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制尼美舒利(nimesulide,NIM)脂质体凝胶,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研究。方法通过均匀实验设计筛选NIM脂质体的最佳处方,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NIM脂质体,再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制成脂质体凝胶;以影响因素试验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并用Franz扩散池研究NIM脂质体凝胶与NIM凝胶的经皮渗透规律。结果NIM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56.6±14.3)nm,Zeta电位为(-13.87±5.3)mV,平均包封率为(77.7±1.4)%(n=3);室温下,NIM脂质体凝胶为黄色细腻黏稠胶体,对湿度及室温条件稳定,但对光照和40℃与60℃不稳定;体外透皮试验表明,NIM脂质体凝胶的累积透过量显著大于NIM凝胶(P<0.05),药物透皮速率与皮肤蓄积量非常显著地大于NIM凝胶(P<0.01)。结论NIM脂质体凝胶制备工艺可行,质量稳定,检测方法可靠,能促进药物透皮渗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促进益肤凝胶主要有效成分丹皮酚透皮吸收,本文考察了多种透皮促进剂对凝胶中丹皮酚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小鼠离体皮肤微渗透屏障,采用Franz扩散池装置进行体外透皮实验,运用HPLC法测定接受池中药物累积透过量,考察不同接受液与不同透皮促进剂对凝胶中有效成分丹皮酚透皮吸收的影响,筛选最佳透皮促进剂的种类和浓度。结果:以甲醇/生理盐水(1:1)为接受液,渗透速率Js(4.5501±0.4583μg/(cm2.h))明显高于其他接受液(P<0.05);氮酮(Azone)与棕榈酸乙酯(EPM)促进不大(P>0.05),油酸(OA)与丙二醇(PG)明显对促进凝胶中丹皮酚透皮吸收(P<0.05,P<0.01),且丙二醇(PG)为促渗透效果最佳,浓度为5%时,对丹皮酚的促透作用最强,皮肤滞留量最高。结论:5%浓度的丙二醇可促进凝胶中丹皮酚的透皮吸收,可作为本制剂的透皮促进剂。  相似文献   

3.
仲博  张岭  张莉  王嘉欢  陈莉 《中草药》2012,43(1):70-73
目的制备麻黄碱壳聚糖修饰脂质体凝胶剂,考察其粒径分布、包封率及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薄膜蒸发法制备麻黄碱脂质体混悬液,在麻黄碱脂质体混悬液中缓慢滴加pH值为5~6的0.35%壳聚糖溶液,制成麻黄碱壳聚糖修饰脂质体凝胶剂。激光粒度仪测定修饰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反透析法测定包封率,Franz扩散装置考察其体外透皮特性。结果麻黄碱壳聚糖修饰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在1 400~1 900 nm;平均包封率达(41±0.94)%;修饰脂质体中麻黄碱能缓慢透过大鼠皮肤,与普通剂型相比累积透过量随时间变化差异较明显,缓释效果显著。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药物包封率较高,定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药物透皮速率缓慢,释药稳定。  相似文献   

4.
丹皮酚微乳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制备丹皮酚微乳和微乳凝胶剂,并对其含量、理化性质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IPM为油相,卵磷脂/APG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室温下采用磁力搅拌法滴加水到油相中,制备丹皮酚微乳。采用HPLC测定丹皮酚微乳中丹皮酚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径测定仪分别测定微乳的形态和粒径。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丹皮酚微乳凝胶。采用Franz扩散池对微乳、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制备的丹皮酚微乳为O/W型微乳,外观圆整、均匀,粒径 32 nm,含量稳定。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微乳、微乳凝胶的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47.846,103.760,70.401 μg·cm-2·h-1,12 h的累积渗透量分别为657.179,1 266.484,881.217 μg·cm-2。结论:丹皮酚微乳、微乳凝胶的12 h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均优于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可为丹皮酚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具有防治增生性瘢痕作用的丹皮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并考察其真皮滞留效应。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丹皮酚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工艺,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及Zeta电位,Franz扩散池法考察该脂质体的真皮滞留效应。结果:丹皮酚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磷脂质量浓度7.36 g·L~(-1),按卵磷脂-胆固醇-丹皮酚-(对硝基苯酯基-聚乙二醇3000-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贝伐单抗-聚乙二醇3000-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14∶5∶4∶0.28∶0.05),成膜温度41℃,pH 7.5的磷酸二氢钠缓冲液脱膜,超声3 min(超声时间2 s,间隔3 s,功率300 W);包封率(73.61±2.36)%,平均粒径(235.7±4.67)nm,Zeta电位-(5.13±0.25)m V,丹皮酚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透皮速率缓慢,真皮滞留效应显著。结论:丹皮酚VEGF抗体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包封率较高、体外透皮性能良好且具有缓释效果;药物真皮滞留量显著高于丹皮酚原料药和丹皮酚脂质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丹皮酚自微乳给药系统并评价其透皮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加乳化剂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乳化剂、助乳化剂的种类及其各组分比例,考察丹皮酚自微乳的最大载药量,丹皮酚自微乳最优处方加入50倍量水乳化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丹皮酚自微乳的外观形态,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丹皮酚自微乳的透皮吸收特性。结果:丹皮酚自微乳以薄荷油为油相,乳化剂为聚山梨酯-80,助乳化剂为无水乙醇,以上各组分比例为2∶6∶2,最大载药量100 mg·g~(-1),丹皮酚自微乳加水乳化后,外观为规整的球形,分布较均匀,粒径(63.2±0.27)nm,Zeta电位(0.14±0.29)mV;透皮吸收12 h时,丹皮酚自微乳的单位面积累计经皮渗透量589.10μg·cm-2。结论:制备的丹皮酚自微乳给药系统澄清透明、粒径适宜、性质稳定,符合自微乳制剂的要求,且体外透皮吸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优选复方穿蛭透皮贴中透皮吸收促进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透皮吸收促渗剂对复方穿蛭透皮贴中丹皮酚和人参皂苷Rg1的透皮吸收的影响,筛选出有效的透皮吸收促进剂.方法 采用Franz扩散池,以小鼠离体皮肤为渗透屏障,比较不同透皮促渗剂对指标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以累积渗透量为指标考察氮酮、丙二醇、薄荷醇3个因素对复方穿蛭透皮贴透皮吸收影响,并筛选最佳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比例和浓度.结果 氮酮、丙二醇用量为3%,薄荷醇用量为1%时,丹皮酚和人参皂苷Rg1透皮吸收率最高,促渗透效果最明显.结论 氮酮-丙二醇-薄荷醇(3%:3%:1%)是复方穿蛭透皮贴较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黄芩苷脂质体凝胶与传递体凝胶,同时比较两者体外释透皮性能.方法:以卡波姆981为辅料制备黄芩苷脂质体凝胶与传递体凝胶,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苷的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结果:黄芩苷脂质体凝胶与传递体凝胶24 h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分别为(38.00±2.51),(43.27±2.39) μg·cm-2,体外释药特性均符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结论:在无压力条件下,黄芩苷传递体凝胶与普通脂质体凝胶具有相似的体外透皮性能.  相似文献   

9.
建立透皮接收液以及体内透析液中丹皮酚(paeonol, Pae)、丁香酚(eugenol, Eug)及胡椒碱(piperine, Pip)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活血止痛凝胶贴膏与微乳凝胶剂的体外渗透性和体内药动学进行研究。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活血止痛凝胶贴膏与微乳凝胶剂的经皮渗透性比较研究;采用微透析技术对其进行体内药动学比较研究。分别利用HPLC及UPLC-MS测定透皮接收液及体内透析液中Pae、Eug及Pip的含量;经皮渗透性结果表明,凝胶贴膏中3个成分的累积透过量(Q_(n))和透皮速率(J_(ss))均为Eug>Pae>Pip;微乳凝胶剂中除了Pip未达到定量检测限之外,其他2种成分的Q_(24)和J_(ss)的变化规律与凝胶剂是一致的。两者比较发现,凝胶贴膏中Pae、Eug及Pip的Q_(n)和J_(ss)明显高于微乳凝胶剂,说明凝胶贴膏中药物释放速度更快。从药动学结果来看,凝胶贴膏经皮给予后,3个成分可迅速透过皮肤,且驻留时间较长;经皮给予微乳凝胶剂后,Pae和Eug可迅速透过皮肤,但去除药物后,2种成分在体内的浓度逐渐下降。两者比较发现,凝胶贴膏中Pae、Eug及Pip的C_(max)、AUC_(0-760)、MRT均高于微乳凝胶剂,说明凝胶贴膏更能促进药物的渗透,还能增加药物的皮肤滞留时间。通过上述研究,为活血止痛膏剂型改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佳辉  陈麟  孙平  陈子豪  李海艳  苏青 《中草药》2021,52(16):4860-4872
目的制备黄芩苷脂质体凝胶(baicalin liposomes gels,Bai-Lip-Gels),进行体外质量评价,并考察其治疗轻、中度痤疮的疗效。方法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以包封率、粒径为评价指标来考察处方工艺对脂质体制备的影响。其次,利用各因素与包封率之间的相关性选出影响脂质体制备的显著因素,并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处方工艺。然后制备Bai-Lip-Gels,采用流变学进行表征,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考察,并通过透析袋释药试验和离体皮肤透皮试验考察Bai-Lip-Gels的释药性能。最后,对Bai-Lip-Gels进行兔耳痤疮的药效学评价。结果成功制备黄芩苷脂质体(baicalin liposomes,Bai-Lip),其包封率为63.9%;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观察可见脂质体呈规则球形,结构完整,分散均匀;其粒径为(212.300±0.424) nm,多分散性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 0.217±0.012,Zeta 电位为(-32.4±0.9)mV,制备的Bai-Lip稳定。制备的Bai-Lip-Gels流变学性质稳定,在4℃冷藏贮存稳定性良好。离体皮肤透皮试验结果表明,Bai-Lip-Gels在18 h内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Q18)为(81.38±2.81) μg/cm~2,高于黄芩苷混悬剂凝胶(baicalin suspension gels,Bai-Sus-Gels) [Q_(18)为(43.03±2.14) μg/cm~2],并对 Bai-Lip-Gels 和 Bai-Sus-Gels 的释放曲线进行了方程拟合,Bai-Lip-Gels体外经皮渗透符合一级方程,Bai-Sus-Gels经皮渗透符合零级方程。初步药效学试验表明,在给药治疗后,组织病理染色结果可知,Bai-Lip-Gels组的疗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减轻角质化程度、局部组织充血、炎性程度等方面。从兔耳痤疮模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分泌的影响发现,Bai-Lip-Gels能显著降低兔耳痤疮的炎症因子水平,且疗效优于阳性对照组阿达帕林凝胶。结论制备的Bai-Lip-Gels用于兔耳痤疮治疗,能有效减轻角质化程度,减轻局部组织充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为治疗轻、中度炎症性痤疮提供制剂开发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