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阴虚证是脾虚的常见证型之一 ,与现代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目的 :探讨脾阴虚证的血浆SP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0例脾阴虚证患者血浆SP的含量 ,并与脾气虚证组、健康人组对照。结果 :血浆SP的含量脾阴虚组为 35 .6 2± 2 1.78ng/L、脾气虚组为 6 9.31± 2 6 .0 1ng/L。脾阴虚组显著低于健康人组、脾气虚组 (P <0 .0 5 )。结论 :脾阴虚证“运化失司”的客观病理基础与SP水平变化相关 ,血浆SP水平对脾阴虚证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炯氏报道:用慎柔养真汤(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黄芪、白芍、麦冬各10克,炙甘草5克,五味3克)治疗30例脾阴虚证患者,同时测定胰功定排出率,并与脾气虚组、健康人组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脾阴虚证组与脾气虚证组胰功定排出率均低于健康人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脾阴虚证组其治疗前后差异亦具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运化失司”是脾阴虚证与脾气虚证的共同病理表现,但其病理变化基础有区别,治疗上采用滋养脾阴和益气健脾有一定客观依据;甘淡平补,滋养脾阴的慎柔养真汤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其治疗脾阴虚证候的用药规律。方法:《脾胃论》对脾阴虚证候的产生有详细的理论探讨,但对于脾阴虚证候的治疗却通篇没有详细的选方用药介绍,我们只有从李东垣所认为的脾阴虚证候的兼证热证的用药规律去分析其对于脾阴虚证候的治疗用药规律。使用Excel 2010办公软件将热证证候编号录入。使用SPSS Stastic17.0,SPSS Clementine17.0统计软件调取数据,分别运用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探析李东垣治疗脾阴虚证候的用药规律。结果:李东垣使用甘温除热法治疗脾阴虚证候,常用方是补中益气汤,同时灵活使用苦寒、甘寒、滋阴、敛阴的药物配合清除脾胃虚弱导致的阴虚内热,而对于苦寒药,他十分重视酒制、炒等炮制方法减轻苦寒伤脾胃之性。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外感导致的发热他也常常使用补中益气汤药物组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4.
段金娜 《光明中医》2014,(9):1961-1962
历代医家及医籍在论及脾的生理病理及疾病时,言及脾气、脾阳虚者较多,提及脾阴虚者较少。治疗上,针对脾阴虚证,多以"益气滋阴"为大法。黄秀深教授,根据《金匮要略》中"五脏虚损"的论述,认为脾阴虚证的治疗当遵"见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之法,夫脾之病,补用甘,助用辛,益用咸味之药调之。立六味地黄丸为治疗脾阴虚证之主方,为临床上治疗脾阴虚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汤一新主任中医师认为"脾阴是后天之本的本中之本",强调胃痞的治疗应重视脾阴,明辨脾阴实证与脾阴虚证,辨证恢复脾脏功能;对于肝脾不调者肝脾同治;认为湿有生理、病理之别,不同的湿邪,治法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6.
对25例脾阴虚证患者的血浆胃动素(Motilin)水平进行了测定,并与肾阴虚证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脾阴虚证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高于肾阴虚证组和健康人组(P<0.05);但肾阴虚证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初步表明脾阴虚证与肾阴虚证在客观病理改变方面是有区别的,提示血浆胃动素水平的测定有可能成为脾阴虚证和肾阴虚证鉴别诊断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杨建华,黄英俊本研究报告了34例脾阴虚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及微循环状态检测,并与健康人作对比观察,探讨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1脾阴虚证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34例患者排除血瘀证(2)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8.
试论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松杰 《中医研究》2003,16(2):38-39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 ,“阴阳者 ,万物之纲纪 ,”世界一切事物均具有阴阳的性质 ,人体五脏也不例外。既然如此 ,脏腑阴阳辨证应当有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治。有了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治 ,脏腑阴阳辨证才算是完整的 ,中医的理论才是符合思维逻辑的。长期来 ,中医学一般不言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治。近年来 ,结合临床治验 ,我冒昧提出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治 ,旨在对中医学术有裨益。1 肺阳虚证治肺气虚证表现为 :(1)咳嗽无力 ,痰液呈泡沫状 ;(2 )易感冒 ;(3)舌质淡、脉象细弱。在此基础上 ,增加以下两条为肺阳虚证 ;(4 )四肢…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脾阴虚证大鼠模型MAPK活性变化,探讨在脾阴虚状态下大鼠心脏组织MAPK活性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进一步揭示脾阴虚证的病理实质和滋脾阴法的作用,从而为脾实质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和药物损伤复合造模法塑造脾阴虚证动物模型。采用免疫沉淀法检测心脏组织中MAPK活性。结果:脾阴虚证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脏组织的细胞浆MAPK活性升高(P〈0.05),脾阴虚证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脏组织的细胞浆MAPK活性升高(P〈0.01),与脾阴虚证模型组相比,心脏组织的细胞浆MAPK活性升高(P〈0.01)。结论:脾阴虚证状态下,大鼠心脏组织MAPK参与的细胞信号转导发生改变。滋脾阴方药能有效调控脾阴虚证大鼠心脏组织MAPK活性变化,可能为滋脾阴方药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脾阴虚大鼠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阴虚证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以揭示脾阴虚与脾,肝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阴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阴虚证大鼠模型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脾阴虚证大鼠模型肝组织细胞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均升高(P<0.01),滋补脾阴中药有提高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的趋势,但作用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而该中药能够降低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0.05>P>0.01),滋补脾阴中药能够明显降低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P<0.01),结论:脾组织细胞膜,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与脾阴虚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滋补脾阴中药可以调节脾阴虚大鼠脾,肝组织中PKC活性。  相似文献   

11.
赵成莉 《陕西中医》1999,20(12):551-552
结合儿科临床对小儿脾阴虚证之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由于小儿常脾阴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故脾阴虚证广泛存在于儿科临床多种病症之中,脾阴虚证可单独存在,亦可与脾气虚,胃阴虚,心、肝、肺肾阴虚并存,临床随证斟酌,辨证施治多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告运用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检查方法对34例脾阴虚证患者进行了多项指标观察,并与35例健康人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脾阴虚证患者具有微观血瘀的征象,其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硬化指数增高,血沉增快;甲皱微血管血色暗红、袢顶扩张、红细胞聚集、血流缓慢瘀滞,甲皱微循环形态积分值、流态积分值、袢周状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均增高(P<0.05~0.01)。揭示了脾阴虚证与微观血瘀证同时共存的客观现象及两者内在的相关性。提示对于脾阴虚证患者,在补益脾阴时,佐以养血活血之品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资生颗粒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阴虚证的疗效。方法:选取IBS-D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A组患者口服复合乳酸菌胶囊,B组患者口服资生颗粒,C组患者采用资生颗粒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BS-D脾阴虚证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及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的变化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脾阴虚证积分和IBS-S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IB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间比较,在脾阴虚证积分和IBS-SSS评分方面,C组低于B组(P0.05),B组低于A组(P0.05),在IBS-QOL评分方面,C组高于B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结论:资生颗粒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阴虚证具有协同作用,可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精神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脾阴虚与脾气虚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阴虚证与脾气虚证血浆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方法:脾阴虚组30例、脾气虚组25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结果:血浆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脾阴虚组为33.12±20.11ng/L、脾气虚组为47.07±28.59ng/L。与对照组比较,脾阴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脾气虚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脾阴虚证、脾气虚证患者“运化失常”的客观病理基础与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变化相关,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对脾气虚证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棉娟 《陕西中医》2012,33(7):803-805
目的:观察理脾阴正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辨证为脾阴虚证功能性的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选用葡萄糖酸锌颗粒;治疗组采用吴澄的理脾阴正方(太子参、紫河车、白芍、山药、扁豆、茯苓、橘红、甘草、莲肉、陈米、荷叶蒂)为基础的中汤药。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近期疗效。结果:两组通过疗效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95%(P<0.05)明显优于锌剂的疗效;治疗组用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体重增加也优于对照组。结论:全方共奏滋脾养阴,健脾益气之效达到治疗小儿厌食症脾阴虚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关于阴阳,《素问.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人之五脏,亦各有阴阳,脾属五脏之一,当有脾阴脾阳之分;其病理,当有脾阳虚与脾阴虚之分。临床脾阴虚证并不乏见,明.缪仲淳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  相似文献   

17.
王心好 《新中医》1991,23(7):10-12
《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营者阴血也,因此脾所藏之营阴即脾阴,故脾阴之含义:一是指脾所化生、所统摄之阴血;一是指由脾升清转输之津液。故脾阴虚证包  相似文献   

18.
脾阴虚证古代医案选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代医家脾阴虚证医案的研究,从中发现并总结脾阴虚证的证治规律,对丰富脾阴学说及指导脾阴虚证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脾阴虚证医案集中出现于明清医籍中,病种涉及临床各科,对于久治不愈的各类疾病,若能考虑从脾阴虚立法,或能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19.
脾阴虚证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0例脾阴虚患者的症候分析和治疗观察,初步探讨了脾阴虚证的症候特点、病理机制和治法。  相似文献   

20.
试论“脾阴虚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仕宏 《四川中医》2008,26(7):28-29
历代医家及教科书多论及脾阳(气),较少论及脾阴。研究脾阴的生理及脾阴虚证的病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根据阴阳学说和藏象理论,从脾阴的概念和生理出发,主要论述脾阴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