,HBV基因型可能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杨富强  郭红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32-1833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阻断方式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A组126例采用对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注射;B组102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C组215例只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作为对照。检测分析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后的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6/126)、4.92(5/102)和4.65(10/2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HBV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乙肝疫苗注射与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相比,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分为4组,第1组HBsAg阳性孕妇使用HBIG,其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和乙肝疫苗;第2组HBsAg阳性孕妇不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第3组HBsAg阳性孕妇不使用HBIG,其新生儿单独使用乙肝疫苗;第4组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单独使用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12月后测定HBsAg和抗-HBs.[结果]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HBsAg阳性率1.17%低于HBsAg阳性孕妇未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Bs阳性率68.48%高于HBsAg阳性孕妇未使用HBIG而其新生儿使用HBIG组4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组免疫效果优于未使用组.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危险因素及传播途径的病家对照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1989年6~8月对山东省莒南县进行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家对照家调查。经配比分析、分层分析和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住室鼠患、使用捕鼠器、吃未防鼠食物和边缘住户均为本病危险因素,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病家成员隐性感染率(9.03%)高于对照家成员隐性感染率(1.74%),但隐性感染在年龄、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鼠类的带毒率以褐家鼠最高(16.67%)。我们认为,该地春夏间EHF流行主要是家庭内感染所致,可能以消化道传播和接触宿主动物传播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顾大成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12-3713
[目的]探讨跑步运动过程中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跑步运动损伤的原因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有25例为准备活动不充分,占21.19%,22例为场地原因,占18.64%,16例为心理因素,占13.56%,12例为过度疲劳,占10.17%,其他原因有15例,占12.71%。[结论]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原因、心理因素是导致在跑步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的主要原因,在运动开始及过程中,做好合理的准备工作,注意场地因素,加强自我的保护意识,并且注意运动负荷的问题,能很好地避免或者减少各种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产妇发生乳头皲裂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润  买文丽  田娜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3889-3890
[目的]探讨乳头皲裂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年内两所医院的622名分娩产妇进行分娩后的72 h跟踪观察,分析产妇情况、新生儿情况以及喂养方式等影响因素与乳头皲裂发生的关系。[结果]产妇的乳头过短或凹陷、新生儿过重、喂养方式不当等因素是造成产妇发生乳头皲裂的危险因素。[结论]喂养方式不当是造成产妇发生乳头皲裂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此因素进行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由该因素所导致的产妇乳房皲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赵捷  单芙香  刘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2954-2955,2957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策略对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的影响,为制定乙肝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医院收集2007~2009年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资料,采集儿童静脉血2ml,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将乙肝母婴阻断的免疫策略分成A组(孕晚期接种HBIG+儿童出生后接种HBIG+乙肝疫苗)、B组(儿童出生后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C组(乙肝疫苗)3组,比较不同免疫策略的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结果]不同免疫策略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不同,A、B两组无差别,但均高于C组(χ2=6.64,P=0.01)。在调查的312名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中,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5.53%(299/313),影响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的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和母亲是否为乙肝大三阳。[结论]分娩时尽量选择剖宫产,出生后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策略会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以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注射攻毒后作为带毒鼠,喂养在上风向的饲养箱内.以正常的黑线姬鼠、幼小鼠和乳小鼠作为受染鼠,饲养在下风向的饲养箱内.两箱相接,连接处加不锈钢网,以防止虫媒传播.空气自带毒鼠箱向受试鼠箱流动,以带毒鼠产生的气溶胶攻击受试鼠.定期检查受试鼠的血清抗体.结果表明,各种受试鼠血清抗体(IGg)均不同程度的呈现阳性,最高效价达1∶160.  相似文献   

20.
碘缺乏病综合防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外环境缺碘因素未改变的状况下,连续三年实施以食盐加碘为主,特需人群碘油丸普服为辅的综合防制措施。结果显示:碘盐供应覆盖率、合格率分别达到了100%、95%以上,居民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8~10岁儿童的尿碘中位数由86.22μg/L上升到287.81μg/L,甲状腺肿大率由956%下降到4.33%,在短时间内控制、消除了碘缺乏危害,巩固了防制效果,提前达到碘缺乏病消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