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采用320排640层CT对临床224例连续性病例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全器官容积增强扫描,其中27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A作为对照。结果:Ⅰ级图像198例(88.39%),Ⅱ级21例(9.30%),Ⅲ级5例(2.23%)。全部病例无阶梯伪影,运动伪影26例。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59%、98.74%。结论: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谢渊 《药物与人》2014,(10):8-9
目的:探讨西门子256排双源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256排双源螺旋CT血管造影(CTA)70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枚支架中图像质量优秀的为35枝,占31.3%,图像质量良好的为46枚,占41.1%,图像质量差的为31枚,占277%。70例患者112枝支架腔内通畅的为91枚,支架内腔狭窄的为21枚;CAG检测支架腔内通畅的为93枚,支架内腔狭窄的为19枚,因此CTA检测符合率为97.8%,2枚为假阳性。当测量位置在支架内部时,通畅组和狭窄组的T值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支架近端、支架远端和主动脉根部时,两组T值差别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西门子256排双源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支架通畅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双源CT-站式成像技术在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为疾病诊查提供更明确的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双源CT胰腺成像和多普勒超声影像检查的患者95例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双源CT和超声影像检查胰腺图像质量评分与诊断情况,重点分析双源CT成像显示出胰腺炎的情况。结果:双源CT组图像质量总评分265分,超声影像组总评分176分,两组在总评分和不同分值的例数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组诊断胰腺炎准确率为87.74%(93/106),而超声影像组为63.21%(67/106),两组在诊断胰腺炎、并发症以及漏查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成像上提示胰腺炎无明显灌注为19.35%(18/93),水肿低灌注型52.69%(49/93),坏死型27.95%(26/93)。结论:双源CT-站式成像技术诊断出胰腺炎及并发症准确庋高,漏查率相对较低,为临床诊断胰腺炎疾病提供了又一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探讨前门控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2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扫描前均控制心率≤70次/min,分析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结果:在2组800支冠状动脉血管中,A组图像质量优秀或良好者达~1196.2%(385/400),B组为97.3%(389/400),A组卜jB组冠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其平均辐射剂量A组为(2.9±0.5)mSv,B组为(10.2±2.4)mSv,A组与B组相比平均辐射剂量减少73%。结论: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获得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中,应用MinDose技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前提下,有效减少的辐射剂量。方法患者分为A、B2组,分别行常规和MinDose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对检查产生的辐射和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心率均控制在70次/min或以下。应用MinDose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常规扫描技术相比,患者接受的辐射计量降低62%,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均能满足诊断要求(P0.05)。结论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应用MinDose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炫速扫描技术对高心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12例,将其中采用双源CT大螺距炫速扫描技术进行检查的5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6例患者采用常规前瞻性心电门控步进式扫描方案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和辐射剂量。结果 观察组主动脉根部(AO)、左主干(LMA)、左前降支(LCX)、左回旋支(LCX)与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管评分、血管分段评分与整体图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48.68±18.34)mGy·cm、有效辐射剂量(ED)为(0.66±0.28)mSv,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炫速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前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320排CT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方法 分析113例行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患者的影像资料。以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作为参考进行比较,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共分析1 326段冠状动脉。3组图像的优良率和可评价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低、中、高心率患者诊断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能保证不同心率的图像质量并具有较好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实时造影剂跟踪触发技术(Surestart)的最佳阈值。方法:6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分别对照不同触发扫描CT阈值和心率下的冠状动脉成像效果,a组心率<70次/min,b组心率>70次/min。按从优到劣A、B、C3个质量等级,逐一对照2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0HU触发扫描组b组图像质量优,180HU组a组图像质量优。结论:Surestart最佳阈值为:以4.0ml/s为注射流率,心率<70次/min的CT阈值为180HU;心率大于>70次/min的CT阈值为160HU。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原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双源CT的结构、原理及其在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和双能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西门子双源64层螺旋CT的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双源CT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与常规多层CT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双能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双源CT的双球管探测器结构具有时间分辨率高.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的优点;其双能技术可以用于鉴别组织成分、显示特定的组织,评价增强时组织的碘含量及其血流灌注和去除骨及钙化等。结论:双源CT能提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CT对不同组织的鉴别能力,为CT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模式,72例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重建图像确定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及斑块性质,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40例未发现异常冠状动脉片段;26例52段单发病变,13段多发病变;6例因伪影及严重钙化无法评价而排除。95.8%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管电流调节冠脉成像,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而心率快和扫描时心率变化大是图像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冯长征  刘浪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3017-302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对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210例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对比增强心脏成像扫描和普通对比增强心脏成像扫描方案,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可评估和不可评估的图像为100.0%(114/114)、0%(0/114),对照组分别为97.9%(94/96)、2.1%(2/96),可评估图像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不可评估的图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杂性先心病诊断准确率和冠状动脉异常准确率分别为97.4%(111/114)和100.0%(6/6),对照组分别是94.8%(91/96)和50.0%(2/4),两组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冠状动脉异常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可以提高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图像质量,提高新生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尤其是提高伴有冠状动脉异常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Multi-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is a rapidly developing noninvasive diagnostic technique that can be used to detect coronary stenosis. Detection of coronary stenosis by coronary angiography is usually hindered by limited image quality, motion artefacts caused by heart contractions, and artefacts caused by extensive calc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radiation exposure is relatively great. Multi-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however, can reliably rule out coronary stenosis. At this time, multi-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is not a routine part of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future, the target population for this technique may include asymptomatic high-risk patients and symptomatic low- or intermediate-risk patients for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320排CT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和诊断结果,探讨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本院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65次/min的500例病例依次分别采用了前瞻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成像扫描方案,分为P组(前瞻组)和R组(回顾组).根据Frank J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将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分为1分(不可评价)、2分(可接受)、3分(好)、4分(优秀).评价两组成像的成功率、射线剂量、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 P组和R组检查成功率均为100%.P组和R组平均射线剂量为(3.28±1)mSv、(14.36±2.3)mSv,P组平均射线剂量较R组降低7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和R组各有3750(15×250)个冠脉节段,P组和R组冠脉节段管径太小(<1.5 mm)难于评估分别占3.49%(131/3750)、3.78%(142/3750),可评估占96.51%(3619/3750)、96.12%(3608/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R组4分(优秀)图像分别为95.09%、95.23%,3分图像为1.09%、0.74%,2分图像为0.3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3分图像均为运动伪影,无阶梯伪影及1分(不可评价)图像.P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为86.49%、98.70%、88.89%、98.38%,R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为83.87%.,98.74%,89.65%,97.93%,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率稳定在65次/min以下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可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达到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与导管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3例患者共299个节段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满足临床诊断的为291个节段,8个节段因钙化、运动伪影而不能评价。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7%、98.2%、94.0%、96.4%。结论:64层螺旋CT虽不能取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但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还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