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俊生  李玉明  覃小兰 《新中医》2023,55(16):21-25
泻心汤类方是张仲景专为痞证而设,五个泻心汤均可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是相互之间存在差 异和联系。现通过论述病机,分析方药及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剖析五个泻心汤,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无形邪 热痞结于心下之痞,附子泻心汤治疗无形邪热互结兼下焦肾阳衰败之痞,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 汤均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痞证,在病机上,半夏泻心汤证兼有痰浊,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气,甘草泻心汤证为脾 胃虚盛,三者脾胃虚弱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相似文献   

3.
邱红  周正华 《河南中医》2014,(4):577-578
心下痞病在胃脘部,与胃气的升降密切相关。心下痞可分为寒热错杂痞和热痞,寒热错杂痞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热痞应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在治疗时心下痞时,要先辨证论治,分清寒热虚实、表里有无,如此则气机顺畅,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4.
试论痞证与泻心汤陈兴汉(江苏省常州市郊区政府爱卫办常州213001)关键词痞症,病因病机,治则,泻心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通过对痞证的成因、病机和治则的研究及泻心汤方药增设的论证,希望能讨痞证的认识有所提高和对泻心汤方的掌握应用有所准绳。...  相似文献   

5.
泻心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其五种泻心汤分别治疗五种心下痞,即半夏泻心汤治疗呕利痞,甘草泻心汤治疗客气上逆之虚痞,生姜泻心汤治疗水饮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热痞,附子泻心汤治疗寒痞。笔者在多年临床上屡用颇效,特分别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郭喜军  张颜伟  鄂辉  孟丹 《河南中医》2010,30(4):315-316
痞证是临床常见痛证,其辨治方法在《伤寒论》中已有详述,其“辛开苦降”之三泻心汤、苦寒泻热之大黄黄连泻心汤仍为临床行之有效之方。通过对张仲景辨治痞证学术思想的探究,系统阐述其病因痛机、治法方药,反映医圣张伸景治疗痞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38例胃窦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胃窦炎具有痞病俱见,以痞为主、痞痛与嗳气同时出现、上腹部按之自濡的临床特征。本病与《伤寒论》之痞证有相一致的病证、病位与病机。提出了痞证可有微痛的见解。胃窦炎按痞证治疗,可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并注意予药宜温寒并用,治须攻补兼施,大黄不可不用等要点。  相似文献   

8.
试谈胃窦炎按痞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道涨 《江苏中医》1996,17(2):38-39
通过对38例胃窦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胃窦炎具有痞痛俱见,以痞为主,痞痛与嗳气同时出现,上腹部按之自濡的临床特征。本病与《伤寒论》之痞证有相一致的病证、病位与病机。提出了痞证可有微痛的见解。胃窦炎按痞证治疗,可选用大量黄连泻汤和半夏泻心汤,并注意予药宜温寒并用,治须攻补兼施,大黄不可不用等要点。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对少阳证误下后的痞证治疗宜半夏泻心汤,不宜小柴胡汤的研究较多。成无己和柯琴从痞证病位的分析比较深入,小柴胡汤用于病位在半表半里之证,半夏泻心汤用于病位比半表半里更深的部位——心下。陈修园从六经病位的角度解释了痞证的原因,开阔了问题思路。方有执认为痞证的病邪是阴邪内伏,虚热上凝,因此半夏泻心汤有"清热倾痞之用"。张璐和程应旄认为痞证是由于邪气入里,内有痰饮,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热涤饮"之剂。黄元御和钱潢认为痞证是由于阴邪痞塞于心下,但黄元御认为痞塞不消会继续郁而生热,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上温下,寒热并用"之方;而钱潢认为痞证只有阴邪,半夏泻心汤方中的黄连、黄芩只起反佐作用,黄连量少姑且说得通,但黄芩的量(与干姜量同)是黄连量的三倍,理解为反佐的作用就太过牵强。徐灵胎和吕震在分析半夏泻心汤组成和用法时更倾向于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半夏泻心汤变换了两味药来治疗痞证。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论痞证有7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茯苓甘草汤.“痞”证的病因病机为中焦脾胃气机窒塞不通,其病因多样,有寒、热、寒热错杂等证型,呈现出痞证的多源性与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杨辉 《光明中医》2006,21(12):18-18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治"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12.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汤治"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13.
李宝丽 《陕西中医》2005,26(3):278-279
痞证,又称“心下痞”,乃心下胃脘部位堵闷痞塞不舒之证。《伤寒论》论述心下痞之病因证治十余条,载泻心汤方5首,关于痞证的成因辨证论治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痞证探析     
成冬生  高风琴 《陕西中医》1998,19(4):159-161
阐明《伤寒论》痞证的定义、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古人对此证的认识,并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将其分为热实痞证、虚寒痞证、邪实正虚痞证及其它痞证四个证型论治,灵活运用《伤寒论》五个泻心汤,临床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胃痞证是以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胸膈部满闷不舒,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中医病名,为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证侯。刘师认为,对于该证中医的辨证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故将胃痞证分为饮食内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寒热错杂证五个证型,并善于巧用半夏泻心汤、丹参饮等经典名方。就刘华一教授治疗胃痞证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痞证,又称痞满。泛指心下痞塞不通、触之无形不痛的病证。前贤诸家论治痞证,每从寒热错杂、虚实相间的病理入手,多以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同进。今观《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治痞证,除继承前人经验外,每参以开肺、益胃、化湿、祛腐之品,方精效切,不落窠臼。  相似文献   

18.
痞证的辨证 ,必须审其兼证 ,诊其脉理 ,辨明寒热虚实 ,探求病因 ,分清病势部位。痞证的治疗 ,不外乎辛开苦降与甘补的范围。纯属热的只需用苦寒 ,壅滞的应佐以辛开 ,胃气虚的必用甘补 ,阳虚的兼用扶阳 ,夹表的兼用和表。临床处方用药 ,热实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兼阳虚的伍以附子 ;虚寒痞证用理中汤 ,夹表邪的加桂枝 ;胃气虚热与寒湿结的用三黄与理中汤合用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首载《伤寒论》,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药物组成。系汉代医学张仲景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致使邪结心下,但满不痛的痞证所设方剂。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